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罗慧琼;卢昕;刘承伟
就近几年一些中药通过肝肾细胞模型在体外评价其毒性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概述,并对中药体外肝肾毒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周倩;姚广涛;金若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赤雹根总皂苷(TSTR)对白血病NB4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不同的浓度的TSTR作用于体外培养的NB4细胞,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不同浓度TSTR作用后细胞凋亡率,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后Caspase-3及其裂解底物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给药24 h后,TSTR能显著抑制NB4细胞增殖和促进NB4细胞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TSTR作用24h后Caspase-3酶原呈下调趋势,出现的17kDa亚单位呈上调趋势,同时PARP裂解出现89kDa的亚单位呈上调趋势.结论 TSTR对白血病NB4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TSTR诱导NB4细胞凋亡可能通过激活Caspase-3而实现.
作者:邹君;马帅;佟继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木蹄复方水提物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昆明小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木蹄复方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10 d.腹腔注射1% CCl4植物油溶液5ml/kg造模,眼眶取血,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肝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并作肝组织切片病理观察.结果 木蹄复方水提物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中升高的ALT水平,提高肝组织中SOD活性,抑制肝组织中上升的MDA水平,病理镜检显示有明显的保肝作用.结论 木蹄复方水提物对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作者:陈伟;何颖;蒋定文;侯登勇;莫琳芳;沈先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青春期功血常见于12~18岁的少女.月经初潮是女性青春期来临的标志,但初潮并不意味着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的发育成熟,一般女性青春期大约需要1.5 ~6年时间,此时下丘脑对于性激素的负反馈敏感性降低,而中晚期正反馈逐渐成熟,雌激素水平正常而孕激素水平不足.青春期功血表现为短期停经,然后突然出现持续性大量流血,甚至引起中、重度贫血,有的少女月经呈现淋漓不断.本病治疗以性激素为主,但易出现头痛、恶心、乳房疼痛等不良反应.笔者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妈富隆联合宫血立停煎剂治疗青春期功血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90例均为河南省中医院妇科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青春期功血患者,年龄13 ~19岁,平均(14.65±2.07)岁;未婚,无性生活史;发病为月经初潮后0.5 ~2年,平均(0.94±0.16)年;病程16 ~48 d,平均(29.48 ±6.02)d,月经多淋漓不尽,可有明显血块;重度贫血者6例,中度贫血者38例,轻度贫血者46例.
作者:王春霞;王祖龙;李永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蒙古扁桃药材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 建立高血脂模型.高脂血症大鼠分为五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血脂康对照组,其余三组分别以低、中、高剂量扁桃种子灌胃,24 d后测定血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结果 血脂康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TC明显低于高脂模型组(P<0.01,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TG明显低于高脂模型组(P<0.01);血脂康组、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SOD活力明显高于高脂模型组(P<0.01).血脂康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MDA含量明显低于高脂模型组(P<0.05,P<0.01).高剂量组GR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脂模型组(P<0.05).结论 蒙古扁桃种子可以降低高脂血症引起的血脂升高,并且抵抗高脂血症引起的大鼠脂质过氧化作用,降低高脂血症对大鼠的损伤.
作者:王登奎;石松利;程向晖;白迎春;向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生半夏对生川乌镇痛作用的影响及与配伍比例的关系,为该反药对的配伍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小鼠热板法(55℃)及酒石酸锑钾扭体法,分别ig给川乌与半夏按1∶0,1∶0.25,1∶0.5,1∶1配伍水浸剂0.311 g/kg体质量(以生川乌生药量计算),以小鼠痛阈和扭体次数为指标,评价半夏对川乌镇痛作用的影响及与半夏配伍比例的关系.结果 在55℃热板试验中,生川乌与生半夏1∶0,1∶0.25,1∶0.5,1∶1配伍组小鼠给药前后痛反应潜伏期之差分别为(4.05±1.92)s、(3.09±1.62)s、(2.74±1.94)s、(1.09±0.80)s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0.04±0.48)s,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酒石酸锑钾所致扭体试验中,生川乌与生半夏1∶0、1∶0.25、1∶0.5、1∶1配伍组小鼠给药15min内的扭体反应次数(4.70±4.37)次、(9.30±6.70)次、(12.2±9.99)次、(14.20±7.30)次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22.40±12.73)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随着生半夏比例的增加,生川乌的镇痛作用减弱,且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杨慧波;许柳;张树峰;佟继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高乌甲素对α-淀粉酶的抑制及其光谱变化.方法 运用可见及紫外光谱对高乌甲素与α-淀粉酶相互作用的光谱进行探讨.结果 结果表明当高乌甲素在0 ~0.5 mmol/L范围内其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加,0.5mmol/L时达到饱和,相对酶活力为43%.高乌甲素对α-淀粉酶属于可逆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i=9.86×10-2mol/L.紫外光谱表明α-淀粉酶与高乌甲素作用后吸收峰发生蓝移,说明其相互作用改变α-淀粉酚的空间构象.结论 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α-淀粉酶与小分子化合物相互作用提供依据.
作者:周向军;高义霞;郑晓惠;张继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鉴定蚂蟥药材脂肪酸组成并测定其抗凝活性.方法 采用索式提取法从蚂蟥药材中提取总脂肪酸,用气质联用法对其进行组成分析,并以血浆复钙时间为指标评价蚂蟥药材总脂肪酸的抗凝活性.结果 鉴定了15个脂肪酸组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30.59%,饱和脂肪酸占69.41%;9种脂肪酸为首次从蚂蟥类药材中发现;蚂蟥总脂肪酸能显著延长血浆复钙时间,并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结论 蚂蟥总脂肪酸可能也是蚂蟥发挥抗凝活性的药效物质之一.
作者:尹玉华;钟山;杨得坡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帕病2号方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6-羟多巴胺纹状体左侧两点注射法制作单侧PD损毁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为帕病2号方高、中、低剂量组(32.0,16.0,8.0g生药·kg-1)、美多巴组(0.075 g· kg-1)、模型组.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各实验组ig给药,连续给药4周,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等容积蒸馏水,应用TUNEL观察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变化,TH染色检测大鼠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减少,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帕病2号方高、中剂量组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增加(P<0.05),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其中高剂量组改变尤为明显(P<0.01).结论 帕病2号方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能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加黑质内TH的表达.
作者:文晓东;王春玲;雒晓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彝药窝津津花和小铜锤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其对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 采用70%乙醇提取总黄酮,对所提取的黄酮类物质进行验证,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含量,用总黄酮对活性氧自由基清除作用进行试验.结果 窝津津花总黄酮含量为10.83%,对·OH和O2-·的清除率分别可达38.5%和34.6%;小铜锤中总黄酮含量为0.609%,对·OH和O2-·的清除率分别可达45.8%和31.6%.结论 窝津津花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两种彝药中黄酮类物质对·OH和O2-·有较好的清除能力.
作者:文美琼;李璐;王从银;李希;钱粉花;沙建军;徐成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贵州正安野木瓜果实乙醇粗提物(ethanol Crude extract,ECE)的抗菌性能及稳定性.方法 采用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研究ECE的抗菌性能;观察不同温度、不同加热时间、低温保存对ECE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正安野木瓜ECE对大肠肝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氏菌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均有抗菌作用,其活性随浓度降低而减弱,其浓度的自然对数与抑菌圈面积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符合典型的抗生素作用方程.ECE热稳定性好,低温保存对其抗菌活性无影响.结论 贵州正安野木瓜果实60%乙醇粗提物有抗菌作用,稳定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邱顺华;金李芬;钱民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从《温病条辨》分析整体观对吴鞠通温病辨证理论的影响,认为整体观是形成吴鞠通温病辨证理论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对现代温病的临床辨证论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艾碧琛;赵国荣;肖碧跃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为杞菊地黄丸(浓缩丸)中丹皮酚含量的快速分析测定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以杞菊地黄丸中丹皮酚含量的HPLC分析作为参照,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采集96份杞菊地黄丸样品的近红外反射光谱,结合小二乘法(PLS)建立丹皮酚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 所建模型的相关系数(R2)、外部验证均方差(RMSEP)和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LV)分别为0.98089,0.06170和0.19403;验证集样品的NIR测定与药典法测定的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近红外光谱法可用于杞菊地黄丸中丹皮酚含量的快速测定.
作者:白雁;刘建营;雷敬卫;谢彩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的方法建立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通过观察解毒活血法对大鼠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影响,探讨其对UUO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缬沙坦组,解毒活血低剂量组,解毒活血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其余各组大鼠结扎左侧输尿管复制UUO模型.所有大鼠灌胃给药,缬沙坦组给予26 mg/(kg-d);解毒活血低剂量组予解毒活血中药12 g生药/(kg·d);解毒活血高剂量组予24 g生药/(kg·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共14天.左肾组织行HE、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中MCP-1的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MCP-1呈强阳性表达,各治疗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弱.结论 解毒活血方药可降低肾组织中MCP-1的高表达,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减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程.
作者:魏民;杨京京;杨红;王霞;王香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的患者的发病率较高而生存率较低[1].该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情况差别较大,所以早期对心肌梗塞患者结合中医辨证思想进行评估,规避不良事件,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就本院85例心肌梗塞患者进行评估,观察其预后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来源于2005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明确诊断为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共88例.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5例,所有入选的病例中,男性44例(51.8%),女性41例(48.2%),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68.5 ±7.4岁).按照我国《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纳入条件为:①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心绞痛;②典型的心电图表现(ST段压低> 0.05 mV,或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倒置>0.1 mV);③心梗三项(cTnT、cTnI、CK)高于正常上限的两倍.排除标准:①发病时间大于24h患者;②合并有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原发病及精神病患者;③哺乳期、妊娠期的妇女.本研究计划得到了本院道德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作者:何琴;张莉芸;王勇;杨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表面解剖学体表显示与定位的方法、技巧来描述蒙医施术要害部位体表定位,为临床教学提供标准、准确的蒙医施术要害部位体表位置,在此基础上制作出蒙医施术要害部位体表标准图谱.这对蒙医传统疗术学的教学、科研以及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化、规范化、推广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恩杰;斯钦图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大孔吸附树脂技术探讨二色补血草中总黄酮的佳纯化工艺.方法 通过对5种型号大孔树脂的静态实验,筛选出佳树脂;考察佳树脂对二色补血草总黄酮的吸附及洗脱性能,优化工艺参数.结果 D-101对脂对二色补血草总黄酮的纯化效果佳,佳工艺为:选择上样流速为45V·h-1,上样液的浓度为0.24 g·ml-1,选用70%的乙醇溶液作为洗脱剂,洗脱体积为5BV.结论 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能有效分离纯化二色补血草中的总黄酮.
作者:欧莉;苗彦霞;卫培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文章对近年来关于沉香的文献报道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从本草考证、资源现状、结香机制、临床应用、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目前沉香科学研究与产业化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沉香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全息的背景资料.
作者:刘鹏;高慎淦;陈念;杨懋勋;赖小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花序发育中小花数量的变化,以及小花日开放数量以及影响因素,为草果的传粉生物学、繁育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野外观测花序的小花开放数量和温湿度的变化,以及数理统计分析草果花序和果序的数量性状.结果 未开放花序的外一枚苞片越宽,以及外一枚鳞片越宽,其小花数量越多;开放以后,花(果)序轴越长,小花数量越多.花序发育中小花数量显著增加,每个花序平均增加约23朵.不同植株的花序日开放小花数量之间有显著差异(n=132,F=1.790,P=0.028),花序平均每天开放3~4朵小花,71.22%的花序每天开放1~6朵小花.花序日开放小花数量与花序长有极显著的相关性(n=129,R=0.354,P=0.000),与花序宽有极显著的相关性(n=129,R=0.390,P=0.000),与开花当天的大湿度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n=129,R=-0.264,P=0.002).结论 草果不同花序的小花数量呈现丰富的多态性,通过测量外一枚苞片和鳞片的宽度、花序长度,可以进行花序小花数量的比较.花序每天开放的小花数量受花序发育情况的影响,花序越长、直径越大,每天开放的小花数量越多.环境湿度对花序每天开放的小花数量有极显著的影响.花序发育中,小花数量不断增加,并按一定的速率依次开放,这对于吸引昆虫传粉、增加受精机会是有利的.小花数量多的花序在初开放时,小花不容易受精成功,花序第一朵受精成功的小花有后延的趋势.
作者:杨耀文;刘小莉;游春;钱子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穿山龙总皂苷(total saponin from Rhizoma Dioscorea nipponica,TSRDN)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初步探讨穿山龙总皂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CIA大鼠模型.于初次免疫后第14天,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CIA模型组,穿山龙总皂苷高、中、低剂量组,雷公藤组.其中穿山龙总皂苷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经胃灌服100 mg·kg-1·d-1,50 mg·kg-1·d-1、25 mg·kg-1·d-1剂量的穿山龙总皂苷,雷公藤组灌服12 mg·kg-1·d-1剂量的雷公藤多苷,正常对照组、CIA模型组灌服等体积溶媒.用药后21 d,记录各组大鼠后肢体积、足垫厚度、关节炎指数;测定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观察关节滑膜病理变化.结果 经穿山龙总皂苷灌胃治疗21 d后,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后肢体积、足垫厚度、关节炎指数有降低趋势(P>0.05),大鼠滑膜增生减轻,炎细胞浸润减少,软骨及骨组织侵蚀破坏减轻,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 穿山龙总皂苷能明显降低CIA大鼠血清中TNF-α、IL-Iβ和IL-6水平,减轻滑膜组织的病理损伤,表明其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作用.
作者:梁秀军;孙同友;董文娟;商亚珍;宋鸿儒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