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玲;曹佩雪;潘卫东;梁光义
目的 研究蜈蚣草的有效成分.方法 采用水提取法、醇提取法和酸性醇液提取法对蜈蚣草的有效成分进行了提取并用显色反应对其进行全面的定性鉴定,并将其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专项颜色反应及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蜈蚣草中可能含有糖类、蛋白质、有机酸、酚类、黄酮类、甾体三萜类、香豆素、鞣质等有效成分;其中主要的有效成分是黄酮,显色反应说明其黄酮种类可能为黄酮、黄酮醇、异黄酮类;根据紫外光谱特征推测蜈蚣草水提取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能为异黄酮类化合物.结论 蜈蚣草中含有黄酮、甾体三萜类、香豆素、鞣质等有效成分,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
作者:熊俊娟;丁利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小鼠模型复制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因素并对解决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用四氧嘧啶复制糖尿病模型,在复制过程中,就动物的种类、性别、给药的途径、剂量,血糖测值、测糖选时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经模型复制发现,由于动物的种类、性别、给药的途径、剂量不同等因素,会给模型复制产生不同的影响.结论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复制时应引起注意.
作者:黄彦峰;晋玲;赵善民;刘波;黄永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检测通过组培快速繁殖试管苗,人工栽培青天葵与传统野生药材之间的黄酮类成分是否发生质或量的改变.方法 通过正离子模式电喷雾质谱对不同生长方式青天葵的黄酮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质谱初步定性比较,表明不同生长方式对青天葵黄酮类成分组成比例有一定影响.结论 不同来源药材的质量评价中不仅要考虑活性成分的含量,同时应增加能反映活性成分比例的质量评价方法.
作者:袁源;何瑞;詹若挺;王庆煌;李积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川芎嗪(TMP)对肾缺血/再灌注(L/R)大鼠肾脏GRP78、Caspase-12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将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I/R组和I/R+ TMP组.采用夹闭双侧肾蒂45min再灌注24h制备肾I/R模型.I/R+ TMP组在手术前1h按20mg/kg腹腔注射TMP,余操作同I/R组.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光镜观察肾小管组织结构变化;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GRP78、Caspase - 12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L/R组大鼠血清BUN,Cr水平显著升高,肾组织损伤严重,GRP78和Caspase - 12 mRNA和蛋白表达呈显著性增加(P<0.01);与I/R组比较,I/R+ TMP组血清BUN、Cr水平及GRP78、Caspase - 12表达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肾脏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川芎嗪对肾脏缺血/再灌注大鼠GRP78、Caspase - 12过度表达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它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万慧芳;王美凤;涂硕;余乐涵;龚慧;万福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在制药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中尝试PBL+ LBL教学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发现PBL+ LBL教学模式与传统的LBL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态度、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BL+ LBL教学法明显优于LBL教学模式.
作者:宋艳玲;赵嘉;孟艳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湿热型结肠炎中Th1/Th2的状态以及黄芩汤对Th1/Th2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湿热型结肠炎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人工气候箱法造出大鼠湿热型体质,结合三硝基苯磺酸( TN BS)法建立湿热型结肠炎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湿热+ TNBS组、黄芩汤组、美沙拉嗪组;对大鼠进行临床活动度观察、结肠组织的宏观和微观观察、检测结肠长度重量、脾脏和胸腺的重量和髓过氧化物酶( MPO)的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中γ-干扰素(INF -γ)、白细胞介素12( IL - 12)、白细胞介素4(IL -4)和白细胞介素10(IL -10)水平.结果 黄芩汤能够有效缓解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临床症状,降低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Th1细胞因子INF -γ和IL - 12并提高Th2细胞因子IL -4和IL - 10的表达.结论 黄芩汤可以改善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反应,调节Th1/Th2细胞的平衡,这可能是其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邹颖;迟宏罡;戴世学;封艳玲;刘洪波;郑学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海南龙血树茎及其血竭脂溶性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海南龙血树茎及其血竭脂溶性成分,用GC - MS联用技术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 从海南龙血树茎及其血竭脂溶性成分中分别鉴定出21和33种成分,海南龙血树茎脂溶性成分主要有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10.33%)和环木菠萝烷醇(8.51%);其血竭脂溶性成分主要有薯蓣皂苷元(10.62%)和7-羟基-4 '-甲氧基黄烷(9.88%),其中8个化合物为共有成分.结论 海南龙血树茎及其血竭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存在着差异,在入药和研究中都应区别对待.
作者:罗应;王辉;左文健;戴好富;梅文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生物碱类中药组分的荧光标记方法,并对标记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以异硫氰酸荧光素和盐酸麻黄碱组成研究体系.使用带有偏振镜的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出荧光各向异性值,以FITC荧光各项异性值对麻黄碱浓度的对数作图,得到荧光偏振曲线,计算出样品的标记比,进行标记效果的评价.结果 生物碱类中药组分的较优标记条件为:100mmol·L-1,pH 9.0的碳酸盐缓冲溶液中,盐酸麻黄碱溶液浓度在1×10-6~1 ×10-3mol·L-1,FITC浓度0.5 mmol·L-1,室温避光反应、过夜.绘制荧光偏振曲线,计算得到rB=0.327.通过测量计算可得盐酸麻黄碱浓度为2.0×10-5mol·L-1、FITC浓度为3×10-5 mol·L-1时标记液的标记比为1.23,与理论符合.结论 建立了生物碱类中药组分的荧光标记方法,基于荧光各向异性测量标记比的新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和灵敏度高的特点,可用于标记效果的评价.
作者:刘春叶;苗延青;尤静;张雪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甘遂及醋炙甘遂提取物对小鼠的肾脏毒性及利尿作用,探讨醋炙对甘遂毒性及利尿作用的影响.方法 用改良蔻氏法测定甘遂及醋炙甘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以半数致死量为依据设计不同给药剂量.给药1周后,处死小鼠,取血并制备肾脏组织切片.检测小鼠血肌酐(Scr)和血清总蛋白含量(TP)的值,并观察小鼠肾脏的组织切片及利尿作用.结果 醋炙甘遂提取物对小鼠的肾脏毒性小,且表现出较明显的利尿作用.结论 醋炙处理可显著降低甘遂毒性且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研究为甘遂醋炙工艺制订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曹艳;苏汉文;周志文;成忠皇;方念伯;余尚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EMT)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时所致[1].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痛经、不孕、月经异常、性交不适以及子宫增大等,严重影响了患病妇女的身心健康,主要以丹那唑、孕三烯酮(米非司酮)或CnRH -a等治疗,但副作用大,价格高,被限制广泛使用.笔者应用全蝎佛手散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红;肖武玉;贺晓冰;彭菊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的在体肠吸收,比较小檗碱等5种化学成分在小肠吸收率及吸收系数的异同.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以HPLC测定灌流后药液5种化学成分含量及吸收系数,考察黄连吴茱萸不同配比对小檗碱等5种化学成分在小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 随着黄连配比增加,5种化学成分的吸收率有增加趋势,且黄连吴茱萸6∶1时小檗碱、巴马汀、吴茱萸碱及吴茱萸次碱的吸收率均比黄连吴茱萸1∶1和2∶1的吸收率要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5种化学成分的Ka值与Kapp值有增加趋势,且黄连吴茱萸6∶1时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及吴茱萸次碱的Ka值均比黄连吴茱萸1∶1、2∶1的Ka值要大,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增加黄连的配伍比例,均有利于黄连和吴茱萸主要化学成分的吸收;黄连吴茱萸的配伍可能在于小肠吸收,且吴茱萸比例越少,黄连吸收越好;黄连比例 越多,吴茱萸吸收越好,黄连吴茱萸为6∶1时黄连与吴茱萸的吸收效果好.
作者:黄雪君;涂瑶生;孙冬梅;曾晓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广藿香3种提取部位的体内抗流感病毒作用,以确定其有效部位.方法 通过建立流行性感冒动物模型,以肺指数和死亡保护率为指标,观察各提取部位体内抗流感病毒FMI的作用.结果 广藿香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部位具有明显的体内抗流感病毒作用,其他部位作用不明显.结论 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部位是广藿香抗流感病毒的有效部位.
作者:彭绍忠;李耿;秦臻;苏子仁;张奉学;赖小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采用《中国药典》(简称药典)药典中药品溶液颜色3种检查法控制益气复脉(冻干)制剂溶液颜色,并对其进行比较.方法 按照药典规定,分别采用目测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色差计法检验10个批次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制剂溶液颜色,并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0个批次样品中,目测法均在规定范围内,占总数1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也均在规定范围内,占总数100%;而色差计法9批在规定范围内,占总数90%.结论 药典溶液颜色3种检查法中,色差计法控制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千)制剂溶液颜色能将溶液颜色量化,结果科学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吴衍风;李德坤;周大铮;冯锋;叶正良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阐述基于“艾毒伤元”理论假说的临床调查表的构建方法和效果.方法 围绕“艾毒伤元”理论假说,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证素为核心,对假说的理论内涵进行分解,设置优选条目,建立调查表,进行临床调查.结果 设置优选了以证素为基础的调查条目四十余条,并结合艾滋病病期设置5个调查表,开展临床调查,显示效果良好.结论 以证素为基础,对“艾毒伤元”假说进行分解,构建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调查表,方法可行,经临床使用,效果良好.
作者:姜枫;彭勃;谢世平;郭会军;李真;李华伟;王艳春;王永奇;侯明杰;殷光辉;郭选贤;谢忠礼;李青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复方黑骨藤50%乙醇提取物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机理.方法 构建大鼠完全弗式佐剂性(AA)关节炎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TIMP-1)的含量.结果 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复方黑骨藤提取物实验组大鼠滑膜组织中TNF -α、MMP -9及TIMP -1的阳性表达均与模型对照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复方黑骨藤提取物能显著减轻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关节肿胀,抑制TNF -α及MMP -9的表达,增强TIMP -1的表达,调整MMP - 9/T1MP-1的失衡,从而减轻关节炎的症状和软骨破坏,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增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陆墨够;张宏;刘刚;张晓喻;黄春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广西北海红树林土壤放线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海水配制高氏培养基分离广西北海红树林土壤中的放线菌.提取二株典型放线菌发酵液进行抗菌实验,同时提取其总DNA,用放线菌通用引物对16S rDNA进行PCR扩增,对获得的扩增结果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 提取到的二株典型放线菌发酵液具有抗菌活性,同时将二株典型放线菌菌株的16S rDNA,经测序后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显示,所获的BH200951和BH200954菌株与链霉菌属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基于16S rDNA (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BH200951被鉴定为链霉菌属的有效发表种链霉菌的菌株Streptomyces aurantiogriseus AY999773的变种,BH200954初步被鉴定为链霉菌属的有效发表种仙台链霉菌.结论 分离来自广西北海红树林土壤中的二菌株其发酵产物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具有进行新药开发利用的潜力.
作者:袁桂峰;黄大林;除雅娟;刘菁;陈建宏;陈森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对盐生肉苁蓉药材进行质量控制研究.方法 采用显色法和薄层色谱法鉴别药材中的甜菜碱和甘露醇,以苯酚-硫酸显色法测定多糖的含量.结果 盐生肉苁蓉药材中甜菜碱和甘露醇的定性鉴别反应均呈阳性;多糖在4~ 1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平均回收率101.5%,RSD=2.2%(n=9).结论 该实验方法可行,重复性良好,是全面控制和评价盐生肉苁蓉药材质量的重要补充.
作者:王松芝;阿力同其米克;杨建华;热娜·卡斯木;胡君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DPPH法测定沙枣花水提物各组分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方法 将沙枣花水提物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各组分都配置成相当于原药材100 mg/ml的溶液,通过DPPH法测定各组分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并计算各组分的IC50.结果 萃取后的水层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强,IC50为1.634 mg/ml,其次是正丁醇层(IC50为2.46mg/ml),乙酸乙酯层(IC50为6.172 5 mg/ml)和石油醚层(IC50为12.562 2 mg/ml).结论 沙枣花水提物各组分对DP-PH·均具有一定清除作用,具有体外抗氧化性,可作为有效的天然自由基清除剂,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作者:张振华;解宁湘;王基云;黄晓会;王培香;王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杜仲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病患者64例,按照就诊排序分为两组:单号为氢氯噻嗪组,双号为杜仲降压片组,治疗3个月后测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明显降低(P<0.01),杜仲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比氢氯噻嗪组降低(P<0.05),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 杜仲具有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作者:周艳芳;方会龙;贾蕾;段小毛;王俊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对茵陈蒿汤经方颗粒汤剂、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中成分栀子苷、对羟基苯乙酮、大黄酸的含量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Elite SinoChrom ODS - AP色谱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 -0.02%醋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27 min,19%→28%A;28 ~32 min,28%→80%A;32~42 min,80%A).结果 栀子苷、对羟基苯乙酮、大黄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9.200~1.840 0μg,0.1020 ~0.0204 μg,0.188 2~0.037 6 μg呈良好线性关系.结论3种剂型中的栀子苷、对羟基苯乙酮、大黄酸的含量均有差异,可为茵陈蒿汤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郭红玲;曹佩雪;潘卫东;梁光义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