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正畸牙牙周膜微循环变化的研究方法

徐成伟;孙新华

关键词:正畸牙, 牙周膜微循环, 微循环变化, 血管形态学, 生物化学方法, 牙周组织改建, 血流量, 观察法, 血管内注射, 形态学方法, 组织切片, 组织变化, 正畸移动, 血管铸型, 血管变化, 活跃程度, 国外学者, 牙移动, 生理学, 色素法
摘要:正畸移动牙牙周膜微循环的变化主要是指正畸组织变化过程中,牙周膜内血管形态和数量的改变及血流量的变化.血管变化的强弱是评价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活跃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自1932年微循环首次被引入正畸领域后,国外学者首先通过血管内注射色素法开始研究牙移动牙周膜血管的变化.但早期的研究仅限于血管形态学方面的观察.随着科学的进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许多研究方法,如二维组织切片观察法、血管铸型三维观察法,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牙周组织的血流量测定法等.微循环的研究方法可概括为形态学方法、生理学方法及生物化学方法.
微循环学杂志相关文献
  • 妊高征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讨论一氧化氮(NO)在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化学比色法对妊高征孕妇28例(妊高征组)、正常妊娠孕妇32例(正常妊娠组)和25例正常未孕妇女(对照组)血浆中NO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结果:妊高征患者、正常非孕妇女与正常孕晚期妇女相比,血中NO水平显著降低(P<0.01),重度妊高征患者产前外周血中NO水平显著低于产后,亦显著低于轻度妊高征患者。结论:NO合成的减少,可能是妊高征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胡远贵;沈云峰;黄志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精液的流变特性研究

    目的:研究精液的流变特性。方法:用旋转式粘度计检测18例生育男性、16例少精症病人及17例弱精症病人精液粘度,分析精液中精浆粘度及精液的理化指标对精液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精液粘度表现为随切变率升高而降低的一条非直线;弱精症病人精液粘度与生育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少精症病人精液粘度与生育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精浆粘度无统计学差异;精液粘度与精子密度有微弱的正相关,与精浆粘度有显著性正相关,精液粘度与正常的精液液化时间、精子活率、及精浆果糖、酸性磷酸酶、α-葡萄糖苷酶浓度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精液为非牛顿液体,具有非牛顿液体的流变特性;精液粘度主要受精浆粘度的影响,精液中精子数量对精液粘度有一定的影响;精液粘度的高低在男性生育中的意义须进一步研究。

    作者:郑均;蒋建政;黄宇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微循环衰竭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的研究

    目的:探讨微循环衰竭(MCF)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FMPV)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蕲蛇毒诱导血浆纤维蛋白单体形成,于分光光度计上观察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时间过程并用微机分析图形。结果:42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其中13例伴发休克患者的FMPV检测结果显示:DIC患者,特别是伴有休克患者的FMPV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的被抑制现象,同时DIC伴有休克者FMPV较DIC未伴休克组相对增强,凝血过度激活状况明显,治疗效果较差,死亡率高。结论:MCF患者FMPV有明显的异常改变,其预后较差,FMPV检测对MCF病程进展、预后评价可能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魏文宁;杨锐;杨焰;宋善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白癜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分析

    白癜风是一种局部黑素细胞破坏引起的后天性色素脱的皮肤病.据报道[1]我国人群患病率为0 1%~0.2%.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理生理变化涉及临床较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为此,我们对白癜风患者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并对其结果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白癜风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作者:林国通;王运武;许晓玲;宋小娟;陈军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光量子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前后血液流变的观测

    紫外线辐射充氧血液输入疗法(简称光量子血疗法)是将病人自体静脉血或同型新鲜异体血经体外抗凝、紫线辐射和充氧后立即回输给病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我院自1998年8月至1999年7月对高血压病人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并对60例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病人进行光量子血疗法治疗,均起到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艳萍;魏振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鼠烧伤后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在早期肝脏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烧伤早期肝脏微循环的变化,探讨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对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复制30%TBSⅢ度烧伤大鼠模型,测定烧伤前及烧伤后1、3、6、12、24和48 h肝有效血流量(EHBF)和肝组织内NO和ET量以及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烧伤后肝EHBF迅速下降,肝脏ET及NO含量明显增加,肝组织ET含量与EHBF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烧伤早期肝组织ET及NO含量增高,二者合成与释放平衡失调,是导致肝微循环障碍引起肝血有效流量相对减少的重要原因。

    作者:黄宏;王建民;陈菁;李兵仓;陈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益母草治疗心肌缺血或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益母草对心肌缺血或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等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益母草治疗。治疗组兔、52例冠心病及3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用益母草注射液静滴治疗。54例心肌缺血患者用益母草片治疗。结果:治疗组兔缺血及再灌注的心功能,心肌酶释出明显改善;血浆及心肌组织的丙二醛含量降低,血浆及心肌组织SOD、全血GSH-Px、心肌组织ATP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心肌组织Ca2+含量低于对照组。心肌缺血患者用益母草治疗后,症状、体征、心电图、血脂、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明显改善。结论:益母草对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疗效。其机制与减少氧自由基及细胞内钙超载对心肌细胞损伤、改善缺血区心肌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有关。

    作者:陈少如;陈穗;郑鸿翱;陈韩秋;董仁寿;郑国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微血管网血流动力学的体外模拟系统

    目的:研究不同微血管网内血流动力学的特点。方法:自行设计制做的体外循环模拟系统,由搏动泵、阻尼器、液容器(Windkessel腔)及各种不同口径的弹性管组成。根据不同器官微血管特点,用不同口径的弹性管制作了发夹状、树枝状及网囊状的微血管模型。用3个参数(心率、收缩压Ps/舒张压Pd、动脉血管顺应性C)表示模拟循环系统的动力学状态,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微血管模型在不同的循环压状态下,进行了血流动力学模拟研究。结果:经检验该循环系统在循环回路上模拟的压力及脉动波形基本符合心血管循环的生理特点。当循环压改变时,发夹状微血管的第一排管袢内流量和压力的变化较第三排略大;当循环压降低时,树枝状微血管的终末分支毛细管内压力减少幅度大于初级分支,当循环压增高时,终末分支毛细管内压力增加幅度小于初级分支;网囊状微血管在微循环压降低时其顶端毛细管的压力减少幅度大。其结果与生理研究相吻合。结论:本模型在模拟微血管血流动力学方面,有较好的仿真性和实用性,与活体研究相结合,可完善微循环的基础研究。

    作者:赵秀梅;姜澜;田牛;刘育英;江朝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东菱克栓酶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甲襞微循环观察

    目的:探讨东菱克栓酶对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使用东菱克栓酶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应用田氏甲襞微循环综合定量评分方法,观察治疗前后的甲襞微循环。结果: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治疗前甲襞微循环的总积分值及流态、袢周状态积分值明显高于治疗后,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东菱克栓酶可以有效地改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甲襞微循环。

    作者:陶连方;吴力萍;刘雨银;杜国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正畸牙牙周膜微循环变化的研究方法

    正畸移动牙牙周膜微循环的变化主要是指正畸组织变化过程中,牙周膜内血管形态和数量的改变及血流量的变化.血管变化的强弱是评价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活跃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自1932年微循环首次被引入正畸领域后,国外学者首先通过血管内注射色素法开始研究牙移动牙周膜血管的变化.但早期的研究仅限于血管形态学方面的观察.随着科学的进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许多研究方法,如二维组织切片观察法、血管铸型三维观察法,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牙周组织的血流量测定法等.微循环的研究方法可概括为形态学方法、生理学方法及生物化学方法.

    作者:徐成伟;孙新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出血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

    目的:探讨发生脑出血后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和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方法:对40例脑出血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RCIA)和血液流变学11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脑出血患者RBC-C3bR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而RBC-I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全血粘度低切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脑出血的发病与RCIA功能紊乱和血液流变性异常有密切相关关系。

    作者:何庭宇;梁智恒;何洁冰;梁锦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布告栏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补阳还五汤提取物对家兔高胆固醇血症和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提取物对高胆固醇血症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家兔法复制高胆固醇血症模型,观察补阳还五汤提取物(BDE)对TCh、TG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BDE处理的兔TCh、TG显著降低(P<0 01),全血表观粘度(低切10 s1)、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提取物能有效降低TCh、TG和改善血液流变性。

    作者:毛小平;谢忠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63例中老年高血压甲襞微循环对比观察

    为了解中老年高血压甲襞微循环改变及其特点,笔者于1999年10月~11月对63例中老年高因压进行了甲襞微循环检测,同时与61例健康中老年进行了对比观察.

    作者:胡志祥;蔡帮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98例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分析

    脑功能和脑代谢主要依赖于氧的供应,正常人脑血流量降低时脑组织通过代偿机制从血液中获得更多的氧来维持,脑梗塞(CI)时,脑缺血中心区局部脑血流量低到正常人20%以上,脑组织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1].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流变性质,反映组织灌注和微循环阻力的重要参数,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引起机体血流循环障碍,能够反映CI患者脑血流量降低之前兆,这一点被许多专家学者所肯定[2,3].其中尤以血液粘度为重要因素,后者又受如血压、血脂、血糖等因素影响.本文对98例CI患者组与健康组进行血流变性及血脂对比考察.

    作者:邓演超;代秀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吸烟对血浆iso-PGF2α、6-Keto-PGF1αTXB2的影响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于人体健康,特别对血管的影响较为明显,烟草的毒性成分能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因子失调,进而引起血液流变性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同时吸烟还可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吸烟对心脑血管损伤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通过对吸烟者体内血浆异构前列腺素(iss-PGF2α),前列环素和血栓素的代谢产物6-Keto-PGF1α和TXB2的测定进一步探讨吸烟对血管损伤等的作用机理.

    作者:居岭;王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脏跳动中房室缺修补术体外循环的血液流变性变化

    目的:探讨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例年龄≥8岁的心脏跳动中房室缺修补术患者,体外循环采用无血预充技术,在转机前、转机复温开始、停机后1 h分别采血作血液流变学测定分析。结果:转流期间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各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下降(P<0.05);停机后1 h,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仍较低(P<0.05)。结论: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期间,血液流变学的状态发生明显变化,此变化有利于微循环灌注。

    作者:黄海清;彭劲松;胡振快;谭冠先;刘敬臣;赵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三类降压药降压效果、T/P比值及对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目的:比较三类(氨氯地平、苯那普利、比索洛尔)长效降压药降压疗效、T/P比值及对微循环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方法:9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按随机区组法分为三组,分别给予氨氯地平、苯那普利、比索洛尔治疗6周后,比较这三类药物的降压疗效、谷峰比值及对微循环、血糖、血脂和肝肾功能、电解质的影响。结果:三组降压幅度比较,除氨氯地平组的收缩压(SBP)降压幅度与苯那普利组有明显差异外(P<0 01),余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三组降压药总有效率分别为氨氯地平组93 3%,苯那普利组86 7%,比索洛尔组90 0%,各组间比较也无显著差异(P>0 05)。降压T/P比值结果表明,各组均大于50%,氨氯地平组大,苯那普利组小。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观察表明,氨氯地平组、苯那普利组治疗后甲襞微循环的管袢形态、血流流态积分值及总积分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袢周影响不明显(P>0.05),而比索洛尔组对甲襞微循环无显著性影响。结论:三组药物均显示很好的降压效果,但氨氯地平组对24 h血压控制好,而比索洛尔组对心率、血脂有不利影响,氨氯地平组、苯那普利组可改善患者的甲襞微循环,比索洛尔则无改善作用。

    作者:钟忠辉;刘国树;孟凡华;刘凤英;李向红;赵秀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素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微循环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微循环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方法: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二组。A组14例,给予常规治疗;B组2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其中12例应用肝素,10例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每位患者用药至少二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血清透明质酸(HA)水平、vW因子(vWF)含量、AT-Ⅲ活性。B组中有5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行肝活组织检查。结果:治疗半月前后,A、B二组ALT、PT水平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B组HA、vWF水平显著下降。肝素组与低分子量肝素组相比,AT-Ⅲ活性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肝细胞肿胀减轻,肝窦腔通畅,毛细胆管淤胆减轻。结论: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可以改善肝脏微循环,短期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低分子量肝素应用更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郝菁华;石军;任万华;韩国庆;王万忠;朱菊人;王书运;谢英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肌损伤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在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与预后既有迥异,又存在诸多共同特征的严重冠脉事件.早期甄别不同临床亚型对于治疗措施的选择,特别是预后的改善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证实,血清肌钙白蛋白I和T在此方面有独到优越之处.

    作者:许俊堂;胡大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