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飞;李伟;丁天鹏;孙庆明;何永林;施根林;李定宪
目的 根据方剂的组方原则,对可作为食品保健品的中草药进行组方,制备出“双花黄栀露”,实验验证其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的炎症模型,检测该制剂的抗炎作用;测定足肿胀大鼠血清炎症因子PGE2和炎症组织中组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研究该制剂的抗炎机制.结果 双花黄栀露能够有效抑制大鼠的足肿胀率,减少炎性介质PGE2的生成,抑制炎性部位组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结论 双花黄栀露具有抗炎作用,为其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作者:罗音久;张法仁;曾忠良;付爱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人参属植物在中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之前主要利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人参属植物资源进行质量评价和药理机制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利用代谢组学方法能有效弥补该方法的不足.该文阐述了代谢组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以及代谢组学在人参属植物资源鉴定、质量评价、生态因子、药理活性、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作者:钟贵;王元忠;张霁;金航;张金渝;肖焱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易损斑块的破裂是诸多心脑血管事件的触发点,前期及时干预易损斑块的形成与发展,控制病情延续,可以避免恶性事件发生,同时能减少医疗资源的支出,符合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祖国医药种类繁多,历史悠久,疗效确切.近年来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在干预易损斑块方面有着潜在优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基于此,姑且对既往文献作综述整理,先论述其病机,后辨治其药物,期在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
作者:李冬方;何小丽;都基莎;顾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通过研究文献及总结,笔者参悟出坎卦蕴含“坎阳为本”及“阴为阳基”两层内涵,而“阴中求阳”是针对坎卦之逆而制定的治则.结合中医学的圆运动思想,坎卦是圆运动正常运行的根本,故“阴中求阳”实质是治本之法,体现了中医学“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望同道郢政.
作者:沈耿杨;廖少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磷脂酶D(PLD)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方法检测CAA患者和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内PI-3K和PLD表达水平.结果 疗前C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P1-3K和PLD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组(P均<0.05),疗后PI-3K和PLD表达水平有所上升,与疗前相比具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①CAA患者PI-3K和PLD的低表达异常可能影响了骨髓的造血功能;②补髓生血颗粒通过调节PI-3K和PLD介导的异常信号转导通路,抑制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过度凋亡,进而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改善造血微环境,以恢复骨髓的造血功能.
作者:雍彦礼;王金环;孙凤;孙伟正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吴茱萸总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作用.方法 采用SD大鼠胸主动脉贴壁法,培养VSMCs并传代,通过特异性抗体SM α-actin进行免疫组化细胞学鉴定;MTT比色法检测VSMCs的增殖,制作各生物碱抑制VSMCs增殖的量效曲线,并依照改良寇式法计算吴茱萸各生物碱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比较三种生物碱的效应.结果 当质量浓度小于3×10-6g·L-1时,吴茱萸总碱的抑制作用低于等量的吴茱萸碱和次碱;高于此浓度,吴茱萸总碱抑制效应强于吴茱萸碱和次减,三种生物碱的IC50分别是1.72×10-5g·L-1、2.56×10-4g·L-1和3.42 ×10-4g·L-1.但总碱浓度高于3×10-5 g·L-1时,则呈细胞毒作用.结论 吴茱萸碱、次减和总碱均有抑制VSMCs增殖作用,吴茱萸碱的抑制作用略高于次减,总碱浓度过高可产生细胞毒作用.
作者:徐洋;侯化化;李强;张婧怡;孙安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贾英杰教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务,2012年被评为“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贾师从医近30年,善于探微钩玄,往往能执病之牛耳,从而战胜顽疾.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良多.现将其运用气旺磨积论的经验试述如下,以饷同道.
作者:王晓群;李小江;贾英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因时制宜”防治疾病的学术思想,早在《内经》中已得到系统的论述,通过对罗天益所著《卫生宝鉴》的系统考述与探讨,发现天益在养生、确定疾病治则、处方遣药以及推断疾病预后等方面,始终贯穿“因时制宜”的原则,至今仍值得效法.
作者:李付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区的表达变化和可转形穴位注射药线的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川芎嗪羊肠线对照组,可转形穴位注射药线(川芎嗪)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双侧内关、大椎穴埋植药线,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皮质区MMP-9和TIMP-1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脑皮质区MMP-9表达明显升高,TIMP-1有少量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可转形穴位注射药线组、川芎嗪羊肠线对照组MMP-9的表达明显降低,而TIMP-1的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较显著(P<0.05),而可转形穴位注射药线组的作用明显优于川芎嗪药物羊肠线组(P<0.05).结论 穴位埋植可转形川芎嗪注射药线,可明显降低MMP-9,从而减少MMP-9对脑血管基底膜的降解,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明显升高TIMP-1,抑制MMP-9的活性或者阻断MMP-9的合成,可能是其保护脑的作用机制之一,其作用优于川芎嗪羊肠线组.
作者:孔立红;杨荣美;孟培燕;王洋岗;周华;徐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宋代哲学家对于“格物致知”的重新解读与诠释,与当时的疑古疑经、重义理等学术风气相得益彰,形成了宋代学术界“穷究”“穷理”的治学方法.这种学术思想影响到中医界,则形成了学者将理论探讨的源头一致指向《内经》《伤寒》等经典论述的倾向,并将原始理论作为自己立论的基础或者诊病、用药的依据.另一方面,中医理论家虽说喜欢追源溯典,但也并非一味地拘泥于经典中的理论阐释,而是在对经典理论穷究的同时,突出自己的理论特色,形成各自的理论体系.
作者:赵东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常用药物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00篇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用SPSS17.0软件对其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所涉及的“性”进行描述统计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用药主要是温性(占31.8%),其次是微寒(占21.2%)、寒性(占15.1%)、平性(占15.1%),此4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83.2%,其它药性使用较少;味则以苦味(32.2%)为先,其次为甘(30%)、辛(27.3%),此3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89.5%,其它药味则使用较少;“归经”以归脾经(22.36%)的药物为,其次是归胃经(18.63%)、肺经(13.66%)、肝经(13.04%)、大肠经(11.8%)的药物.结论 苦寒入脾经药物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具有清热燥湿、健脾和胃功能是溃疡性结肠炎中药治疗的重要作用.
作者:刘萍;王平;田代志;刘军锋;刘松林;陈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琼酯稀释法测定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对15种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松针叶绿素-胡萝卜软膏对15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的MIC为0.6~1.6 mg/ml,革兰氏阴性菌MIC为1.0 ~ 3.0 mg/ml,真菌MIC为1.5 ~ 4.1 mg/ml.结论 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具有广谱的抗菌特性,是一种有开发潜力的抗菌药物.
作者:郑光耀;何玲;薄采颖;王呈呈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大黄加芒硝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乳腺炎患者2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114例;其中西医组患者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而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大黄加芒硝外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及住院时间比较.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痊愈率(78.07%)、总有效率(99.1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较于单纯西医治疗,大黄加芒硝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疼痛,减轻红肿症状,促进肿块缩小,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作者:张彩芬;许兰芬;王伟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不同光质对穿心莲生长情况、品质的影响.方法 在穿心莲栽培试验田,搭简易大棚,以不同颜色的薄膜覆盖得到不同光质,观察穿心莲生长情况,以TLC、HPLC法评价其品质.结果 穿心莲的叶片数、分蘖数从多到少依次为CK>白膜>红膜>蓝膜>黄膜;株高从高到低依次为红膜>白膜>CK>蓝膜>黄膜;不同光质下穿心莲药材的化学成分组成无明显差异,穿心莲总内酯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红膜>CK>白膜>蓝膜>黄膜.结论 不同光质对穿心莲的生长和品质有很大的影响,白膜处理有利于穿心莲的生长,红膜处理有利于穿心莲品质的提高.
作者:褚晨亮;曾令杰;罗丽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优化黄芪中黄芪多糖的提取富集工艺.方法 以粗多糖提取率和葡萄糖计总多糖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设计法L9(34)(四因素:温度、时间、次数和固液比)考察黄芪中黄芪多糖的水提取工艺,再运用单因素考察黄芪多糖的醇沉工艺条件(乙醇浓度、醇沉时间).结果 确定佳水提取工艺条件:在70℃恒温中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3h,加纯化水量40ml;确定醇沉的条件:加95%乙醇至终浓度90%进行醇沉静置4h,收集沉淀物.结论 水提醇沉工艺收率稳定,方法简便、快速,为黄芪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崔红花;赵英日;王淑美;罗兰;尹永芹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西药对难治性高血压的肾脏损害的防护以及护理.方法 140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缬沙坦、卡维地洛以及复方盐酸阿米洛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以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20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无明显差异性,而实验组患者其肾功能以及尿蛋白水平、血脂以及血糖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对难治性高血压有良好的肾脏保护作用,个性化的护理配合可增强患者的遵医行为.
作者:刘翠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通过对维生素D来源、维生素D季节变化、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功能及临床研究,阐述中医“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理论认识.
作者:郑碧霞;陈云志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茶多酚对糖尿病所致的大鼠睾丸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茶多酚治疗组.光镜下观察睾丸的显微结构改变,检测睾丸组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及丙二醛(MDA)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组织中Bcl-2以及Bax蛋白表达.结果 光镜下观察睾丸曲细精管萎缩、变形及生精上皮脱落,茶多酚治疗组大鼠睾丸组织的形态结构几乎接近于正常.茶多酚治疗组大鼠睾丸组织MDA含量显著低于糖尿病模型组(P<0.05),SOD活性显著高于糖尿病模型组(P<0.05).糖尿病模型组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P<0.05).与糖尿病模型大鼠比较,茶多酚可升高睾丸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抑制Bax表达(P<0.05),提高Bcl-2/Bax比值.结论 茶多酚对糖尿病所致的大鼠睾丸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以及调节凋亡蛋白有关.
作者:王秀虹;余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结合电针治疗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肌张力及大鼠脑干、脊髓中突触结合蛋白Ⅰ(Syt Ⅰ)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康复组、电针组和综合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成功后分别采用康复训练、电针、康复训练结合电针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每天1次,连续治疗6d.术后第1、3、9天,分别评估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肌张力变化;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Syt Ⅰ的表达.结果 术后1天、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术后3d,各组评分分值均有降低的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d,康复组、电针组和综合组于模型组比较,各项指标都有所改善,以综合组较为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康复训练、电针、康复训练结合电针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肌张力,并可上调脑干、脊髓颈膨大、腰膨大中Syt Ⅰ的表达,而尤以康复训练结合电针治疗方案更优.
作者:杨慎峭;冯丽娟;毛雪莲;马红彦;金荣疆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对沙枣总酚的辐射防护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s,HSF),构建辐射损伤模型,以MTT法检测不同剂量沙枣总酚对HSF增殖的影响.结果 X射线对HSF的增殖抑制作用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与2、4、8 Gy辐射组比较,16 Gy辐射组增殖抑制作用有显著差异(P<0.01).采用16 Gy一次性X射线照射构建辐射损伤模型,模型组与不同剂量沙枣总酚组在2,24,48 h(除100 μg/m1-48 h组以外)时段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照射后2h,辐射防护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但各剂量给药组的辐射防护作用均随辐射后时间延长而减弱.结论 X射线辐射对HSF具有明显损伤作用,而沙枣总酚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建华;闫瑶;胡君萍;柳惠斌;热娜·卡斯木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