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冰;王和鸣
目的:明确经腹腔注射中药银杏叶提取物是否对腺病毒介导NT-3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存在干预作用.方法:采用ALLEN打击法造模成功后随机分组:即模型对照组(A)、腺病毒介导NT-3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B)、中药银杏叶提取物联合腺病毒介导NT-3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C)、单纯腹腔注射中药银杏叶提取物组(D).于2、6、8周各组大鼠取材,进行运动功能评分、每组5只行电生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结果:C组8周后大鼠BBB评分为6.24±0.15;术后2周,B组和C组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消失,移植后8周B、C组的波形恢复,但潜伏期延长(P<0.05).C组与B组比较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术后8周C组阳性细胞主要见于脊髓室管膜区,与B组比较染色面积较大,着色较深;术后2周,各组动物皮质脊髓束均有液化灶形成,6周后B、C组皮质脊髓束损伤区逐渐有新生的神经纤维束穿过.8周后B、C组皮质脊髓束损伤区新生的神经纤维束明显增多(P<0.05).结论:中药银杏提取物联合腺病毒介导NT-3基因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够促进损伤神经元的修复或再生,明显改善损伤脊髓的传导功能,增加皮质脊髓束损伤区的神经纤维束数目,对急性脊髓损有临床治疗作用.
作者:张文贤;吕江宏;白登彦;李盛华;冯康虎;徐玉德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离合手法联合撬拨复位LCP内固定治疗粉碎型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复住技巧和原理,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7月~2009年10月我院以离舍手法联合撬拨复位配以LCP内固定治疗粉碎型粗隆间骨折的患者35例,其中A2.1型12例,A2.2型10例,A2.3型13例,分析手术时间、C臂机使用次数、骨折愈合情况及患髋Sanders评分.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5 min,平均C臂机使用4次,骨折均已达到解剖复位,随访半年,骨折均愈合,Sanders评分;优10例,良22例,差3例.结论:运用离合手法联合撬拨法进行复位配以LCP内固定在治疗粉碎型粗隆间骨折中,复位效果确切,手术时间明显缩短,C臂机使用次数减少,临床效果佳,复位技巧简便实用.
作者:张才德;叶劲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后配合中药桃红四物汤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46例老年髋部骨折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对照组各23例;中药治疗组采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术前2 d到术后2周配合中药桃红四物汤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对照组仅采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术前术后均不用桃红四物汤,治疗至术后2周,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配合中药桃红四物汤组无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未用桃红四物治疗有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深静脉血栓.结论: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后配合中药桃红四物汤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俊义;李大伟;金天明;刘钟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掌骨钢板在重度拇外翻截骨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应用掌骨钢板内固定进行拇外翻截骨矫形术.37例患者,58足接受第[跖骨近端截骨矫形及掌骨钢板内固定术.结果:随访6~24个月,疗效评定参照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标准,平均HVA矫正17.6°,平均IMA矫正6°,优良率100%.结论:采用截骨矫形治疗重度拇外翻并应用掌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重度拇外翻的良好选择.
作者:颜欣心;蔡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从组织形态学观察丹参酮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探讨丹参酮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HIF-1α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与鉴定后,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丹参酮组(A组)、对照组(B组)和假手术组(C组),每组40只.造模成功后,A组术前30min腹腔注射丹参酮注射液,B组术前30min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麻醉和手术操作同上,不阻断腹主动脉即终止手术,逐层缝合.室温下自然苏醒.上述大鼠缺血30min后分为再灌注0.5h、1h、4h、8h、12h,共5个时间点,每组每个时间点8只.取各组大鼠的脊髓组织,随机抽取大鼠2只,切取脊髓标本.制备成光学显微镜观察标本,运用光镜观察各组脊髓组织病理改变.2.采用RT-PCR检测脊髓组织中VEGF mRNA和HIF-1α的表达.结果:1.脊髓组织病理改变显示:丹参酮组神经细胞肿胀程度、核仁萎缩程度等均损害表现较对照组轻.2.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0.5~4h,3组之间VEGF 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脊髓缺血损伤8~12h,VEGF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升高,8h和12h,丹参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和丹参酮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0.5~1h,HIF-1α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降,丹参酮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后不再下降.结论:丹参酮注射液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减少HIF-1α的表达.改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局部缺氧环境,对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积极的防治作用.
作者:伏勇;黄志高;张俐 刊期: 2010年第05期
骨赘作为一种关节退变的表现,在临床常见.人体的骨关节面,如膝关节、颈椎、腰椎、跟骨等受力学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骨质增生.骨质增生大的危害在于使关节活动限制,引起疼痛,严重者甚至引起急性尿储留、吞咽困难、自发性颅内低压[1~4]等其他并发症.
作者:卞琴;施杞;王拥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运动性慢性软组织损伤是运动员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们所观察的两个运动队国家田径队和成都体院举重队,其发病率高达90%.近年来我们运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法治疗42例运动性慢性软组织损伤并进行临床观察,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凡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为单纯性胸腰段骨折患者寻找一种简单且并发症少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90例单纯性胸腰段压缩骨折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垫枕+手法复位+垫枕维持与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治疗组采用床头简易体位+手法复位、体位加垫枕维持与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摄片对比,对伤椎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进行比较,并观察卧床治疗期间的并发症与下床活动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治疗后的椎体高度比与后凸Cobb角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椎体高度比与后凸Cobb角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卧床期间的并发症(呼吸道感染与头晕)比对照组少(P<0.05),下床活动情况(头晕与行走)更佳(P<0.05).随访6~34月,两组疗效经过Ridit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头简易体住复住合手法复位在胸腰椎段骨折中有较肯定的治疗作用,并发症少,下床恢复活动快,值得推广.
作者:刘保新;王力平;徐敏;黄承军;唐福宇;娄宇明;梁柱;王继;梁冬波;唐汉武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疗效良好,可迅速恢复患者运动能力,减少因卧床引起的并发症,防止椎体高度的再丢失.自2007年5月~2009年5月,笔者所在医疗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59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华;王定;史晓林;吴连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ANFH)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股骨头局部的表达改变及活血补肾汤对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1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激素造模组、高、中、低剂量中药治疗组,造模成功后,各组于给药后的4、8、12周分别处死后取一侧股骨头,免疫组化SP法测定VEGF含量,并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第4周时,高、中、低剂量组及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即表达增强.第8周:高、中、低剂量中药组VEGF灰度值比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1),即VEGF表达明显增强;12周时高、中、低剂量组的VEGF灰度表达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即VEGF表达明显强于模型组.结论:激素可导致股骨头局部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4周时有代偿性增高),活血补肾汤可显著提高VEGF的表达,促进血管及新骨生成.可能是其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颜冰;王和鸣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止血带被广泛应用于四肢手术和创伤出血的急救.在止血带的辅助下,可使手术视野干净无血,便于分辨各种组织,减少组织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极大地有利于手术的进行.但是,如果止血带使用不当,如压力过高、时间过长等可以引起神经麻痹、组织缺血坏死等并发症.而笔者在大部分参考资料认为安全范围内使用止血带压力和时间的情况下发生2例止血带麻痹,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小安;马江涛;俞敏;张孟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问充质干细胞(rMSCs)定向分化的影响.揭示本方临床应用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药理机制.方法:以健脾补肾方含药血清作用于体外培养的rMSCs,通过对碱性磷酸醇(ALP)活性的的动态检测结果和四环素荧光标记的矿化结节的出现数量作为分析各组诱导液能否诱导r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以及促进骨向分化强度的指标.结果:rMSCs培养的第12天,健脾补肾组ALP活性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从第8天之后,健脾补肾加成骨组ALP活性高于成骨组(P<0.05);更换相应培养液22d后,其余3组形成的钙结节数量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P<0.01);健脾补肾加成骨组钙结节数量多于成骨组(P<0.05).结论:健脾补肾方含药血清可以促进rMSCs的骨向分化,且与经典的成骨诱导剂合用具有协同作用.这可能揭示了临床应用该方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INFH)的细胞学机制.
作者:李玉彬;谢利民;李敏;徐颖鹏;张跃;乔欣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打压植骨技术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时2000年3月~2008年6月间51例8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时采用打压植骨技术.结果:5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6月,平均34.5个月,末次随访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90.2%.末次X光片显示:骨折均骨性愈合,未见骨水泥渗漏,未见假体松动下沉.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采用打压植骨技术,疗效满意,有利于早期下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假体松动的发生率.
作者:莫健斌;梅汉尧;董彦;黄永杰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近年来,我国足外科事业飞速发展,微创技术在足踝外科应用更加广泛[1].而作为前足常见疾病的(姆)外翻日益到骨科医生的重视.其中,曾获200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姆)趾外翻及相关畸形临床研究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是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经过临床实践而形成的,是将传统中医理念、手法外固定等与现代微创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作者:桑志成;温建民;孙卫东;胡海威;佟云;成永忠;任睿双;张永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复灌Ⅰ号注射液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复制SD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动物不给药物;IR组于造成缺血前12 h、追成缺血时和再灌注时于腹腔内各注射生理盐水1ml;Ⅰ-IR组于造成缺血前12 h、缺血时和再灌注时腹腔各注射复灌Ⅰ号注射液1 ml.各组大鼠于相应时间点切取约1000mg右侧腓肠肌中部肌肉进行固定、脱水、包埋后切片,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经Motic Image advanced 3.1图像分析系统测定Bax、Bcl-2蛋白灰度值,然后对Bax、Bcl-2免疫组化阳性反应产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Bax免疫组化结果示:对照组骨骼肌组织中未见有阳性细胞表达,在再灌注损伤8h内,IR组与Ⅰ-IR组各时间点灰度值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除IR-2组和Ⅰ-IR-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Ⅰ-IR各组在相应时间点上其灰度值均较IR组为高,除2h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Bcl-2免疫组化结果示:对照组未见阳性细胞表达,再灌注损伤8h内,2h时表达为明显,其后随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减弱,灰度值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IR组相比,Ⅰ-IR组各时间点的阳性表达均稍高,除2h外,其他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Bcl-2/Bax结果示:再灌注8h内,随时间的延长,其比值逐渐增加,Ⅰ-IR各组在相同时间点上较IR各组为低,除2h时间点外,其他时间点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复灌Ⅰ号注射液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抗骨骼肌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复灌Ⅰ号注射液可以降低Bax的表达,升高Bcl-2的表达,从而减少骨骼肌细胞凋亡,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骨骼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朱付平;董克芳;范志英;袁锋;刘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屈曲压缩性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对59例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了内固定手术治疗,对173例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垫枕复位治疗.结果:手术组及保守治疗组均取得满意疗效,2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治疗中,Ⅰ、Ⅱ度可以采取保守治疗而无需手术.
作者:唐烽明;赵栋;宁佳;张化 刊期: 2010年第05期
下尺桡关节为临床腕关节损伤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并发桡骨骨折,如克雷氏骨折或盖氏骨折.我院自2006年~2009年共收治17例下尺桡关节脱位病人,针对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鹏;李锋先 刊期: 2010年第05期
医用臭氧(O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在国外已广泛应用[1~3],国内应用的报告也较多[4~6].2006年3月我院引进此项技术,应用CT引导在椎间盘内、盘外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7例,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勇;袁伟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导致腰腿痛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占腰腿痛病人的60%以上,是困扰临床医生和病人的一大顽疾.其主要为腰椎间盘发生退变以后,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神经根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并且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然而,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所诱发的化学性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以及神经根的炎性水肿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也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国林;何元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临床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颈段脊柱慢性退行性病变累及椎动脉后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而发病[1],引起眩晕、视力模糊、耳鸣、恶心、呕吐、甚至猝倒等发作性症状.近年来随着对颈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诊疗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90%以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都可获得满意疗效.但由于颈椎病的退行性改变的不可逆性及复杂多变的致病因素,患者普遍存在远期复发率较高.
作者:殷琼;刘丽华;黄国付;邹燃;宋丽良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