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红兵
目的:探讨丹参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用K-B纸片扩散法.100%丹参浸出液滤纸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乙型链球菌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丹参对以上细菌均有抑菌作用.结论:丹参在体外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作者:孙吉兰;常云亭;宋海英;邱世翠;李波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在桂附地黄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对照分组法,一组为黄芪注射液合桂附地黄胶囊,另一组为桂附地黄胶囊.结果:从中医证候、细胞免疫检测、发病率及疗程改变情况看,联合黄芪注射液在桂附地黄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黄芪注射液与桂附地黄胶囊联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确切.
作者:付晓辉;朱晓青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熏脊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用特制中药粉末与水调匀涂抹于脊椎某一区域而后灸该部位.结果:64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5.3%.结论:熏脊疗法对慢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建国;杨尚辉;王迪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慢性肾炎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免疫性疾病,具有病程长、经常反复,迁延难愈的特点.作者通过病因病机分析,认为肾脏的瘀滞,是慢性肾炎的重要病理因素,瘀血存在于慢性肾炎的全过程,且血与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慢性肾炎常致血瘀水停.临床治疗以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为主,并以主症结合兼症根据本病脾虚、肾虚、脾肾两虚之不同进行随证加减,收效良好.
作者:徐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方法:中药二陈汤加减治疗.结果:治愈率50%,显效39.40%.结论:中药对酒精肝疗效可靠.
作者:李新华;范坚贞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观察硝黄煎剂治疗肛周炎性肿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肛周炎性肿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硝黄煎剂药液保留灌肠,对照组以一般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肿块消失时间为(20±5.81)d;对照组肿块消失时间为(27±7.65)d.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硝黄煎剂治疗肛周炎性肿块具有疗效好,疗程短的优点.其机理:一是抗菌作用,二是改变局部循环;是中医外治法的延伸.
作者:许强富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五味消毒饮是清*吴谦<医宗金鉴>中的一方.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五味组成.笔者根据该方随证加减,治疗各种疾病,竟获奇效.现举例如下:
作者:喻红兵 刊期: 2003年第12期
黄褐斑,又称为黧黑斑、黧黑皮干黯、皮皮干、面尘,指颜面出现不规则片状黄褐色或淡褐色斑块,平摊于皮肤之上,抚之不碍手的一种损害容貌的皮肤病,本病与西医病名相同.其特点是皮损常对称分布,日晒后加重,病程长,部分患者可伴有其它慢性病.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情志不遂、劳伤脾土、肾精亏损、外受风邪,致气血虚衰、血气不和、血脉凝涩,不能荣华面部.本病多发于青年女子与孕妇,由于损害容貌,人们对其越来越重视,而对于黄褐斑诊断与治疗的研究亦越来越多.本文就近几年来中医对黄褐斑的诊治作如下概述.
作者:成改霞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先天性大疱型表皮松解症是新生儿期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本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出生时即有严重广泛性分布的大疱和大面积的剥脱,可于数日至数月内死亡.皮损散后不留疤痕而痊愈,或有粟粒疹形成,有的地方发生不能痊愈的肉芽组织,口腔有严重溃疡及出牙困难情况等.婴儿如幸存,其后可发生生长迟缓及中、重度的顽固性贫血,多数患儿于2岁内死亡.发病与皮肤腹膜胶原酶活性增高有关.近从超微结构研究表明:病变位于真皮或基底细胞层,基底腹膜和乳突部,导致病儿在轻度摩擦甚至无明显诱因下表皮与真皮分离,形成大疱.以下介绍的新生儿病例属单纯型,发生于胎内.
作者:谢保红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胰敏胶囊对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加高脂饲料诱发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自制高脂饲料喂养Wistar大鼠4周后, 给模型组按25 mg/kg体重的剂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STZ,2周后用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筛选造模成功大鼠,用胰敏胶囊治疗4周,同时以罗格列酮治疗作为对照.实验结束时检测OGTT、空腹血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FFA),红细胞膜胰岛素受体(EIR),胰岛素钳试验下的葡萄糖输注率(GIR)和股四头肌放射性葡萄糖摄取率(GUR).结果:造模大鼠的FPG、FINS、TG和FFA升高,而OGTT减低、GIR和股四头肌GUR明显下降,EIR高、低亲和力数目均明显减少.与空白组大鼠差异显著.胰敏胶囊治疗4周后,各项指标均与模型组大鼠有显著差异,效果与罗格列酮接近.结论:胰敏胶囊对STZ和高脂饲料诱发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有治疗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EIR数目而提高了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
作者:司晓晨;尚文斌;潘杨;程海波;卞慧敏;王小勤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头针运动区与体针配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并与常规药物治疗组进行比较,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情况.结果:针刺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液流变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而两者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针刺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影响与药物相同的.
作者:阮志忠;陈朝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掺假中药材是指掺入了伪品、异物或非药用部位的中药材.掺假中药材严重影响了中药的疗效,使用时必须严格加以鉴别.以下介绍六种中药材掺假的鉴别方法.
作者:林清义;孙颖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我国现行的儿童免疫程序是出生后至7岁按免疫程序完成规定的疫苗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百破二联疫苗)其中前4种疫苗基础免疫必须在12月内完成.
作者:陈红卫;韩钱芝;陈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大黄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2000年版Ⅰ部收载其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苦、寒.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临床应用相当广泛.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一种不同性状的伪品常混于正品大黄中,经进一步鉴定为同科植物河套大黄R.hataoense C.Y.Cheng et C.T.Kao的干燥根及根茎.因伪品所含成分与正品不同,其功效亦不相同,不能互为混用.现将大黄及其伪品的外观性状、显微特征及薄层色谱鉴别要点介绍于下:
作者:杨成英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白前、白薇两种中药材在全国使用情况比较混乱,一度引起同行的重视,但混用和替代的错误现象仍然较突出.二者在临床应用上有很大差别.为了引起同仁的重视,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在此对二者进行比较鉴别.
作者:许冰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第二产程即胎儿娩出期,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孕妇进入产房后,总是怀着既喜悦又恐惧的心情,惴惴不安地待产.第二产程是产妇痛苦的时刻,如何帮助产妇呢?我院从1984~2002年接受产妇400例,自然分娩,通过配合情志心理疗法,缩短了第二产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作者:徐立婷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制定五味子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味子醇甲的含量.结果与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可靠,可作为五味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检测标准.
作者:周继政;陈庆辉;徐以亮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从免疫学方面探讨中药黄芪抗γ射线辐射的作用.方法:用100%黄芪水浸出液定期给小鼠灌胃,然后测定骨髓细胞增殖反应、淋巴细胞转化率、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果:用药组对以上免疫学指标均有显著增强作用,与照射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未见有副作用.结论:口服黄芪有明显抗γ射线辐射作用.
作者:李宗山;张迪;邱世翠;孟玮;王志强;周军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药液体刀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要点.方法:采用从骶管滴入中药直接作用于椎间盘病变部位.结果:通过临床162例分组观察,治疗组有效率达87.7%.结论:从骶管滴入中药直接作用于椎间盘病变部位,是一种疗效好,作用持久的疗法.
作者:朱继俊;黄建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列举并分析了中药的类群、品种、入药部位、炮制理论与方法、饮片调配、汤药煎煮、临床性效、药学服务模式等的历史变异与兴衰.指出这种变异已影响和涉及中医药学理论和质控管理.认为现代中医药学应高度重视对有历史变异的药物进行解读和翻释,以防失去立法、处方本义,影响中医临床疗效,从而突出中医特色,促进中医药学理论的提高和发展.
作者:祝之友 刊期: 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