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芳;李存满;张勤增
目的:制备抗感冒颗粒并拟定其质量标准.方法:通过水煮、常压蒸馏法制备抗感冒颗粒,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的紫苏、丹参、黄芪进行定性鉴别.结果:紫苏、丹参、黄芪薄层色谱中斑点清晰.结论:制备工艺科学合理,鉴别方法可靠,可以用于抗感冒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余家奇;刘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发现许多疾病与自身免疫系统有关,称之为免疫系统疾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作者:黄煦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综述中药复方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中药复方的实验研究,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各个环节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中药复方可调节紊乱的植物神经功能、生殖内分泌系统和免疫功能,从而对女性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发挥双向调节作用.结论:脑(心)肾-冲任-胞宫轴与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相对应,为中医药治疗、研究妇科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宋清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笔者所言盆腔包块主要是指盆腔炎发作后留下的包块.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炎症反应引起的组织渗出、水肿或粘连常使盆腔形成包块.西药治疗虽能较快消除炎症,但对这些炎症留下的包块效果不佳.而笔者运用自拟的消症汤治疗盆腔包块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钱玉琴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黄乌石汤治疗足癣并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三黄乌石汤浸泡治疗,对照组醋酸铅、呋喃西林浸泡治疗.观察患部瘙痒、红肿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时间平均2.5 d,对照组痊愈时间平均为3.5 d.结论:用三黄乌石汤浸泡缓解症状,痊愈时间短,疗效可靠,适合基层推广应用.
作者:黄嘉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多枝柴胡挥发油成分.方法:GC-MS联用技术.结果:从该植物挥发油中鉴定出7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1.34%.主要是脂肪族化合物.含量超过10%的有三个化合物,为十五烷(29.47%),十三烷(15.12%),十一烷(13.03%)结论:脂肪族化合物可作为柴胡属植物挥发油的一个特征.
作者:刘书芬;潘胜利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读完<章次公医案>后,掩卷深思,觉得章次公先生在临证中,擅于运用附子.据初步统计,<章次公医案>中使用附子者141案,占全部医案723案的20%.所用病种包括:内科的感冒、湿温、暑温、温热、温疫、咳喘、肺痨、血证、胸痹、头痛、肝风、肝阳、痹证、腰痛、胃痛、泄泻、痢疾、肿胀、失眠、虚劳、疟疾、黄疸、疝气,妇科之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胎前、产后,儿科之温病、惊厥、麻疹、泄利,外科之流注、阑尾炎、腹膜炎等,涉及内、外、妇、儿诸科,病种达35种之多充分发挥了附子一药多用的作用.对其运用附子的经验探讨如下:
作者:柯向梅;吴凤全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膜分离血康口服液时不同膜组件及操作参数对膜分离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截留分子的膜组件、操作参数的正交设计,以与异嗪皮啶相关的各种指标考察不同膜组件及操作参数对膜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截留分子量为20KD的PS膜具有较好的膜分离效果,选择压力0.08MPa、料液温度40℃、进料流速2.8 L/min的操作参数工作效率更高,但对干膏中的异嗪皮啶含量及其膜透过率没有显著性影响.结论:膜类型和操作参数对血康口服液膜分离效果有影响,新工艺制备的药液色泽好、澄清度大为改善,且具有良好的药效作用.
作者:余华;朱才庆;朱良辉;李艳;徐丽瑛;魏东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以地产龙虾壳为原料,探讨其甲壳素的提取和壳聚糖的制备方法,以开发壳聚糖制备的新原料资源.方法:用脱蛋白、除钙、脱色、脱乙酰基、纯化等方法制备壳聚糖,研究其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分子量等性质,并与市售生化级壳聚糖的红外光谱进行比较.结果:地产龙虾壳中的甲壳素和壳聚糖的产率分别为14.8%和8.9%;龙虾壳聚糖的红外光谱与市售生化级壳聚糖的图谱基本一致;其它技术指标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结论:用本法从地产盱眙龙虾的虾壳中提取甲壳素和制备壳聚糖工艺设备简单,操作简易,具有较强的推广性;地产盱眙龙虾的虾壳含甲壳素较高,是一种制备壳聚糖不可多得的天然资源,值得开发利用.
作者:郑铁生;辛淮生;卞爱民;王亚娜;宗爱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五藤胶囊的组方设计,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鉴别及化学鉴别方法和规格检验法制定质量标准.结果:各项检验结果均为正反应.结论:该制备方法及质量标准制定均科学可行.
作者:陈高萍;陈峰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建立测定增光片中阿魏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液相色谱法,以ODS-C18色谱柱分离,以水(水中含0.5%冰醋酸)∶甲醇=65∶35为流动相流速为0.7 ml·min-1,检测波长320 nm.结果:线性范围0.046 2~0.924μg,r=0.9995,测得平均回收率98.74%,RSD=2.95%.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快速、灵敏,可作为增光片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作者:宋成岩;张善玉;康东周;姜艳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荆芥连翘解毒汤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方法:应用荆芥连翘解毒治疗寻常性痤疮102例,与中药枇杷清肺饮对照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总有效率53.8%.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荆芥连翘解毒汤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有效方剂.
作者:王冬娜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维心颗粒中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并验证包合物的形成.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考察温度、投料比、包合时间等因素对包合的影响,以包合率及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优选佳工艺.采用UV和GC法对包合物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佳工艺为:25℃,β-环糊精与挥发油的比例为4∶0.6,包合30 min.包合前后的紫外图谱出现了明显变化,说明新的物相已经形成;通过GC验证,包合前后的化学组成没有明显变化.
作者:黄毅;徐芳;闫明;褚忠君;穆巴拉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过敏性鼻炎口服液治疗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对S-IgE及IL-4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诊断标准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29例患者随机分配到过敏性鼻炎口服液组(A组),鼻炎康组(B组),安慰组(C组),观察他们白细胞介素4(IL-4)血清特异性IgE(S-IgE)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02%,65.12%,6.98%.A,B组疗效均优于C组(P<0.01);PAR患者治疗前的IL-4、S-IgE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A,B组的IL-4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A组的S-IgE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IL-4的差值三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S-IgE的差值两两比较A与B有显著性差异(P<0.05),A与C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AR患者的IL-4、S-IgE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A,B组对PAR均有治疗作用,但A组优于B组;A,B组均能降低PAR患者的IL-4水平,但A组优于B组;A组能降低PAR患者的S-IgE水平;过敏性鼻炎口服液通过同时降低PAR患者的IL-4、S-IgE水平而有效地治疗PAR.
作者:冯纬纭;张勉;方燕飞;韦子章;黄卓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医疗用毒性中药(简称毒药)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中药.它具有作用迅速、功强力专、作用广泛、难以驾驭之特点.用之得当,立起沉疴;用之不当,立可杀人.因此,我们在使用毒性中药时一定要注意.
作者:李连杰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薄荷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佳制备工艺.方法:用正交实验法研究配比、温度、时间三个因素对薄荷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饱和水溶液法的制备工艺的影响,考察包合物的收率,并用TLC、显微影像验证包合物的形成.结果:佳的工艺条件薄荷油2.5ml,包合温度50℃,包合时间3.5 h.结论:此方法可用于制备薄荷油β-环糊精包合物.
作者:张幸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结合微波热疗对肛肠疾患引起便秘的效果.方法:应用微波热疗和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渗透性作用治疗肛肠疾患引起便秘1~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马应龙麝香痔疮栓结合微波热疗临床治愈率为88.7%,显效率为9.7%,有效率为1.6%.结论:微波热疗配合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治疗肛肠疾患引起便秘可提高治愈疗效.
作者:马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成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代名医经过长期反复医疗实践,将传统的方剂结合现代制剂技术研制而成的.由于中成药具有疗效显著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从而使医院中成药使用量逐年增加,在临床应用中必须注意以下三方面.
作者:许冰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建立测定茵虎清肝颗粒中大黄素、大黄酚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Inertsil ODS-3 C18柱为固定相,甲醇-0.1%磷酸溶液(90:1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l/min,柱温室温.结果:大黄素在69.76~348.80 ng(r=0.999 6),大黄酚在12.08~60.40 ng(r=0.999 9)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大黄素为98.97%,RSD为1.16%;大黄酚99.72%,RDS为2.0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茵虎清肝颗粒中大黄素、大黄酚的含量.
作者:王利胜;占建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中药葛根来源于豆科野葛或甘葛的干燥根,具有辛凉解表的作用.葛根素是从中药葛根中提取出来的中药单体成分.其化学名是4,7-二羟基-8-β-D葡萄糖异黄酮.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其疗效得到了充分肯定.近年来对葛根素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报道比较多,现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作者:徐世国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