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良刚;皮兴文
李某某,男,28岁,学生,于1997-10-20初诊.发热1周,身热不退,体温38~39℃.自以为感冒,曾服中药银翘散和抗生素,未见好转,持续高热,求治于余.刻诊:高热无汗,神静声微乏力,大便不结,小便不赤,脉数而虚,舌润红,苔薄白.此为外热内寒之证.白通汤主之:附片15 g(先煎30 min),干姜10 g,葱白4根.水煎口服,1剂/d,早晚分服.一剂服后,见寐安,次日体温下降至37.6℃.续服2剂,体温转为正常,热退告愈.
作者:赵梦玉;赵医华;马青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盆腔炎由于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或平素体质虚弱,邪毒乘虚内侵,湿浊、热毒蓄积下焦,客于胞中,与气血相搏,因而发病;或余邪未尽,留滞为患,瘀积胞中,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受损,造成病势延绵不愈.笔者认为经妇科专科检查、涂片,或超声检查及活体组织切片排除恶性生殖器肿瘤外,临床分为血虚郁热、气血不调、湿热浊毒、冲任虚损等四种类型进行辨治,收到较好效果.现将1997-01~1999-01所治127例结果及辨治体会分述如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中医内外合治与护理对寒凝血瘀型痹证的疗效.方法:内服补阳还五汤加味及外用草乌洗剂,并加强对病人住院时心理、起居、饮食、疼痛4个方面的护理.结果:观察112例,痊愈87例,好转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3%.结论:此法对寒凝血瘀型痹证的疗效满意.
作者:施国翠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海南山苦茶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海南山苦茶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分离和鉴定了50种成分.结论:海南山苦茶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十六碳酸,(z,z)-9,12-十八碳二烯酸,γ-榄香烯,叶绿醇.
作者:林连波;刘明生;林强;符小文;郭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对近10年中药黄芩的化学分析方法及其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与质量的关系以及其栽培引种和采收加工等影响质量的重要环节的研究,进行了较系统的综述,有助于提高质量控制的水平,为制定黄芩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和思路.
作者:刘岱;毛宏德;杨立新;崔淑莲;胡世林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鼻衄合剂由怀牛膝、茜草、红花等组成,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临床实践表明其对鼻衄有明显的疗效.笔者参考有关文献,对其工艺、质量标准及临床疗效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作者:蒋琴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又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且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血性粘液便、腹痛、里急后重、腹泻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往往反复发作.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笔者临床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就分型论治及临证用药谈体会如下:
作者:李长寿;张学慧;徐国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中风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我院脑血管内科在多年协定处方基础上结合老中医临床经验,经过科学配方,运用现代工艺流程精制成中风康复胶囊.经近四年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深受患者喜爱,销量逐年上升,被列入医院重点科研制剂.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震;孟继民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山香圆叶系省沽油科植物山香圆Turnipia arguta (Lindl.) Seem.的干燥叶[1].呈椭圆形,近革质,叶缘有疏锯齿,基部锯齿或全缘.气芳香,味苦.临床制成山香圆片后用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体外药理研究表明其浸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江西省中医院检验科,浸膏自制).化学研究表明,其醇提物含有熊果酸[2],2 α-羟基熊果酸[3],19 α-羟基熊果酸[4],2 α-过氧羟基熊果酸和肉豆蔻酸[5]等多种化学成分.以熊果酸为标准品,选用薄层色谱法[6]对山香圆叶进行鉴别,结果如下:
作者:罗宪堂;刘小清;严喜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院研制的天葵菌毒清颗粒剂具有清热利咽,泻火解毒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发作、扁桃腺炎、腮腺炎、流感、喉源性咳嗽、疖疮等病证.经临床观察,疗效优于同类产品.现将制备工艺及临床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叶成德;余剑明;侯伟元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9-05~2001-05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40例,均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证.全部经过纤维结肠镜、大便检查而确诊,并排除肠道癌性病变.其中慢性复发性132例,慢性持续性84例,初发性24例;男性132例,女性108例;年龄小18岁,大71岁,平均38.4岁;病程短3个月,长17 a,平均7.5 a.
作者:王文森;孙洁;路绪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院近五年来运用通脉胶囊治疗脑梗塞(均经头颅CT确诊)500余例.笔者在500余例中随机抽取80例,对其甲襞微循环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良刚;皮兴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黄芪活性成分佳提取工艺.方法:用两种方法提取制备黄芪皂苷和黄芪多糖,比色法分别测定其含量.结果:80%乙醇制备的黄芪提取物(皂苷)粉末含皂苷较多;采用90%乙醇提取后的药材再提多糖,含量较80%乙醇提取后的高;冻干多糖粉末质地、色泽、水溶性较好.结论:黄芪药材用90%提取皂苷后,再用冻干法制备多糖可以充分利用药材.
作者:吴永平;曹园;曹正中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冰片为临床常用的中药,近年来由于价格上涨,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掺假品种,笔者近来在冰片中发现了掺杂有大量的白矾,外形相似,但注意鉴别不难区分开.现将二者鉴别方法简述如下.
作者:陈金素;段维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制订金熊胆安胶囊含量测定指标.方法:样品经四氢呋喃冷浸2次提取后,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姜黄素的含量.结果:采用该测定方法重现性良好.结论:采用该法对样品中郁金所含姜黄素进行含量测定,可有效地控制原料和制剂的质量.
作者:张余生;吴德康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小青龙合剂处方为: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甘草(蜜炙)、五味子各100 g,半夏(制)150 g,细辛50 g.其功能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作者:任桂花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近年来,我们在履行药品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不少中药混淆品.兹将比较常见的一部分中药材的主要鉴别特征介绍如下:
作者:蒋宝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延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的干燥块茎.性味辛、苦、温,归肝脾经.功能活血、利气、止痛.用于胸痛、脘腹疼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肿痛.为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增强止痛作用,临床上多炮制后入药.
作者:傅伟云;李景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CT)、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诱发动脉硬化、冠心病和脑中风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该病有逐渐增高趋势.1996-05~2001-05笔者应用自拟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50例,并设50例作为对照组,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燕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痔灵洗液由大黄、苦参、白矾、芒硝等多味中药组成.其中白矾、芒硝系易溶于水的矿物药.另根据文献报道[1],大黄、苦参等其它药的水提液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故采用水提法进行提取.
作者:李娟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