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敏山
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后同侧股骨颈骨折病例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我院于2011年5月收治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后同侧股骨颈骨折者.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76岁,3年前跌伤导致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当时在我院行切开复位DHS内固定治疗,切口拆线后出院休养,门诊定期复诊,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入院前1天平地行走时不慎滑跌,导致左髋部疼痛,不能站立,由家人送我院就诊,以左股骨颈骨折收住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痛苦面容,平车入院,左髋部未见明显肿胀瘀斑,左大腿外侧间纵行手术切口瘢痕10cm,左下肢轻度屈髋外旋,左腹股沟中点压痛,左下肢纵向叩击痛阳性,左髋无法主动屈伸,左下肢末梢血供和皮肤感觉正常.
作者:韩松;徐坤林;姜宏;周美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5溴脱氧尿嘧啶(5-BrdU)示踪时效及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移植椎间盘后存活及细胞增殖情况.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兔BMSCs;使用模拟人后外侧入路针吸髓核法建立兔的椎间盘退变模型;注入经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第2、4、8、12周观察MSCs的增殖情况及5-BrdU示踪情况.结果:经体外标记的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率>90%;BrdU标记的BMSC移植于退变的椎间盘2周、4周、8周和12周后,在实验椎间盘内均可见BrdU染色的阳性细胞,随着时间推移,阳性细胞逐渐增多,且排列逐渐规则.结论:5-BrdU完全能够满足移植细胞的标记需要.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所移植的椎间盘内存活及增殖.
作者:陈国仙;王国荣;林宗锦;李国山;罗元标;曾清东;王万明;林智军;刘航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措施结合辨证理筋手法对全髋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09年6月-2010年6月行全髋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和延期对照组,对照组单纯采用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理筋手法,延期对照组于术后1周才采用此护理措施.根据Harris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来评价康复效果.结果:(1)术后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延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延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延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延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延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延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100%,对照组98.3%,延期对照组93.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延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并发症:对照组和延期对照组各出现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6.25%和6.45%),试验组出现手术切口皮肤钉脱落1例(3.12%),各组均无感染、脱位等并发症.结论: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护理措施使全髋置换患者能早期离床活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戴雪梅;庞智晖;王小俊;魏秋实;曾伟恒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自1968年Komatsu等首次断指再植成功以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断指再植术,随着显微外科水平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的复杂的断指再植成功率都较高.指尖与从事精细工作关系密切,其功能灵活,感觉敏感度高.指尖离断伤多见于青年劳动者,虽缺损组织较短,但外观给患者带来严重心理影响,特别是女性.由于指尖离断体积较小,只要有一定血液供应就可以成活,再植后末梢神经恢复也较好,成活后都会恢复良好外观,对于无明显禁忌证患者都应采取积极行再植手术,我院自2004年1月~2010年12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27例(35指)进行指尖断指再植,对其临床效果观察及经验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保塔;胡广州;刘宁富;周初松;林荔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急性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自发性腰痛伴放射性下肢痛,疼痛呈典型的神经节段性分布,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过敏或迟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此病发病率高,急性发作期内患者因剧痛和运动障碍常短期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不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也给社会经济带来直接和间接损失.近年来,笔者采用针药结合推拿的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天兵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人成骨细胞共育系,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共育系中对人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对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二维共培养模型建立人内皮细胞/成骨细胞(1∶1)共育系,运用噻唑蓝比色法(MTT),分别在1d、3d、5d、7d时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单体培养以及共育系中的增殖情况;同时,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In cell western blot)分别测定人成骨细胞单体培养和共育系中骨保护素/破骨细胞分化因子配体(OPG/RANKL)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状态下细胞增殖能力和蛋白表达的差异性.结果:从第3天开始,共育系中人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优于成骨细胞单体培养;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细胞培养第8天时分别测定人成骨细胞单体培养组和共育系中OPG/RANKL蛋白的表达,观察到共育系中(10.82±1.08)OPG蛋白表达量明显优于人成骨细胞单体培养组(6.65±0.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共育系中(7.33±0.22)RANKL蛋白的表达含量与人成骨细胞单体培养(7.37±0.85)时表达无差异.结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人成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两种细胞之间具有相互协同效应;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可能通过促进OPG蛋白的表达来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的作用.
作者:郭海玲;赵咏芳;王翔;徐宇;詹红生;陈元川;段铁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近十年内,国内学者对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研究集中于离体生物力学方面,观察颈段标本或颈椎功能单位在手法干预下的生物力学改变,而对旋转手法本身的力学特征以及量化研究较少问津.事实上,量化旋转手法操作过程对于阐明其治疗颈椎病的力学机制是有积极意义的.1研究颈椎旋转手法临床操作参数的意义颈椎动力学的研究主要在于分析运动过程中作用于颈椎上的载荷及其颈段的动力学特性.旋转手法作用于颈椎的过程属于颈椎动力学的研究范畴.Triano[1]认为手法的共同特征在于:给脊柱和它周围组织施加外部负荷以影响脊柱及其周围组织.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姜宏[2]认为效应途径与作用环节基本上都是通过手法的运动力学的动态变化.
作者:冯敏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骨伤科常见疾病之一,其病程长,易复发,占临床腰腿痛患者的60%以上.临床治疗LDH多以补肾通络,活血化瘀,散寒除湿为常发,我们用小柴胡汤为主配合牵引、TDP神灯、火罐、推拿综合治疗LDH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LDH患者均来自2009年11月-2011年5月江夏区流芳医院中医科病房和门诊,根据就诊时间及患者意愿分为2组,每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30~55岁,病程1周~10年.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32~54岁,病程1周~9年.除此之外,两组患者皆证见情绪抑郁,心烦易怒,脉弦.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王奋;兰克;李向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电针对兔脊髓损伤节段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雌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治疗28d后,分别取兔脊髓损伤段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NGF阳性细胞计数的表达水平;并在术前、术后麻醉清醒后1h、术后1d、7d、14d、28d通过分析改良Tarlov评分法比较各组兔后肢运动功能状况.结果:1.脊髓损伤节段NGF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治疗后模型组与电针组较空白组NGF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治疗后电针组NGF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模型组(P<0.05).2.下肢运动功能:经改良Tarlov评分显示,术后28d后,电针组评分值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电针可能通过激发损伤段脊髓组织中NGF的表达增多,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改善下肢运动功能.
作者:侯文光;南承喜;冯琦钒;林志咸;邢曼;陈超;曾莹洁;傅御麟;陈跃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拇指功能占手部功能约50%,是手部主要的功能指,对拇指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要争取达到外形与功能较好的恢复.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们应用拇指桡背侧皮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42例(42指):男35例,女7例;其中电锯伤12例,碾压伤12例,切割伤8例,皮带绞伤5例,其他5例;39例在受伤后8h内行一期急诊皮瓣移植手术,有3例为一期行清创手术后,7d内行二期皮瓣手术,切取皮瓣面积大3cm×2cm,小面积为1.5cm×1cm.手术时间约为1~1.5h.
作者:付强;蔡贤华;黄继锋;刘曦明;魏世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肩锁关节是肩带与躯干相连的重要枢纽,作用于上肢的应力都要通过肩锁关节进行传导.因此肩锁关节的损伤也是常见的肩部损伤之一.其发生率高,造成上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在锁骨钩板结合喙锁韧带重建应用于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术后辅以适当的固定,安排积极、合理的功能锻炼,具有疗效确切、术后早期可恢复关节功能等优点.我院自2007年5月-2010年10月采用锁骨钩板结合喙锁韧带重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4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纪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大的关节,也是脱位发生率高的关节,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50%,其中绝大多数是前方脱位,反复多次的肩关节前脱位称为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研究表明,肩盂前下方关节囊盂唇韧带复合体损伤(Bankart损伤)是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主要病理表现[1~3].随着关节镜技术的进步及手术器械的改进,目前关节镜下修复Bankart损伤的疗效已经优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并成为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推荐方法[1~2].由于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对肩关节干扰小、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8],近十几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治疗[9~13].术后配合积极正确的康复训练,能够促进肩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我院于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13例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行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重建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术后康复训练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向孝兵;刘金权;谢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疗效与影像学区域定位分布的相关性,为腰突症疗效提高评估寻求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腰椎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仰卧位骨盆牵引法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前后临床指标与影像学区域定位相关性做出评价.结果:临床观察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影像学方面,对突出物区域定位分布与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研究表明:1.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2.在症状与体征改善方面,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于牵引治疗;3.患者疗效与突出物区域定位分布相关,分布在“Ⅰ层1-2/2区a-b域”的病人通过手法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周红海;敬胜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髌股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六步理筋手法治疗和电针治疗,结合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比较治疗前后及半年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和临床疗效评分.结果:六步手法和电针治疗均能有效缓解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症状,其中手法治疗要优于电针组.结论:六步理筋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疗效满意,且远期疗效确切.
作者:闫立;梁朝;温建民;余志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43例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的治疗进行回顾分析,其中22例行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21行保守治疗.按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两组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0个月,平均20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组:平均96.7分;其中极好16例,好5例,一般1例,总优良率为95.5%;保守治疗组:平均84.5分;其中极好12例,好6例,一般3例,总优良率为85.7%.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组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在关节活动、肌力和功能恢复方面较保守治疗有明显优势.
作者:俞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骨科熥药配合经皮激光汽化减压(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骨科熥药配合PLDD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牵引、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治疗后4周观察临床疼痛症状变化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对照组为78.9%;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疼痛积分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科熥药配合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甄朋超;王倩倩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推罐疗法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28例腰背部肌筋膜炎患者:男92例,女136例;年龄18~83岁,平均49.97岁.分为采用推罐疗法治疗(治疗组)121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107例,治疗2周后,分别观测两组疼痛、激痛点压痛及胸腰椎功能等指标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患者疼痛、激痛点压痛及胸腰椎功能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推罐疗法对腰背部肌筋膜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安全价廉,疗效肯定,可推荐作为腰背部肌筋膜炎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檀亚军;何本祥;黎万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OA),亦称退行性骨关节病、骨质增生.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变性和丢失及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集中于内、外用药、微创(关节镜)以及胫骨截骨和后期的关节置换术等,疗效不肯定、且费用高、痛苦大.我们自2006年1月-2009年5月,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OA 6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葵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后路半椎弓根入路置钉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后路半椎弓根入路置钉固定治疗中上胸椎骨折患者31例,在T1~T2可应用直径4.5 mm、长度30 mm的螺钉,T3~T8应用直径5.0~6.0 mm、长度35~40 mm的螺钉,螺钉直径均在4.5 mm以上.结果:置钉固定后胸椎X线片及CT显示,无螺钉进入椎管内,脊柱序列恢复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置钉后无脊髓损伤加重及感染等并发症.患者生活完全恢复,疼痛消失16例;不全性和完全性截瘫26例日常生活能够自理,胸背部疼痛消失,无后凸畸形.结论:中上胸椎半椎弓根入路置钉技术选用较粗、较长螺钉置入内固定效果可靠,安全,且进钉技术相对简单,易于掌握,可作为中上胸椎后路内固定的良好选择.
作者:姚树强;周纪平;杨永军;谭远超;于建林;杨凯;刘彬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而严重的运动创伤之,交叉韧带撕裂或断裂引起膝关节不稳,治疗不当将引起膝关节功能严重障碍,造成膝关节不能满足日常生活和运动的需要,并可导致膝关节一系列病变,因此应该行手术治疗,重建韧带及其功能.随着认识的深入,诊断和治疗技术已得到明显改善,传统的切开重建技术正在为关节镜辅助下的微创技术所取代[1].我院自2008年-2011年开展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29例,均取得满意疗效,其中21例采用自体半腱肌交叉韧带重建,现将手术配合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焦丽;赵朝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