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颐;黄健玲
目的 研究国产沉香药材挥发油成分.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气相色谱共分离出20多个峰,鉴定出其中的6个峰.其中有12种成分的相对含量较高,占总成分相对含量的68.13%,且大部分集中在22~29 min出现.结论 Guaiol与α-Copaen-11-ol在沉香挥发油中含量较高,并首次从沉香挥发油中分析得到.
作者:梁永枢;刘军民;魏刚;徐鸿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制备高纯度槲皮素用作对照品或满足特殊需要的试剂;建立精制槲皮素含量测定及方法.方法 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芦丁,再进行酸水解得到槲皮素,HPLC进行测定含量.结果 所得槲皮素的纯度达到95%以上.结论 碱溶酸沉法提取芦丁,再酸水解得到槲皮素的方法可得到高纯度的槲皮素.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精制槲皮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度、精密度、适用性强.
作者:赵文彬;樊莲莲;刘桂花;刘金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黄连乙醇提取液的成分及小檗碱含量,比较黄连和盐酸小檗碱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使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鉴定黄连乙醇提取液中成分及小檗碱含量,选取盐酸小檗碱做体外对比抑菌实验,观察黄连和盐酸小檗碱的抑菌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结论黄连对H.pylori的体外抗菌活性与小檗碱的相比,黄连较好.
作者:吴静;王克霞;胡联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CPn)对主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及黄芩苷的干预作用.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黄芩苷高剂量组、黄芩苷低剂量组、阿奇霉素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喂饲高胆固醇饲料1周后,经一侧鼻腔吸入含(CPn)的培养液,1次/周,共3次.后一次接种5d后开始给药至实验结束,第1次接种后第18周采血测血清CPn抗体,取主动脉检测AS斑块面积及CD40,CD40L的表达.结果 各组小鼠血清中IgM均为阴性;模型组IgA,IgG都呈阳性;3个治疗组IgA,IgG阳性率不同程度下降.与模型组比较,3个治疗组PAI显著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感染组及3个治疗组主动脉CD40,CD40L 表达强度均显著增高.结论 黄芩苷可抑制CPn感染所致的免疫反应,并减轻Con感染和高脂饮食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损害.
作者:刘煜德;吴伟;王嵩;邝枣国;李荣;黄衍寿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喉舒宁胶囊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 Phenomenex luna C18柱(5μm,250 mm×4.60mm);以甲醇-水(62∶38)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 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3~19.5 μg(r=0.999 9);0.44~6.6 μg(r=0.999 9);回收率(n=6)均在98%~101%之间;RSD分别为1.23%,1.18%.结论 该测定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该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作者:吴燕红;黄晓其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妇女更年期潮热汗出,是指女性在绝经前后出现的潮热汗出症状,可同时伴有月经紊乱、眩晕、耳鸣、心悸、失眠等症.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该症30例,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确诊为更年期综合征.观察病例共30例,年龄大54岁,小45岁,平均49.5岁;病程短3个月,长3年,平均1.6年;经过服药等方法治疗无效者21例,未经任何治疗者9例.30例均有潮热汗出伴有月经紊乱、情绪激动、情志异常、皮肤感觉异常等表现,排除心、肝、肾、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作者:李种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C-反应蛋白(CRP)在成功建立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的预测作用.方法 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取30只予完全福氏佐剂0.1 ml左后足跖皮下注射,余下10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于注射后15 d检测CRP,比较造模成功组(B组,23只),造模不成功组(C组,7只)及A组之间CRP水平.结果 B组CRP水平明显升高,两两比较B组与A、C组之间P<0.01,A组与C组比较P>0.05.结论 血浆CRP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造模成功与否可能有预测价值.
作者:周忠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从车前草中提取熊果酸,并测定其含量.方法 采用超声技术提取熊果酸,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其含量.结果 测得车前草中熊果酸含量为0.322 1%,平均回收率为98.1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2%(n=5).结论:采用超声技术提取车前草中的熊果酸,具有提取快速、操作简单、节省溶剂、无需加热、有效成分提取率高等优点.
作者:袁珂;杨中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医内科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在中医专业的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中医临床诊疗思维的建立与培养.《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对于这一门课程的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教学已形成一定模式,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培养了一批中医学工作者,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主要注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临床辨证论治思维培养的手段不足,导致许多学生毕业后中医辨证论治思维能力不强,面对患者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情,更不能灵活变通,因而临床实际处理问题能力较差,以至于自己对中医缺乏信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与《中医内科学》的课堂教学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采用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关系重大,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陈良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对菊苣子进行理化鉴别研究,为制定菊苣子的质量标准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化学法、薄层色谱法对菊苣子、菊苣、菊苣根进行理化鉴别,比较三者之间化学成分异同.结果 可选用茚三酮反应,开环与闭环反应,醋酐-浓硫酸反应做为菊苣子的化学法鉴别反应;选用对甾体三萜、香豆素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作为菊苣子薄层鉴别方法.结论 化学法、薄层色谱法对菊苣子鉴别简单易行,稳定可靠.
作者:闫明;黄毅;刁娟娟;钟丽;冷英丽;康爱荣;严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蒲地蓝消炎片中黄芩苷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Shim-pack VP-ODS色谱柱(150 mm ×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47∶53∶0.2),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40℃.结果 黄芩苷在0.2411~1.206 μg(r=0.999 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1%,RSD=1.21%(n=6).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蒲地蓝消炎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孙艳涛;鞠建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国内外研究表明,肾系疾病及其中医辨证的阳虚证型均与甲状腺激素下降相关,甲状腺激素在肾系疾病的病情发展、转归预后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综述发现目前肾系疾病其它证型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研究尚少,认为应进一步研究肾病中医分型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同时将甲状腺激素作为肾病中医辨证客观化、量化和观察中医药治疗肾病疗效的指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雪萍;赵树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优化翻白草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以粗多糖得率和总糖含量为评价指标,对翻白草中多糖提取工艺进行筛选.结果 综合考虑,佳提取工艺为煎煮2次,温度70℃,加水12倍量,煎煮时间1 h.结论 优选得到的工艺经济、简单、稳定、可行.
作者:李瑞;沈鸿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对清清颗粒中干姜和木香中挥发油混合物包合工艺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正交实验法对四种影响因素的影响作用进行检验.结果 正交实验中以收率和包合率作为指标,A因素的影响具显著性意义,B,C,D因素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清清颗粒中挥发油的包合,优工艺条件为A2B1C2D2,即投入挥发油1 ml时,β-CD为6 g,在40℃下搅拌1.5 h,搅拌速度500 r·min-1.
作者:任爱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2002年根据全国高教系统教学实验改革的需要,针对我校中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和医药结合七年制学生的专业所需而开设了一门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综合实验新课程,简称专业二实验.此门课程开设至今,在教研室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也为了使这门课程更好地发展.现将一些经验体会总结如下,并对将来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展望.
作者:谭梦晖;沈旭华;沈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stems and leave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TF)抑制角叉菜胶诱发小鼠尾部血栓形成.方法 50 mg/kg角叉菜胶皮下注射诱发小鼠尾部血栓形成,通过24,48,72 h小鼠血栓发生率、黑尾长度以及凝血时间的测定,确定TP对角叉菜胶诱发小鼠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50~200 mg/kg TP不同程度降低角叉菜胶引起小鼠尾部血栓发生率,缩短血栓长度和延长凝血时间.结论 TP能抑制角叉菜胶引起小鼠尾部血栓形成.
作者:缪红;程建军;苏丙凡;商亚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对青果叶Folium Canarii进行生药学研究.方法 采用来源、性状、显微、薄层色谱进行鉴别.结果 详细描述了青果叶的生药学特征.结论 为青果叶的鉴别,质量标准的制订,补充生药学研究资料,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作者:税丕先;庄元春;孙琴;朱烨;余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中药葛根素对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通过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组)喂养大鼠,采用酶联试剂(盒)使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甘油三脂肪酸(TC)、胆固醇(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结果 葛根素能有效降低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P<0.01),而明显升高HDL含量和HDL-C/TC比值(P<0.01).结论 葛根素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
作者:彭少君;陈晓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临床常用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中药复方及中成药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肝制备酶试液,对8种中药材的水和乙醚提取液活性初步筛选,再对初筛抑酶活性较强的益智仁、丹参和钩藤乙醚提取液经薄层层析(TLC)后作抑酶试验.结果 8种中药的水和乙醚提取液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其中以益智仁、丹参和钩藤抑酶活性较强,其乙醚提取部位显示出多种抑酶活性成分.结论 实验结果与动物实验一致,该实验采用小鼠肝制备酶试液筛选治疗老年性痴呆中药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部位及成分,方法简便、可行.
作者:金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风消积合剂治疗急性期中风的疗效.方法 将4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医对照组患者20例,给予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21例,再加用中风消积合剂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 说明中风消积合剂治疗急性期中风疗效确切.
作者:承颖亮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