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军;吴曙军;董坚;杨春
我院1995年1月~2006年1月取第十一肋间切口行肾癌根治性切除6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63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1岁.右侧34例,左侧29例,肿瘤大小3~10 cm.肾上极肿瘤19例,肾中下极肿瘤44例.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60例,嫌色细胞癌3例.肾蒂淋巴结转移11例.临床分期Ⅰ~Ⅲ期,同侧肾上腺切除19例,病理检查未发现癌转移.
作者:邵雪峰;向贵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子宫腺肌瘤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发病率从8.8%~31%不等[1].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痛经,月经过多和不孕.药物治疗仅能控制其症状而不能消除病灶.对年轻且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子宫切除难以接受.我院自2004年5月采用腹腔镜下切除的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瘤,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长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女性膀胱颈梗阻(FBNO)是由不同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所致的膀胱出口梗阻综合征,以排尿困难为主要特征[1].其外科治疗方法包括尿道扩张、膀胱颈Y-V成形、经膀胱行膀胱颈后唇楔形切除等方法,效果常不满意.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我们采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RBn)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FBNO)5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孟峻嵩;王云炎;汤鹏;王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双J输尿管内支架管广泛应用于各种上尿路手术中,术后能起到很好的内支架和内引流作用,有效的解除上尿路梗阻,并一定程度上预防了术后上尿路的狭窄,且膀胱镜下即能拔管、换管.但如放置不当或长时间留置会造成输尿管内支架管滞留,以至拔管困难.1996年10月~2006年3月,我院收治双J输尿管内支架管滞留患者16例,报道如下.
作者:蒋晓东;邹建纲;周忠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结核杆菌侵入机体后,人体是否发病及发病病情的轻重,不仅取决于结核杆菌的数量和毒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肺结核患者自身免疫状态,而机体免疫状态的高低还直接影响肺结核化疗的疗效.人体胎盘脂多糖是一种免疫调节剂,通过其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目的.我们对临床肺结核患者采用短程化疗方案配合人体胎盘脂多糖治疗,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韩庆;王怀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胸腔镜,纵隔镜的出现为胸科手术提供更为广阔的领域,单肺通气技术的操作越发显得重要.但临床上常遇到导管插入后管端不到位或由于术中患者体位变动,手术牵拉等原因,致导管错位.通常插管后用传统定位法(听诊法、呼出气流法),双肺隔离效果不佳,甚至发生低氧血症.自光导纤维支气管镜(FOB)应用于双腔管定位以来,双腔管插管错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大为降低.
作者:刘勇;曹春芳;廖建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40岁以下妇女卵巢上皮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岁以下妇女卵巢上皮性癌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3例患者确诊为卵巢上皮性癌的中位平均年龄为33岁,多以腹痛,腹胀和盆腔包块为主要症状,49例(67.1%)为单侧,肿瘤大径线平均为15.4 cm,所有患者均接受肿瘤减灭术,57例(78.1%)达到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病理分级为G1、G2、G3级者分别为45.2%(33/73)、34.2%(25/73)、20.6%(15/73).病理类型以浆液性囊腺癌和粘液性囊腺癌常见,占78.1%(57/73).41例(56.2%)临床分期为Ⅰ期和Ⅱ期.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化疗,5年生存率53.4%.本病预后与临床分期、细胞学分级、手术彻底性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40岁以下妇女患者卵巢上皮性癌较少见,肿瘤体积较大,单侧多见,早期,高分化多见,经手术和化疗,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周碧芳;裴红;吴强;周宝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激活淋巴细胞与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关系.方法 将兔实验性PVR玻璃体增殖膜进行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制作切片,采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3、CD43、CD 68、CD 23、CD2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以兔实验眼的对侧眼球后段组织作阴性对照.结果 20只眼中18只眼发生了视网膜脱离.实验中见到抗CD3、CD 43、CD 68阳性的染色结果,细胞膜及细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而CD 23、CD 20呈阴性.结论 T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处于激活状态,在实验性PV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免疫介导过程.
作者:梁慷;卞征;张智弘;于焱;卞春及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对患者体表组织缺损凹陷的修复关键是寻找一种理想的填充材料.多年来,在整形外科界都采用传统的自体真皮脂肪瓣填充,由于其吸收率高达50%~60%,且取材供区造成新的缺损,临床效果一直不理想.自2002年11月~2005年12月以来,我们采用脱细胞异种(猪)真皮基质作为填充材料,对10例不同部位体表软组织缺损凹陷的患者进行皮下充填,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马来祥;胡寅;陈光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99mTc-HL91乏氧显像与99mTc-MIBI亲肿瘤显像对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5例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和11例对照者行99mTc-HL91乏氧显像和99mTc-MIBI亲肿瘤显像.经99mTc-HL91断层显像后1 d行99mTc-MIBI断层显像,并对显像阳性患者利用感兴趣区(ROI)技术分别勾画肿瘤(T)与对侧相应部位(N),计算T/N比值.结果 99mTc-HL91肺部病灶显影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84.0%(21/25),90.9%(10/11),86.1%(31/36),99mTc-MIBI显像76.0%(19/25);90.9%(10/11);80.5%(29/36).随访好转组与死亡组99mTc-HL91乏氧显像及99mTc-MIBI显像肺部病灶T/N比值分别为2.17±0.41、3.12±0.72(t=3.817,P<0.01)和3.43±0.62、1.99±0.74(t=3.010,P<0.05).结论 99mTc-HL91乏氧显像与99mTc-MIBI亲肿瘤显像诊断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两者均能对患者预后进行初步判断.
作者:王振欣;许昌韶;王庆才;陶敏;章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TNF/TNFR超家族成员中的CD40/CD40L分子因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和疾病的密切关系而备受瞩目,成为免疫学及肿瘤免疫研究中的热点.在人类的恶性肿瘤中,大多数的恶性淋巴细胞性肿瘤都表达CD40分子,但CD40在上皮性肿瘤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得很少,本文研究CD40在乳腺癌细胞株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进而探讨CD40作为靶分子在乳腺癌生物治疗中的可行性.
作者:邓敏;施勤;顾永平;谢芳;张学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颞窝位居头颅侧方,由浅及深.该处肿瘤虽少有发生,病理类型却多样[1],另时有颅底深部侵犯,治疗不易.本文回顾总结我们诊治的颞窝肿瘤9例,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1999年3月~2005年8月,共收治颞窝肿瘤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8~62岁;病程2~38个月;临床表现为头痛和局部包块9例,张口困难5例,突眼1例.均经头部CT和MRI扫描检查,病变位于右侧5例,左侧4例.肿瘤大径3~8.5 cm,平均4.5 cm.其中有骨破坏3例,包括眼眶侧壁和中颅窝底部.
作者:程刚;李海林;耿晓增;傅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腹部带蒂皮瓣常用于手、腕部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其优点是皮瓣面积大、循环可靠、易于成活、外观好和供瓣区隐蔽.我科于2004年4月~2006年4月,对10例手、腕部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行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夏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24 h食管pH监测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GER)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便携式pH自动记录仪,对30例疑诊为GER的新生儿行24 h食管pH监测;以无症状的新生儿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GER组各项反流指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新生儿病理性GER临床表现以呕吐(溢乳)常见(95.5%),其次为呼吸暂停(发作青紫)(22.7%)和呛咳(4.5%);除单纯病理性GER及消化道畸形为主要病因外,新生儿窒息及败血症也与其关系密切.结论 GER有多种临床表现,行24h食管pH监测是早期诊断新生儿GER的较好方法.GER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应积极寻找病因,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作者:殷勤;甘卫华;焦泽霖;游思洪;张爱青;吴伟玲;郑大同;张薇莉;李述庭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996年10月~2005年10月,我院在体外循环下行动脉导管手术33例,本文就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的选择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闭合手术共计33例.男13例,女20例,年龄1岁8个月~56岁,平均16.56岁.体重10.5~59 kg,平均31.54 kg.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10例,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19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10例,房间隔缺损(ASD)6例,肺动脉狭窄(PS)1例,法洛四联症(TOF)2例)],心内膜炎主动脉瓣病变1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2例,主动脉瓣病变1例.
作者:赵六六;但文富;游昕;梁勇;周建国;马游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3种细胞因子在结核、肺癌患者血清中浓度变化的意义.方法 用ELISA法同步分别检测36例初治活动性结核、24例肺癌及12例健康对照组血清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2、IL-4水平.结果 结核组IFN-γ[包括痰集菌阳性、结核菌素试验(PPD)≤2+组)]明显高于肺癌组、健康对照组(P<0.05),肺癌组与对照组无区别;结核组IL-4高于肺癌组;60岁以下患者血清IFN-γ、IL-12浓度结核组高于肺癌组.结论 细胞因子IFN-γ、IL-12、IL-4在结核与肺癌患者血清中浓度不同,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
作者:沈云飞;殷凯生;王新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共收治肾上腺髓质脂肪瘤21例,其中9例行开放性手术,12例行后腹腔镜手术,现比较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8~59岁.肿瘤位于右侧15例,左侧6例;平日腰背不适7例,5例伴轻度高血压,1例伴血尿;体检时发现19例,无阳性体征.21例血K+均正常;血糖20例正常,1例糖耐量增高.肾上腺内分泌检查包括尿儿茶酚胺(VMA)和血、尿皮质醇,21例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确诊20例,1例可疑.开放性手术9例,肿瘤直径3~10 cm,平均4.5 cm,其中1例约10 cm×10 cm大小,后腹腔镜术12例,肿瘤直径3~7 cm,平均4.0 cm.
作者:刘成;丁宝军;殷长军;徐正铨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本文探讨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同时加入L-精氨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健康SD大鼠60只,体重200~300 g,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前5组为实验组,即LA10组,LA100组,LA10+SOD组,LA100+SOD组和SOD组,其中LA10组和LA100组分别在心肌缺血前给予10 mmol/L和100 mmol/L的L-精氨酸,LA10+SOD组和LA100+SOD组在心肌缺血前和前两组一样,再灌注时再给予1 000 U/L SOD,SOD组仅再灌注时给予1 000 U/L SOD.第6组为对照组,不加以上药物.参照Neely等方法建立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稳定15 min后关闭主动脉插管,经主动脉根部以6.0kPa压力顺行灌注St.Thomas停跳液.停搏90 min后开放主动脉插管,恢复Langendorff灌注30 min,期间作各项指标测定.
作者:蔡建志;王永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类短串连重复序列(STR)基因位点检测技术应用于同胞亲缘关系鉴定的可靠性.方法 采集3名已知同胞与1名未知女性个体血样,提取DNA,常规PCR扩增,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染显色分析.结果 得到具有排除价值的5个位点(D12S375,D8S1179,TH01,FGA和D21S11),否定了未知个体与3名同胞同父同母兄妹的亲缘关系.结论 STR基因位点多、多态性高、分布广、灵敏度高、易检测,是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的主要技术手段,在同胞鉴定中有较强的适用性.
作者:周惠英;丁小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促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机制及其在肥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油红染色观察脂滴堆积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1β-HSD1的表达.应用氢化可的松刺激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观察11β-HSD1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的变化.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的变化.结果 (1)油红染色显示脂滴堆积随着小鼠前脂肪细胞(3T3-L1)细胞分化过程逐渐增加.(2)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模型中(0、2、4、6、8d),11β-HSD1蛋白水平是上调的,证实11β-HSD1蛋白分子量为34 000.(3)11β-HSD1及GR的mRNA表达在分化过程中是上调的.(4)11β-HSD1对氢化可的松的刺激是时间和浓度依赖的,而氢化可的松的刺激对GR影响不大.(5)脂蛋白脂肪酶(LPL)、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肪酸结合蛋白(aP2)在分化过程中明显上升,前脂肪细胞因子-1(Pref-1)在分化早期升高,在分化后期明显下调.结论 11β-HSD1通过受体前调节作用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参与肥胖的发生.
作者:刘云;孙岩;刘娟;丁国宪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