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军;廉宜君
目的 分析山核桃青果皮中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从山核桃青果皮中提取挥发油化学成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分离得到65个组分,鉴定出其中55个成分,所鉴定的组分占总峰面积的95.5%.结论 山核桃青果皮中主要成分为(反式)-1- (2,6-二羟基-4-甲氧苯基)-3-苯基-2-丙烯-1-酮(36.69%)、β-谷甾醇(11.83%)、十六酸(10.762%)、(Z,Z) -9,12-十八烷二烯酸(6.644%)、2,3-二羟丙-反-油酸丙酯(6.538%)等.
作者:刘元慧;周惠琪;袁珂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优选黄芪的佳微波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法.以干膏收率、多糖含量、黄芪甲苷含量为指标,对影响提取的因素进行考察.结果 佳微波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25 min,功率480 W,提取1次,料液比1∶12(g∶ml).结论 通过重复验证实验表明优选出的工艺科学、经济,可有效节约资源,指导工业生产.
作者:昝丽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对蒲公英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总黄酮的含量为指标,对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4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蒲公英细粉用甲醇,料液比1∶20,在70℃下超声提取10 min,总黄酮的提取率较高.结论 此工艺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稳定可行.
作者:李喜凤;郝哲;杜云锋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考察注射用银杏叶提取物与木糖醇输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在木糖醇输液中于4℃、25℃和37℃条件下0~6 h内含量变化情况,并同时观察记录配伍溶液0~6 h内外观、pH值变化情况.结果 0~6 h内,银杏叶提取物在木糖醇输液中的含量、颜色及pH值无显著变化.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与木糖醇输液配伍后0~6 h内稳定.
作者:高媛媛;汤道权;魏雅芹;刘燕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恩施地区绿凤藤茶的佳采收时期及采摘部位.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采收时期及不同部位绿凤藤茶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 不同采摘时间及不同采摘部位的绿凤藤茶中总黄酮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别.结论 不同时间采摘的藤茶以6月总黄酮含量为高,不同采摘部位的藤茶总黄酮含量以茎尖为高.
作者:向东山;刘晓鹏;翟琨;郑小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对藤茶水溶性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AGP-3组分,并对其结构进行初步的鉴定,为藤茶多糖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DEAE-Sephadex A-25、Sephadex G-200和HPLC对藤茶多糖分离纯化,并通过IR、GC、1HNMR和13CNMR分析对藤茶多糖AGP-3组分的结构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 AGP-3重均分子量(Mw)为1.02×105 Da,含中性糖质量分数57.6%、糖醛酸32.3%、蛋白质3.5%.结论 藤茶多糖分离组分AGP-3为一种含蛋白质的复合多糖.
作者:罗祖友;陈根洪;郑小江;吴谋成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双丹颗粒剂制备工艺.方法 将处方中丹参、牡丹皮两味药进行水提,以丹皮酚的得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HPLC法测定丹皮酚含量,对其得率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佳的提取工艺.并建立质量标准.结果 水提工艺的佳条件为:加药材9倍量的水回流提取3次,1.5 h/次,丹皮酚的提取率高.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丹皮酚的含量,丹皮酚在0.004 4~0.022 mg/m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 0.997 61.精密性实验RSD为1.4%,稳定性实验RSD为1.81%,回收率为102.158%,RSD=1.79%.由此证明用丹皮酚的含量可作为双丹颗粒剂质量部分的控制指标.结论 该工艺合理,检测方法简便可靠,精密度高;质量标准符合<中国药典>相关部分的规定;初步稳定性较好.
作者:霍清;孔令旭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10种石斛植物叶绿体rbcL基因序列变异和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根据Genebank已经公布的植物rbcL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于石斛rbcL基因PCR扩增.基因序列排列用Clustal X软件完成,应用Seqnconverter软件分析序列的长度、GC含量、GpC量、GCskew值等;用Mega 4.1软件分析转换值、颠换值、转换/颠换比;采用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ethod)获得大简约系统树;应用自展法(bootstrap)检验系统树,自展次数为1 000次.结果 10种石斛植物叶绿体rbcL基因的长度范围为944~950 bp,其中536 bp为保守位点,466 bp为变异位点,439 bp为具有系统发育信息的信息位点.基因中GC含量为40.61%~41.37%,GpC含量为4.03%~4.78%,GCskew 值为0.043 2~0.082 1.序列转换/颠换比(Si/Sv)为0.9.结论 利用PCR和核酸测序方法可以获得rbcL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能为石斛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核苷酸序列方面的资料.
作者:袁佐清;张建勇;刘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本草消渴丹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关键酶己糖激酶、苹果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高脂、高糖饲料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25 mg/kg,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分别以本草消渴丹和西药二甲双胍进行干预,每周末断尾取血检测空腹血糖值.治疗4周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值、肌肉己糖激酶(HK)和肝脏苹果酸脱氢酶活性(MDH).结果 本草消渴丹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其肌肉组织HK、肝脏组织MDH活性与模型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中药复方-本草消渴丹降低血糖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直接或间接提高了葡萄糖氧化分解的酶活性;本草消渴丹对对抗糖尿病体重降低有一定作用.
作者:杨宏莉;张宏馨;李兰会;王燕;卢淑兰;孙淑敏;张伟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优化便塞通颗粒水提澄清工艺.方法 采用水提液絮凝澄清法与离心法平行对比,以辛弗林、总黄酮保留率及干膏率为评价指标优选水提液澄清工艺.结果 高速离心澄清工艺能有效保留辛弗林及总黄酮等有效成分.选取佳纯化条件为: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60℃),以12 000 r·min-1高速离心10 min.结论 该法简单可取,适合于便塞通颗粒水提澄清工艺.
作者:张丹;李毅;唐学贵;钟华;周淑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蜈蚣多糖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用MTT法检测蜈蚣多糖对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和Annexin V-FITC/PI双荧光染色分别检测蜈蚣多糖对Hela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的影响.结果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蜈蚣多糖可显著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改变Hela细胞的细胞周期,使细胞阻滞于G2/M期,并能诱导细胞凋亡.结论 蜈蚣多糖可能通过改变Hela细胞的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对Hela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兴暖;韩雅莉;余卫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百草枯(PQ)急性中毒大鼠所致肺损伤(ALI)时一氧化氮(NO)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变化,探讨川芎嗪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川芎嗪低剂量组和川芎嗪高剂量组.观察大体标本,组织病理以及生物学标志:肺湿/干重比、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比和蛋白含量.同时测定肺组织NO含量和iNOS活性.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川芎嗪低剂量组肺组织病理显示肺淤血、肺水肿明显减轻.其生物学标志均降低(P<0.05或P<0.01),NO和iNOS也降低(P<0.01).结论 NO及iNOS在百草枯所致大鼠肺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川芎嗪能降低NO及iNOS水平,减轻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组织损伤.
作者:刘会芳;赵燕燕;崔玉英;陈春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讨论活血化淤法在温病学教材中的地位.根据文献学习和中医学基本理论分析血淤证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及活血化淤法在温病临床上使用的现状,认为血淤是温病过程中的重要病机,贯穿于温病过程的始终,活血化淤法已在温病临床上广泛使用.温病学教材应将活血化淤法编入温病的主要治法,并提出了编写的初步方案.
作者:蒲晓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刺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的血流速度变化.方法 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80例用三棱针刺血治疗,对照组80例用麦角胺咖啡因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TCD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 治疗组即时总有效率92.3%、短期总有效率97.4%,远期总有效率84.6%;对照组即时总有效率63.6%,短期总有效率77.9%,远期总有效率31.2%,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刺血治疗后经TCD检查,各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降低(P<0.05).结论 刺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刺血法能改善颅内血管的血流状态.
作者:黎崖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三叶香茶菜种子的发芽特性.方法 在不同温度、光照、pH值、水势、播深、发芽床、盐处理、贮藏方式下考察三叶香茶菜种子发芽特性.结果 三叶香茶菜种子在20~30℃条件下萌发率较高,其中在25℃下,萌发率达90.0%.种子的pH值适应范围较小,在pH值为4~6时,萌发率较高,为79.8%~82.3%.适萌发水势为-0.2 MPa,萌发率达90.5%,而适播深为0~2 cm,出苗率达84.3%.在不同的发芽床中,纸上(TP)处理的发芽率高,为91.3%.光照和赤霉素处理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在冰箱和干燥器中保存,可以较长时间保持种子的活力.结论 三叶香茶菜种子适应性相对较低,但萌发率高,合适的贮藏方式可保持较长时间.
作者:梁子宁;阎志刚;王勤;朱意磷;吴庆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为控制大黄种子质量,制定大黄种子质量分级标准.方法 测定优良品种的药用大黄种子发芽率、千粒重、水分、净度等指标,制定分级标准.结果 大黄种子质量等级分为3个等级.结论 此方法制定的质量分级标准,可作为大黄种子的质量控制参考标准.
作者:王昌华;刘翔;银福军;秦松云;李隆云;钟国跃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对黔产稀子蕨科、鳞始蕨科、中国蕨科药用蕨类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野外考察、标本鉴定以及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研究等方法.结果 基本弄清了黔产稀子蕨科、鳞始蕨科、中国蕨科药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结论 贵州有稀子蕨科、鳞始蕨科、中国蕨科植物共33种,可作药用植物18种,除少数种外,贵州各地均有分布.
作者:郑亚玉;赵能武;赵俊华;潘炉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亳菊提取物中木犀草素及芹菜素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Restek Pinnacle Ⅱ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配制流动相为甲醇∶四氢呋喃∶0.3%H3PO4水溶液=42∶13∶56,在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50 nm,柱温为室温,进样量为10 μl的情况下建立测定方法.结果 木犀草素线性范围为3.99~99.75 μg/ml(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5.9%,RSD=1.5%;芹菜素线性范围为4.095~102.375 μg/ml(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3.7%,RSD=2.5%.结论 用该方法测定亳菊提取物中木犀草素及芹菜素的含量,具有分析时间较短,分离度高的特点.
作者:潘见;汪翔;杨毅;金日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单味中药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IR)对血尿酸的影响.方法 选用 60只成年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2只)和模型组(48只),模型组给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6周,6周后再用腺嘌呤[100 mg/(kg·d)]加乙胺丁醇[250 mg/(kg·d)]灌胃2周,造成胰岛素抵抗并高尿酸血症的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黄芪治疗组、别嘌醇治疗组、黄芪加别嘌醇治疗组、模型对照组进行实验,分别于治疗的第3周、第6周测量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尿酸(UA)及测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等指标,观察其对胰岛素抵抗并高尿酸血症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黄芪明显降低IR并高尿酸血症大鼠的FPG、FINS、UA(P<0.05或P<0.01),增加ISI(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药黄芪与别嘌醇合用在改善IR的同时降低UA明显(P<0.001);黄芪治疗组治疗后UA与FPG、FINS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2和0.66(P<0.05);与ISI呈显著负相关,r为-0.64(P<0.05).结论 中药黄芪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中药黄芪对IR并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具有明显降血尿酸作用;中药黄芪与别嘌醇合用在改善IR的同时降低血尿酸水平,其降UA的作用较单独使用黄芪或单独使用别嘌醇更明显;中药黄芪降低IR并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血尿酸的作用似与提高ISI及降低FPG、 FINS密切相关,因此,提示IR应是高尿酸血症、高血糖、高血压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生的共同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黄芪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治疗IR和IR并高尿酸血症的中药.
作者:杨传经;李雪梅;孔德明;赵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小儿肘部骨折是骨关节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X线平片是儿童骨骼创伤的首选检查方法,大部分创伤可以诊断.我们搜集并回顾分析了80例小儿肘部骨折的X线资料,就其X线诊断时的注意事项作初步探讨.
作者:吴珊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