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
目的:建立乌龙丹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应用TLC法对首乌、黄芪进行定性鉴别,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葛根素的含量.色谱条件:流速1 ml/min,流动相:甲醇∶乙腈∶0.025 mol/L磷酸20∶4∶76,检测波长:250 nm.结果:薄层色谱定性方法简便、灵敏、专属性强;葛根素在0.052 5~0.735μg范围之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平均回收率99.18%,RSD=1.55%.结论:此法简便、准确,可有效控制产品质量.
作者:郭建生;沈群;汪小根;彭康;臧堃堂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建立测定增光片中阿魏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液相色谱法,以ODS-C18色谱柱分离,以水(水中含0.5%冰醋酸)∶甲醇=65∶35为流动相流速为0.7 ml·min-1,检测波长320 nm.结果:线性范围0.046 2~0.924μg,r=0.9995,测得平均回收率98.74%,RSD=2.95%.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快速、灵敏,可作为增光片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作者:宋成岩;张善玉;康东周;姜艳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发现许多疾病与自身免疫系统有关,称之为免疫系统疾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作者:黄煦霞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制备抗感冒颗粒并拟定其质量标准.方法:通过水煮、常压蒸馏法制备抗感冒颗粒,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的紫苏、丹参、黄芪进行定性鉴别.结果:紫苏、丹参、黄芪薄层色谱中斑点清晰.结论:制备工艺科学合理,鉴别方法可靠,可以用于抗感冒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余家奇;刘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莲子心中四种异喹啉生物碱-莲心季铵碱、莲心碱、异莲心碱、甲基莲心碱含量的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方法: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色谱柱:HibarTR,5μm,250 mm×4.6 mm;流动相:乙腈-水-冰醋酸(55:45:1,每1000 ml中加入4 g十二烷基磺酸钠);流速:1.2 ml/min;检测波长:282 nm;柱温:30℃.结果:莲心季铵碱在0.94~2.82μg,莲心碱在1.14~3.42μg,异莲心碱在0.7~2.1μg,甲基莲心碱在0.96~2.88μg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关系;并均具有较好的加样回收率(>95%).结论:该分析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对药材莲子心中四种异喹啉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作者:潘扬;杨光明;蔡宝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对阿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行概述,为中药阿胶的深入研究提供信息和借鉴.方法:主要以近年研究文献资料为依据,查阅整理.结果:阿胶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有一定的发展和突破.结论: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研究理论.
作者:金在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症,尤以脑力劳动者为多.临床上如何正确地诊断和治疗,使其形成一定的规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颈椎病的诊疗方案进行总结、规范.现介绍如下.
作者:曹庭江;叶定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红外止咳贴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方法:在应用抗生素(青霉素或先锋霉素)的基础上加用红外止咳贴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退热、咳喘、细湿啰音消失均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红外止咳贴的功效是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而发挥作用,既可以促进经络疏通,行气活血,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的通透性,有利于小儿对药物吸收,调节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作者:张霞;陈静;熊小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逐瘀通腑灌肠法对脑外伤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9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基础治疗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用逐瘀通腑灌肠法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30例加用生理盐水保留灌肠.主要观察对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及颅内压、格拉斯哥(GCS)评分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颅内压均显著改善,并能提高GCS评分.结论:逐瘀通腑灌肠法对脑外伤早期患者,能够显著地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颅内压,提高GCS评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谢裕华;刘建仁;陈瑞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胃痛立应软胶囊制备中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SFE-CO2)萃取后药材的提取工艺.方法:对比乙醇回流、温浸、超声及水煎等提取工艺,以溶媒浓度、用量、提取时间为研究因素,经正交设计进行提取工艺条件的优选.结果:佳提取工艺路线为10倍量75%乙醇回流提取1次,提取时间为1.5 h.结论:以高良姜素提取率为指标,该佳提取工艺能充分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作者:傅海珍;贾晓斌;杨中林;夏国华;辛淮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从新疆狭叶红景天中提取黄酮,并测定其含量.方法:运用超声技术提取红景天总黄酮,用比色法测定黄酮含量.结果:测得红景天中黄酮含量21.15%,平均回收率为98.2%,RSD=1.33%(n=5).结论:首次运用超声技术从新疆红景天中提取出黄酮与常规法比较,反应速度加快,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作者:彭曦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石景亮(1939~),原河南省理工大学副校长、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国家级第二批名老中医,业医三十余载,学验俱丰,对内科的脾胃病、肾病及妇科疑难杂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就石老师临床遣方用药经验特色介绍如下.
作者:石显方;傅文录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四逆散对NOS阳性神经元,NO、Ach神经递质的影响,从而探明四逆散促胃动力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NADPH-黄递酶组化法染色显示大鼠胃窦部NOS阳性神经元,医学彩色图象分析仪图象定量分析;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胃窦组织中NO,Ach含量.结果:四逆散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胃窦黏膜肌内NOS阳性神经纤维及其末梢的面积及平均吸光度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具有粉肠显著性差异(P<0.01).四逆散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胃窦组织中NO含量明显减少,Ach含量增多,与空白对照组均有粉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四逆散可显著减少胃窦组织中NOS阳性神经元,降低NO含量并同时增加Ach的含量,从而促进胃肠运动,缓解胃肠动力障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作者:牛路芳;邱明义;石拓;付本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化痰降气胶囊对实验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作用的内在机理.方法:采用经鼻腔注入肺炎克雷伯杆菌反复感染复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化痰降气胶囊组.并用酶联吸附实验(ELISA)方法,测定各组大鼠支气管灌洗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三烯(LTB4)水平.结果:模型组支气管灌洗液TNF-α,LTB4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化痰降气胶囊组支气管灌洗液TNF-α,LTB4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化痰降气胶囊可降低TNF-α,LTB4的含量,控制慢性炎症反应.
作者:李泽庚;张杰根;彭波;张念志;韩明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维心颗粒中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并验证包合物的形成.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考察温度、投料比、包合时间等因素对包合的影响,以包合率及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优选佳工艺.采用UV和GC法对包合物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佳工艺为:25℃,β-环糊精与挥发油的比例为4∶0.6,包合30 min.包合前后的紫外图谱出现了明显变化,说明新的物相已经形成;通过GC验证,包合前后的化学组成没有明显变化.
作者:黄毅;徐芳;闫明;褚忠君;穆巴拉克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及文化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本能地对于健康与长寿的要求日益迫切,养生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养生,即通过合理调整生活起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中医学对养生有许多合理而深刻的论述.中医养生理论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和实践结合古代哲学思想而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它包容了道、儒、佛、医、墨、法、兵、阴阳诸子百家,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透视和剖析中医养生文献,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深化对养生理论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作者: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皱果赤瓟野转家的可行性.方法:在低海拔地区进行人工栽培.结果:掌握了该植物的生物学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结论:皱果赤瓟野生变家种完全可行.
作者:冯国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竹节参Panaxjaponicus C.A.Mey又称竹节人参、竹节三七、白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以根状茎和肉质根入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滋补强壮等多种功效,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竹节参皂苷,是一个值得开发利用的民族医药资源,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现对近年来有关竹节参的资源分布、有效成分、药理药效等方面的研究予以介绍.
作者:马玲;谭德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建立测定呋锌灌肠液中呋喃唑酮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HYPERSIL ODS2色谱柱(200mm×4.6 mm,5μm),0.033 mol/L磷酸二氢钾-乙腈(60∶4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67nm.结果:呋喃唑酮在1.016~8.128μg/ml范围内,峰面积与其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0%,重复性实验RSD为1.0%.结论:该法准确、简便、快速、专受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呋锌灌肠液中呋喃唑酮的含量测定.
作者:王槐武;汪承松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舌针与中药并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舌针与中药并用常规西医中风治疗组30例.对照组:常规西医中风治疗30例.应用国际公认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表(SDS)、日常活动能力评定方法残疾指数的量表(BI)积分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采用舌针与中药并用常规西医中风治疗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3种抑郁量表相关指标均得到改善,与常规中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舌针与中药并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安全可靠.
作者:幸小玲;江宗华;聂宇波;许志雄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