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昉;蒋雯;祝芬;李俊;黄芬
目的:探讨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对急诊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98例胸痛患者分为确诊AMI组(n=40)和非AMI组(n=58),于胸痛3-6h内采静脉血测定血清 H-FABP、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比较两组测值在发病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差异及心梗患者上述指标单检和联检阳性率在发病不同时段的分布。结果:AMI组发病<3 h和3-6 h 的血清 H-FABP、cTnI、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非 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患者 H-FABP 在发病3 h内的阳性率(88.89%)明显高于 cTnI和CK-MB (χ2=5.487和11.625,P均<0.05),在发病3-6h的阳性率(90.91%)亦明显高于 cTnI和 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2和6.309,P均<0.05)。结论:H-FABP水平升高对早期 AMI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作者:王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加味四妙勇安汤联合前列腺素 E1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双侧下肢 ASO患者,以分层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用前列腺素 E120μg 静脉滴注,1次/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另口服加味四妙勇安汤,1剂/天,早晚各 1次。30天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白介素-17 A(IL-17 A)、全血表观黏度、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6.67% vs 68.33%,P<0.05)。两组治疗后 IL-17A、全血表观黏度、血浆黏度和 FIB水平(除对照组外)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加味四妙勇安汤联合前列腺素 E1治疗下肢 ASO疗效明显,能有效降低炎性反应,改善患者血液流变性。
作者:庄丽华;胡家才;吴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缺血性心脏病(IHD)被分为原发性心脏骤停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已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早期明确诊断 IHD日益受到重视,因其关系到患者的早期治疗及预后,而存活心肌、顿抑心肌、冬眠心肌及坏死心肌的检测是诊断的关键。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 I )不仅可以明确其诊断,而且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范围也具有良好的判断作用,还能够对心肌活性及坏死情况给予较准确评估,从而有助于预测疗效及远期预后。用于 MP I 的主要方法和仪器包括数字化三维断层显像技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分子影像、心脏受体显像等,常用的放射性核素主要包括201铊(201 TI)、99锝(99m Tc)、43钾(43 K)、82铀(82 Rb)[1];常用的检查方式主要包括静态与动态显像、平面与断层显像、局部与全身显像、运动与静息显像。为了提高检查灵敏度,常常加作心脏负荷试验,包括药物与运动负荷试验,常用的负荷药物主要为腺苷和多巴酚丁胺。大量临床观察表明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ECT)对 IHD具有很高诊断价值,其中 PET 更是被公认为检测存活心肌的金标准[2],只是由于 PET 的价格昂贵,限制了其作为常规检测的可能性,SPECT 价格远低于PET,而检测心肌存活性的敏感性还高于 PET,所以在临床上有逐渐取代PET的趋势[3]。已有丰富的文献支持其能有效预测和评估 IHD预后[4]。还有研究显示,运动性 MPI 检查与心电图运动试验比较具有更高灵敏度及特异性[5],成为公认的可靠诊断 IHD 的无创性方法;药物负荷性与运动负荷性试验 MP I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无明显差别[6]。李殿实等[7]还报道,运动性 MPI后期门控99 Tcm甲氧基异丁基腈(MIBI)心肌 SPECT诊断多支冠脉病变与冠脉造影相比,准确性亦无统计学差异,故 MPI 成为目前 IHD诊断和评估风险、预后的首选方法。本文综述 MP I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统程序的中心控制台组成,探头的作用是收集从不同靶器官发射出来的γ射线,经晶体光放大后有序排列于晶体表面的光导面上,大量的晶体光束同时转变成电脉冲信号后被译码器破译并输送到计算机,然后经计算机转换成有效的数字模式并储存起来;中心控制台则将不同信号来源的像素点投射在屏幕上,初步形成二维图像,然后以靶器官为中心多平面采集获得三维图像,即 ECT 图像。目前,ECT 主要包括PET及 SPECT[8]。
作者:侯凤丽(综述);支继新(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黄芪注射液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黏附分子 CD146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将传代HK2等分为5组,进行培养处理:正常对照组(LG组,只加5.5mmol/L D-葡萄糖),高糖组(HG组,加入25mmol/L D-葡萄糖),黄芪注射液干预组:在 HG组中加入不同剂量黄芪注射液,加入2μg/ml者为低剂量组(AML组)、加入20μg/ml者为中剂量组(AMM组)、加入200μg/ml 为高剂量组(AMH 组)。观察37℃培养24h、48h、72h 后,各组HK2形态变化、分别收集各组培养细胞,用 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CD146蛋白表达。结果:HG组较 LG组 HK2变长,呈梭形,细胞间连接疏松,间隔增大;黄芪注射液干预各组,细胞形态均较 HG组变小变圆,且连接逐渐紧密, AMH 组呈堆积生长。HG组 CD146表达均较 LG组明显增加(P<0.01),干预24h、48h、72h,AMM组、AMH 组与 HG组比较,CD146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AML 组干预培养72h,CD146的表达亦明显减少(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改善高糖引起的 HK2形态改变和降低其CD146表达,对防治DN有积极作用。
作者:孙文连;宋恩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小蘖碱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s)泡沫化及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核转录因子 P65(NF-κB P65)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一部分体外培养的VSMCs分为空白对照组,泡沫化模型组(简称模型组),50μM小蘖碱对照组和 50μM小蘖碱干预组,油红 O染色后,观察各组VSMCs的泡沫化程度。另一部分体外培养的VSMCs同上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以及25μM小蘖碱干预组和50μM小蘖碱干预组,预刺激后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 VSMCs的 LOX-1蛋白和 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空白对照组和小蘖碱组VSMCs未泡沫化,LOX-1和NF-κB P65微量表达。模型组VSMCs中的脂滴聚集成团,形成泡沫化,LOX-1及NF-κB P65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小蘖碱干预组泡沫化明显减轻,两小蘖碱干预组VSMCs LOX-1及NF-κB P65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高效量组作用更强(P<0.05,P<0.01)。结论:小檗碱可减轻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化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 NF-κB和 LOX-1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熊晓昉;蒋雯;祝芬;李俊;黄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内服外敷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合并高黏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COPD合并高黏血症患者分为治疗组(n=44)与对照组(n=44),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并予以中药内服和穴位贴敷。14天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连续治疗14天后,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5.45%vs25.00%,P<0.05),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82%vs22.73%,P<0.05)。治疗组高切表观黏度、低切表观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除红细胞聚集指数外,其它指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内服外敷中药治疗COPD合并高黏血症,可明显提高临床痊愈率并显著改善血液流变状态。
作者:周诗晶;李星;邹本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强效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激酶抑制剂2-氨基嘌呤(2-AP)对载脂蛋白E缺陷(apoE-/-)小鼠肝功能、肝组织形态和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方法:肝脏功能、形态研究:将apoE-/-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200mg/Kg和300mg/Kg 2-AP两药物干预组,30天内每两天用2-AP灌胃一次,分析各组血浆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肝组织形态和肝脏重量(干重、湿重、干重/湿重比、湿重/体重比)变化。AS 研究:将 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200mg/Kg 2-AP干预组,后者84天内每两天灌胃一次2-AP。观测两组 AS病变面积、血浆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结果:200、300mg/Kg 2-AP 组 apoE-/-小鼠血浆 ALT、AST、肝脏重量各指标、肝组织形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mg/Kg 2-AP 组 apoE-/-小鼠AS病变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TC、T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剂量2-AP 不影响 apoE-/-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及功能,其防治 AS 作用不依赖降低血脂水平。
作者:杨德智;杨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检测分析不同肺部疾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浆 D-二聚体水平变化。方法:测定95例涂阳肺结核、110例结核性胸膜炎、38例肺炎及45例肺癌患者入院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及血浆 D-二聚体水平,比较不同疾病组之间以及与健康对照组测定水平的差异。结果:涂阳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和肺癌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涂阳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明显高于肺癌组(P<0.05)。所有疾病组的血浆 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结核性胸膜炎组高;结核性胸膜炎组和肺癌组高于细菌性肺炎组和肺结核组(P<0.05)。结论:血小板计数和血浆 D-二聚体水平测定有利于临床医师了解上述患者凝血功能和/或血栓性病变。
作者:徐根平;曾君才;鲁博;张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花姜酮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SO组,n=10);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组,n=40);花姜酮(ZER)预处理组(ZER组,n=10),ZER 药物对照组(ZER-CON,n=10)。其中 SAP组又分为造模1h、3h、6h、12h四个时间亚组(n均=10)。SAP 组及 ZER组大鼠采用胆胰管逆行注射5%硫磺胆酸钠(STC)溶液(1ml/100Kg)造模;SO 组及 ZER-CON 组则向胆胰管注入等量生理盐水。ZER组及ZER-CON组于造模前30min由股静脉注射10mg/Kg的ZER溶液。比较各组大鼠于造模12h死亡情况、腹水量、血清淀粉酶(AMY)、磷脂酶(PLA2)、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以及胰腺、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分级)。结果:ZER-CON组大鼠死亡率、腹水量、AMY、PLA2、ALT、AST水平以及胰腺和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分级)与 SO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 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 SO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ZER 组上述指标与 SAP 组相比明显降低(均 P<0.05),但均高于 SO 组和 ZER-CON组(P<0.05)。结论:ZER对 SAP大鼠肝脏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健雄;刘黎明;邓文宏;赵凯亮;左腾;何小波;郭闻一;王卫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我国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经历了迅猛发展-误导误用-科学理性的进展,正在为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发挥积极作用,其中“高黏滞”是对疾病机制研究和临床病情分析以及药物研发的重要贡献。本文从学科结构,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科研成果、教学跟进等的进展,以及今后发展方向作了较全面阐述,尤其对“高黏滞”的内涵、危害及与中医血瘀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难能可贵的是,秦教授亲自调查、悉心思索、率先垂范,在临床和教学方面作出了很有成效的工作,也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想必对读者,特别对从事血液流变学工作人员大有裨益。
作者:秦任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检测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不同脑区脑组织的代谢水平,探讨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多体素磁共振波谱(1 H-MRS)技术评测 SIVD患者(SIVD组,n=32例)和体检健康人(对照组,n=21)额叶及顶叶皮质、白质的代谢物 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计算有关比值NAA/Cr、Cho/Cr,分析有无认知功能损害 SIVD患者上述比值的变化。结果:(1)SIVD 组额叶皮质、白质及顶叶皮质、白质各体素 NAA/Cr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SIVD组顶叶皮质及白质的 Cho/Cr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SIVD组有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额叶皮质和顶叶皮质、白质 NAA/Cr 比值显著低于无认知功能损害者(P值分别<0.01、<0.01、<0.05),Cho/Cr比值的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VD患者脑组织存在 NAA/Cr、Cho/Cr比值改变,且额叶皮质和顶叶皮质、白质 NAA/Cr的下降与认知损害有关。
作者:舒敏;章军建;张洪;吴光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时血清水平变化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收集100例 AURI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各50例),采用 ELISA和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PCT、hs-CRP、IL-6等指标,分析两病例组间及与健康体检儿童组间差异,并绘制细菌感染组上述检测指标的 ROC曲线,比较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细菌感染组血清 PCT、hs-CRP 与IL-6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 PCT、hs-CRP 和 IL-6水平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诊断细菌性 AURI,血清 PCT的 ROC曲线下面积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明显高于 hs-CRP和 IL-6,阴性似然比显著低于 IL-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与 hs-CRP、IL-6比较,其对小儿细菌性 AURI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及早期诊断意义。
作者:李大登;魏小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中国桂西地区壮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其在不同种族间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单碱基延伸的 PCR 技术和 DNA 测序法检测150例桂西地区壮族人群的 IL-18基因 rs360722G/A多态性,并与人类基因组计划(Hapmap)公布的四组人群(中国北京汉族人、非洲黑人、欧洲白种人和日本东京人)的 SNP 分型数据中该基因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国桂西地区壮族人群IL-18 rs360722基因型GG、GA、AA频率分别为39.3%、48.7%和12.0%;等位基因G、A 频率分别为63.7%和36.3%,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欧洲白种人、非洲黑人和北京汉族人群比较,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桂西地区壮族人群中存在的IL-1 8基因多态性差异可能是一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它地区或种族有所不同的原因之一。
作者:黄美金;韦叶生;王春芳;覃雪英;陆春雷;邓凤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放化同期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 2)水平变化。方法:64例经病理确诊的ⅡB至ⅢB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平分为成放化同期治疗组和放化序贯治疗组,两组均放疗42-49天,化疗约4个疗程,于治疗前1天、放疗第30天和疗程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 MMP2表达水平并比较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和68.8%,放化同期治疗组明显优于放化序贯治疗组(χ2=4.7300,P<0.05)。治疗前,两组 MMP2水平无显著性差异(t=0.369,P>0.05)。治疗30天到治疗结束,放化同期组 MMP 2水平逐渐下降,序贯组 MMP 2水平在治疗3 0天时升高,疗程结束后下降,均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化同期组治疗30天的 MMP2水平明显低于序贯组(t=4.024,P<0.01),疗程结束后,两组 MMP2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469,P>0.05)。结论:放化同期治疗能够早期有效降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 MMP 2水平,提高近期疗效。
作者:李海丽;王轶楠;赵郁;岳海淑;王均;刘金慧;王建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体外培养 SHR及正常血压(WKY)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随机分为(1)WKY 对照组:以20%丙二醇孵育24h;(2) SHR对照组:同上处理;(3)葛根素组:SHR内皮细胞以不同浓度(25、50、100ng/L)葛根素分别孵育24h;(4)胎牛血清(FBS)组:SHR内皮细胞以10%FBS孵育24h;(5)PD98059+葛根素组:SHR 内皮细胞以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s)抑制剂 PD98059(50μmol/L)预孵育10min,再以100ng/L 葛根素孵育24h;(6)蛋白磷酸酶激动剂(BDM)+葛根素组:培养的 SHR内皮细胞以蛋白磷酸酶激动剂2,3-丁二酮肟(20mmol/L)预孵育10min,再以100ng/L葛根素孵育24h。采用[3 H]-胸腺嘧啶核糖核苷酸([3 H]-TdR)掺入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 p42/44 MAPKs磷酸化水平。结果:50ng/L 和100ng/L 葛根素组 SHR 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3 H]-TdR掺入值较 SHR对照组分别高74.1%和96.5%(均P<0.05),与 FBS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98059和BDM+葛根素组[3 H]-TdR掺入值分别较100ng/L葛根素组低44.7%和47.5%(均P<0.05),与SHR对照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5、50和100ng/L葛根素组p42 MAPK磷酸化水平较SHR对照组分别高25.0%、66.7%和75.0%(均P<0.05),p44 MAPK 磷酸化水平较 SHR 对照组分别高17.8%、60.2%和62.7%(均P<0.05)。PD98059和BDM+葛根素组p42 MAPK和p44 MAPK磷酸化水平均较100ng/L葛根素组明显下调(P<0.05),而与 SHR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能诱导 SHR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其细胞内信号转导可能与 p42/44MAPKs磷酸化途径有关。
作者:武旭东;张振英;李玉珍;刘凤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微循环技术的进步是基础和临床微循环(微血管)得以深入研究和获取创新性成果的重要力量。本文总结了国内50多年来微循环技术方法、仪器设备的发展,观察指标和检测操作的规范化进程,以及大量临床研究范例;重点介绍了动态可视化技术和多普勒血流仪相关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研究成果,对从事微循环及相关研究人员具有启发思维和指导实践的作用。
作者:刘育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伴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急性心衰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主诉为呼吸困难伴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356例,其中确诊急性心衰患者151例,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肌酐(Scr)水平,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后,分为轻度肾功能不全组(n=104,eGFR≥60ml/min/1.73m2)、中度肾功能不全组(n=159,eGFR30-59ml/min/1.73m2)和重度肾功能不全组(n=93,eGFR<30ml/min/1.73m2)。检测各组NT-ProBNP,比较各组中急性心衰和非急性心衰患者NT-ProBNP差异,并分析NT-ProBNP与急性心衰的相关性,评价 NT-ProBNP诊断伴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急性心衰的临床可接受性。结果:轻度到重度肾功能不全组中急性心衰患者的 Log(NT-proBNP)均高于非急性心衰患者(t值分别为9.86、9.82、6.03,P<0.01)。NT-proB-NP升高是伴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急性心衰的独立预测因子(OR=18.54,P<0.01)。应用 NT-proBNP 诊断轻度到重度肾功能不全组中急性心衰患者的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5、0.874和0.787,佳诊断截点分别为800pg/ml、950pg/ml和3000pg/ml,诊断特异性分别为84%、74%和44%;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衰患者较不按 eGFR分组患者的 AUC(0.835)高,佳诊断截点(970pg/ml)低,诊断特异性(68%)高(P<0.05或P<0.01)。重度肾功能不全组的诊断敏感性比不按 eGFR分组的所有患者高(u=3.05,P<0.01),但特异性低(u=3.04,P<0.01)。结论:NT-proBNP 对伴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急性心衰有诊断作用,根据 eGFR 分组可以提高其对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急性心衰的诊断性能。
作者:江涛;王昌富;李军;谢进;艾红梅;张国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肾损伤的关系。方法:13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mAlb/Cr)分为尿蛋白阴性组、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分别测定 Hcy、UmAlb/Cr、胱抑素C(Cys C)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等指标,并比较各指标与健康对照人群的差异,分析高血压肾损伤患者Hcy水平与肾功能指标 UmAlb/Cr、Cys C和 GFR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尿蛋白阴性组比较,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 Hcy及 UmAlb/Cr、Cys C明显升高,GFR 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尤以大量蛋白尿组更显著(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Hcy与 UmAlb/Cr、Cys C 呈显著正相关(r=0.442、0.325,P均<0.01),Hcy与 GFR呈显著负相关(r=-0.286,P<0.01)。结论:Hcy与高血压肾损伤相关,可以作为高血压肾损伤的观察指标之一。
作者:杨春生;梁金山;刘艳梅;王惠良;刘丙辉;袁丽芳;宋新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在维持生命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多种原因导致的心功能障碍是引起其它器官功能障碍、甚至结构损伤的主要原因,其在重症患者发生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或协同作用[1]。一些危重病患者,随着疾病进展,原有正常心肌功能或结构因缺氧、微循环障碍、内环境紊乱等引起了心肌细胞损伤,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即“非心源性心肌损伤”或“非心源性心泵功能障碍”[2]。在重症休克、脓毒症、急性胰腺炎等危重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机体的自我调节以及心脏本身较强的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使心泵功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良好状态,但此时已发生隐匿性心肌损伤[3];待临床出现明显心功能障碍时,机体多已处于急性心力衰竭,甚至多脏器功能不全阶段。因此,早期重视非心源性心肌损伤的诊断,并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将心肌损伤降到低程度,对于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综述危重病患者非心源性心功能障碍的表现与发生机制。
作者:王四海(综述);赵自刚(审校);牛春雨(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疾病,其中约80%为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目前造成患者死亡和神经功能残疾的主要原因。IS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对 IS孪生子和家系的遗传学研究得到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 IS 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 IS 发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而 AS与脂类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因此,脂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突变与 IS发病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 IS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目的在于针对此通路相关基因进行 IS的早期预防及个体化治疗。本文就几种代表性脂代谢基因多态性及其与 IS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高明(综述);张双彦(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