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逆转录酶抑制剂对恶性胶质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范月超;于如同;董红燕;白永文;倪鸣山

关键词:逆转录酶抑制剂, 胶质瘤, C6细胞, 端粒酶
摘要:目的研究逆转录酶抑制剂(AZT)对胶质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为以端粒酶为靶点治疗脑胶质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MTT法检测AZT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用TRAP-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2 h后1.0mol/L AZT组的端粒酶活性降低(P<0.05),24h时0.5 mol/L AZT组细胞生长增殖受抑制(P<0.05),1.0 mol/LAZT组则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在实验范围内,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实验组细胞周期中各时相的细胞分布发生改变,0.5 mol/L AZT组细胞多阻滞于G2/M期,而1.0 mol/L AZT组细胞G1期增多,S期细胞数减少.结论逆转录酶抑制剂能够有效地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的增殖,参与了细胞周期及凋亡的调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亚临床型血友病A合并颅脑外伤的处理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血友病A(hemophilia A,HA)又称遗传性Ⅷ因子缺乏症,临床为多见,而亚临床型HA仅在严重创伤或手术后出血,症状隐蔽,更易漏诊.

    作者:郑成;付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海绵状血管瘤(CA)的影像学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的手术体会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分析5年间2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CNS海绵状血管瘤,脑内16例(幕上11例,幕下5例),脑外5例,椎管内2例.23例全部行CT检查,21例同时行MRI检查,18例行DSA检查.全部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21例行镜下全切除(91.3%),2例行次全切除(8.7%).结果23例患者中,19例痊愈(82.6%),4例好转(17.4%),术后随访6个月~4年,无死亡及术后神经功能症状加重病例.结论CNS海绵状血管瘤在CT及MRI上有特征性的表现,MRI对CA的敏感性优于CT.DSA检查为阴性,但对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显微手术是治疗CNS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合理的手术入路、熟练掌握显微操作技术及显微解剖知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范月超;张洪涛;王雄伟;舒凯;雷霆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56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尿白蛋白量与骨密度关系探讨

    目的观察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肾病期尿微量白蛋白(MAU)的量与骨密度(BMD)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检测56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及20例年龄相匹配正常人的L4~L4、股骨颈等的骨密度,并根据MAU将糖尿病组分为Ⅰ组(正常蛋白尿),Ⅱ组(微量蛋白尿)和Ⅲ组(大量蛋白尿).结果56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Ⅰ组、Ⅱ组BMD较正常组下降,但无明显差异.Ⅲ组各部BM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比正常人低,且肾脏损害越重骨密度越低.

    作者:王昭玲;孙雪芹;陈德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及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Ab-ox-LD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病变稳定性及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79名患者分为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3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Ab-ox-LDL浓度.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Ab-ox-LDL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Ab-Ox-LDL及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Ab-ox-LDL和hs-CRP在对照组无相关性(r=0.302,P>0.05),在冠心病组呈高度正相关(r=0.706,P<0.01);在冠心病组,Ab-ox-LDL与Gensini积分呈低度相关(r=0.36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Ab-ox-LDL及hs-CRP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呈正相关.结论血清Ab-ox-LDL及hs-CRP水平不仅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严重程度,而且可以评价冠心病斑块的稳定性,二者在冠状动脉硬化进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袁志华;陈清枝;李东野;夏勇;徐瑞金;阮宏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两种采集SD大鼠脑脊液方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实验SD大鼠脑脊液采集的两种方法.方法SD大鼠分为2组,采用经侧脑室穿刺和经枕大孔穿刺法采集脑脊液,比较2种方法穿刺成功率.结果经枕大孔穿刺法成功率明显高于经侧脑室穿刺法.结论经枕大孔穿刺法进针直观、简便、损伤小,明显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曹远东;章龙珍;王梅申;唐天友;苏卫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对无痛人工流产麻醉后头晕的初步防治的观察

    近来异丙酚被广泛应用于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简称人流)的麻醉中,麻醉后患者苏醒迅速,恢复完全.但是,术后妇女较早坐起或下床站立走动常有明显头晕、乏力的感觉,而头晕、乏力是影响手术妇女较早离开人流室的重要原因.

    作者:陈军;刘海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ERCP、EST治疗胆囊切除术后T管不能拔除10例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乳头切开术(EST)对胆囊切除后T管引流不能拔除的病因诊断价值及治疗效果.方法10例胆囊切除术后T管引流不能拔除者行ERCP,观察胆总管下段情况,了解其梗阻原因,如有结石则行EST及胆总管取石术,配合使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结果10例患者9例有胆总管残存结石,内镜下取石成功,1例疑诊胆管癌患者行ENBD,T管均成功拔除,未发生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结论ERCP、EST治疗可了解胆囊切除术后T管不能拔除的原因,并能解除胆总管梗阻,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

    作者:郭召军;唐采白;胡兵;王少卿;刘连;袁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100例正常心电图不同年龄组QTP、JT间期离散度的分布规律及比较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QTP与JT间期离散度(QTPd、JTd)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分布规律.方法以纸速25mm/s记录100例正常门诊及住院体检者的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按性别分组,男性50例,女性50例;按年龄分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各20例;比较QTP与JT间期离散度及其均值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①QTPd平均值随年龄增大而减小,JTd平均值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从性别上看,QTPd平均值男性稍大于女性,JTd平均值男性稍小于女性,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长QTP与JT间期多出现在V2、V3、V4、Ⅱ导联,短QTP与JT间期多出现在avL、V1、Ⅰ导联.结论QTPd平均值、JTd平均值各年龄组间和性别间差异不显著.

    作者:范宇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20例视神经脊髓炎早期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误诊原因.方法收集早期被误诊的视神经脊髓炎20例,对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易被误诊,误诊疾病分别为球后视神经炎10例、视乳头炎2例、急性脊髓炎5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2例、病毒性脑炎1例.结论视神经脊髓炎早期误诊原因为早期临床表现单一、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不详细、辅助检查不完善、专业知识不全面、诊断思路狭窄等.

    作者:方明;杨巧云;耿德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瑞芬太尼与异氟醚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比较

    目的研究比较瑞芬太尼与异氟醚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非心脏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30例.全麻维持分别用0.05~2.0 μg/(kg·min)瑞芬太尼(A组)或1%~3%异氟醚(B组),麻醉深度维持BP波动在基础值的±10%.记录手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语言应答时间等麻醉恢复指标,并于麻醉前,术后1 h、3 h、6 h、24h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价认知功能.结果2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药用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语言应答时间均早于B组(P<0.05);术后1 h 2组MMSE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A组患者术后3 hMMSE评分基本恢复正常,而B组直到术后6 h才恢复正常,术后24h所有患者MMSE评分均已达术前水平.结论瑞芬太尼与异氟醚均可引起老年患者术后短暂的认知功能障碍,但瑞芬太尼较异氟醚恢复更快,对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阻碍的作用小于异氟醚.

    作者:高芳;张月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含量均匀度测定

    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肠溶片是一种非甾体类的消炎镇痛药,具有使用剂量小、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对其含量均匀度未作规定,现参照现行标准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探讨其含量均匀度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福贵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律震荡的研究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1].心律震荡(HRT)是新近提出的预测猝死的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彼此独立且独立于其他常规危险度预测指标,二者相结合对猝死高危患者的预测作用稳定而可靠[2].

    作者:丁义勋;朱友峰;张苏侠;孙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运用护理程序对脊柱侧弯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在整体护理日益推广的现代临床护理模式中,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为了使脊柱侧弯患者提高对手术的耐受性和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显得特别重要.

    作者:金晶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逆转录酶抑制剂对恶性胶质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逆转录酶抑制剂(AZT)对胶质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为以端粒酶为靶点治疗脑胶质瘤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MTT法检测AZT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用TRAP-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2 h后1.0mol/L AZT组的端粒酶活性降低(P<0.05),24h时0.5 mol/L AZT组细胞生长增殖受抑制(P<0.05),1.0 mol/LAZT组则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在实验范围内,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实验组细胞周期中各时相的细胞分布发生改变,0.5 mol/L AZT组细胞多阻滞于G2/M期,而1.0 mol/L AZT组细胞G1期增多,S期细胞数减少.结论逆转录酶抑制剂能够有效地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的增殖,参与了细胞周期及凋亡的调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范月超;于如同;董红燕;白永文;倪鸣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35例报告

    目的探讨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手术方法与手术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临床35例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临床经验,分析手术成功的因素.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94.3%.结论外伤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成功与否,与手术材料选用与方法的选择,术后对泪道支撑物的有效保护有直接关系.

    作者:顾育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小剂量丹参酮治疗痤疮120例分析

    笔者自2002年以来,用小剂量丹参酮治疗各型痤疮,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并设四环素治疗组作为对照.现将资料完整的120例治疗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吴冠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白细胞介素-10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目的克隆人IL-10 cDNA的全长序列,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其表达.方法无菌条件下静脉采取正常人外周血10 ml.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稀释后,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收集细胞,提取细胞总RNA.以细胞总RNA为模板,进行RT-PCR,克隆出IL-10 cDNA,经双酶切后插入表达载体pMon中,用pMon-IL10重组体转染大肠杆菌DH5α.用萘啶酮酸诱导使重组人IL-10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及Western-blot分析.结果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ConA刺激后,IL-10转录水平增加,有利于IL-10 cDNA的克隆;克隆的IL-10 cDNA经测序证实与基因库报告的序列完全一致,插入pMon载体后经萘啶酮酸诱导能够在大肠杆菌DH5α表达;表达的蛋白质能与兔抗人IL-10特异性结合.结论人IL-10 cDNA被成功克隆并能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作者:温儒民;刘俊杰;陈家存;胡书群;裴东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红外线体表照射全身高热对心脑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红外线体表照射全身高热对心、脑的影响.方法采用国产ET-SPACE-Ⅱ型红外线体表照射系统.择期热疗患者16例,ASA分级Ⅱ~Ⅲ级,麻醉诱导后放置温度探头,分别在加温前、加温到41.8℃、维持41.8℃60min、复温至38℃及停机后24h等5个时间点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与升温前比较,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从加温40℃一直到复温38℃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氧摄取率(ERO2)在温度升高至40℃时明显下降,一直到复温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S-100蛋白β(S-100β)在升温40℃时明显上升,一直到复温38℃,差异显著(P<0.01);肌酸激酶同功酶(PKC-MB)和肌红蛋白(MyO)从41.8℃开始升高,一直到术后2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中升温前基本均无肌钙蛋白I(cTnI),从升温至41.8℃起开始出现cTnI,至复温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无明显临床心肌损害症状.结论全身麻醉下红外线体表照射全身热疗对心脑组织无显著器质性损害.

    作者:吕凯荣;赵华斌;韩洪涛;苑玉环;刘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Bio-Oss和邻近自体碎骨移植在牙种植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Bio-OSS和邻近自体碎骨移植应用于牙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16例22颗缺牙区有不同程度牙槽骨缺损的患者,采用Bio-OSS和邻近自体碎骨移植,表面覆盖Bio-Gide胶原膜,同期或二期植入种植体,定期临床和X线检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除1例植骨区术后6天感染黏膜裂开,经积极治疗后疗效满意,其余均获得成功,经1~2年随访观察,种植牙功能和形态良好,未见明显的骨吸收.结论Bio-OSS和邻近自体碎骨移植可以较好地解决种植床骨量不足问题.

    作者:刘超;周正国;孔庆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胃窦黏膜D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目的探讨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胃窦黏膜D细胞的形态变化.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单纯缺血组(ISC)、缺血-再灌注1 h组(I/R1)、6 h组(I/R2)和24 h组(I/R3),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胃窦黏膜D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正常组大鼠胃窦黏膜中D细胞主要分布于幽门腺的中、下1/3处,形态多样;和正常组比较,D细胞的数目在ISC组和I/R1组明显减少,细胞多为圆形,很少见有胞质突起;在I/R2组和I/R3组则可见D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形态多样,并可见D细胞也分布于幽门腺上1/3处.结论胃窦黏膜中D细胞的形态数量在大鼠胃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有变化,提示生长抑素参与了胃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作者:王琳;张大红;李庆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徐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