学术投稿

非酮症高血糖症并发局限性癫痫3例

武婕;章柏松

关键词:局限性癫痫, 非酮症高血糖
摘要:局限性癫痫可发生于代谢紊乱的情况下,如非酮症高血糖症(NKH)。某些抗癫痫药物可以加重NKH,故这种局限性癫痫对单纯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只有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时,癫痫发作才会控制。本文报告3例于下。1 临床资料  例1,男,60岁。因发作性头眼向左转伴左侧肢体频繁抽搐4d入院。有高血压病史5年,否认糖尿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EEG示右侧枕部明显θ、δ波。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MRI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诊断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局限性癫痫、高血压病Ⅲ级。予甘露醇、葡萄糖液加脉络宁、控制血压等治疗,予卡马西平0.6g/d、氯硝安定6mg/d抗癫痫无效。查脑脊液发现糖14.08mmol/L,氯化物及蛋白质正常,查血糖为29.65mmol/L,尿酮(-),即予胰岛素、降糖药治疗。当血糖降至15mmol/L,癫痫发作停止。后渐停用抗癫痫药物,癫痫未再发作。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治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预防和诊治。方法 对1例Wilson病及1例肝门部肝内胆管癌实施肝移植术后,采用“FK506+MMF+Pred”新三联方案预防免疫排斥。结果 术后移植肝功能迅速恢复,黄疸减退。1例术后22d出现不典型的轻度排斥反应,经调整FK506的剂量和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好转。另1例未见排斥反应。结论 判断排斥反应的存在、严重程度,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是肝移植术后的首要问题之一。

    作者:周晓俊;钱海鑫;田力平;胡浩;秦磊;陈易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移植受体围手术期感染的防治(附3例报告)

    目的 观察肝移植后受体感染发生的机会、类型和相关因素。方法 对3例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抗感染措施及术后受体发生感染的类型、治疗方法、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患者术后都发生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感染,经积极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后痊愈。结论 感染是肝移植后主要并发症,积极的预防措施和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基础。

    作者:秦磊;周晓俊;胡浩;田力平;钱海鑫;陈易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积极稳妥地开展临床肝脏移植

    我院已在我市领先开展临床肝脏移植并获得成功,这是我市外科领域中的一个突破。为了更稳妥地开展临床肝脏移植,现对国内肝脏移植现状及移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简述如下。1 临床肝脏移植的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开展临床肝脏移植手术已进入第23个年头。70年代末期是初尝试,80年代是低迷与徘徊,90年代起的再度起步。尤其是1998年杭州肾外大器官移植会议以后,肝脏移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据统计,自1977年上海瑞金医院施行第1例肝移植以来,国内已累计约254例次,其中1999年1年内完成118例[1]。目前国内肝移植手术适应证以肝脏恶性肿瘤居多,良性终末期肝病逐渐增多。我院普外科在2000年8、9、10月分别进行3例肝移植,2例已顺利恢复出院,1例正在治疗中。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每年美国100多个器官移植中心施行肝移植手术在4000例以上,欧盟约1600例。在一些著名的肝移植中心,肝移植术后1年有功能率80%~90%,5年存活率70%~80%,长存活时间达29年[2]。由此可见,世界肝移植已进入成熟期,而我国仍处于初级阶级,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也亟待有条件的单位积极稳妥地开展,这一新技术确实代表着外科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陈易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62例咯血患者纤支镜检结果分析

    咯血是肺科常见的病症,也是我院肺科门诊为数较多的首先就诊症状。医务人员常首先考虑肺结核病。1995~1999年我院收治咯血患者62例,分别作了CT、疾结核菌培养等,并经纤支镜检查,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 62例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32~71岁。咯血史6h~5年。小量(≤50ml/d)咯血26例,中量(50~100ml/d)18例,大量(>100ml/d)4例。14例为痰血。1.2 纤支境检查所见 62例中56例支气管内部发现血迹。确定来自总支气管13例,叶支气管31例,段支气管12例。  以X线胸部平片为基础,部分结合断层与CT,全部病例均经纤支镜检查,直接或吸出积血后,发现出血部位,并以活检、刷检阳性为依据,分析判断咯血原因。

    作者:陈玉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CsA和rIL-2对肝移植受鼠外周血T细胞的作用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比值对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价值以及rIL-2逆转CsA诱导的肝移植耐受作用。方法 实验动物分组:(1)Wistar→Wistar+rIL-2,(2)SD→Wistar,(3)SD→Wistar+CsA+rIL-2。在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35d内特定的时间点,运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测试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同种未处理组大鼠中位存活时间14d。在同基因组Wistar→Wistar+rIL-2,CD4+/CD8+T细胞比值保持不变。在同种异体未处理组SD→Wistar从术后3~14d明显降低,尤其是第9d时达到低值0.84±0.14,CD4+/CD8+T细胞比值异常比典型的肝移植排斥反应组织学征象早7~9d。在同种异体组SD→Wistar+CsA+rIL-2,CsA治期间CD4+/CD8+T细胞比值下降(0.72±0.01→1.11±0.04),第30d,CD4+/CD8+T细胞比值略有回升。在随后的rIL-2治疗期间,CD4+/CD8+T细胞比值再一次下降,所有大鼠在8.5d内死亡。结论 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值系列变化可用于预测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皮下注射rIL—2可以逆转CsA诱导的耐受。

    作者:胡浩;陈易人;钱海鑫;李纲;蒋建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5种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监测

    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成为临床和微生物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革兰阴性(G-)杆菌在临床分离菌中的比例仍占主导地位。为了解我院临床常见G-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水平,我们采用WHO细菌耐药性监测软件WHONET4,对我院1999年下半年度临床分离菌株进行监测,结果报道于下。1 材料方法与结果1.1 菌株来源和鉴定 G-杆菌来自我院1999年7~12月门诊和住院患者,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或采用VITEK-ANS鉴定到种。1.2 药敏试验 严格按1999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规则和标准[1],进行K-B法体外药敏试验。抗生素纸片和M-H琼脂分别购自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公司和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公司,质控菌株采用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25923。数据采用WHONET4.0软件进行分析。1.3 结果 共分离G-杆菌511株。标本主要来源:痰液213株,咽拭子46株,尿液129株,血液32株,脓液31株,伤口21株,大便11株,其它标本28株。菌种分布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15)、肺炎克雷伯菌(76)、铜绿假单胞菌(64)、不动杆菌(60)、阴沟肠杆菌(40)等。这5种分离菌占全部G-杆菌的近70%(355/511),此外,痰液中嗜血杆菌的分离率达23.0%(49/213)。5种常见G-杆菌的耐药性监测结果见附表。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率分别为13.0%和25.0%。

    作者:唐旦丽;张险峰;杨仁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直丝弓矫治器辅助前牙平导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 合是Ⅱ类错牙 合畸形中较常见的一种。矫治时因其前牙闭锁复牙 合较深,常造成下前牙托槽粘接困难或频繁脱落,影响固定矫治器作用的发挥。本文将前牙平导活动矫治器与直丝弓固定矫治器联合作用,充分发挥两种矫治器的优势,使内倾型深复牙 合的治疗简化,疗程缩短,取得了较好的矫治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经临床检查和X线头影测量选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16岁。深复牙 合均达8mm以上。5例伴严重拥挤拔牙矫治,余均为不拔牙矫治。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并辅助上前牙平面导板进行矫治。平导一般用一对后牙邻间钩固位,其厚度以下切牙咬在导板上后牙尖离开2mm左右或不影响下切牙粘贴托槽为度。复诊时检查平导戴用情况。如后牙已有接触,但前牙深复牙 合尚未完全矫正,则可再次加厚导板,达正常复牙 合后及拆除活动平导。整个疗程平均22个月。

    作者:李曦;韩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非酮症高血糖症并发局限性癫痫3例

    局限性癫痫可发生于代谢紊乱的情况下,如非酮症高血糖症(NKH)。某些抗癫痫药物可以加重NKH,故这种局限性癫痫对单纯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只有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时,癫痫发作才会控制。本文报告3例于下。1 临床资料  例1,男,60岁。因发作性头眼向左转伴左侧肢体频繁抽搐4d入院。有高血压病史5年,否认糖尿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EEG示右侧枕部明显θ、δ波。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MRI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诊断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局限性癫痫、高血压病Ⅲ级。予甘露醇、葡萄糖液加脉络宁、控制血压等治疗,予卡马西平0.6g/d、氯硝安定6mg/d抗癫痫无效。查脑脊液发现糖14.08mmol/L,氯化物及蛋白质正常,查血糖为29.65mmol/L,尿酮(-),即予胰岛素、降糖药治疗。当血糖降至15mmol/L,癫痫发作停止。后渐停用抗癫痫药物,癫痫未再发作。

    作者:武婕;章柏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硬膜外血肿钻孔吸除术38例效果观察

    自1995年我院对中等量硬膜外血肿(20~40ml)予颅骨钻孔吸除治疗3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2例,女6例。年龄7~56岁,平均26.8岁。加速损伤29例,减速性损伤9例。1.2 症状体征 伤后头痛38例,伴有恶心、呕吐30例,有原发昏迷史26例,时间<30min,均无再发昏迷史。GCS评分13~15分。无神经系阳性体征。1.3 辅助检查 (1)CT扫描:位于颞部28例,额部8例,顶部2例,按多田氏提出的CT血肿量计算公式:T=π/6×L(长轴)×S(短轴)×slice(层面厚度),计算血肿量为20~45ml,平均32ml。(2)颅骨平片:28例有线性骨折。

    作者:张翔;冯海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神经母细胞瘤p16基因甲基化研究

    目的 明确在神经母细胞瘤中p16基因是否发生甲基化及其频率,阐明p16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PCR技术结合限制性内切酶FnuDⅡ、SacⅡ、HpaⅡ为工具,对14例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14个原发灶及其中5例肿瘤周围正常组织p16基因第1外显子CpG岛进行了甲基化修饰的研究。结果 5例正常组织的p16基因第1外显子CpG岛未发生甲基化,而4例原发灶在Ⅱ(1例)、Ⅲ(2例)、Ⅳ(1例)期有甲基化发生。结论 神经母细胞瘤瘤组织DNA中不存在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p16基因甲基化可能为其失活的一种形式,Ⅱ、Ⅲ、Ⅳ期均有发生,可能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同一患者的原发灶和转移灶,可有不同的甲基化模式,反映了肿瘤的异质性。

    作者:杨立业;李心元;高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类GABARAPL1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目的 确定人类GABAA受体相关蛋白相似蛋白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方法 根据该基因cDNA的3′非翻译区序列设计一对RH定位引物,以人/鼠体细胞辐射杂种板Genebridge 4(GB4) panel试剂盒中的杂种细胞株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按Sanger网站的RH定位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R法在一些杂种细胞株中扩增出特异的目的片段,经测序验证了该序列的准确性。通过Sanger网站统计分析表明,该基因与12号染色体上的AFM026tb5 (D12S77),AFM320xb5 (D12S358),AFM205xg3 (D12S310),AFM217xa7 (D12S99),AFM234wb6 (D12S1664)位标紧密连锁,且LOD值均大于3。经该染色体区带的物理图、遗传图及细胞图谱整合分析,将该基因定位在染色体12p12.3区带的D12S77和D12S358位标之间。结论 放射杂交定位法是一种新颖便捷的基因定位方法,通过此法成功地进行了人类GABAA受体相关蛋白相似蛋白1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作者:陈政;辛玉蓉;蒋滢;王尉平;蒋菊香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阴道声像学造影对不孕症的诊断价值

    采用经阴道超声造影技术检测30例不孕症的子宫输卵管通畅情况。结果,超声造影的15例与碘油造影结果比较基本符合(符合率86%);其中2例输卵管通畅者用促排卵药治疗已生育,提示超声造影对不孕症方面的诊断价值与碘油造影基本相同,比非超声下通水有明显优势。

    作者:夏飞;陈珊珊;杨伟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水溶性抗氧化剂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ESR评价方法

    目的 建立评价水溶性抗氧化剂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ESR方法。方法 通过加入水溶性的抗氧化剂,减弱DMPO自旋捕获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的加合物(DMPO-OH*)信号强度,信号强度减弱的程度反映抗氧化剂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结果 ⑴信号指标采用DMPO-OH*加合物ESR谱第2峰的相对峰高;⑵当[Fe2+]为0.749 mmol*l-1、[H2O2]>6.49mmol*l-1、DMPO取5μl、间隔时间严格控制在60s,方法可用于评价;⑶ 抗氧化剂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可通过IC50来反映。结论 用ESR测量DMPO捕获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的方法可用于评价水溶性抗氧化剂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

    作者:张友九;宁萍;强亦忠;王崇道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肝移植术后的营养治疗

    目的 评价肝移植术后保肝和营养治疗的效果。方法 根据肝移植术后不同的营养代谢期选用肠外营养及肠内营养进行治疗,同时予以保肝治疗。结果 2例肝移植患者均顺利渡过手术关,且恢复良好。结论 肝移植术后注意保肝和营养治疗非常必要。

    作者:田力平;钱海鑫;秦磊;周晓俊;胡浩;陈易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DNA倍体分析在肿瘤良恶性判断中的应用

    运用流式细胞仪(FCM)对78例肿瘤患者浆膜腔积液中的脱落细胞进行DNA倍体分析,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其结果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88.5%,同时对其中60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块进行DNA倍体分析,两者结果符合率为95.0%。认为,对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进行DNA倍体分析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一种方便有效的辅助手段。

    作者:冯萍;单卫民;俞秋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SOD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测定方法及其半定量分析

    采用鲎试剂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注射液内毒素含量时发现,阳性对照组出现假阴性结果,一般稀释比漩涡稀释的工作标准品的效价低,认为,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的稀释方法不当是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原因之一,在进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稀释过程中,必须经混旋器进行充分漩涡混合。利用本检测方法对细菌内毒素含量进行半定分析结果表明,SOD注射液细菌内毒素含量为6.0~7.5EU/ml,符合标准。

    作者:孙万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细菌、支原体通用引物PCR 扩增研究

    以原核生物16SrRNA基因(16SrDNA)为靶基因,自行设计细菌和支原体通用引物,并建立PCR扩增体系。其对细菌、支原体诊断特异性强,灵敏度达一个菌体,扩增产物经DNA测序证实正确性佳。目的在于探讨细菌和支原体通用的快速基因诊断技术。

    作者:丁云芳;陈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树突状细胞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大鼠原发性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原发性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探讨其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行性,并为其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对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同时加入大鼠原发性肝癌细胞株CBRH-7919细胞匀浆粗提物进行刺激,制备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后,活化同基因大鼠的脾脏细胞,制备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并采用MTT法检测效应细胞对CBRH-7919的杀伤效果,同时与效应细胞对K562的杀伤率进行比较。结果 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的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CBRH-7919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作者:庄志祥;段莹莹;周剑影;吴浩荣;李军成;刘根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鼻咽癌中p16蛋白表达缺失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目的 探讨鼻咽癌组织中p16蛋白表达缺失情况及与EB病毒在鼻咽癌发生中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16蛋白表达,EBER-1核酸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感染。结果 42例鼻咽癌组织中,34例p16蛋白表达缺失(81%),28例EBER-1阳性(67%)。p16蛋白表达缺失与EBER-1阳性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p16基因功能失活与鼻咽癌发生关系密切,但与EB病毒感染关系不明显。

    作者:姚敏;刘强;顾永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上海市区30~74岁居民1989~1999年10年来的饮食结构变化

    目的 了解上海市区30~74岁居民1989~1999年10年来的饮食结构变化。方法 从上海市10个市区具有常住户口的居民中,按人口比例抽样,年龄30~74岁,实际完成调查1579人,以中老年人为主。采用统一的调查表上门访问;采用饮食频率调查法,比较15类常见食品的年人均消耗量。结果 1999年与1989年相比,大米、面食、猪肉、牛羊肉及动物油类的年人均消耗量分别下降了20.0%、9.6%、17.6%、20.0%、80.0%;玉米、河海鱼虾、蛋、奶制品、新鲜水果及植物油类的消耗量分别上升了37.0%、9.4%、16.3%、60.9%、53.5%、31.8%;以上变化经检验,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杂粮、家禽肉、豆及其制品、新鲜蔬菜的消耗量,10年来无显著变化。男女分别来看,玉米及家禽肉的消耗量,男性无显著变化,女性分别增加了45.9%和13.4%,差别有显著性(P<0.05);牛羊肉、豆及其制品的消耗量,男性分别减少23.2%和增加16.7%,差别有显著性(P<0.05),女性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从1989~1999年,上海市中老年人群的饮食结构有较大变化,饮食结构更趋于合理。

    作者:刘大可;陶梦华;高立峰;金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