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曙;刘向前;彭力平
动态提取是一种新的中药提取工艺,也是中药提取的发展方向.它改变了传统的中药多次煎煮方法,通过离心分离解决了药渣中药液的残留问题.动态提取提高了中间产品的质量,降低了能源消耗.
作者:杨晓晨;李惠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产后乳房胀痛是产妇容易出现的疾患之一,主要是乳房组织由于乳汁分泌进入乳腺,且乳房间质血液、淋巴供应增加,产生水肿及硬块所致[1].我院产科在实行母婴同室、开展母乳喂养工作中,对产后乳房胀痛而惧怕哺乳的产妇,采取微波辅助治疗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来解除产妇的痛苦,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取得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彭爱萍;霍灵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榕树叶总黄酮的提取及鉴别方法,以充分利用榕树叶植物资源.方法 采用纯物理的工艺流程过程和分光光度法从榕树叶中提取黄酮类物质,对所提取的黄酮类物质进行验证.结果 测得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C=8.36%.回收率为97.9%,其纯度和产率均较高.结论 该方法采用全物理过程,无任何化学变化及污染,是提取榕树叶黄酮类物质的有效途径.
作者:龙光锦;黄晔;姜林华;黄锁义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地榆升白片联合鲨肝醇治疗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的效果.方法 将94例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患者分为鲨肝醇治疗组、地榆升白片治疗、地榆升白片联合鲨肝醇治疗组,分别观察白细胞上升水平.结果 地榆升白片治疗白细胞上升水平明显高于鲨肝醇组(P<0.01),地榆升白片联合鲨肝醇治疗白细胞上升水平明显高于地榆升白片治疗组(P<0.01)和鲨肝醇治疗组(P<0.01).结论 地榆升白片联合鲨肝醇联用可有效提高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
作者:陈晓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以荧光分析法测定紫花前胡苷(NDK)含量为指标,比较紫花前胡中紫花前胡苷的溶剂热回流提取和超临界CO2萃取方法,优化佳提取工艺.方法 通过正交实验,采用超临界CO2提取技术对紫花前胡提取工艺条件进行考察,并与溶剂热回流提取结果比较,分析测定紫花前胡苷的含量.结果 通过与传统提取方法进行比较,证明超临界CO2提取技术在紫花前胡苷的提取上具有明显优势.超临界CO2提取紫花前胡苷的佳工艺为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50℃,CO2动态流量35L·h-1.结论 不同工艺条件提取紫花前胡苷产率不同,萃取温度、萃取压力、CO2动态流量等工艺参数对实验指标有显著性影响.
作者:王贞佐;王迪;郭亮;呼海涛;曹鹏飞;滕利荣;杨景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三种麦冬药材中大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为麦冬大类成分的提取纯化选择适宜的原药材.方法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对总皂苷、总多糖、总黄酮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总皂苷、总多糖含量:川麦冬须根>浙麦冬>川麦冬;总黄酮含量:浙麦冬>川麦冬须根>川麦冬.结论 提取麦冬总皂苷可选用川麦冬须根作为原料药;提取麦冬总多糖、总黄酮可选用浙麦冬作为原料药.
作者:吴笑如;徐德生;冯怡;谢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和完善逍遥丸(浓缩丸)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TLC) 法鉴别当归、甘草、白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芍药苷的含量.结果 芍药苷的平均回收率为100.2%,RSD=1.26%(n=6).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标准.
作者:干国平;张莲萍;李秋怡;刘焱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甘草酸对小鼠哮喘的防治作用及对哮喘小鼠的血清IgE和IL-4的影响. 方法建立小鼠哮喘模型, 观察甘草酸对小鼠哮喘模型及哮喘小鼠血清IgE和IL-4影响. 结果甘草酸治疗后与哮喘组小鼠相比较小鼠肺组织的炎症病理变化明显减轻, 血清IgE和IL-4的水平均降低.结论 甘草酸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发挥其抗支气管哮喘免疫炎症反应.
作者:吕小华;吴铁;覃冬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中药材品种繁多,属性复杂,多数品种具有季节性,且来源很不稳定,又易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这就给中药材储藏养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药材在贮藏中有的怕热、怕冻,有的怕光、怕潮,如保管不善易出现虫蛀、发霉、泛油、变色等现象.多年来,我院通过传统经验与科学养护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药材品种的性能及气候多变的特点,因地制宜,加强科学储藏养护,保证了库存药材免受霉蛀.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珂;王树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求更为理想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方法 采用自然沉降法,对84消毒液、板蓝根中药除菌空气清新剂以及两者分别与大蒜液协同消毒前后的室内空气样本作细菌总数动态比较.结果 与大蒜液协同喷雾室内空气消毒效果明显好于单一的消毒剂,且大蒜液与清新剂协同的消毒效果优于与84液协同.结论 84消毒液、空气清新剂用大蒜液搭配使用是室内空气消毒的有效方法,其中板蓝根中药除菌空气清新剂与大蒜液协同喷雾效果好.
作者:应惠芳;王小圆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自拟益气活血平喘汤对肺心病缓解期临床症状,体征及各项理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益气活血平喘汤加减治疗128例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患者,1剂/d,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 通过3个疗程治疗,治疗前后临床主要证候及肺活量,CO2-CP,血氧,肺A压,右心室射血前期与射血期比值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95.39%.结论 中药益气活血平喘汤治疗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有明显疗效.
作者:朱雅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加味易黄汤治疗排卵期出血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30例,口服加味易黄汤,1剂/d;对照组30例,口服裸花紫珠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结论 加味易黄汤治疗排卵期出血优于中成药,值得推广.
作者:刘丹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72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治疗,(包括休息、低盐饮食、低流量持续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抗感染、止咳、袪痰、平喘、强心、利尿);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参脉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在抗心力衰竭,促进肺部啰音吸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参麦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并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疗效,用药安全.
作者:邓翠娥;林建荣;梁红;朱怀保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支气管肺炎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74例支气管肺炎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例给予传统的综合治疗;治疗组3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在抗心力衰竭,促进肺部啰音吸收,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参麦注射液治疗支气管肺炎并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林建荣;阮彦向;梁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用教学实践证明了上好绪论课、引入医案实例、开展知识竞赛、野外识别采集中药、穿插知识卡片及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的学习兴趣.
作者:吴立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生白饮联合化疗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化疗加生白饮治疗,对照组为化疗加鲨肝醇、维生素B4、利血生治疗,两组均用药4周后对外周血进行血常规和免疫指标观察.结果 治疗组三系细胞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小而回升较对照组快(P<0.05);治疗后两组的IgG含量均有所升高,治疗组IgA,IgM治疗后升高明显,且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IgA,IgM治疗后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生白饮能升高白细胞,是一种较理想的能增强抗肿瘤疗效、缓解骨髓抑制的治疗药物.
作者:姜锦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索杜绝中成药及保健品非法添加化学成分的行为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近年来文献及传媒报道中成药及保健品非法添加化学成分的现象进行分析、分类,总结其特点和危害,提出应对措施.结果 中成药及保健品非法添加化学成分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必须坚决杜绝.结论 只有政府、厂商、消费者、患者及医务工作者联合起来,各尽本职,才能杜绝中成药及保健品非法添加化学成分的现象.
作者:董永成;杜士明;陈永顺;涂自良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活血通痹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 15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阿斯匹林口服,100 mg/d,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口服活血通痹汤,两组均可根据病情选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静滴硝酸酯类或其他降血压调血脂药物.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9%,对照组为56%.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活血通痹汤治疗UAP疗效显著.
作者:邓志贞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考察龙胆泻肝胶囊的抗炎、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巴豆油致小鼠耳廓肿胀法和角叉菜致大鼠足肿胀法,观察其对抗炎作用的影响;此外,通过观察2,4-二硝基氯苯(DNCB)致小鼠迟发性过敏的影响,羊红细胞(SRBC)致小鼠迟发性过敏的影响,小鼠溶血素(HC50)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观察其免疫作用.结果 龙胆泻肝胶囊可抑制SRBC和DNCB致小鼠迟发过敏反应,能提高小鼠血清溶血值,对碳廓清吞噬指数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无影响.对小鼠及大鼠急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结论 龙胆泻肝胶囊具有抗炎、免疫增强作用.
作者:潘经媛;邱银生;朱式欧;李小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简称FD),是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西医无特效药,多采取对症治疗,而中医治疗FD获得了满意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龙;胡锡元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