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杏英;胡雪原
目的:观察足三里、关元二穴合用在防治疾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32例患者进行观察.结果:本次治疗组全部有效.结论:针刺配合艾灸足三里、关元二穴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力.
作者:邹昆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观察头体针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后胃热型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入选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头体针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仅予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11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痊愈6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后胃热型呃逆的临床疗效高于单纯中药治疗.
作者:薛晴 刊期: 2014年第35期
中药炮制品的质量受到自然条件、贮藏容器、贮藏方法等影响,在贮藏保管过程中,如贮藏不正确,很可能会造成虫蛀、发霉、变色等.为了保证中药炮制品的质量,务必要严格控制贮藏保管的温度与湿度,防止出现发霉变质;严格控制炮制品的干燥度,避免虫卵繁殖;防止高温贮藏,避免走油;选择合适的密闭容器,防止出现氧化变色;改善炮制品仓储条件,加强库房管理;加强中药药事管理,改善中药炮制品贮藏质量.
作者:刘为民 刊期: 2014年第35期
采取白头翁汤保留灌肠配合护理治疗溃疡性肠炎.总有效率为94.87%.并以西药保留灌肠作对照,X2>X20.05.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副作用小,复发率低,操作方便又经济安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治疗途经.
作者:吉云萍;余红年;许振南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李师认为胃脘病病初多因外邪、情志、食伤,随后可涉及肝、脾等脏腑之气机运行,致食积、痰湿、瘀血、郁热内生,不通则痛.本病之病机关键是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辨证主要分为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犯胃、胃阴不足、瘀血停胃型,治疗以调气为主,时时照顾脾胃之元气,用药轻灵,动静结合,润燥相宜,升降和调.
作者:杨永杰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了解“元方胃炎Ⅲ号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通过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元方胃炎Ⅲ号方”对缓解临床症状和修复胃黏膜组织有良好疗效.结果: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80.7%,胃黏膜组织修复总有效率为64.6%.结论:“元方胃炎Ⅲ号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理想的缓解临床症状、修复胃黏膜病理改变的疗效.
作者:范元芳;许秋萍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治疗,治疗四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经治疗后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不良反应较少.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明显,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建清 刊期: 2014年第35期
中西医作为临床病症诊断治疗的两种主要方式,在实际的诊断治疗应用中具有各自的特征和优势,通过中西医结合,实现两种诊疗方式的优势融合,对于提升临床诊断治疗效果、促进医学发展与进步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下文将从临床分型诊断与综合治疗两个方面,对于中西医结合在临床诊治应用中的新思路进行研究分析,以促进在临床诊治中的推广应用.
作者:李巧凤 刊期: 2014年第35期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亦是中医心理学的基础,总的来说包括了阴阳五行学说、形神一体论、心主神明论、五神脏理论、七情学说等,本文对《黄帝内经》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加以概况分析.
作者:邓德容 刊期: 2014年第35期
临床上对于中晚期肺癌西医主要采用化疗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近些年来,中医药被逐渐带入西医治疗当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中晚期肺癌中医的益气养阴法辅助化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总结了近些年来益气养阴法辅助化疗治疗的临床研究成果,来探寻其治疗中晚期肺癌的原理,以期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
作者:姜明哲 刊期: 2014年第35期
藿香正气散是经典中药古方,古往今来一直用于暑湿感冒治疗.本文就藿香正气散组方简要进行论述,以期与药界同行共勉.
作者:马洪霞;刘闵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观察温针灸八髎穴配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疗效.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八髎穴配合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单纯针刺关元、中极、膀胱俞(双)、三阴交(双)、肾俞(双).1次/d,7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经统计学检验比较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温针灸八髎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
作者:卞永禄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观察耳穴埋豆法防治肿瘤患者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拟行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耳穴埋豆法配合静脉药物止吐;对照组(40例)单纯采用静脉药物止吐.观察患者在化疗期间及化疗后恶心、呕吐程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为62.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耳穴埋豆法防治化疗所致患者恶心、呕吐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顾峰琴 刊期: 2014年第35期
肺炎是儿科常见的肺系常见病,因其起病急、进展快和病情重,是严重威胁小儿健康乃至生命的疾病.而中医治疗在化痰止咳、促进肺部啰音吸收方面有优势,中药在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方面具有提高机体免疫、抑制多种病原和改善肺部循环等优势.本文综述了目前小儿肺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谷晓玲;朱利敏;王钐钐;王维宁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观察自拟温肾健脾汤治疗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激素依赖性乳腺癌患者按电脑随机分配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6例患者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温肾健脾汤口服.两组疗程6月或至肿瘤发生复发、转移(半年内).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改善情况、远期疗效、按照中国版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及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疗效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FS较单纯西药对照组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P<0.05).结论:自拟温肾健脾汤联合西药可以延长激素依赖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鞠振国;吴建华;杨颖 刊期: 2014年第35期
中药配伍是祖国医学的瑰宝,药物“相使”配伍可起协同作用、葛根和丹参配伍具有升阳化瘀的作用,从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两方面对两药“相使”为用进行阐述,为两者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支持,尤其在血瘀证的治疗方面值得借鉴.
作者:朱海燕;吴贤波;王明谊 刊期: 2014年第35期
在以往的高尿酸血症的治疗过程中,一般都采用西医药物治疗的方式,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高尿酸血症的西药药物的副作用大,故患者长期服用的依从性比较差.为了使此类患者的依从性提高起来,使他们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总结了采用中医治疗方法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体会.
作者:张颖;王瑜萍 刊期: 2014年第35期
肺癌是临床上常见肿瘤,护理是治疗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中医护理在护理肺癌患者中有自身的优势,通过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的痛楚,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本文主要从肺癌的常见症状、饮食、情志三个方面对中医护理进行了阐述.
作者:庄迎春 刊期: 2014年第35期
目的: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数据分析手段,虽然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尚属起步阶段,但为中医药客观化、标准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从体质与辨证研究、中医文献研究、中药研究等几方面论述了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使数据结果更具客观性.结果:聚类分析法本身是一种属于无监督学习系统的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在特征空间中直接寻找点群或其他可识别的数据结构,进行样本的归类.结论:利用聚类分析时一定要将分析的背景以及被分析物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到一起,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成果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者:徐显春;杨天府 刊期: 2014年第35期
本文探讨了更年期综合症肝肾阴虚型的发病机制,指出肾气衰退,肾阴亏虚为发病之本,肾阴亏虚导致肝阴不足,造成肝肾阴虚证,为病机关键.故治疗原则是滋阴肝肾、疏肝理气、宁心安神.
作者:周飞栋 刊期: 2014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