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脉硬化颈内动脉起始段CTA征象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研究

陈耿春;陈绍辉;李阳;邱士军

关键词:动脉硬化症, 颈内动脉起始段, CTA, 中医辨证分型
摘要:目的:通过CT动脉成像技术,分析颈内动脉斑块与中医辩证类型的相关性,以期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应用中医药治疗动脉硬化,更好地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问的200例动脉硬化症的患者,分析颈内动脉起始段CTA征象,并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析.结果:200例动脉硬化症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分为:气虚血瘀型(25.5%)、痰瘀互结型(30.0%)、脾虚湿盛型(23.0%)、肝肾阴虚型(21.5%);斑块类型:不稳定性121例(60.5%)和稳定性79例(39.5%);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度:轻度狭窄85例(42.5%)、中度狭窄61例(30 5%),重度狭窄33例(16.5%),闭塞21例(10.5%);4种中医辨证分型的动脉硬化症患者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分析颈内动脉起始段CTA征象可了解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结合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可了解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类型、狭窄度分别与中医辨证分型各型之间的相关性,可为临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内蒙古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针灸辨证论治治疗月经不调的疗效观察

    目的:讨论中医针灸辨证论治治疗月经不调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月经不调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医组各30例.西医组采用口服黄体酮治疗,中医组根据患者的病证分为①月经先期;②月经后期;③月经先后不定期,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针灸辨证施治,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中医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0%,康复率为40%,总有效率为90%,明显优于西医组的治疗有效率40%,康复率30%的总有效率70%.结论:月经不调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产生的病因较为复杂,对患者的身体素质影响较为严重,不仅有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而且有可能导致患者不孕,因此要求患者要及时就诊.中医针灸治疗月经不调,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虹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针刺对血管性痴呆认知障碍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对血管性痴呆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基础治疗+针刺+补肾活血方)和对照组(基础治疗+补肾活血方),每组30例.结果:两组治疗措施均能改善临床症状,尤以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结论:针刺联合补肾活血方可明显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疗效较优.

    作者:曲艳津;邓金焕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浅谈肝肾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

    本文以中医脏腑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家的观点,以肝、肾两脏的功能与特点为出发点,探寻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以期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

    作者:王彦杰;郝斌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神阙穴艾灸联合姜夏散脐疗干预阿奇霉素静滴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艾灸神阙穴联合姜夏散脐疗防治阿奇霉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疗效.方法:将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西咪替丁预防阿奇霉素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治疗组加用神阙穴艾灸及姜夏散脐疗,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胃肠道不良反应程度及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神阙穴联合姜夏散脐疗可明显降低阿奇霉素胃肠道不良反应.

    作者:杨国辉;魏向阳;毛善林;孙军平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例报道1例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是指发生在发育期的全身骨代谢疾病.主要的病理表现是骨量减少,典型表现是青春期发病,患者以背部下端、髋部和脚踝的隐痛开始,可导致行走困难,常发生承重关节疼痛和下肢骨折,或可发生畸形,身高变矮等.该文报道1例男性青少年患者出现全身骨痛10月余,骨密度测定检查发现腰椎L1-L4 T值:-0.8,Z值:-0.4,左侧股骨T值:-2.1,Z值:-2.0.25-羟基维生素D3:5.36ng/ml,考虑为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

    作者:马莉莉;高毅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牵引针刺拔罐结合中药熏蒸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目的:验证牵引针刺拔罐结合中药熏蒸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熏蒸治疗组,每组40例,两组牵引、针刺及拔罐治疗一致,熏蒸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熏蒸,每日1次.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以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颈椎症状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熏蒸治疗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均P<0.01).结论:牵引针刺拔罐结合中药熏蒸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以及颈椎功能,且疗效显著.

    作者:陈义良;张小莉;张方琴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蠲痹柔筋汤合垫枕调曲法治疗颈型颈椎病42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蠲痹柔筋汤合垫枕调曲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期间治疗的颈型颈椎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采用蠲痹柔筋汤合垫枕调曲法进行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枕颌带坐位悬吊式颈椎纵向牵引并口服氯唑沙宗片、布洛芬片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蠲痹柔筋汤合垫枕调曲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占国;张江平;李瑞晓;张长泉;赵建强;张秀霞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光照疗法配合中医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患儿给予光照疗法配合中医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将106例新生儿黄疸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住院单双号的形式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给予光照疗法配合中医辅助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和蓝光治疗,分析两组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消退的时间.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消退的时间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均明显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对新生儿具有较大的影响,给予光照疗法配合中医辅助治疗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胆红素水平,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也可以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促进惠儿的恢复,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晓静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黄雅慧教授应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经验

    黄雅慧教授基于大量的临床经验、对现代人的体质认识及中医经典理论,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功疗功能性腹泻,并从脾虚论治将其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虚湿盛型,脾虚湿热,脾肾阳虚型型这4种证型,但各证很少单一出现,多兼有他症.故吾师在应用参苓白术散以健脾渗湿止泻的的治疗基础上兼疏肝、清热、理气、温阳同用,配合穴位贴敷、饮食、心理、运动调养,多法结合灵活应用,临床效佳,值得推广.

    作者:许荣荣;何敏敏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挑刺疗法治疗颈性眩晕(风阳上扰型)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挑刺疗法治疗风阳上扰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挑剌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体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总体疗效情况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6.67%.(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眩晕、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积分差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挑刺疗法治疗风阳上扰型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作者:赵向平;李杏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半夏白术天麻方在老年眩晕证中联合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方在老年眩晕证中联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老年眩晕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常规西医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方治疗,30例)和常规组(常规西医治疗,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耳鸣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耳鸣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者疗效显著于常规组[96.67% vs.73.33%,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方在老年眩晕证中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作者:邓青峰;宋小平;黄小琴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针灸联合自拟补肾壮骨汤对骨质疏松症疼痛的改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自拟补肾壮骨汤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予以针灸联合自拟补肾壮骨汤治疗,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骨密度检测结果、疼痛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骨密度检测结果、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自拟补肾壮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骨密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娟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针灸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

    运用“通经接气针法+头部同名四组穴加减”组合法,辨证针治偏头痛.

    作者:孔繁墨;张志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中西医相互结合应用到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从2013年6月到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被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2例,随机分成对比组、研究组,分别相应的使用蒙脱石散和另加中药汤剂治疗,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所获得的治疗整体有效率95.1%要明显的比对比组的75.6%好(P<0.05).结论:在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上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手段,有利于患者获得确切治疗效果.

    作者:俎桂英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苓桂术甘汤合生脉饮加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评价苓桂术甘汤合生脉饮加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1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共收治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通过常规药物治疗,后者通过苓桂术甘汤舍生脉饮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但明显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优,对照组略逊一筹,组问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苓桂术甘汤合生脉饮加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作用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心率情况,临床评价高.

    作者:王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对中药丸剂用治肿瘤优势的分析

    当下各种肿瘤的发病率日渐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中医药治疗肿瘤有其独到的优势,尤其是针对肿瘤早期患者的治疗和改善肿瘤晚期患者的生存质量有良好的效果.当下中药治疗主要以汤剂为主,但中药剂型丰富,不同剂型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优势,本文就中药丸剂治疗肿瘤的优势作简要论述.

    作者:王文顺;杨晓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综合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经验

    面神经炎的基本病机为经络空虚,外感邪气痹阻面部经脉,经筋气血瘀滞,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采用针刺、刺络放血、穴位贴敷这3种外治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再辅以心理疏导治疗,疗效颇佳.针刺印堂、水沟,患侧阳白、攒竹、四白、颧髎、丝竹空、太阳、迎香、地仓、颊车、翳风、风池,对侧合谷;耳后乳突刺络放血,隔日1次;耳后乳突穴位贴敷,隔日1次,与刺络放血交替治疗;由于本病极易造成心理问题,急性期突然发病多惊恐,继而焦虑,甚则抑郁,故辅以镇静,疏解焦虑抑郁的心理疏导治疗,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肖尧;荣晓婷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糖尿病足的中医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应用中医护理方法对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采用中医的辩证施护对科室收治的117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治愈49例,好转61例,无效7例.结论:通过落实辨证施护,采用中医护理技术,加强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手段,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作者:宋靖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浅议鬼箭羽在妇科瘀证中的应用

    来源于卫矛科植物的干燥具翅状物的枝条.功能主治破血通经,解毒消肿,杀虫.用于瘕瘕结块,心腹疼痛,闭经,痛经,崩中漏下,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下,疝气,历节痹痛,疮肿,跌打伤痛,虫积腹痛,烫火伤,毒蛇咬伤.

    作者:张羽;雷磊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龙血竭胶囊联合绿药膏对痔术后创面愈合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龙血竭胶囊联合绿药膏在痔术后创面换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痔手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常规换药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龙血竭胶囊联合绿药膏换药,对照组采用马应痔疮膏换药.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6.67%,对照组治愈率为83.34%,两组间无显著差别.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创面水肿评分(1.08±0.13分VS 2.02±1.09分)、疼痛评分(1.75±0.25 VS 3.25±1.3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同时无毒副作用及过敏反应.结论:龙血竭胶囊联合绿药膏具有明显的消除水肿、抗炎、止痛、止痒作用,起效快无不适感,未发现毒副作用及过敏反应,能降低患者因手术而带来的痛苦,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张红芳;陈艳妮 刊期: 2017年第19期

内蒙古中医药杂志

内蒙古中医药杂志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学会,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