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坚;包水明;李荣同
目的制定骨刺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谱法鉴别骨碎补、白芍、独活、川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芍药中所含芍药苷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含量测定平均回收率98.5%,RSD为1.93%.结论方法简便,准确,可供骨刺胶囊质量控制.
作者:黄传俊;胡丽娅;杨茂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对脾胃学说在骨伤临床中的应用进行探讨.认为脾胃的后天之本,对骨伤病人,在遵循三期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贯穿调理脾胃法,可促进骨折愈合,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邓丰承;杨钦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甘利欣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采用甘利欣联合中药辨证论治疗法治疗2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与单纯使用甘利欣治疗的270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经6周治疗后,显效17例,占62.5%;有效93例,占33.3%,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显效124例,占45.95%;有效90例,占33.3%,总有效率为79.2%.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
作者:吕晓玲;黄新造;叶春香;黎希予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了淤血在糖尿病发病中的机理,提出活血化淤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途径,应贯穿糖尿病治疗始终,从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结合现代研究、标本兼治、祛淤不伤正等方面探析了治疗用药原则.
作者:康亚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2002-05~2003-05,我科收治颈椎病患者100例,通过针灸推拿和口服葛根汤等治疗及有效的护理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通过正确的预防宣教,让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出院后一年的随访中,患者的复发率大大降低.
作者:韩跃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和福辛普利联合用药的降压疗效及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厄贝沙坦组35例:150 mg*d-1;福辛普利组37例:40 mg*d-1;联合用药组41例:厄贝沙坦150 mg*d-1与福辛普利20 mg*d-1.疗程18个月.记录血压,检测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治疗组均能降低血压,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且联合用药组较单独用药组疗效更好.结论厄贝沙坦和福辛普利联合用药显著降低血压,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比单独用药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姜莉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克感停热(KGTR)颗粒的解热、抗炎作用.方法通过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观察其解热作用;通过巴豆油致小鼠耳廓肿胀及0.6%醋酸(HAC)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炎症模型观察其抗炎作用.结果 KGTR颗粒能明显减轻致热家兔和大鼠的发热反应,亦能显著抑制致炎小鼠的耳廓肿胀及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结论 KGTR颗粒有明显的解热、抗炎作用.
作者:束雅春;许惠琴;时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红注射液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参酚酸B等水溶性成分的含量.方法以标准品丹参素、原儿茶醛、丹参酚酸B为内标,色谱柱: KromasilC18柱(4.6×20 mm,5 μm);流动相:流动相A:水-二甲基甲酰胺-冰醋酸(90:4:2),流动相 B:甲醇.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1 nm.结果丹参素加样回收率为97.59%~101.66%,RSD为1.50%(n=6);原儿茶醛加样回收率为97.19%~101.25%,RSD为1.90%,(n=6);丹参酚酸B加样回收率为100.39%~102.11%,RSD为0.6%,(n=6).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可作为样品的检测方法.
作者:王书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发生素-1及其受体在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为构建药物筛选的在体模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了长约280bp的斑马鱼血管发生素-1 cDNA部分序列,作为探针,以原位杂交法测定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发生素-1及其相应受体flk-1和Tie-2的表达.结果从受精卵胚胎发育第12小时可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发生素-1及其相应受体flk-1和Tie-2的表达;在受精卵胚胎发育的第16小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发生素-1主要在头部和尾部胚芽表达;第24小时在眼球、视窝、中脑、后脑的腹前侧和肌节中表达,Tie2和Flk-1主要在肌间背部动脉血管、躯干新生血管芽和轴向静脉中表达.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发生素-1及其受体在斑马鱼胚胎发育早期的血管发生过程中可能相互作用,并协调血管发生过程.斑马鱼是研究胚胎发育早期微血管发生和血管发生的极佳动物模型,可用于促血管发生或抑制血管发生药物筛选.
作者:柳明洙;张学武;高圭永;金善姬;张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年来,结核病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上升,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肺结核治疗难度加大.难治性肺结核即至少耐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结核药物的结核菌引起的肺结核.
作者:柯亮斌;纪文秀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碘化钾试液的加入时间对过氧乙酸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加入碘化钾试液的时间分为立即加入、放置1,2,3 min,分别按标准规定测其含量并比较分析结果.结果立即加入碘化钾液后,其含量真实,而放置1,2,3 min后再加入碘化钾试液时,其含量仅为前者的60 %.结论在过氧乙酸含量测定中,碘化钾试液的加入必须迅速.
作者:李爱民;杨晓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百部止咳冲剂中黄芩苷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Shim-Pack VP-ODS;流动为甲醇-水-乙腈(47:53:0.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8 nm;柱温(40.0±2)℃.结果黄芩苷进样量在0.25~1.25 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3.262×106X+1.956×105,r=0.999 8(n=5),平均回收率为99.42%,RSD=0.7%(n=5).结论该检测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复方百部止咳冲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蓝鸣生;邓日建;蒋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烧心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3个月.
作者:苏仁意;章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慢性胃炎(主要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由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引起,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身体素质亦有密切关系.少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极少数可发展为胃癌.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胃脘部胀满、痞闷或疼痛伴嗳气、恶心、吐酸、乏力等,因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时隐时现,且无特异性,故确定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疗效评估不仅仅满足于临床症状的改善,更应重视和追求疾病本质的改善.
作者:吴军;崔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麻黄汤及其拆方组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分析各含麻黄组其作用效果的差异.方法用L8(27)正交设计法对麻黄汤进行拆方,各组灌胃给药50 min后记录小鼠10 min内自主活动次数,分别用单向方差和正交设计方差分析试验结果.结果麻黄汤各拆方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了小鼠自主活动次数(P<0.05),但各拆方组间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以小鼠自主活动为指标,未能体现麻黄汤各拆方组间的统计学差别.
作者:魏凤环;罗佳波;余林中;莫志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加味复方血脂清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四氧嘧啶腹腔注射复制化学性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加味复方血脂清对糖尿病大鼠高脂血症的治疗作用,并与正常对照组、中药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组及糖尿病脂必妥治疗组大鼠血脂水平比较.结果成功复制糖尿病动物模型,糖尿病大鼠的脂质代谢发生严重的紊乱,出现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降低;加味复方血脂清能使糖尿病大鼠的血清TG,TC,LDL-C降低,HDL-C升高(P<0.01),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较胰岛素明显(P<0.05),与脂必妥作用相当(P>0.05);加味复方血脂清能使正常大鼠的HDL-C升高.结论加味复方血脂清对糖尿病大鼠的脂质代谢紊乱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作者:罗德生;罗丽丹;陈桂枝;秦灵芝;李映红;郑红花;刘红梅;王梅娟;周立勇;刘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根据舒乐宁洗剂的功能主治,研究该药的抗炎、抑菌作用.方法按照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药物的药效学研究筛选规程,选择抑菌试验和抗炎实验对该药进行研究.结果舒乐宁洗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淋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淋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作用较强.结论舒乐宁洗剂有良好的抗炎、抑菌作用.
作者:李功营;唐洪梅;罗丹冬;宋金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甲氧苄氨嘧啶(TMP)对千里光抗菌增效作用.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比研究了千里光、TMP及千里光与TMP联用对种5种不同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结果千里光与甲氧苄氨嘧啶配伍后,对实验所用4种细菌均有增效作用.结论 TMP与千里光联用具协同作用.
作者:张文平;张文书;曾雪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健脾和胃法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抗结核药物引起胃肠道反应的138例病人分为3组,治疗1组46例用养阴和胃法中药治疗;治疗2组46例用健脾和胃法中药治疗;对照组46例口服雷尼替丁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组痊愈38例,占82.61%;有效6例,占13.04%;无效2例,占4.35%;总有效率95.65%.治疗2组痊愈40例,占86.95%;有效5例,占10.87%;无效1例,占2.17%;总有效率97.02%.对照组临床痊愈25例,占54.38%;有效14例,占30.43%;无效7例,占15.22%;总有效率84.78%.治疗后三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三组自身前后对照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但治疗1组与治疗2组治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和胃法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确切有效.
作者:劳献宁;冯治宇;江万航;刘绍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以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中微粒污染.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分析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临床使用过程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pH值、输液溶媒选择及贮存保管不当、操作因素、输液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途径,可制定微粒污染的预防措施.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是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可引起血管栓塞、静脉炎、肺肉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田慧;姚冰;耿傲蕾;李岚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