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拟活血通脉汤治疗脑梗死90例临床观察

魏祥臣

关键词:脑梗死, 自拟活血通脉汤,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活血通脉汤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9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就诊顺序编号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加自拟活血通脉汤.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结论:常规治疗加自拟活血通脉汤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结合赵氏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临床观察

    周围性面神经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通常为急性起病,表现为一侧面部突然瘫痪,其病因主要是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医从病因出发,辨证论治该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作者:孔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孙玉信教授治疗便秘经验浅谈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近年来,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长期便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便秘疗效显著.

    作者:朱乐乐;安慎富;孙玉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郑州市体检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现状分析

    目的:分析郑州市体检人群血压、血脂及血糖异常情况,为当地心血管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人群的就诊数据,分析血压、血脂及血糖异常分布情况,及其与心血管家族史的关系,以分析郑州市体检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现状.结果:血压异常检出率为19.8%,总胆固醇异常检出率为29.9%,甘油三酯异常检出率为29.9%,高密度脂蛋白异常检出率为13.8%,低密度脂蛋白异常检出率为28.6%,空腹血糖异常检出率为10.2%.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与无心血管家族史人群相比,有心血管家族史的体检人群中血压、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人群中血压、血脂及血糖异常情况偏高,尤其在有心血管家族史的人群中更明显.

    作者:李力;张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从科普角度谈对《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膳食理论的解读与思考

    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对老百姓的重要性.不过,近年来受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有很多人养成了非常不好的饮食习惯.本文以这一问题为基础,阐述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作者:任翠梅;侯献兵;王丽伟;侯英荣;王玉霞;王海章;孙国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头痛7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头痛的疗效.方法:给予符合纳入标准的78例气虚血瘀型头痛患者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15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进行疗效观察,治疗期间禁用其他药物及方法治疗.结果:痊愈61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头痛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曾宪勇;冀志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药脐疗改善心力衰竭胃肠道症状的理论探讨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终转归,也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心力衰竭患者因肝脏及胃肠道瘀血,常出现胃肠道不适,如脘腹胀满,恶心纳差等.药物口服途径治疗容易加重胃肠道负担,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技术特色,予温阳益气、健脾利水之中药脐部贴敷,既有助于改善心衰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又可避免因口服而再次加重胃肠负荷,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及接受.

    作者:张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疏风止痒解痉汤治疗感染后咳嗽3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疏风止痒解痉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感染后咳嗽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马来酸氯苯那敏片4mg/次,3次/d,氨茶碱片0.1g/次,3次/d;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疏风止痒解痉汤口服,7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3.3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疏风止痒解痉汤治疗感染后咳嗽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志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四神聪针刺治疗65例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四神聪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剔除脱落病例后,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总体疗效(PSQI)、次要结局指标HAMD评分、SAS评分等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采用四神聪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症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周国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依帕司他片基础上给予桃红四物汤,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片.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血糖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对改善患者肢体疼痛、麻木、发凉、感觉异常和/或减退等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为76.67%,较对照组的56.6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减对改善DPND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景盛菊;张定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康志媛教授运用中药人工周期治疗肾虚型月经过少的经验

    康志媛教授作为全国优秀中医人才、硕士生导师,从事妇科临床医疗工作30余载,在治疗月经不调、不孕、复发性流产等疾病方面经验丰富,特别在月经不调上见解独特.笔者跟诊期间获益颇多.本文分别从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介绍导师运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肾虚型月经过少的经验.

    作者:胥威风;康志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小剂量环孢素A、司坦唑醇联合补肾中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小剂量环孢素A、小剂量司坦唑醇联合补肾中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及住院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6例)和西医治疗组(44例).西医治疗组:给予环孢素A3 mg·kg-1·d-1,分2次口服,司坦唑醇6mg/d,分3次口服,14岁以下4mg/d,分2次口服.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组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肾阴阳两虚型给予不同方剂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 (39/46)和82% (36/44),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肾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21.7% (10/46)、2.2% (1/46),40.9% (18/44)、13.6% (6/44),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环孢素A、小剂量激素治疗慢性再障能达到常规剂量的疗效,节约了资源,降低了副作用的发生率.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补肾中药,进一步降低了副作用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且疗效稳固.

    作者:喻争鸣;丁权;高天朋;桂委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医外治法治疗新生儿腹痛(盘肠气痛)11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法治疗新生儿腹痛(盘肠气痛)临床疗效.方法:一是中药温熨脐部(神阙穴);二是针刺点穴法;三是推拿捏脊法.结果:临床治疗11例,治愈8例;有效3例;无效0例.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新生儿腹痛(盘肠气痛)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马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国内Ilizarov技术在脊柱侧弯方向的临床应用现状

    严重的脊柱侧弯畸形非手术治疗效果很差,且容易并发局部皮肤坏死及血管神经的机械性损伤;而手术治疗无论哪一种都是在牺牲活动关节的基础上达到矫正目的,常常伴发术后并发症.本文通过对Ilizarov技术在肢体矫形中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合田慧中在脊柱侧弯中运用Ilizarov技术的经验,论述了脊柱侧弯的分类,病理改变,Ilizarov技术在脊柱侧弯矫形中的优势和原理等,论证Ilizarov技术运用于脊柱侧弯矫形的可行性、先进性和面临的问题.

    作者:裴冬阳;饶耀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生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保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生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组,予生大黄鼻饲合并灌肠治疗;B组,予生大黄鼻饲治疗;C组,予生大黄灌肠治疗;D组,予常规治疗.干预时间为7d.收集各组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胃肠道功能障碍评分、胃肠道并发症、腹压、住ICU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四组D-乳酸和DAO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17,30.17,27.27;P<0.05),且不同时间(F=24.23,25.65,23.89;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发现第7d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F=2.89,F=3.739,F=16.675;P<0.05),进一步采用多样本均数两两比较,结果表明A组的效果优[(290.77±113.68) ng/mL,(62.11±3.03) mIU/mL,(14.20±3.62)].患者腹胀、肠鸣音减少、胃肠道出血比较,四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1,8.750,11.345;P<0.05),其中A组腹胀(10%)、肠鸣音减少(20%)、胃肠道出血(15%)均低.患者腹压、住ICU时间、MODS发生率比较,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4,4.71,8.975;P<0.05),其中A组腹压(11.00±2.73) cmH2O、住ICU时间(13.45±3.67)d、MODS发生率(10%)均低.结论:早期对危重患者采取生大黄鼻饲联合灌肠治疗可阻止胃肠道黏膜功能的进一步损伤,改善胃肠黏膜屏障的通透性和胃肠功能障碍,降低腹腔压力,减少胃肠道并发症,降低APACHE Ⅱ评分,缩短住ICU时间,降低MODS的发生率.

    作者:余红;牟园芬;冯清洲;吴禹燕;甘雨霞;左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和进展

    骨质疏松症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患者主要出现骨骼疼痛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药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由于其无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目前已大量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中.本文主要探究了中医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发病原因、相关临床研究、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从而为提高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余东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霉素和来氟米特对原发性膜性肾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霉素和来氟米特对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方法: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于我院接诊的原发性膜性肾病患儿中抽样选取42例均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其中对照组21例患者采用“醋酸强的松+环磷酰胺”,而试验组21例采用“糖皮质激素+环孢霉素+来氟米特”,随访跟踪12个月,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24h尿蛋白定量下降水平、血清白蛋白上升水平,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试验组总缓解率(76.19%)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霉素和来氟米特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志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的中医针灸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中医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6例颈椎小关节错缝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33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69.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中医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错缝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艳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门急诊中成药处方点评分析及中药临床药学探讨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提供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从门急诊处方点评入手,筛选中成药处方以及西药与中成药联合使用处方,依据中医辨证理论和药物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明确实际工作中的难点以及应对策略.结论:临床药师以合理用药为核心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药学服务,而且可以提高临床药师的业务能力,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和药学服务水平的提升.

    作者:徐运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针刺治疗神经性呕吐16例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神经性呕吐16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刺选取主穴:百会、智三针[神庭、本神(双侧)],配穴:完骨(双侧)、内关(双侧)、中脘(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公孙(双侧)、太冲(双侧).结论:针刺治疗神经性呕吐有效.

    作者:陈东;孙远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丹参注射液预防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目的:总结分析丹参注射液在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普外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不予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丹参注射液预防性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时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12.5±0.5)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7.5±3.5)s]、纤维蛋白原[(3.3±0.5)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中应用丹参注射液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郭根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