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梅;姜澜;田牛;刘育英;江朝光
目的:观察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微循环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方法: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二组。A组14例,给予常规治疗;B组2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其中12例应用肝素,10例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每位患者用药至少二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HA)水平、vW因子(vWF)含量、AT-Ⅲ活性。B组中有5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行肝活组织检查。结果:治疗半月前后,A、B二组ALT、PT水平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B组HA、vWF水平显著下降。肝素组与低分子量肝素组相比,AT-Ⅲ活性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肝细胞肿胀减轻,肝窦腔通畅,毛细胆管淤胆减轻。结论: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可以改善肝脏微循环,短期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低分子量肝素应用更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郝菁华;石军;任万华;韩国庆;王万忠;朱菊人;王书运;谢英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方法:用暂时性脑缺血的大鼠模型,以右旋糖酐分子为示踪剂对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电镜下见缺血1 h和再灌注后1、2、3、4、6、9、12 h各时点均可见右旋糖酐颗粒穿出血管外,微血管通透性增高有二个高峰,一是单纯缺血1 h,另一是再灌注6 h以后。胞浆内出现的大量吞饮小泡,细胞间连接的增宽和开放,内皮细胞胞膜表面的凹陷及多量微绒毛的出现是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的结构基础。结论:单纯缺血和再灌注损伤都可引起微血管通透性的改变,但超微结构的变化提示有不同的机制参与通透性变化的调节。
作者:柏宏伟;李向红;宋欣;侯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文报告应用多烯康治疗高脂血症10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浆脂蛋白水平和血液流变性的变化.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血脂异常者100例(TCh、TG升高,HDL-C降低或三项中任何一项异常),均为我院门诊病人,男60例、女40例,年龄35~82岁,平均52岁.其中TCh(血清总胆固醇)异常者74例,TG(血清甘油三酯)异常者88例,HDL-C(高密度脂蛋白)异常者56例.合并冠心病38例,高血压30例、糖尿病12例、脑血管疾病20例(严重肝、肾疾病、妊娠及急性心肌梗塞等病人除外).
作者:魏君;乔玉香;张合长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在脑梗塞不同时期含量变化作用机理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监测脑梗塞急性期、恢复期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E-选择素(sE selectin)血清含量。结果:脑梗塞急性期sICAM-1、sE-selectin含量明显升高,与恢复期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 05),sICAM-1、、sE-selectin二者含量显著相关(P<0.05)。结论:粘附分子sICAM-1、、sE-selectin共同介导了白细胞的滚动浸润,参与了脑梗塞急性期的炎症损伤。
作者:盛建荣;曹丽丽;迟兆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正畸移动牙牙周膜微循环的变化主要是指正畸组织变化过程中,牙周膜内血管形态和数量的改变及血流量的变化.血管变化的强弱是评价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活跃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自1932年微循环首次被引入正畸领域后,国外学者首先通过血管内注射色素法开始研究牙移动牙周膜血管的变化.但早期的研究仅限于血管形态学方面的观察.随着科学的进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许多研究方法,如二维组织切片观察法、血管铸型三维观察法,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牙周组织的血流量测定法等.微循环的研究方法可概括为形态学方法、生理学方法及生物化学方法.
作者:徐成伟;孙新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东菱克栓酶对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使用东菱克栓酶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应用田氏甲襞微循环综合定量评分方法,观察治疗前后的甲襞微循环。结果: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治疗前甲襞微循环的总积分值及流态、袢周状态积分值明显高于治疗后,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东菱克栓酶可以有效地改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甲襞微循环。
作者:陶连方;吴力萍;刘雨银;杜国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解中老年高血压甲襞微循环改变及其特点,笔者于1999年10月~11月对63例中老年高因压进行了甲襞微循环检测,同时与61例健康中老年进行了对比观察.
作者:胡志祥;蔡帮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脑功能和脑代谢主要依赖于氧的供应,正常人脑血流量降低时脑组织通过代偿机制从血液中获得更多的氧来维持,脑梗塞(CI)时,脑缺血中心区局部脑血流量低到正常人20%以上,脑组织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1].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流变性质,反映组织灌注和微循环阻力的重要参数,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引起机体血流循环障碍,能够反映CI患者脑血流量降低之前兆,这一点被许多专家学者所肯定[2,3].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要因素,后者又受如血压、血脂、血糖等因素影响.本文对98例CI患者组与健康组进行血流变性及血脂对比考察.
作者:邓演超;代秀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烧伤早期肝脏微循环的变化,探讨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对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复制30%TBSⅢ度烧伤大鼠模型,测定烧伤前及烧伤后1、3、6、12、24和48 h肝有效血流量(EHBF)和肝组织内NO和ET量以及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烧伤后肝EHBF迅速下降,肝脏ET及NO含量明显增加,肝组织ET含量与EHBF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烧伤早期肝组织ET及NO含量增高,二者合成与释放平衡失调,是导致肝微循环障碍引起肝血有效流量相对减少的重要原因。
作者:黄宏;王建民;陈菁;李兵仓;陈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TNF α致内皮细胞NF-κB和ICAM-1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观察阿魏酸钠对TNF α对培养内皮细胞(ECV304)的NF-κB和ICAM-I表达的影响。结果:TNF α能使细胞核内NF-κB及细胞表面ICAM-1表达明显增高,阿魏酸钠和TNF-α共同作用后,可使内皮细胞核内NF-κB及细胞表面ICAM 1表达显著降低。结论:阿魏酸钠可显著减轻TNF-α所致内皮细胞的损害,其机理可能与抑制内皮细胞NF-κB活化,减少ICAM-1表达有关。
作者:严明;欧阳静萍;刘永明;涂淑珍;王保华;杨静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益母草对心肌缺血或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等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益母草治疗。治疗组兔、52例冠心病及3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用益母草注射液静滴治疗。54例心肌缺血患者用益母草片治疗。结果:治疗组兔缺血及再灌注的心功能,心肌酶释出明显改善;血浆及心肌组织的丙二醛含量降低,血浆及心肌组织SOD、全血GSH-Px、心肌组织ATP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心肌组织Ca2+含量低于对照组。心肌缺血患者用益母草治疗后,症状、体征、心电图、血脂、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明显改善。结论:益母草对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疗效。其机制与减少氧自由基及细胞内钙超载对心肌细胞损伤、改善缺血区心肌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有关。
作者:陈少如;陈穗;郑鸿翱;陈韩秋;董仁寿;郑国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精液的流变特性。方法:用旋转式粘度计检测18例生育男性、16例少精症病人及17例弱精症病人精液粘度,分析精液中精浆粘度及精液的理化指标对精液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精液粘度表现为随切变率升高而降低的一条非直线;弱精症病人精液粘度与生育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少精症病人精液粘度与生育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精浆粘度无统计学差异;精液粘度与精子密度有微弱的正相关,与精浆粘度有显著性正相关,精液粘度与正常的精液液化时间、精子活率、及精浆果糖、酸性磷酸酶、α-葡萄糖苷酶浓度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精液为非牛顿液体,具有非牛顿液体的流变特性;精液粘度主要受精浆粘度的影响,精液中精子数量对精液粘度有一定的影响;精液粘度的高低在男性生育中的意义须进一步研究。
作者:郑均;蒋建政;黄宇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例年龄≥8岁的心脏跳动中房室缺修补术患者,体外循环采用无血预充技术,在转机前、转机复温开始、停机后1 h分别采血作血液流变学测定分析。结果:转流期间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各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下降(P<0.05);停机后1 h,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仍较低(P<0.05)。结论: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期间,血液流变学的状态发生明显变化,此变化有利于微循环灌注。
作者:黄海清;彭劲松;胡振快;谭冠先;刘敬臣;赵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在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与预后既有迥异,又存在诸多共同特征的严重冠脉事件.早期甄别不同临床亚型对于治疗措施的选择,特别是预后的改善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证实,血清肌钙白蛋白I和T在此方面有独到优越之处.
作者:许俊堂;胡大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组葡激酶对颈动脉血栓的溶栓作用。方法:将34只兔制成富纤维蛋白的颈动脉血栓,分组静脉滴注生理盐水、重组链激酶和不同剂量的重组葡激酶,记录并分析血流量描记幅值、溶栓开始时间等指标。结果:重组葡激酶组溶栓开始时间较生理盐水组明显缩短,溶栓后血管开放的时间显著延长。结论:在本实验剂量范围内的重组葡激酶具有一定的溶解富纤维蛋白血栓的效果,其药效及副作用相似于阳性对照药。
作者:邱楠;肖宗慧;赵汉青;张叔伦;徐广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白癜风是一种局部黑素细胞破坏引起的后天性色素脱的皮肤病.据报道[1]我国人群患病率为0 1%~0.2%.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理生理变化涉及临床较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为此,我们对白癜风患者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并对其结果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白癜风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作者:林国通;王运武;许晓玲;宋小娟;陈军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于人体健康,特别对血管的影响较为明显,烟草的毒性成分能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因子失调,进而引起血液流变性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同时吸烟还可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吸烟对心脑血管损伤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通过对吸烟者体内血浆异构前列腺素(iss-PGF2α),前列环素和血栓素的代谢产物6-Keto-PGF1α和TXB2的测定进一步探讨吸烟对血管损伤等的作用机理.
作者:居岭;王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发生脑出血后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和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方法:对40例脑出血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RCIA)和血液流变学11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脑出血患者RBC-C3bR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而RBC-I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全血粘度低切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脑出血的发病与RCIA功能紊乱和血液流变性异常有密切相关关系。
作者:何庭宇;梁智恒;何洁冰;梁锦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血液流变性改变在高血压病情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部分因素之一.我们对357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作者:曹苏敦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