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移兰
随着中药注射液不断研制成功,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普遍认为中药注射液低毒、平和、安全,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由中药注射液引起的过敏反应病例时有发生,现将1990年以来我们观察治疗的76例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申太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1999-10~2001-03,我科采用综合疗法治疗黄褐斑患者45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45例黄褐斑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4~46岁,平均31岁,病程3个月~20 a,皮损以面颊部为主,呈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状.主诉发病相关因素有:妊娠、分娩26例,日光照射加重7例,服避孕药物3例,使用化妆品4例,上环后3例,其他因素2例.45例患者均有月经不调史.
作者:王志;柯智群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羚羊感冒口服液中牛蒡子苷的含量.方法:采用 Sinocrom ODS C18柱,以甲醇-水-磷酸(45∶55∶0.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0 nm.结果:牛蒡子苷在30~200 μg*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84%,RSD=1.7%(n=6).结论:该法简便快速,准确度高.
作者:毛颐晴;李纬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口臭系指口中出现臭秽,可为他人嗅出,自己却不能觉察出或觉察出者,并无不良反应.口臭虽非一种严重的疾病,但此疾却令很多人为此烦恼.为了消除口臭,他们每天采取增加刷牙次数,嚼食口香糖、漱口等等措施,但往往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多年来在名老中医程尚述主任医师指导下,采用自拟养阴清胃散治疗口臭52例,效果较为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谢红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客观反映和评价当前中药复方研究的基本状况、方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方法:选择国内具权威性的两个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和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TCMDB),检索出有关中药复方研究的文献2 515篇.分别建立若干分析数据库,对文献中使用的20 000多个
作者:蒋永光;金桂花;李认书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测定麻仁丸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以控制麻仁丸的质量.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90∶10);检测波长254 nm.结果:3种蒽醌成分得到良好分离,分离度2,平均回收率:大黄素为99.01%,RSD=1.21%;大黄酚为98.33%,RSD=1.01%;大黄素甲醚为97.15%,RSD=1.19%.结论:可作为麻仁丸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邹建荣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分析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以中药生脉注射液与硝酸甘油合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6例为治疗组,以单用硝酸甘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4例为对照组,作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显效19例(占52.8%),对照组心绞痛显效10例(占29.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能有效控制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与硝酸甘油合用对提高和改善本病的疗效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
作者:陈丽莉;陈丽霞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中药青皮与枳实,由于功效和形状较为相似,易于混淆.为准确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发货准确无误,现将两种药物的外形比较鉴别如下,供参考.
作者:游玉妹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中药炮制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们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早在汉《黄帝内经》中即有“治半夏”的规定.《神农本草经》中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日,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南北朝刘宋时代的雷总结了历代炮制经验,著了我国第1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对炮制理论作了系统归纳,指出:“凡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止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水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窍真气而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而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令至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缪希雍在《炮制大法》中提出了炮炙十七法.这些前人的经验对临床用药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但其原理如何?在此仅以炮制目的为线索,对中药的炮制原理浅谈如下:
作者:郭玉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附件炎是妇科的常见病,常由分娩、流产、放置节育环、刮宫、中期妊娠引产、不洁性交等引起,妇检发现.大多数妇女都有不同程度的附件炎,以25~35岁发病率高,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与工作.近三年来,我院在汤剂、散剂、丸剂疗效肯定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附炎栓,治疗附件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喜香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佛手始载于《图经本草》,来源于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的干燥果实[1].具有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现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Ⅰ部,系常用中药.近年来,因来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致使价格飞升,伪品不断.近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二种样品,经鉴定分别来源于葫芦科植物佛手瓜Sechium edule (Jacq.) Swartz的干燥果实[2]和芸香科植物香圆Citrus wilsonii Tanaka的干燥嫩果[1].现将其真伪鉴别要点介绍如下.
作者:毛红兵;王通洲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天麻为常用中药,原名“赤箭”,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在市场上,曾发现有多种植物的根或根茎经加工后伪充天麻出售,应注意鉴别.
作者:谷翠霞;吴修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微波可对非金属物质进行加热、干燥、脱水、灭菌、消毒,具有节能、省时、方便、卫生等优点.微波用于药品的干燥,亦用于制剂的灭菌和消毒[1].随着带烘烤、油炸、蒸气等功能微波炉的开发利用,本着“药食同源”的理论,微波同样能用于中药炮制加工.笔者利用格兰仕牌WD800BS型微波炉对部分中药进行炮制加工,均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义升;汪风芹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莪红片对小白鼠的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以及急性毒性实验,探讨莪红片对偏头痛的止痛机理及安全性.方法:1、热板法、扭体法;2、抖笼法;3、腹腔注射硫代氨基脲.结果:复方莪红片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减少扭体次数,高剂量组镇痛作用优于正天丸组;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高剂量组与脑宁康组比较无差异;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能延长小鼠对硫代氨基脲引起惊厥潜伏期及死亡潜伏期,高剂量组与脑宁康组比较无差异;小鼠对莪红液的大耐受倍数为160倍,说明本药安全无毒.结论:复方莪红片具有镇痛、镇静、抗惊厥的作用,其镇痛作用优于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正天丸;其镇静、抗惊厥作用与脑宁康相当,安全无毒,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梅红彬;王安奇;高春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拔罐疗法是民间的一种简易疗法,历史悠久.因古人是用兽甬制成的杯罐作拔罐工具,所以古人称之为甬法.其原理是在罐内点火燃烧,急扣在施治的部位上,利用负压外吸而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可单独使用亦可和针灸法、三棱针、梅花针法并用.
作者:严金林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为茜草科Rubiaceae植物的干燥全根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抗肿瘤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1] .我院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肿瘤,尤其多用于治疗消化道系统肿瘤,如食道癌、胃癌、肝癌、直肠癌等,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其混淆品有松叶耳草Hedyotis pinifolia Wall..为使临床用药有效,本文从性状、理化性质进行鉴别.此法快速,简便易行.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贤铭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按《中国药典》2000版Ⅰ部附录IXA杂质检查法规定[1],筛分法系指依据药材与杂质直径大小的差异,选用适当的筛,将杂质与药材分离,并计算杂质含量的方法.海金沙和蒲黄均为极细粉状药材,其中常混有难以拣出的杂质,含量不易测定.我们在药品检验中运用筛分法使上述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作者:淡昭林;杨尚龙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占心脏病的10%~15%.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龄有所提前,是国内外医学研究为关注的领域.笔者自1995-05~2001-01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32例,疗效颇佳.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胜利;胡宏;范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源远流长.脉学精深玄妙,历代医家精心研究者甚众.早在《内经》《难经》等著作中就初步奠定了脉学基础;汉代张仲景对脉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曾指出切脉应寸口、人迎、趺阳三部合参;西汉王叔和,编著了早的脉学专著--《脉经》,其在序中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要全面掌握脉诊方法,确非易事.笔者在跟随我省已故的老中医李良学医期间,耳闻目睹其运用独特的“少阴脉”的脉诊技术于临床,如秦镜鉴物,直达病所,确系发前人之所未发,受益匪浅.余不揣浅陋,敢僭述于下,供同道参考,企望斧正.
作者:李传进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优选黄连佳酸水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提取液中小檗碱含量为考察指标,对影响黄连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实验设计因素中回流次数影响为显著.结论:黄连的佳提取工艺为2%盐酸,12倍量水,回流3次,每次1.5 h.
作者:方阵;吴健;王康才 刊期: 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