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魏悦;张培林;邓占元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兴起的一个新的组学,其核心思想在于运用以核磁共振和色谱、质谱串联技术为主的分析技术,获得的代谢图谱数据借助化学计量学工具和模式识别软件转换成相应的信息,这是代谢组学研究的关键问题,用于疾病诊断、药理研究、毒理性研究、安全性评价、中药活性的筛选以及中医现代化等方面.文章主要综述了将代谢组学中的图谱、数据信息转换为相应的参数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应用.
作者:许广艳;葛卫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考查槐角不同部位,即角皮和种子占槐角重量的百分比,及各组分中芦丁和槐角苷的含量差异,为科学、有效地利用现有槐角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角皮或种子提取物中芦丁及槐角苷的含量.HPLC测定条件:Diamonsil 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1%冰醋酸-乙腈(57:38:5,V/V),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60 nm.结果 槐角角皮和种子占槐角重量的平均百分比分别为64%和36%.芦丁浓度在0.08~1.0 g·ml<'-1>,槐角苷浓度在0.125~2.0 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槐角皮和槐角种子中黄酮类化合物HPLC谱型相似,但含量差别较大,槐角皮中芦丁与槐角苷含量分别为(0.44±0.15)%和(6.20±0.57)%.种子中两者的含量分另q为(0.36±0.09)%和(0.49±0.20)%.槐角皮中槐角苷的含量明显高于槐角种子,P≤0.01,提示差异显著.结论 槐角中的槐角苷主要存在于槐角皮中,因此提取这类化合物时可以将槐角皮和种子分开,只以角皮为材料,种子可用于其他目的 的研究,以达到科学、有效地利用槐角资源.
作者:勾凌燕;王志玲;刘景东;王憬;刘惠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不同寄主植物来源的桑寄生药材槲皮苷与槲皮素含量.方法 采用RP-HPLC法对桑寄生槲皮苷与槲皮素含量进行测定,槲皮苷采用甲醇超声提取,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柱,乙腈-水(18:82)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4 nm;槲皮素采用甲醇-盐酸(4:1)回流提取,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柱,甲醇-0.05%磷酸溶液(45:5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槲皮苷与槲皮素的线性范围0.35~3.5μg(r=0.999 9)与0.41-4.1 μg(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2%与100.4%,寄主植物不同,桑寄生药材茎枝槲皮苷与槲皮素含量为0~0.14 mg/g与0~0.85 mg/g不等,药材叶槲皮苷与槲皮素含量为0.41~2.48 mg/g与2.42~6.89 mg/g不等.结论 寄主植物不同桑寄生药材槲皮苷与槲皮素的含量明显不同,药材的槲皮苷与槲皮素主要存在于药材叶中,茎枝中的含量较低,有的寄主的桑寄生茎枝中甚至检测不到槲皮苷与槲皮素.
作者:张协君;朱开昕;赵明惠;裴河欢;李永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姜黄提取物对拟血管性痴呆(VD)小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脂酶(AchE)活性的影响,为临床治疗V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合并尾部放血降压,制备小鼠拟VD模型,以跳台实验为学习记忆评价指标,测定脑组织中乙酰胆碱脂酶(AchE)活性.结果 姜黄提取物可使VD模型小鼠的反应时间缩短,潜伏期延长,错误次数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同模型组比较,姜黄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脑组织中AchE活性上升(P<0.01或P<0.05).结论 姜黄提取物能改善拟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脑组织中AchE的活性有关.
作者:袁耀欣;王四平;王亚利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五味子HPTLC定性鉴别和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以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为对照品,采用HPTLC法带状点样于GF254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为展开剂,上行展开8 cm,置于紫外灯254 nm下观察,比较不同来源的五味子活性成分的差异.以五味子醇甲为对照品,采用HPLC法,ZORBAX SB-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65:35);流速:1.0 ml·min<'-1>;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54 nm,比较不同来源的五味子醇甲的含量.结果 HPTLC法能够准确快速鉴别不同来源的五味子;3种药材中的五味子醇甲含量有差异.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从定性、定量两方面评价五味子药材质量.
作者:李立顺;时维静;王贵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贞芪扶正胶囊联合阿德福韦与单用阿德福韦为对照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保肝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服用贞芪扶正胶囊及阿德福韦,对照组为单用阿德福韦.给药方法为:治疗组口服阿德福韦10 mg,1次/d,同时服贞芪扶正胶囊,1.4 g/次,2次/d,口服;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10 mg,1次/d.疗程均为24周.结果 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治疗24周时,CD<,4><'+>、CD<,4><'+>/CD<,8><'+>、NK数值,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e抗原阴转率应答:治疗24周时,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BV DNA载量应答:治疗12周时,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24周时,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贞芪扶正胶囊联合阿德福韦治疗CHB,在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方面优于单用阿德福韦,同时在降低HBVDNA载量及血清e抗原阴转率方面优于单用阿德福韦.
作者:华忠;薛博瑜;金小晶;黄利华;顾锡炳;李燚光;杨小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苦瓜多糖的抑菌作用.方法 使用超声波法提取苦瓜多糖.利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不同质量分数、不同pH值的苦瓜多糖对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米曲霉的抑菌圈直径.结果 苦瓜多糖的浓度与其抑菌效果呈正相关.溶液pH值对于苦瓜多糖的抑菌活性影响显著.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米曲霉的MIC各不相同.结论 苦瓜多糖具有抑菌活性.
作者:张文波;韦文龙;李宏睿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快速、准确鉴别大黄化学成分的液相色谱-质谱方法.方法 采用HPLC-MS技术,对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别、结构分析.结果 根据负离子模式下获得各色谱峰质谱数据,参照文献,对主要色谱峰进行指认,共鉴别了25个化合物,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多酚、蒽醌及其苷类化合物.结论 HPLC-MS可提高中药化学成分的分析效率,有利于化合物结构鉴别,可作为中药大黄化学成分的鉴定方法.
作者:蒋海强;容蓉;吕青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川芎嗪体外、体内对MPTP)导致的多巴胺能(dopaminergic,DA)神经元毒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实验,提取孕14 d的Sprague-dawley大鼠胎鼠黑质区多巴胺神经元,MPP<'+>诱导其损伤,运用免疫荧光法测定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神经元数量及状态变化;体内实验,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腹腔注射MPTP方法制作小鼠慢性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运用免疫组化法测定TH阳性神经元数量变化.结果 体外实验:TMP组多巴胺神经元形态数目均有所改善,其中500μmol/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显著性差异.体内实验:与模型组相比,注射TMP后,多巴胺神经元密度有所增加.结论 TMP能不同程度地改善MPTP诱导的多巴胺神经元的损伤.
作者:杜静;单璐琛;张高小;王玉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基于药用亲缘学原理,对红、黑蛤蚧药效情况进行再评估.方法 通过Mega软件,采用MP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基于系统发育树判断红、黑蛤蚧之间的亲缘关系,并依此探讨红、黑蛤蚧及药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红、黑蛤蚧在系统树上相互嵌合在一起,不能各自形成独立分支(单系),来自不同产地的红、黑蛤蚧分别构成了4个独立支系,这与红、黑蛤蚧截然可分的概念相悖.结论 红蛤蚧可能具有和黑蛤蚧相似的药效,不同地区的红、黑蛤蚧药效可能存在差异.该研究旨在为红、黑蛤蚧的药效及化学成分研究提供前瞻性的建议,即开展相关研究应基于亲缘关系,分别对不同产地红、黑蛤蚧样品进行分析.
作者:顾海丰;夏云;彭锐;郑渝池;李力;曾晓茂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有研究报道,10~20年糖尿病病史的患者DN的发病率高达47.66%[1].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异常导致肾脏损伤,终引起肾衰竭.因此,早期积极治疗糖尿病肾病,防止其进展恶化,对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至关重要[1].本文通过对我院2001~2009年4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长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制剂疏血通注射液联合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未经溶栓治疗的老年脑梗塞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23例老年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单用依达拉奉治疗作为对照,在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用疏血通6 ml/次,1次/d,加依达拉奉30 mg,配液2次/d,静脉滴注,连续给药10 d为一个疗程.依达拉奉组30 mg/次,2次/d,连续给药10 d为一个疗程.结果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单用依达拉奉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3.3%,两组治疗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脑梗塞,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简要论述急性缺血性中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现状,提出现代中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应关注的问题,并对中西医结合的契合点进行探讨.
作者:招远祺;翁銮坤;吴大嵘;蔡业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参芪肺宝的止咳、祛痰和抗炎作用.方法 止咳、祛痰实验分别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酚红祛痰法;抗炎实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方法和小鼠棉球肉芽肿增生方法.结果 参芪肺宝可减少因氨水所致咳嗽次数,增加小鼠呼吸道酚红排痰量;可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抑制棉球肉芽肿增生.结论 参芪肺宝有较好的止咳、祛痰和抗炎作用.
作者:耿晓照;谢达莎;刘良丽;李原青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生姜中姜黄素含量的简便、准确、抗干扰能力强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确定其存在.方法 用乙醇对生姜中姜黄素进行提取,用HPLC法测定含量.色谱条件:Kro-masil 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含8%冰醋酸)=49:51;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430nm;柱温:室温.结果 姜黄素线性范围为1 020.00~40 800.00 ng·ml<'-1>(r=0.999 5),检测下限为785 ng·ml<'-1>,日内精密度的RSD小于3%,加样回收率在96.00%~105.00%,RSD=3.35%.结论 在1 020.00~40 800.00 ng·ml<'-1>浓度范围内,峰面积积分值和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HPLC-MS法表明生姜提取液中存在姜黄素.方法 学实验表明此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设备要求低、准确的特点,是一种生姜中姜黄素的比较完善的分析方法.
作者:刘春叶;张剑;尤静;苗延青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从鹰嘴豆中分离纯化得到α-淀粉酶抑制剂(α-AI),研究其抑制动力学特征及其化学稳定性,为其开发为降糖减肥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CM-52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层析及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α-AI;通过在不同底物及抑制剂浓度下的酶反应速度,研究其抑制动力学特征;通过在不同温度及pH条件下的抑制活性,研究其对温度及pH的稳定性.结果 纯化得到-相时分子质量约为40.4 kDa的α-AI糖蛋白,其对α-淀粉酶的抑制为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i=3.14×10<'-6>mol·L<'-1>;鹰嘴豆α-AI在pH 3.0~11.0,在80℃下作用30 min后其抑制活性仍保持85%左右.结论 从鹰嘴豆中分离得到的α-淀粉酶抑制剂对α-淀粉酶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对温度及pH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作为一种安全、天然降糖药物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作者:刘晓洁;刘同祥;张宗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总结,追溯丹药的起源及用于外科临床的发展过程.炼丹术于春秋战国前就已出现,为丹药的发明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经过汉代魏晋隋唐及宋金元各个朝代的经验积累,到明清时期,外科临床使用丹药达到鼎盛时期.文章归纳出丹药在外科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充分证明丹药对我国外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属中医外科的一项重大发明创造,具有重要价值.认为丹药于外科临床治疗具有关键作用,应加强对丹药的继承和推广.
作者:江玉;和中浚;肖力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应用高效离心分配色谱技术分离肉苁蓉中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方法 采用醋酸乙酯:正丁醇:乙醇:水(1:1:0.1:2,V/V/V/V)为分离体系.结果 从肉苁蓉中成功分离得到了6种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结论 采用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ESI-MS<'n>)技术分析并鉴定了6种苯乙醇苷化合物的结构.
作者:李丽;王晶;桂语歌;宗晓菲;刘春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对新疆地产野生全裂叶阿魏Ferula dissecta(Ledeb.)Ledeb进行生药学研究.方法 采用性状、显微及紫外吸收光谱法为该药进行初步鉴定研究.结果 全裂叶阿魏根、叶柄、苞片及叶横切面存在大量树脂道;根粉末中有散在草酸钙簇晶,叶粉末中有短扁圆形的非腺毛.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全裂叶阿魏的生药学鉴定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作者:丁旭;谭勇;刘纪杉;赵文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腹股沟斜疝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其原因主要与老年人腹壁组织薄弱,同时常合并有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便秘等腹内压增高的慢性疾病有关.本病大的风险为疝嵌顿造成的肠坏死,极易出现生命危险.而多数老年患者往往对疝手术治疗不积极,经常在疝嵌顿后,由家人送往医院.因此,对本病如何治疗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笔者自2000-01~2008-01收治66例老年人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明飞;张毅;居来提·艾力;杨东鹰;于亮;陈俊;樊晓静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