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强
中草药的使用是中医与其他医学的标志性区别,采用各种药材相配伍制成的方剂治疗各类疾病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因此中草药的管理与调剂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中医疗效是否安全、可靠.做好中草药的管理和调剂,首要注重中草药的购存,特别是特殊药材,还有处方的审查和调配的规范性,另外还应做好复核和发药工作,这样必能使中草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作者:杨松针;蒋维玲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开展延续护理服务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髋关节置换手术出院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40例.观察组出院后接受延续护理服务,对照组接受常规服务,出院一年后就2组生存质量、髋关节功能比较.结果:对2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延续护理服务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张雪珍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微创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07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62例甲状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时照组,观察组采取微创内镜手术,对照组采取传统甲状腺手术.结果:62例患者的甲状腺肿块均完整切除,均未发生手术意外.观察组患者在手术疤痕、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以及满意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甲状腺手术的难度相对较低,且具有创伤小、费用低以及切口美观的优点,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葛世珊;钱科洪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了解社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在社区范围内,提高患者自护能力.方法:对社区39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进行调查.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情轻重、对疾病的认识、自我态度、家庭的关心程度与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与病人的自护能力相关.结论:克服自护能力的局限性的关键在于针对性地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可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雪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喉癌术后患者暂时性言语沟通障碍阶段,采用非语言沟通方式的临床应用.方法:对68例择期手术的喉癌患者术前进行非语言沟通训练,借助简单的手势语、图片卡、文字、信息交流卡等方法进行护患沟通.结果:患者需求满足度达到98.5%.护理工作满意度达到97.05%.结论: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进行护患沟通可克服言语障碍,增进护患关系,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王桑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温针灸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与单独采用关节松动术治疗进行疗效比较.方法:将92例肩周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关节松动术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只单独采用关节松动术进行治疗.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每疗程10天)治疗组治愈46例,愈显率为96.67%;对照组治愈46例,愈显效率为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能够有效地改善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促进其临床痊愈.
作者:李永凤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幽门螺旋杆菌在我国人群的发病率高达50%~70%,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较少见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主要病因,与胃癌的发生也有明确的关系.
作者:许静;尚日金;孟云霞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血浆催乳素水平.方法:选择接受阿立哌唑和刺培酮治疗的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个6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评估患者PANSS量表,并检测患者血浆催乳素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阿立哌唑与利培嗣组相比,PANSS减分率差异无显著性(49.79±23.48 v.s.63.30±22.66,p>0.05).利培酮治疗组血浆催乳素水平变化值高于阿立哌唑治疗组(26.92±9.48 v.s.-25.25±8.07,P<0.001).利培酮治疗8周血浆催乳素水平增加与疾病严重程度、药物治疗剂量、疗效及体重变化等变量无显著相关,而与治疗前后血浆催乳素水平显著相关(r=0.41,r=0.79,p<0.01).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利培酮相当,但较少引起血浆催乳素水平变化.
作者:邹圣军;刘桥生;李侃;郭中孟;朱虹;张舸;李霞 刊期: 2011年第14期
我国近十年剖宫产率显著提高,有些城市甚至高达70%,而同期欧洲国家的剖宫产率在15%~30%左右,我院近几年剖宫产率也在40%~50%左右.剖宫产率不断升高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普遍现象.
作者:翟芬菊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50例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与B组均采用TCI系统Marsh模型输注丙泊酚,A组持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B组联合硬膜外麻醉.记录从麻醉诱导前到拔管后各个时段的SBP、DBP和HR及苏醒至拔管的时间(TT).结果:A组在插管期间的SBP、DBP,HR的波动小于B组(P<0.05);B组SBP、DBP,HR在切皮、腹腔探查、拔管期间波动均较A组小(P<0.05);B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术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单纯全麻小.丙泊酚TCI联合硬膜外麻醉效果理想,维持平稳,苏醒时间短特别适合老年人腹部大手术.
作者:陈隆斌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同时给予常规治疗,其中治疗组加用盐酸氨溴索,对比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有效率为71.67%,两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切实有效.
作者:陈志龙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及评价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中药配方颗粒辨证口服、中药配方颗粒保留灌肠治疗2周,治疗前后根据症状缓解情况及肠镜检查情况观察比较其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5.3%,结肠黏膜改善有效率为93.0%.结论:说明中药配方颗粒内服及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
作者:陈晓燕 刊期: 2011年第14期
骨科植入性材料属高耗材,其供应和使用要求标准高,涉及环节较多,如果管理不到位,易引发一系列医疗护理纠纷.通过建立和落实对骨科高耗材的管理制度,确立专人专班负责,使骨科高耗材的使用达到规范化、流程化、合理化管理模式,确保医疗护理安全管理.
作者:李安余;朱捷 刊期: 2011年第14期
OMOM智能胶囊内镜是由重庆金山科技集团公司自主开发的国内第一家胶囊内镜,2004年10月在国内应用于临床.我院于2008年10月引进并投入使用,现将我院两年多所做的320例次检查的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咸伟声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观察西咪替丁联合联合双嘧达莫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腹泻患儿6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例常规补液、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西咪替丁5~10mg/(kg·d),每日2次,双嘧达莫片剂3~5mg/(kg·d),分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5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和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两组比较,差异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泻时间治疗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退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咪替丁和双嘧达莫联用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疗效满意、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春梅 刊期: 2011年第14期
介绍我中心运用护理程序对透析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使患者掌握相关的痰病知识及自我护理方法,从而提高透析质量,预防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华梅婷;周薇;宋志弘 刊期: 2011年第14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人类健康保健需求迅速提高的新世纪,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作者:王邰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血浆炎症因子在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焦虑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型糖尿病(T2DM)患者153例,用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受试者的、颈总动脉内膜厚度(IMT),检查血浆hsCRP水平,完成标准化问卷调查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焦虑分表>并计分,分为焦虑组与非虑组.结果:T2DM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后焦虑与非焦虑的血浆hsCRP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2DM并大动脉粥样硬后焦虑,对体内炎症有促进作用.
作者:李百云;彭辉;姜玲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微柱凝胶技术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微柱凝胶卡进行血型鉴定及2232例,交叉配血336例.结果:正反定型不一致21例,血型鉴定中Rh(-)7例,血交叉主侧不合1例,次侧不合3例.结论:微柱凝胶试验作为血型和交叉配血的检测方法,结果易判断,敏感性高.
作者:左长华;刘荣华;刘忠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学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12~2011年4月我院住院的10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患者共放置支架10枚,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经过治疗的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残余狭窄程度<20%;围手术期患者症状消失和改善;2例复查CTA,无血管狭窄≥50%;2例眩晕,晕厥症状改善,无再发.NIHSS评分提示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残疾程度.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明显改善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明显降低(P<0.05),功能缺损程度,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述春;赵延文;程刚;张品 刊期: 201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