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片剂中马钱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杨霞;翁志平;杨银凤;丁建新;陈凯;赵越

关键词: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片剂, 马钱苷, 高效液相色谱, 含量测定
摘要: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片剂中马钱苷含量.方法 采用Ultimate Platisil C18色谱柱(250mm×4.6 mm,5μm),以乙腈-水(15∶ 85)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236 nm,柱温为35℃.结果 马钱苷在质量浓度为50 ~ 350μg·m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平均回收率(n=6)为98.8%,RSD为2.3%.结论 该方法专属性强,快速简便,可作为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片剂中马钱苷含量测定的方法,为六味生物制剂有效组分片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六种细胞因子与外燥损伤肺络脉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6种细胞因子与外燥损伤肺络脉的相关性.方法 108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A)、温燥组(B)、凉燥组(C),每组36只,采用“温度-相对湿度-风”综合条件刺激造模.造模后第6天、第12天进行肺超微结构观察,检测气管肺灌洗液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与a1-抗胰蛋白酶(a1-A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10(IL-10)、内皮素(ET)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结果 与常温常湿组比较,B组、C组第6天、第12天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肺泡基底膜与毛细血管基膜的组织间隙水肿与呼吸膜增厚,Ⅱ型肺泡细胞线粒体肿胀、嗜锇板层小体减少;同期NE、PAF升高(P<0.05)但a1-AT、IL-10下降(P<0.05),ET变化不显著.结论 外燥伤津导致肺泡失之濡润与损伤作为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启动以NE、PAF为中心的炎性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基膜组织间隙渗液与呼吸膜增厚,是燥伤肺络导致气逆喘咳诸症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作者:倪圣;丁建中;张六通;黄江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披针叶钩藤的性状及显微特征

    目的 研究披针叶钩藤的根、茎、叶的性状、显微鉴别特征,为其真伪鉴别及准确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的方法.结果 发现披针叶钩藤根木栓层3~7层,皮层细胞含红棕色物质,有少量纤维束,大量的韧皮纤维断续排列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或几个成束,呈放射状,髓部较小,偏向一侧;茎近正方形,表皮为一列长圆形细胞,内含棕色物质,下方厚角组织,皮层较窄,韧皮纤维和形成层断续排列成环,木质部导管数个径向相连,髓部宽广;叶上下表皮下方具有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形成“U”形,木质部导管数个连成直线等特征.结论 披针叶钩藤的性状及显微特征,可作为鉴别真伪的参考依据.

    作者:付金娥;涂冬萍;韦树根;施力军;乔丽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沈氏经验穴“消渴针”治疗2型糖尿病验案

    沈卫东教授在运用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脾虚痰湿阳气不足在2型糖尿病的发展演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发病的关键与脾失健运密切相关,脾气亏虚以至阳不化湿,治疗的关键点是要激发患者的阳气,所以治疗多用背腧穴为主,经验穴“消渴针”以“脾俞、胃俞、胰俞、肾俞”为主.

    作者:童秋瑜;马文;沈卫东;李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傣药木棉树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傣药木棉树皮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85%丙酮水提取,硅胶柱、反向C-18柱及凝胶柱等柱层析方法从木棉树皮中分离化学成分,并通过MS和NMR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eriodictyol(1)、(2S,3R,4E,8Z)-3-hydroxy-2-((2R)-2-hydroxyoctadecanoylamino)-1-β-D-glucopyranosyloxy-4,8-octadiene (2)、β-sitosterol laminaribioside (3)、2,6-dimethoxybenzoquinone (4)和p-hydroxybenzoic acid(5).结论 此5个化合物均为在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木棉树皮85%丙酮水提取物在体外人肿瘤细胞株Hela上具有一定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为21.30 μg/ml.

    作者:冯峰;宋启示;杨剑坤;胡祖艳;范青飞;李蓉涛;张玉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不同加工方法对白茯苓及茯苓皮中多糖含量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白茯苓及茯苓皮中多糖含量的影响,为茯苓饮片的规范化加工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茯苓多糖吸光度,检测波长为487nm.结果 白茯苓的多糖含量比茯苓皮高,经过蒸制后,白茯苓和茯苓皮所含的多糖含量均明显降低,尤其是高压蒸影响更大.结论 茯苓多糖对热压不稳定,茯苓切制前不宜蒸制.研究结果可为茯苓的产地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习平;张琴;周逸群;胡和婧;石继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基于生物计量学的野菊花及其伪品的鉴别研究

    目的 鉴别野菊花以及伪品.方法 测量野菊花及其伪品的药材舌状花长度、粉末中花粉粒直径、花粉囊内壁细胞直径这三个指标,运用SPSS20.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显示,上述方法能够鉴别野菊花的真伪,但伪品之间不能准确区分.结论 野菊花及其伪品之间可以通过上述指标,可以建立一种鉴别真伪的方法.

    作者:张静;张建逵;王冰;厉妲;康廷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广西凌云野生铁皮石斛多糖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性研究

    目的 测定广西凌云野生铁皮石斛多糖含量和进一步研究多糖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铁皮石斛粗多糖,并利用Sevage法脱蛋白对其进行纯化;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纯多糖的含量;采用水杨酸法和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分别研究铁皮石斛多糖清除·OH自由基和O2-·自由基的效果.结果 铁皮石斛多糖含量达84.45%,其清除O2-·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能力均较强.结论 广西凌云野生铁皮石斛多糖含量丰富,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作者:余丽丽;汪娇梅;黄锁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新疆若羌红枣化学成分初步研究

    目的 对新疆若羌红枣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离与定性分析.方法 红枣水提液采用乙醇沉淀、大孔树脂AB-8分离,红枣醇提液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萃取,采用系统预试对各组分定性分析.结果 红枣中含有挥发油、蛋白质、有机酸、糖,蒽醌、黄酮、鞣质及多酚、香豆素内酯、生物碱、甾体、三萜类、强心苷等化合物.结论 初步确定红枣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分离红枣有效成分提供依据.

    作者:王玉;杨洁;杨迎春;李晓;王玮珂;武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叶玉妹主任治疗劳淋病经验

    劳淋病作为五淋之一,因其病程长、病势缠绵难愈,临床治疗乏善可陈.叶玉妹主任认为劳淋病病位在肾,常及心肝,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常兼有“肝阴不足…心火旺盛”.在治疗上叶主任提出“扶正益肾、清利通络”的治疗大法,并根据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清利泄浊、益肾养阴”和“扶正益肾、活血通络”的治法,疗效显著.

    作者:陈杰;廖林;叶玉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半边旗口服微乳剂的质量控制及稳定性研究

    目的 建立半边旗抗癌二萜5F口服微乳剂的质量标准并考察稳定性.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口服微乳剂中有效成分5F的含量,色谱条件为Hypersil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醋酸(55∶ 45∶0.045,V/V)流速1.0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42 nm.采用4 000 r/min离心5h及10 000 r/min高速离心20 min考察微乳剂的稳定性,采用长期静置法考察温度及光照对口服微乳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5F的含量在0.12 ~2.4 μg·m1-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2.9%.高速离心对微乳稳定性无影响,温度及光照条件下半边旗5F口服微乳稳定性良好,未出现破乳、分层或析出现象.结论 实验建立的分析方法灵敏可靠,可作为半边旗口服微乳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半边旗口服微乳剂稳定性好.

    作者:吕应年;何宇辉;田乐;牟伯中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试论《肘后备急方》中医美容方药特点

    文章探讨了《肘后备急方》中的中医美容方药特点,认为其记载的美容方的用药特点是多用外治法、用药取象类比、成分发挥各种药物的特性;其美容方的方剂特点是治疗美容方剂治疗疾病范围广、增加了保健美容方剂、融合了美容方剂与美容化妆品、丰富的剂型、出现了成药.

    作者:高玉桥;梅全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药灰兜巴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目的 为了检测中药灰兜巴不同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3种常见菌的抗菌效果.方法 采用纸片法和试管稀释法以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抗菌为受试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参照有关标准对其抑菌性进行判断;并以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不同组分联合抑菌效果.结果 灰兜巴四种提取物对三种细菌的低抑菌浓度均为62.5 μg/ml,灰兜巴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石油醚萃取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大肠杆菌的低杀菌浓度均为250μg/ml.结论 证实灰兜巴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作者:孙彦敏;王妹;彭亮;李知敏;任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从西医观点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

    目的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临床治疗多采用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等中药.将中西医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西医的观点对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总结,以建立更完善准确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红萍;周慧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五种云南黄芪属植物的生药学研究

    目的 对五种云南黄芪属药用植物俅江黄芪、肾形子黄芪、厚叶黄芪、类芒齿黄芪和石生黄芪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方法 采用生药学常用实验方法和HPLC技术对这些植物样品药用部位的性状、显微鉴别和HPLC化学成分图谱进行研究.结果 五种黄芪属植物的根横切面、粉末特征、化学成分之间有一定差异.结论 实验结果可为上述植物的鉴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杨月娥;刘亚玲;田新雁;姜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女贞子指纹图谱研究及红景天苷、特女贞苷的含量测定

    目的 建立女贞子药材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女贞子中红景天苷和特女贞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色谱条件:Ultimate AQ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5nm;体积流量为1.0 ml·min-1;柱温为35℃.结果 红景天苷、特女贞苷分别在进样量0.113 2~5.66μg (r=0.999 9)、0.146 9~7.345 μg(r =0.999 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100.8%,按此方法建立了女贞子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包含12个共有峰.结论 该试验同时对女贞子的两种成分和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快速、简便、准确,为控制女贞子药材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方法.

    作者:崔蕴慧;樊化;利弈成;王治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头顶一颗珠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

    目的 对头顶一颗珠的质量标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生药学研究,总灰分测定法,浸出物测定法,化学成分预试验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 对头顶一颗珠的性状及显微特征进行了描述;对其总灰分及浸出物进行了测定;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预试验,并对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可为头顶一颗珠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殷丹;龚心;雷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合欢皮提取物中大孔吸附树脂残留物含量的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

    目的 建立合欢皮提取物中大孔吸附树脂6种残留物正己烷、苯、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等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DB-WAX毛细管色谱柱,检测器为FID,程序升温,载气为N2.结果 正己烷、苯、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等6种大孔吸附树脂残留物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值在0.994 5~0.999 6之间.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用于合欢皮提取物中大孔吸附树脂6种残留物的检测.

    作者:范小龙;杨德森;杨敏;干国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脑梗死不同性别发病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型和治疗的特点

    文章从不同性别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临床特征、病情程度、中医证型、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特点进行研究.掌握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有利于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和治疗,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减少死亡率、残疾率、病死率.

    作者:秦莉花;李晟;朱建华;陈燕;易霞;葛金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药配合穴位脉冲磁疗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医药内外合治配合穴位脉冲磁疗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取内服中药,联合局部消癥散结散热敷、红藤液保留灌肠以及穴位脉冲磁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痊愈23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痊愈17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72.00%.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中药口服配合外敷、灌肠,穴位复合脉冲磁疗四法综合诊治输卵管性不孕症的临床效果理想,方便实用,值得推广.

    作者:周莉;王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目的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探讨.方法 9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来进行治疗,而47例综合治疗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来进行治疗,联合应用健康教育、颈椎医疗体操治疗、颈椎牵引、理疗、药枕康复法治疗.结果 47例综合组患者中痊愈28例(59.6%),显效13例(27.7%),好转4例(8.5),无效2例(4.20%),优良率为41例(87.0%);而46例对照组患者中痊愈17例(40.0%),显效11例(23.9%),好转12例(26.0%),无效6例(13.0%),优良率为28例(61.0%),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一系列的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如颈椎健康教育、医疗体操、颈椎牵引、理疗、药枕等),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没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樊丽军;姜丽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