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胶质瘤中LRP、GST-π和MGM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孙春明;王之敏;周幽心;王中;左剑玲;许期年;王秀英;周岱

关键词:胶质瘤, 耐药基因
摘要: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中耐药相关基因蛋白LRP、GST-π和MGMT的表达,为临床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53例人脑胶质瘤标本及6例正常脑组织中LRP、GST-π和MGMT的蛋白表达.结果 正常组织中三个基因的蛋白表达均为阴性.在人脑胶质瘤标本中,LRP、GST-π和MGMT的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是43.4%、43.4%和50.9%;LRP和GST-π的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结论 LRP、GST-π和MGMT在人脑胶质瘤中均有较高表达,检测多种耐药相关基冈的蛋白表达,对合理选择胶质瘤化疗药物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熊果酸和环氧化酶-2抑制剂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熊果酸和美洛昔康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增殖的调控作用.方法 SGC-7901细胞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常规培养24 h后加熊果酸或美洛昔康,约物终浓度均为10、20、40、80μmol/L,分别培养12、24和48 h,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分析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检测环氧化酶-2(COX-2)表达.结果 熊果酸和美洛昔康两者均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熊果酸的抑制作用小于美洛昔康(P<0.05).熊果酸和美洛昔康剂量依赖性地抑制SGC-7901细胞COX-2表达,熊果酸抑制COX-2表达的作用小于美洛昔康(P<0.05).结论 熊果酸和美洛昔康均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COX-2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李剑萍;邵耘;陈国胜;何晓璞;刘翠霞;许海尘;周苏明;孙为豪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心内直视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疗效观察

    我国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房颤(AF)发生率可高达50%~79%,如何根治瓣膜病房颤倍受心内、外科医生的关注.

    作者:魏东;姜楠;郭志刚;王联群;刘建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饮食诱导肥胖大鼠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饮食诱导肥胖大鼠骨骼肌、肝脏、胰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表达变化,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在肥胖胰岛素抵抗发生巾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饲养(NC)组和高脂饲养(HF)组,喂养8周,比较两组大鼠体重、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骨骼肌、肝脏、胰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的表达.结果 HF组大鼠体重比NC纰显著增加,并出现胰岛素抵抗(HOMA-IR 8.58±3.37 vs.3.46±2.21)(P<0.01).HF组大鼠骨骼肌、肝脏、胰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R表达量较NC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 高脂饮食可诱导大鼠肥胖伴胰岛素抵抗,其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可能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表达水平的升高有关.

    作者:卢斌;郭志福;邹大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生物治疗新进展

    随着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分子靶向治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为主要代表的先进生物治疗技术为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增添了新的手段,该文就此类生物治疗技术在结直肠癌I临床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付少华;陈小平;史央;钱科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合并肺间质病变(IL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80例DM/PM患者以及34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DM/PM合并ILD及IPF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将DM/PM患者按合并及未合并ILD分成两组对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80例DM/PM患者中,合并ILD 38例,ILD的发生率为47.5%.DM/PM合并ILD比IPF发病年龄轻,IPF老年男性患者多、且临床症状和体征更多见.影像学上,DM/PM合并ILD患者较多出现胸膜增厚.对于合并ILD的DM/PM患者与未合并者比较,关节痛及吞咽困难的比例、血沉、血清LDH、抗Jo-1抗体阳性率等指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8例合并ILD患者好转24例,无明显变化7例,死亡7例.结论 ILD在DM或PM中发病率较高、症状不典型,应常规行肺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

    作者:华冰珠;王红;周康兴;丁丛珠;孙凌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戊四氮诱导癫痫大鼠的认知功能测定与海马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 探讨实验性癫痫持续状态(SE)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与大鼠海马CA1、CA3齿状回超微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SE组和对照组,戊四氮诱导大鼠SE,采用抬高迷宫和Mortis水迷宫试验观察大鼠情感反应和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变.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CA3区齿状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SE组大鼠在抬高迷宫开放臂中逃避时间延长(P<0.01),进入次数增多(P<0.01);水迷宫中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搜寻策略改变(P<0.05),平台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降低(P<0.01),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大鼠海马CA3区和齿状回分子层的神经元胞体固缩浓染,线粒体嵴局部消失,突起膜发生断裂,髓鞘板层松散,突触前后膜结构模糊,突触小泡减少,线粒体空化,星形胶质细胞高度水肿液化,核固缩.结论 SE使大鼠情感行为发生改变和学习记忆功能受损,可能与海马超微结构的改变有关.

    作者:段瑞生;刘娜;王维平;娄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mRNA扩增及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在肝细胞性肝癌(HCC)形成过程中的表达特点及对HC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以2-乙酰氨基芴(2-FAA)喂饲雄性SD大鼠诱发肝细胞癌变,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从肝组织中提取总RNA,将GPC-3 mRNA以随机引物经逆转录合成GPC-3cDNA,再以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PC-3基因片段.结果 肝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形态学上呈肝细胞变性、癌前病变到肝癌形成三个发展阶段,肝组织总RNA表达水平呈动态梯度表达,表现为癌变组>癌前组>变性组;肝组织GPC-3 mRNA扩增阳性率在癌前组和癌变组均为100%,肝细胞变性组为83.3%,正常对照组未见阳性;肝组织GPC-3 mRNA阳性率与肝总RNA表达水平,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r=0.475,P<0.01).结论 GPC-3参与肝细胞的癌变过程,GPC-3 mRNA异常表达是HCC早期诊断有价值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张崇国;姚登福;吴玮;吴信华;邱历伟;赛文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3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手术38例和开腹手术42例治疗的临床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资料,比较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目、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住院时间等.结果 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无邻近脏器损伤发生,切除的淋巴结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应用抗生素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剖腹手术组(P<0.01).结论 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治疗早期宫颈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韩宁;张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膜联蛋白A1在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膜联蛋白A1与舌癌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膜联蛋白A1在舌癌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织相比,舌癌组织膜联蛋白A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且膜联蛋白A1的缺失程度与临床病理分期相关.结论 膜联蛋白A1的表达与舌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望成为临床判断舌癌的发生与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邱红;邢继成;施星辉;江淑芳;朱月蓉;何玉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NAP在7H9液体培养基快速鉴定分枝杆菌菌群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对硝基一苯丙酮(NAP)加入7H9液体培养基建立快速的菌种鉴定方法,以区别结核杆菌复合群(MTBC)与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方法 用含有NAP 7H9的液体培养基检测5株标准分枝杆菌菌株的体外抑菌浓度.结果 以NAP 300μg/ml为界,111株临床分离菌株NAP 7H9方法与传统罗氏(L-J)对硝基一苯甲酮(PNB)的菌型鉴定相比较,符合率为98.20%(P>0.05);鉴定结果平均(7.72±1.74)d出报告,明显短于L-J PNB法的28 d(P<0.01).结论 应用含NAP 7H9液体培养基法鉴定分枝杆菌菌群快速、准确、实用.

    作者:张侠;施旭东;陈小蓉;张文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记忆金属胸部护板治疗多根肋骨骨折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记忆金属胸部护板治疗多根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47例多根肋骨骨折患者,25例采用记忆金属胸部护板行外固定(护板组);22例采用胸带或胸带加厚棉垫加压包扎等传统外固定方法(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疼痛指数(VAS)及住院天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护板组患者治疗1 h后疼痛明显好转,休息时和强制性呼吸(如咳嗽)时的VAS均明显下降,强制性呼吸时VAS下降更为明显;平均住院天数缩短2.45 d.结论 记忆金属胸部护板固定肋骨骨折区域,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新型、简便实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伟;陈勇兵;杨文涛;施立;郭旭峰;王飞鸽;叶武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Notch-1在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中的邻分泌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Notch-1在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中的邻分泌机制.方法 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单个孤一和聚集相邻的两个U251细胞的Notch-1及配体delta-like-1的表达水平.封闭U251细胞的Notch-1受体,采用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Notch-1配体delta-like-1mRNA在不同封闭时间组的表达水平.结果 聚集相邻的U251细胞Notch-1及delta-like-1的平均荧光强度高于单个孤一的细胞.封闭后delta-like-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呈时间依赖性降低.结论 在U251胶质瘤细胞中,Notch-1可能通过邻分泌机制促进相邻细胞Notch-1的表达,并影响其配体delta-like-1的表达.

    作者:钱进;钱春发;石磊;颜伟;傅震;尤永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晚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的护理

    为提高晚期宫颈癌患者对放疗的敏感性,减少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我院对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采用放疗同时联合全身化疗,现就这种治疗新模式的护理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陆美芹;吴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宫腔镜联合B超在取环困难手术中的应用

    宫内节育环(intrauterinc devices,IUD)因其安全、有效、可逆、简便而成为目前应用较广的避孕方法之一,但由于节育器嵌顿、断裂、碎片残留等,可造成取环困难.我们应用宫腔镜定位及B超监视下取出难取节育器,现报道如下.

    作者:瞿琳;戴辉华;纪统慧;孙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自体大肠癌细胞负载树突状细胞的方法

    目的 建立自体热休克凋亡大肠癌细胞抗原制备、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以及抗原负载方法.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从手术切除的肠癌新鲜组织获得单细胞悬液,热休克后用桦酯酸诱导其凋亡,制备成细胞抗原;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单核细胞(PBMC),经GM-CSF与IL-4体外诱导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负载细胞抗原后制备成DC肿瘤疫苗,并对DC疫苗的形态、数量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肿瘤细胞抗原得率:(11.87±0.66)×106/g组织;平均凋亡率:(93.13±2.3)%;(2)imDC平均得率为(9.73±0.84)×106/(121.64)×106个PBMC,活率>95%;imDC表型分析:CD11c+CD14-、CD11c+HLA-DR+、CD11c+CD80+、CD11c+CD83+、CD11c+CD86+表达率分别为(87.48+2.59)%、(87.92±0.97)%、(2.20±0.67)%、(4.86±1.21)%、(5.00±0.97)%;(3)DC平均得率为(6.74±0.97)×106/(9.73±0.84)×106个imDC,活率>95%,DC表型:CD11c+CD14-、CD11c+HLA-DR+、CD11c+CD80+、CD11c+CD83+、CD11c+CD86+表达率分别为(93.55±1.24)%、(89.77±1.35)%、(87.80±1.63)%、(70.64±6.42)%、(95.44±2.16)%.结论 自体大肠癌细胞负载树突状细胞的方法稳定、安全、可靠,可制备出成熟DC.

    作者:鲍传庆;钱海鑫;秦磊;刘建夏;周晓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Ⅳ型胶原的影响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DM)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3(TGF-β)及Ⅳ型胶原(C-Ⅳ)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DM组和糖尿病罗格列酮治疗组(DR组).10周后观察血糖(BG)、肾脏指数(KI)、尿微量白蛋白(MAU)及肾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肾皮质TGF-β及C-Ⅳ表达.结果 DM组尿素氮(BUN)、KI、MAU及肾皮质TGF-β、C-Ⅳ表达显著高于C组(P<0.01),并出现糖尿病肾病(DN)典型的病理改变;而DR组KI、MAU及TGF-β、C-Ⅳ表达较DM组明显减低(P<0.01).结论 罗格列酮可通过下调肾皮质中TGF-β、C-Ⅳ表达,对DN起保护作用.

    作者:张红;李伟;吕述军;陆卫平;高鹏霞;胡长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腹腔镜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产科结局

    目的 观察腹腔镜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LAM)患者的产科结局.方法 比较有生育要求的LAM患者73例(L)组与同期开腹手术72例患者的产科结局.结果 两组患者妊娠率、孕期并发症、肌瘤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及分娩期均顺利,无子宫破裂发生,但剖宫产率较高,而产后出血量、围生儿的出生体重、出生后1分钟Apger评分以及新生儿病率等方面相似(P>0.05).L组手术时间(45.9±16.7)min,盆腔粘连发生率30.4%(7/23),明显少于开腹组的(56.1±19.1)min和64.0%(16/25)(P<0.05).结论 LAM后妊娠是安全的,产科结局满意;但在妊娠及分娩期间应加强监护,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作者:王鸣;林萍;孟庆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气道内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气管转移62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放置气道内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气管内转移所致气道狭窄或气管食管瘘的疗效.方法 晚期食管癌气管内转移致气道狭窄或气管食管瘘患者62例,术前常规行胸部CT检查,根据气道狭窄的部位、形态和范围选择合适的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在X线透视下,用支架置入器将支架置人气道狭窄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术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即刻缓解,气管食管瘘患者呛咳消失并能进食,短期疗效显著.随访4l例,术后生存不足2个月4例,生存2~6个月28例,6个月~1年5例,1年以上4例,其中长生存3年.其余21例失访.结论 气道内支架是治疗晚期食管癌气管转移所致气道狭窄及气管食管瘘的有效方法.

    作者:殷小伟;韦国桢;宋湘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与DNA氧化损伤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微血管并发症患者的DNA氧化损伤.方法 将87例T2DM患者分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A)组(n=56)和T2DM无微血管并发症(B)组(n=31),另选65例正常体检者为正常对照(C)组.用ELISA方法测定血液单核细胞DNA氧化损伤指标-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水平.结果 A、B组血液8-OHdG水平均较C组显著升高;A组病程、24 h尿白蛋白、血液8-OHdG水平也较B组显著升高.结论 T2DM合并微血管并发症患者的DNA氧化损伤较正常对照及无并发症糖尿病患者明显,对糖尿病合并微血管并发症者施行抗氧化治疗是合理的.

    作者:陈吉海;杜宏;叶小珍;陈慧梅;王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后腹腔镜切除异位嗜铬细胞瘤二例

    嗜铬细胞瘤主要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约有10%发生在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组织中,后者称之为异位嗜铬细胞瘤.2006年6月与2008年2月,我们经后腹腔途径使用超声刀行异位嗜铬细胞瘤切除术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汪灶昆;顾继礼;程震;陈仪;王国成;徐小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