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与开放肾上腺手术的疗效比较

杨进;殷长军;张炜;姚浩;顾沈阳;王业华;周广臣

关键词:腹腔镜术, 肾上腺疾病
摘要:目的 评价经腹膜后间隙入路肾上腺病变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53例(腔镜组)和开放性肾上腺手术48例(开放组)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腔镜组手术成功51例,手术时间(68.2±32.4) min,开放组(120.6±44.6) min;腔镜组术中出血(75.2±31.0) ml,开放组手术时间(187.3±39.8) ml;腔镜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32.2±12.5) h,开放组(44.5±21.0) h;腔镜组术后下床时间(42.9±9.3) h,开放组(74.1±16.9) h;腔镜组术后平均住院(7.0±1.1) d,开放组(9.1±1.5) d,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后腹腔镜肾上腺手术具有术中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效果优于开放手术.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上消化道重建术后肠内肠外联合序贯营养支持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重建术后肠内肠外营养(EN-PN)支持治疗应用及疗效.方法 上消化道重建术后220例患者随机分成EN-PN组及完全肠外营养(TPN)组,每组1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体重、血浆白蛋白和血浆前白蛋白)、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手术后体重及白蛋白均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EN-PN组较TPN组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平均住院费用/营养治疗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两种支持方式对改善营养状况均有作用;与TPN比较,EN-PN组可明显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具有符合生理、安全、有效、价廉等特点.

    作者:狄淑群;彭宏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个体化切削和视觉质量的改变

    随着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广泛开展和技术的进步,手术方式已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发展到现在广泛开展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及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同时人们对术后视功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视觉质量已成为术后关注的焦点问题.个性化切削应运而生,以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作者:徐莉;钱涛;李一壮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后腹腔镜肾蒂淋巴管剥脱术治疗重症乳糜尿

    2003年6月~2007年5月我科采用后腹腔镜技术行肾蒂淋巴管剥脱术28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孟小鑫;殷长军;吕强;华立新;王增军;张炜;徐正铨;眭元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肠系膜血管炎4例临床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肠系膜血管引起胃肠道症状较少见.我院2000年~2006年收治4例SLE伴肠系膜血管炎患者,现就其临床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俞剑;陆亚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80例行食管、贲门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营养支持7 d,于术前及术后第8天检测体重、血常规、肝功能,并观察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营养支持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N组术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降低及白细胞、转氨酶升高的幅度均显著小于PN组(P<0.01).EN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PN组,营养支持费用显著少于PN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N组(P<0.05).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可行、有效、经济的,较PN更具优势.

    作者:张憬;秦建伟;邵永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治疗

    目的 探讨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STT)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例PST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PSTT的主要症状是闭经和不规则阴道出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轻中度升高.通过全子宫切除术后随诊均未发现肺转移.结论 PSTT是一种罕见病,目前对其认识有限.准确的病理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关键.手术在PSTT的治疗中起重要的作用,多药联合化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李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单一小切口交锁髓内钉治疗Ⅰ型浮膝损伤

    目的 探讨单一小切口交锁髓内钉技术在Ⅰ型浮膝损伤治疗中作用.方法 11例Ⅰ型闭合性浮膝损伤患者,伤后3~11 d(平均5 d)手术,其中9例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2例股骨骨折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内固定.结果 手术时间70~150 min,平均100 min,随访6~12个月,无术后感染和内固定失败,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术后6个月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0度(伸)~110度(屈).根据Karlstrom和Olerud评分,优6例,良4例,可1例.结论 单一小切口股骨髁上逆行髓内钉和胫骨髓内钉联合固定技术是治疗Ⅰ型浮膝损伤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作者:胡志毅;秦晓东;殷国勇;宋李军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乳腺癌术后健肢与患肢置PICC管的临床效果

    肿瘤病人因为反复化疗,静脉逐渐被破坏,静脉炎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如何保护病人的血管成了肿瘤科护士的重要难题.

    作者:解丽娟;王蓓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5例胎盘植入的护理体会

    胎盘植入是指绒毛侵入肌层,使分娩后胎盘剥离不全影响子宫收缩及复旧.胎盘植入是产科少见而严重的妊娠并发症之一,常导致大出血、子宫穿孔和继发感染,甚至危及产妇生命[1].

    作者:缪琴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二尖瓣修复成形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二尖瓣修复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对30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修复成形术.其中瓣膜退行性变10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9例,黏液瘤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采用瓣叶切除修复、瓣环成形、腱索缩短以及缘对缘等单一或联合术式.通过术中注水试验、食管超声以及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来判断二尖瓣成形手术的效果.结果 30例患者全部存活,术中注水试验良好.术后心功能改善Ⅰ级28例、Ⅱ级2例,随访1~5年无患者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结论 选择合适患者,采用单一或联合二尖瓣成形方法 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骆金华;张石江;秦建伟;陈亮;陈广明;朱秉智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利多卡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时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利多卡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炎性介质血栓素B2(TXB2)、前列腺素(6-Keto-PGFIα)、白细胞介素8(IL-8)、过氧化脂质(LPO)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 28例择期肢体手术伴有缺血-再灌注的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治疗(L)组和对照(C)组,测定TXB2、6-Keto-PGFIα、IL-8、LPO和NO的水平.结果 肢体缺血-再灌注后10 min,C组LPO显著升高,再灌注后18 min,TXB2、TXB2/6-KetoPGFIα、IL-8和LPO均显著增高,NO显著降低.L组各炎性介质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由炎症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损伤,利多卡因对此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作者:曹苏;沈施仁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纠正贫血对逆转左心室肥大的影响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左旋卡尼汀纠正贫血的效果及贫血纠正对逆转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 MHD伴贫血[血红蛋白(Hb)<90 g/L]患者40例,每周血透后予EPO(A组)或EPO+左旋卡尼汀(B组)治疗,为期24周,监测血压、左心室重量指数(LVWI)、红细胞压积(Hct)、网织红细胞(RCT)、血清白蛋白和肉碱浓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LVH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Hb均明显升高(P<0.05),且B组比A组更明显(P<0.05);白蛋白、肉碱浓度A组略有升高(P>0.05),B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高于A组(P<0.05或P<0.01).结论 EPO+左旋卡尼汀治疗能明显提高MHD患者Hb水平,同时可部分逆转LVH.

    作者:楼季庄;杨江生;黄宁昌;周月;吴文华;杨小妹;陈建军;杜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两种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长病变疗效比较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冠脉)长病变植入两种药物洗脱支架(DE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冠脉长病变(>20 mm)患者,植入雷帕霉素DES(SES,64处)或紫杉醇DES(PES,62处),术后1、6、12、24个月临床随访及冠脉造影复查支架内血栓及管腔径丢失情况.结果 术后1、6个月支架内血栓发生率PES组明显高于SES组(P<0.05),12、24个月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两组已无差异(P>0.05), 但支架内管腔径丢失PES组较SES组更明显(P<0.01).结论 冠脉长病变DES植入,SES较PES能够减少支架内血栓及管腔径丢失发生率.

    作者:郑若龙;张华;陈新军;钱惠东;蒋文龙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临床特点及预防

    目的 探讨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月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30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为8.4%(30/358),根治性、姑息性胃癌切除术切端癌率分别为5.1%(13/255)和16.5%(17/103)(P<0.05).远、近端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分别为5.9%及12.5%(P<0.05).癌残留与癌肿的大体类型、大小、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结论 浅表广泛型早期癌,弥漫浸润型进展期癌,癌肿直径>5 cm,分化程度低及癌肿浸润浆膜者易发生癌残留.

    作者:杨春;吴雨岗;汪良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抗甲状腺药物致药物性肝损的临床分析

    Graves病(Graves'disease, GD)是一种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是他巴唑和丙基硫氧嘧啶(PTU).

    作者:陈念;翁亚丽;李军;陆玮婷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支架植入术治疗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中远期疗效观察

    肾动脉狭窄(RAS)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之一,常见的病因有大动炎、动脉粥样硬化和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经皮肾动脉球囊成形术(PTRA)是治疗肾动脉狭窄的主要措施,单纯PTRA术后再狭窄率较高.

    作者:谢和民;李春坚;王连生;王晖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ICU呼吸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和药敏分析

    目的 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其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对146例机械通气患者引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检出致病菌278株,其中革兰氏阴性(G-)细菌215株(77.4%),革兰氏阳性(G+)细菌52株(18.7%),真菌11株(3.9%).前4位致病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88株(31.7%),不动杆菌属48株(17.3%),黄杆菌属30株(10.8%),金黄色葡萄球菌25株(9.0%).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均对亚胺培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菌株多重药现象严重.结论 机械通气引发的下呼吸道院内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其药敏试验呈多重耐药,临床上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王醒;蒋华;常宁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

    目的 总结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 为34例巨大左心室的瓣膜病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置换术18例,双瓣置换术8例.全部应用机械瓣.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3例,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1例出现顽固性低心排综合征死亡,1例术后机械瓣失功,经再次急诊手术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死亡率为8.8%,其余31例均治愈出院,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确切而有效的心肌保护,细致而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能降低此类病人的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作者:韩冬;王伟林;陆源建;马韵生;薛东明;严文俊;赵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椎管内髓外室管膜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椎管内髓外室管膜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例椎管内髓外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外科治疗及疗效.结果 椎管内髓外室管膜瘤主要位于圆锥马尾部,临床表现不一,通常进展缓慢.常见有腰痛、下肢痛、感觉减退、肌力减退、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MRI常见特点:肿瘤较大,形态不规则,边界较清,T1等或稍低信号,T2高信号,几乎均可强化且多数均一强化.髓内肿瘤上端可有囊变和脊髓空洞形成.本组7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5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好转,1例有所好转,1例术后出现肌力下降.其中1例术后5年复发.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可作出定位诊断,但术前定性诊断困难.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椎管内髓外室管膜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陶超;胡卫星;李立新;顾培元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沙利度胺联合HAG预激方案治疗低增生性AML的疗效

    低增生性白血病由Beyers于1951年命名,占急性白血病的5%~10%,大多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年龄大多50岁以上,男性占75%.临床上白血病细胞浸润不明显,骨髓增生低下,往往不能耐受常规标准化疗.

    作者:沙信山;李永辉;张桂芳;缪韦韦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