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娟;唐洁;梁引库;张林生
中药学部分是西医院校学生所学的《中医学》中的必修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并运用中药基础知识,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赵岩;李治淮;刘孟安;刘志学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锁阳肉质茎不同部位儿茶素、熊果酸、多糖和鞣质含量的差异,以期为锁阳合理用药及人工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锁阳生物学特征将肉质茎分为花序部、花茎接合部、茎上段、茎中段和茎下段5部分.用HPLC法测定儿茶素和熊果酸,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络合滴定法测定鞣质的含量.结果 锁阳肉质茎各段儿茶素、熊果酸和多糖的分布规律相似,3种成分的含量均以茎部较高,花序部较低,而鞣质含量的分布规律与此相反.结论 锁阳肉质茎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累积和分布规律不同,应用锁阳时应根据用药目的 合理选择入药部位.
作者:马丽杰;陈贵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产地牡丹皮(安微铜陵产凤丹皮和云南昆明产滇丹皮)提取物的降血脂药理作用研究并评价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对其药效作用进行比较.方法 建立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同时给予丹皮提取物进行灌胃给药28 d,末次给药后取血检测血清中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模型组高脂血症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ηb)、血浆粘度(ηp)、血小板聚集率(PA)及纤维蛋白原(Fib)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道地药材凤丹皮提取物组TC,LDL-C,ηb(50s-1),ηp,PA,Fib明显降低(P<0.05),降低TG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滇丹皮提取物组LDL-C、Fib明显降低(P<0.05),TC和TG亦有降低趋势,但与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不同产地牡丹皮降血脂药效不同,在药材选用上,应结合此特点加以区别和质控.
作者:巫志峰;李鹏;许舜军;杨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茴香的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佳反应体系.方法 正交设计及方差分析应用于建立RAPD反应体系的研究.结果 茴香的RAPD佳反应体系为25μl的反应体系中,含10 × Buffer 2.5μl,2.0 m MdNTPs 3.0μl,2.0 U/μlTaq酶1.0 μl,2.0 μmol/L随机引物4.0 μl,30.0 ng/μl模板DNA30 ng,ddH2O 13.5μl.结论 正交设计及方差分析适用于茴香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
作者:李海渤;王羽梅;何金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提取并鉴定白花枝子花中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花枝子花中挥发油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并人工谱图解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 鉴定出45个化合物,主要为单萜,倍半萜及其氧化衍生物,相对含量高达97.1%.白花枝子花挥发油的主要成分D-苧烯(24.93%),香茅醇(18.71%),反式-柠檬醛(3.90%),顺式-柠檬醛(3.67%),β-石竹烯(2.00%),α-非兰烯(3.42%),β-蒎烯(3.22%),香叶烯(2.07%),顺式-罗勒烯(12.65%),反式-罗勒烯(10.25%),乙酸香茅酯(2.10%),乙酸橙花酯(1.66%)等.结论 该研究为挖掘其药用及食品香料工业的应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岳会兰;赵晓辉;梅丽娟;邵赟;陶燕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概述了柑橘属常用中药枳实、枳壳、陈皮、青皮、化橘红中黄酮类成分的种类和生物活性.
作者:陈海芳;张武岗;杨武亮;介磊;徐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中药疏肝健脾方和西药常规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分析,了解中西医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方法 171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92例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的为治疗组,79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利用常见病疗效评定标准和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水平.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为95.65%,对照组为74.68%.治疗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酯蛋白有显著差异(P<0.05,P<0.01,P<0.05),两组治疗后三项指标对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疏肝健脾方法能使肝脏对脂质的消化、吸收、转运及分泌保持动态平衡,使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恢复正常,从根源上对酒精性脂肪肝进行了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作者:徐开武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芒果苷小檗碱组合物(MMB)的抑菌、抗炎、镇痛作用.方法 采用液体试管二倍稀释法进行抑菌实验.采用大鼠实验性子宫炎症模型进行抗炎实验,采用醋酸所致小鼠扭体试验进行镇痛研究.结果 MMB对福氏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以及大鼠实验性子宫炎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能减少腹腔注射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结论 MMB有良好的抑菌、抗炎、镇痛作用.
作者:李学坚;邓家刚;覃振林;廖冬燕;陆晓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贵州中药材GAP基地药材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状况.方法 在贵州11个主要GAP药材基地采集杜仲等25种药材155个样品,经提取、净化和浓缩后,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检测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状况,讨论了中药材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结果 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均有检出,检出率为19.4%,超标率为14.8%,残留量:茎叶类花果类全草类树皮类根茎类.结论 贵州GAP基地药材中检出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85%以上的基地药材合格,建议中药材中拟除虫菊酯农药大允许残留量分别为氯氰菊酯0.5 mg/kg、甲氰菊酯0.05mg/kg,溴氰菊酯0.5 mg/kg,氰戊菊酯0.05 mg/kg和三氟氯氰菊酯0.01 mg/kg.
作者:夏品华;张明时;陈文生;伍庆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杏丁注射液治疗肾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肾病的疗效.方法 将48例缺血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护肾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杏丁注射液,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肾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PSV)、肾动脉与主动脉PSV的比值、狭窄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肾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降低、肾动脉与主动脉PSV的比值降低、肾动脉阻力指数降低(P<0.05),且肾功能有所恢复,而对照组以上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 杏丁注射液对肾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肾病疗效明确,可以延缓缺血性肾病的进展.
作者:陈星华;徐万纹;尚永霞;孙善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对贵州余庆不同品种、不同采收期及不同加工方法栽培的吴茱萸进行质量对比研究,为吴茱萸GAP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56:44);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25 nm.结果 不同品种质量差异不大,不同采收期及不同加工方法的栽培吴茱萸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能为贵州余庆栽培吴茱萸的品质优劣及GAP规范化种植和种植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作者:罗君;张丽艳;杨玉琴;杨家林;李健;谢宇;朱京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近年来,应用针灸治疗抑郁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肯定,文章通过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析,较为全面地了解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质量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从中选出研究符合标准的文献报道并对其进行再次的分析总结,再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为今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王艳杰;王升旭;汪崇琦;郭佳铨;陈俊琦;黄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腹痛是胃脘以下、耻骨以上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病证.《内经》对腹痛病证的论述,其内容分述于各篇之中,大体已构成对该病证认识的一个雏形,但其内容较为零散.笔者试从病变脏腑、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几个方面予以归纳分析,以期对该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有所裨益.
作者:白淑静;李永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地锦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能.目前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皮肤病、菌痢、肠炎、病毒性肝炎、各种出血症等疾病.文章就近年来有关文献对地锦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安惠霞;李治建;古丽娜·达吾提;斯拉甫·艾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对目前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治疗与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现状作了分析,中医药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前、中、后都起到了优势互补,协同增效的作用,认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荣良;黄诚;戴小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祖国传统医学浩瀚精深,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道学、易学等诸多学派的影响,并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从而形成指导其自身发展的哲学思维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指导哲学,在行外人或者即便是在行内的一些同仁看来,可能会觉得这些哲学思维很抽象,似乎离我们的实际生活较远,下面仅以五行为切入点来淡谈中医哲学的形象性及实用性.
作者:单迪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阐述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针对中医护理的现状提出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构想及思路.
作者:潘海蓉;倪冬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注射用辛芍对麻醉犬脑循环的影响.方法 股动脉插管,测量血压,分离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用电磁流量计进行测量.结果 给药后椎动脉和颈内动脉流量增加.结论 注射用辛芍能增加脑血流,减少脑血管阻力,具有改善麻醉犬脑循环的作用.
作者:王海军;王永林;兰燕宇;王爱民;黄勇;方泰慧;徐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对不同来源的蔓荆子、黄荆子、牡荆子,进行近红外漫反射指纹图谱聚类分析,建立基于近红外漫反射指纹图谱的快速、简便的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4种生药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植物分类结果一致,可以据此进行鉴别;多个产地来源的单叶蔓荆子聚类分析结果与其地域、纬度分布及品质关系密切,可据此分为3个居群类型.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蔓荆子、黄荆子、牡荆子的鉴别,也可用于蔓荆子品质分析、种内变异研究.
作者:辛海量;胡园;张巧艳;郑汉臣;秦路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消石是一味古老中药,为<神农本草经>所收载.早期本草消石一名芒消,与朴消性味相同,主治相似,出处相近.唐宋时消石与芒消出于朴消,三者一体异名而分煎炼之精粗.宋代始有火消出现,明·<本草纲目>认为消石即火消,与朴消、芒消有水火之别.近现代沿承<本草纲目>,消石为硝酸钾结晶体.但对<金匮要略>方所用消石的认定有争议,根据<神农本草经>消石性味主治,更符合含硫酸钠的芒消,与古方应用相合.
作者:孙守祥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