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饮食控制,以降低母儿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法对172例GDM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31例接受饮食控制治疗,123例(93.89%)达到预期效果,仅6例加用胰岛素.结论:饮食控制治疗GDM,大大改善了GDM患者母儿预后,该疗法无需用药,孕妇易接受.
作者:陈蕾;马勤谊;裴美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当口腔出现疾病或损伤时,防御功能下降,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感染甚至其他严重的合并症.笔者在甲硝唑漱口液基础上,重新组方制备复方甲硝唑漱口液,用于防治口腔感染,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成李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肾脏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主要靶器官,无论肾活检或病理检查,肾脏是易受累脏器,狼疮性肾炎已是影响SLE预后的主要因素.
作者:蒋季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效果和经颅多普勒(TCD)的改变.方法:对68例VBI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再每日加用参麦注射液50ml静滴,疗程为10天.观察起效时间、临床疗效、治疗前后TCD检查结果的变化和3个月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在起效时间、临床疗效、治疗前后TCD变化及防止复发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VBI的综合治疗中,加用参麦注射液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高志伟;施建生;陈鑫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医患沟通在内分泌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2003年1月~2005年12月内分泌科患者的疾病好转率、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等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在医疗诊治过程中,重视医患沟通将有助于缩短住院日、减少住院费用、促进疾病好转、提高患者满意度.结论:医患沟通在内分泌疾病诊治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
作者:季云;吴爱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泵长期强化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胰岛素泵对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长期的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CSⅡ)强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及餐后1小时C肽水平.结果:治疗后的空腹及餐后血糖达到良好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理想控制血糖,有利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恢复,部分患者能够获得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并有利于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顾志峰;崔世维;朱晓晖;王粹芳;印彤;朱静仪;秦文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静脉输液是小儿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透明敷贴固定静脉留置套管针已广泛应用儿科,但透明敷贴可引起婴幼儿皮肤损害,给患儿及护理人员带来一些问题.我科2003年8月~2004年9月共使用透明敷贴近1000例,致皮肤损害12例(1.2%),现将对婴幼儿皮肤损害的观察和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杨小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气管拔管时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全麻术后,观察组静脉缓慢推注雷米芬太尼0.5μg/kg、丙泊酚0.3~0.5m/kg,2~3min后吸痰拔管.对照组不给药,直接吸痰后拔管.结果:观察组与用药前比,HR、MAP、RR均下降.对照组拔管时、拔管后5min HR、MAP、RR均较前明显升高.结论:小剂量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有效的抑制气管拔管时的应激反应.
作者:彭卫东;唐燕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CA)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A的MRI表现.结果:15例CA共检出19个病灶.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多见(13例).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9个,高信号7个,混杂信号3个;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16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无占位效应;MRI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增强.15例CA行3D-TOF MRA均未见异常血管影.结论:CA的MRI表现有特征性,MRI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天乐;黄胜;田国才;龚沈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04例心肌梗死组和80例对照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心肌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心肌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较好指标,与心肌梗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作者:李军;李丕宝;王少媛;吕玲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科于2000~2044年共收治4例胃癌根治术后腹部肿块形成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痊愈出院.
作者:陈国学;曲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作用.方法:收集非呼吸系统疾病继发肺部感染30例,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药物治疗组和多种护理干预组.两组均使用抗生素治疗,记录开始出现肺部感染体征和肺部感染持续的天数.结果:使用多种护理方法干预,出现肺部体征的时间延长,肺部感染持续的时间缩短,两组差异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卧床的重症患者的肺部感染,在抗生素治疗同时加强护理,能够缩短肺部感染时间,增强肺部感染治疗效果.
作者:何川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胸膜活检对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行经皮穿刺胸膜活检.结果:16例(72.7%)获阳性结果,其中恶性肿瘤9例,胸膜结核5例,慢性炎症2例.结论:经皮胸膜活检术对不明原因的渗出性胸腔积液的定性诊断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穿刺阳性率较高,尤其对恶性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何世贵;房三友;李和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联合曲美他嗪(TMZ)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各危险层的疗效.方法:采用Braunwald法对UAP分级,将142例UAP患者随机分为Ⅰ级46例,Ⅱ级54例,Ⅲ级42例.将各级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组、肝素组和常规组,在常规抗心绞痛疗法基础上,肝素组加用LMWH,联合组加用LMWH和TMZ,其中LMWH 0.4ml(4100IU),q12h IH,7~10天,TMZ 60~120mg/d,疗程30天.观察3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30天的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顽固性心绞痛).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62%,肝素组89.13%,常规组69.39%,前两组疗效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Ⅰ级患者,心脏事件无统计学意义.Ⅱ级患者在顽固性心绞痛事件上联合组及肝素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Ⅲ级患者在心肌梗死、顽固性心绞痛上联合组及肝素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分别为P<0.01,P<0.05).3组病例均未发生心源性死亡.结论:联合组和肝素组在治疗UAP中均有良好的疗效,但联合组又优于肝素组,两药联用有协同作用.对UPA Ⅱ级、Ⅲ级患者,须给予LMWH辅TMZ强化治疗,可减少患者远期的急性心血管事件.
作者:张静;吴琴;刘赟;郑喜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新生儿易发生窒息,窒息对机体的损害是多脏器的,常合并心肌损害.本文对41例窒息新生儿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进行检测,以探讨其意义.
作者:张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胃电图的特征.方法:对66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儿,行多通道胃电图检查,探讨餐前、餐后胃平滑肌电活动的变化规律及各导联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餐前平均幅值、电节律紊乱、慢波百分比,2导联与其他导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各导联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1、2导联平均幅值,4导联胃电节律紊乱系数,1导联反应面积、慢波频率不稳定系数,1、2导联餐后/餐前功率比与其它导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导联间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的各项指标餐前与餐后比较,1、2、3、4导联平均幅值、平均频率、反应面积、正常慢波百分比,1、2导联胃电节律紊乱系数、主功率比,4导联主频、慢波频率不稳定系数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指标导联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致胃肠功能紊乱和胃动力改变,是导致发病的机制之一.
作者:杨文澜;杭杲;徐孝华;严靖;朱琴;魏福明;朱俊;黄海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60岁以上患者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房颤虽不即刻导致生命危险,但多造成不适及血流动力学障碍,发作时常伴快速心室率,尤其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时可能使心功能恶化,出现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加重[1].房颤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心房电重构而不易转复,因此复律治疗宜早开始[2].我院2002年5月~2005年12月用静脉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4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蒋文彬;梁磊;袁云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肝脏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CE-MRA)对显示肝脏血管解剖变异及发现门腔静脉病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于2003年11月~2005年9月对57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了肝脏CE-MRA检查,效果满意.现将注射造影剂的时间掌握和副反应观察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杨雪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引起鼻中隔大穿孔少见,本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典型病例患者女,37岁.因双侧鼻塞伴流涕2年入院,嗅觉减退,无涕中带血.体检:鼻外形正常,双侧鼻腔不通气,双侧总鼻道可见大量半透明赘生物,有粘涕,鼻中隔无偏曲,无穿孔.鼻窦冠状位CT示双侧鼻息肉,前中组鼻窦炎.
作者:顾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erbB-2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及内膜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内膜腺癌中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C-erbB-2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阳性表达率为23.3%,随着病变程度增高而增高(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0%,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表达增高(P<0.05),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高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P<0.01).结论:C-erbB-2的表达与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恶性程度有关.
作者:黄萍;黄剑飞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