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DAC3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相关性

姚志新;徐岷;张尤历;徐萍;程兆明;吴莺;朱立宁;王晓燕

关键词:结肠癌,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
摘要:目的 探讨人结肠癌组织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 HDAC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30例人结肠癌(A组)及其癌旁组织(B组)中HDAC3 mRNA和蛋白表达;另取5例正常结肠组织作为对照(C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高、中、低分化(各30例)结肠癌术后组织中HDAC3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结果 A组HDAC3 mRNA表达高于B组(5.91±3.70 vs.3.22±2.63)(P<0.01).A组HDAC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B、C组(0.90±0.16 vs.0.28±0.15、0.06±0.01)(P<0.05).90例结肠癌组织中HDAC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8%,HDAC3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 HDAC3高表达可能是结肠癌的特征之一,在结肠癌的侵袭力及淋巴结转移中起一定的作用.HDAC3可能成为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舌下神经切断后大鼠舌下神经核中表达的变化

    目的 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舌下神经损伤后大鼠舌下神经核中表达的变化.方法 36只SD大鼠行左侧舌下神经切断术,而右侧在相应部位仅行舌下神经游离术,分别于术后3、7、14、21、28、35 d各取6只大鼠含舌下神经核团脑干部分,用免疫组化法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鼠两侧舌下神经核中CGRP表达的变化.结果 CGRP分布于正常大鼠舌下神经各亚核;术后不同时间点,左侧舌下神经核中CGRP表达较右侧明显增加(P<0.05).结论 周围性舌下神经损伤导致CGRP在舌下神经核中的表达增加,提示CGRP在舌下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

    作者:李建国;孟壮志;刘海英;李迪;田耕;毕伏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乙醇注射治疗兔肝VX2瘤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乙醇注射治疗兔肝VX2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于肝脏上移植VX2瘤,2周后经超声造影确认肿瘤移植成功后,MW组(15只)和MP组(15只)分别接受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和微波消融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治疗结束后1周,将动物处死,取出肝脏观察消融范围.结果 种植VX2瘤后2周,MW组和MP组分别有13只和14只兔子成瘤.两组兔子均耐受治疗,MP组消融范围明显大于MW组(P<0.01).消融后大体标本显示,MP组形态欠规则.HE染色显示,两组病理组织无明显差异.结论 微波消融联合乙醇注射治疗兔肝VX2瘤安全、有效.

    作者:范伯强;袁涛;平国强;宋国新;束永前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米索前列醇在初次妊娠人流术前的应用

    在行人工流产手术中,由于初次妊娠孕妇的宫颈紧闭,常致手术操作困难,为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人流综合征的出现,我们对初次妊娠行人流术的孕妇,术前应用米索前列醇,取得较好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2007年9月-2009年4月,选择我所门诊就诊孕龄40-60 d的初次妊娠健康妇女80例,年龄18-26岁.自愿要求终止妊娠,无前列醇应用禁忌证及人工流产手术禁忌证.根据病史、妇科检查以及B超综合确定孕龄,宫内妊娠孕囊大小与孕周妊娠天数相符.

    作者:朱萃;王曦璐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关系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与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的关系,评估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后的疗效.方法 连续入选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支架内血栓患者为观察组,连续入选100例接受支架植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和PLADP).将PLAA>20%、PLADP>40%分别定义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对观察组氯吡格雷低反应者加倍剂量至150 mg/d,随访PLADP及临床事件.结果 观察组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00% vs.27%)(P<0.01);观察组PLA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3.6±6.3)%vs.(31.9±14.0)%](P<0.01);观察组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53.6±6.3)% vs.(37.0±10.9)%](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检出阿司匹林低反应患者.结论 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是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氯吡格雷剂量加倍可显著降低残余血小板聚集率,可能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

    作者:朱甜甜;李春坚;张秋;孔德玉;刘洁;陈波;贾恩志;陈磊磊;贾庆哲;陶正贤;张定国;戴振华;杨志健;曹克将;黄峻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骨髓瘤细胞株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FAP和APRIL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骨髓瘤细胞株共培养对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增殖诱导配体(APRIL)和B细胞激活因子(BAFF)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BMSCs,并鉴定其成骨分化能力.实验分为BMSCs单独培养的阴性对照组(A组)、BMSCs与U266 细胞共培养组(B组)和BMSCs与RPMI8226细胞共培养组(C组).培养7d和12d后,采用RT-PCR方法检测BMSCs中FAP、APRIL和BAFF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三组BMSCs 形态相似,均具有成骨分化能力.与A组相比,B、C组培养7d后,APRIL、FAP mRNA表达降低(P<0.05),而7d和12d后的BAFF 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MSCs与骨髓瘤细胞株U265或RPMI8226共培养后,改变FAP和APRIL表达,从而参与骨髓瘤的病理过程.

    作者:李皎;王欢;朱彦;陆化;童姗姗;余先球;王丽霞;汤郁;费小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磁性纳米Fe3O4颗粒对藤黄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磁性纳米Fe3O4颗粒( MNP-Fe3O4)对藤黄酸(GA)诱导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将HepG2细胞分为GA 0.5 μmol/L单药组(A组)、GA 0.5μmol/L和MNP-Fe3O4 20μg/ml两药联合组(B组)及空白对照组(C组).采用MTT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及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GA对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C组相比,A、B组HepG2细胞凋亡率、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少(P<0.05),且B组各指标变化更为显著(P<0.05).结论 MNP-Fe3O4能增强GA对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其机制可能与Bcl-2表达下调及Caspase-3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刘娟;田亮;陈宝安;程坚;夏国华;夏金荣;张海军;张海伟;王雪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增强CT检查的必要性与时机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增强CT检查的必要性与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AP患者203例腹部CT资料,分别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和Balthazar CT分级.结果 APACHEⅡ评分<8分160例:CT A+B+C级148例(92.5%),D+E级12例(7.5%),胰腺坏死5例(3.1%);APACHEⅡ评分≥8分43例:CT A+B+C级35例(81.4%),D+E级8例(18.6%),胰腺坏死6例(14.0%).APACHEⅡ评分<8分胰腺坏死的诊断率显著低于APACHEⅡ评分≥8分(P<0.05).发病≤48 h检查86例:CT A+B+C级80例(93.0%),D+E级6例(7.0%);发病>48h检查117例:CT A+B+C级103例(88.0%),D+E级14例(12.0%),胰腺坏死11例(9.4%).发病>48 h胰腺坏死的诊断率显著高于发病≤48 h(P<0.05).结论 APACHEⅡ评分<8分的AP患者胰腺坏死发生率低,可暂不行增强CT检查;在发病48h后行增强CT检查可以提高其诊断价值.

    作者:刘莉;陈建平;汪良芝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Dermlin用于皮肤创面治疗的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Dermlin产品用于皮肤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例患者,应用Dermlin 粉剂、糊剂、敷贴等产品喷撒或覆盖于皮肤创面,覆以无菌或油质纱布,包扎固定.观察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情况.结果 应用Dermlin产品治疗各种皮肤创面,加速了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效果确切.结论 Dermlin能有效促进创面快速愈合,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罗志勇;马晟宇;刘亦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紫杉醇对人肺癌细胞株耐药性的作用

    目的 探讨紫杉醇对人肺癌细胞株耐药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紫杉醇作用于肺癌细胞株H1975、H820、A549和PC-9 48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与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与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紫杉醇对肺癌细胞中MET、p-AKT、生存素蛋白表达的影响,RT-PCR检测紫杉醇作用前后miR-1表达的变化.结果 紫杉醇对4株肺癌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促进细胞凋亡.紫杉醇能抑制H1975、PC-9和H820细胞中MET、p-AKT、生存素蛋白表达,而上调miR-1基因的表达.结论 紫杉醇上调H1975、PC-9和H820细胞miR-1的表达,从而可能导致MET、p-AKT、生存素表达水平的降低.

    作者:王萱怡;章斌;黄宇翔;金时代;郭人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剖宫产切口瘢痕部位早期妊娠12例分析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CSP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CSP患者12例,占同期异位妊娠的0.92%.其中,2例行子宫动脉栓塞后清宫术;1例药物治疗后清宫术时出血多,行子宫动脉栓塞;4例误诊为宫内妊娠,人流术中大量出血,行子宫动脉栓塞;1例人流术后持续阴道流血再次清宫术中大量出血行子宫动脉栓塞; 3例药物治疗成功;1例行子宫切除术.结论 超声检查是诊断CSP的可靠方法.CSP治疗方法应个体化,子宫动脉栓塞可快速止血,安全有效,切忌盲目清宫术.

    作者:焦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miR-375在胃癌研究中的新进展

    微小RNA(miRNA)是一类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非编码性小RNA.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胃癌高发的风险,研究表明miR-375在胃癌组织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组织中均低表达,提示miR-375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前者有可能作为胃癌基因治疗新的靶标.本文综述miR-375生物学功能及与胃癌的相关研究.

    作者:叶峰;张国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靶向治疗与甲状腺疾病的研究进展

    靶向治疗药物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本文根据靶向治疗药物的分类,分别介绍中和抗体、同位素标记抗体以及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对靶向治疗与甲状腺疾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陈轼;刘敬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基于信息平台的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高血压病因其发病率高、致残和致死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及控制率低等特点已成为我国重点防治的慢性病之一.我们采用信息化平台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管理,2009年5月-2011年5月,通过建立社区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搭建信息平台,探索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

    作者:宋艳;耿桂灵;卢海霞;缪慧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明原因发热272例分析

    目的 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病因构成及实验室检查,为诊断发热提供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72例FUO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病因,并对各病因组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72例FUO患者中257例明确诊断,确诊率为94.5%,包括:感染性疾病177例(65.1%),风湿免疫性疾病47例(17.3%),肿瘤性疾病22例(8.1%),药物热4例,亚急性甲状腺炎4例,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相比,后者具有显著升高的血清铁蛋白及AST水平,且以血红蛋白下降更明显.结论 FUO患者经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针对性的实验室检测绝大多数可明确诊断.

    作者:孙桂英;邢益平;李军;周东辉;翁亚丽;章莉莉;刘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改良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治疗痔病24例分析

    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DG-HAL)术是1995年由日本学者Morinaga等[1]首次报道应用的一种治疗痔病的新技术.目前此项技术在日本、欧美等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而国内对此项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我们2009年3月-2009年9月应用改良DG-HAL术治疗痔病24例,与同期行Milligan-Morgan术式治疗24例就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对比观察,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张波;丁义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丙泊酚对BV-2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脂多糖(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BV-2小胶质细胞,随机分为LPS 1μg/ml组(A组)、丙泊酚30μM组(B组)、LPS1 μg/ml+丙泊酚30μM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采用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IL-1β和TNF-α 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和磷酸化GSK-3β (p-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C组IL-1β、TNF-α及p-GSK-3表达量均较D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A组相比,C组IL-1β和TNF-α mRNA表达量降低,而p-GSK-3β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结论 丙泊酚30 μM能在体外减轻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释放IL-1β 和TNF-α的水平,此作用可能与抑制GSK-3β活性有关.

    作者:宿明艳;桂波;钱燕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同超声扫查方法对孕早期胎儿肢体畸形的诊断作用

    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肢体的显像具有独特优势,但胎儿肢体畸形(FLM)的漏诊仍时有发生,为提高超声诊断率,我们采用对比研究连续顺序追踪肢体近-远端和连续顺序追踪肢体远-近端超声检测法检测11-36周胎儿肢体,着重于早孕期FLM,寻找敏感、准确、快速易推广的良好方法,尽可能地早期诊断FLM.

    作者:粱柏松;李振华;刘玲;龚元淑;裴如娣;杨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MCI)是介于正常老化及痴呆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痴呆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早期发现、积极干预治疗MCI 对痴呆的防治至关重要.现对MCI流行病学、神经病理学、诊断技术及神经心理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郭李炜;陈伟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腹膜后入路托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近端胃癌发生脾门淋巴结(No10)转移的比例高达10%- 25%[1],做好No10淋巴清扫对于根治性近端、全胃切除术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脾门位置深在、脾门血管蜿蜒易损、脾脏质脆出血难止、脾血管的后方更是难以显露,脾门淋巴清扫一直是胃癌淋巴清扫中的难点.我们在根治性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切除术中应用腹膜后入路托出式脾门淋巴结清扫技术,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金留根;王卫理;杜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丝裂霉素C局部应用对SD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 观察局部应用丝裂霉素C(MMC)对大鼠坐骨神经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成6组.麻醉后暴露右侧坐骨神经,充分游离,分别以棉片浸透生理盐水(NS,B组)及不同浓度的MMC溶液0.1、0.3、0.5、0.7mg/ml(C、D、E、F组),包绕两侧坐骨神经5 min;对照(A组)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敷后即刻、24、48、72 h用肉眼观察、光镜及电镜结果评估坐骨神经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用药72h内肉眼观察坐骨神经大体外观、组织形态学观察神经外膜、神经有髓纤维数量及超微结构观察髓鞘厚度、轴突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应用不同浓度MMC(浓度不大于0.7 mg/ml)对SD大鼠坐骨神经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无明显影响.

    作者:杜世浩;张锦洪;曹晓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