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慧珠;程旭;陆晔;潘湘涛
目的 针对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1129例开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颅内感染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同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比较其感染率的差异.结果 共有65例发生颅内感染,感染率为5.76%.其中显微镜外科手、未严密关颅、脑室外引流、植入异性材料是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照组感染率7.09%,干预组感染率2.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综合干预措施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提高机体防御功能和改善病房环境,可有效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蒋震伟;蒋建刚;张翔;蒋宽;宋金海;姚亮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损伤患者伤后血清及脑脊液中Nogo-A基因表达和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60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均分为轻、中、重三组,于入院第1、4、7和10天分别采集静脉血和脑脊液,检测Nogo-A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重度组脑脊液中Nogo-A mRNA的含量在各时间点均高于轻度组(P<0.01);血清中Nogo-A mRNA表达量在第4、7和10天高于轻度组(P<0.05、P<0.01和P<0.05).重度组患者脑脊液中Nogo-A蛋白的表达量在第4、7和10天高于轻度组(P<0.01);血清中Nogo-A蛋白含量在第7和10天高于轻度组(P<0.01).结论 相对于外周血而言,脑脊液中Nogo-A mRNA的水平变化与临床病情相一致.
作者:袁雪松;卞晓星;魏文峰;候小山;包卿 刊期: 2015年第22期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系外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好发于老年人,约占颅内血肿的10%[1].从受伤到发病时间,一般在1-3个月.目前,对CSDH的治疗意见已基本一致,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实行手术治疗.首选方法是行钻孔引流术,疗效满意,但当血肿液化不良,血肿腔存在分隔时,单纯钻孔引流往往不能完全清除血肿,术后复发率很高,有报道高达23%[2].
作者:徐伟东;周新民;徐裕;潘鹤鸣;龚凯;高恒 刊期: 2015年第22期
肠造口手术是治疗婴幼儿肛肠先天性畸形、肠坏死合并休克及腹腔广泛感染等危重急腹症的常见手术方式.肠造口一般为临时性,患儿病情稳定后,选择时机在肠造口术后3-6个月再次手术将肠管回纳.两次手术间隔时期患儿需居家由家属照护,若护理不当,不仅影响二期手术的效果,还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甚至威胁患儿生命[1].赋能教育以新生儿照护者为对象,鼓励照护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肠造口居家护理能力.我科对52例肠造口患儿居家期间的主要照护者实施赋能模式,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小琴;吉秋进;程晨;徐秀群;徐旭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肺癌的首选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1].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80岁以上超高龄肺癌患者日益增多,但该类患者在不同程度上都伴有心肺功能及其他脏器功能的低下,且并存其他疾病,致围手术期潜在风险、相关并发症明显增高.因此,做好超高龄肺癌患者围术期护理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患者术后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袁彩霞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食管癌手术患者724例,按术后48 h内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将患者分为两组,发生心律失常157例(A组),未发生心率失常567例(B组);回顾性分析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 A组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类型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纤颤及室性心动过速等.A组高龄、氧合指数<150mmHg、三切口手术、术前合并肺功能减退、高血压及低血钾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B组(P<0.05);A组管状胃代食管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B组(P<0.05);其中氧合指数<150 mmHg、高龄是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氧合指数<150 mm Hg、三切口手术、术前合并肺功能减退、高血压及低血钾等是造成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管状胃代食管患者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低.
作者:耿青;刘艺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钙与依折麦布联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瑞舒伐他汀钙治疗组(对照组)30例和瑞舒伐他汀钙联合依折麦布治疗组(观察组)34例,观察两种治疗方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三酰甘油(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MMP-9、hsCRP、LDL-C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不稳定斑块率为85.3%,治疗后为73.5%;对照组治疗前为93.3%,治疗后为8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瑞舒伐他汀与依折麦布联用,降脂效果理想,可延缓颈动脉硬化进程,增强斑块稳定度,对预后改善意义重大.
作者:薛晓琳;宋春杰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淋巴管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淋巴管囊肿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术后病理及随访情况.结果 19例患者的发病部位以腹膜后、腹壁、颈部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13例患者因体检或术中发现,6例患者因疼痛不适而就诊.14例患者行B超检查,12例提示为囊性病变;14例患者行CT检查,均提示为囊性占位.19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和/或免疫组化证实为淋巴管囊肿,免疫组化标记物D2-40的敏感性为89.5% (17/19).患者随访,均预后良好.结论 淋巴管囊肿较罕见,临床症状不典型,B超、CT及MRI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有赖术后病理,治疗需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作者:郑黎明;戈伟;蒋松松;陈刚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血肿的形成原因、发生机制及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出现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患者伤后6个月时GOS评分:良好26例,轻残28例,重残16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13例.结论 颅脑损伤术后发生非手术区迟发性血肿的预后取决于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早治疗,颅内压监测有助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治,能够改善预后.
作者:许悦;邱玉发;沈旭明;陆小军;舒张;孙晓全 刊期: 2015年第22期
本文就针对于孕12-14周的孕妇采用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的联合用药终止妊娠和先行羊膜腔内依沙吖啶注射再配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的联合用药终止妊娠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作者:张芬芬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探索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方法 对儿童DAI组16例和正常对照组15例分别进行DTI扫描,分别测量两组双侧半球感兴趣区异性分数(FA)值,并进行统计学比较,以及对DAI组FA均值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AI组胼胝体压部、胼胝体膝部和内囊后肢FA值均降低(P<0.05),且与GCS评分呈正相关性(r=0.737、0.564和0.829,P<0.05或P<0.01).结论 DTI技术对儿童DAI敏感,能够反映损伤程度,为临床儿童DAI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陈中俊;刘文广;郑金玉;左建东;孙远昭;齐亮;李靖 刊期: 2015年第22期
今日的护理实践,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事业,将传统的护理服务与新的护理知识体系及新的护理技术融为一体,使护理的专业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展现[1].为进一步规范专科护士管理,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提升专业护理质量水平,我院制定了《专科护士管理办法》、《专业护理学组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取得一定成效,报道如下.
作者:朱晓燕;李浩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Ⅰa-Ⅱa期有高危因素宫颈癌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方法 对149例Ⅰa-Ⅱa期有高危因素的宫颈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9例高危宫颈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83.9%,5年生存率为74.5%.47例复发患者中38例死亡,9例存活.复发患者5年生存率19.1%.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组织分化、深肌层侵犯、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宫颈癌预后密切相关(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深肌层侵犯(P<0.01)和盆腔淋巴结转移(P<0.01)是影响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Ⅰa-Ⅱa期有高危因素的宫颈癌患者,深肌层侵犯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邓斐;陈小祥;吴强 刊期: 2015年第22期
随着护理学科继续教育体系的深入发展,护士终身都在接受学习,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护理专业需要[1].因此,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十分重要.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带教中发现,护生仍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2].实习护生是即将走上护理岗位的后备军,他们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到临床工作质量和带教效果.本文分析实习护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陈佳佳;张然;张倩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铁调素和膜转铁蛋白(FP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2例胃癌组织和15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铁调素和FPN的蛋白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铁调素阳性表达率增加(56.5% vs.20.0%)(P<0.05),而FPN阳性表达率减少(54.8% vs.80.0%) (P<0.05).铁调素和FPN表达均与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贫血无关(P>0.05).铁调素与FPN表达呈负相关(r=-0.27,P<0.05).结论 胃癌组织高表达铁调素、低表达FPN,联合检测铁调素和FPN可以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作者:仇慧珠;程旭;陆晔;潘湘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比较3%高渗盐水(HTS)与20%甘露醇(MT)渗透性脱水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对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影响.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HTS 130 ml(HTS组,18例)和MT 130 ml(MT组,17例)治疗,均于20 min内一次静脉输注.记录两组治疗后30、60、120和180 min的ICP、MAP、脑灌注压(CPP)、PbtO2和CVP.结果 治疗后,两组均显示ICP降低和CPP升高(P<0.05);HTS组的变化较MT组更加明显,且同时有PbtO2升高(P<0.05).结论 与20% MT相比,3%HTS能更好地降低ICP和增加CPP,同时还能升高PbtO2.
作者:王其平;徐裕;那汉荣;高恒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总结脊髓栓系松解术治疗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61例接受了脊髓栓系松解术.其中,终丝紧张型脊髓栓系综合征29例(A组),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32例(B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术后肢体疼痛和麻木均完全或部分缓解,肌力和膀胱功能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A组疼痛缓解和下肢肌力改善优于B组(P<0.05).结论 脊髓栓系松解术对成人终丝紧张型和脂肪瘤型脊髓栓系综合征均有确切疗效;在疼痛缓解和下肢肌力改善的远期效果方面,栓系松解术对终丝紧张型综合征的效果优于脂肪瘤型.
作者:赵寅涛;蒋健;金伟;梁维邦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对脑梗死TOAST及OCSP分型的影响.方法 将392例急性脑梗死按血清Hcy及HbAlc水平分为四组:两者均正常组(A组),单纯高Hcy组(B组),单纯高HbAlc组(C组),两者均高组(D组),将其临床基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与TOAST和OCSP分型的关系及测定对梗死面积大小的影响.结果 C、D组中FBG、TG及HbAlc均高于A组,其中C、D组中TG也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OAST分型各组亚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及D组OCSP分型中的后循环梗死比例较A组高(P<0.05);B组中面积脑梗死患者比例高于A组(P<0.05),C组中小面积脑梗死患者比例高于B组(P<0.05).结论 单纯高Hcy血症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较大,单纯高HbAlc患者倾向于小面积梗死,且多数为后循环脑梗死.
作者:徐心耕;柯先金;蔡志荣;过红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X射线导向弯尖射频针穿刺圆孔射频治疗上颌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和操作技巧.方法 总结35例进行该治疗病例,探讨其适应证、穿刺入路、操作方法、术后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35例穿刺均一次性成功,患者术前VAS评分5-10分,术后0分,随访3个月-3.5年,有1例2.5年时复发,其他除部分面部感觉减退外,未发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弯尖射频针穿刺圆孔射频治疗上颌神经痛,因其安全、有效、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松;薛同庆;陈勇;袁威威;戴建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对止血带引起肢体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骨科下肢手术患者28例分为两组:D组15例,麻醉前10 min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6-0.8 μg/kg,继之以0.3-0.5 μg·kg1·h-1维持,直至术毕前15 min.C组13例,不用右美托咪啶作为对照.检测麻醉前(T0)、止血带充气后30 min(T1)和止血带放气后5 min(T2)、30 min(T3)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 T2、T3时,C组血浆CK和LDH高于术前(P<0.05),D组血浆CK和LDH低于C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以减轻止血带引起肢体I-R损伤.
作者:蒋鹏;黄祥君;马鹏;唐萍;吴文礼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