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娜
目的建立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分离、扩增以及诱导和分化为成骨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骨组织工程选择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抽取健康成人骨髓组织,用Percoll分离液分离出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在含体积分数为10%小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液中,置于37℃、含体积分数为5%的CO2湿化空气孵箱中培养,通过传代培养扩增BMSCs,传三代时改用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和维生素C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用倒置显微镜、HE染色观察增殖和分化情况,并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结节形成能力.结果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生长良好,表现出与典型的成骨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结论所建立的成人BMSCs分离、扩增以及诱导和分化为成骨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稳定和实用,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的常规方法之一.
作者:丁亮华;罗光华;董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恶性淋巴瘤根据组成肿瘤的主要细胞成分和组织结构分为何杰金氏病(HD)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经常累及纵隔,常表现为前、中纵隔多发大小不等的淋巴结肿大,部分可有融合,但以纵隔团块出现较少见.笔者自2002年至2004年,从237例纵隔淋巴瘤病例中搜集了11例融合肿块型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勇;沈文荣;钱云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NHAC)、非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HAC)和珊瑚羟基磷灰石(CHA)的体外生物相容性,为组织工程提供理想的细胞基质载体材料.方法将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与上述三种载体材料体外复合培养,应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法)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对材料上复合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和功能测定.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在NHAC和CHA两种材料上良好地黏附、增殖和生长.细胞的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未受到材料的影响;而HAC不利于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并使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结论 NHAC和CHA两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理想的骨替代材料;HAC不适合做细胞外基质.
作者:王晓东;刘新晖;张亚;张德强;王明海;张希峰;王科文;张锡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上颈椎损伤较下颈椎损伤更容易误诊和漏诊,而治疗上更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交通事故等高能量损伤的增多,上颈椎损伤即使在市级医院也很常见.我院自1998年起开展上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1,2],为探索基层医院在诊治寰枢椎损伤方面的策略,我们对此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作者:徐瑞生;王立邦;王刊石;吴洁石;王雪松;伍亚菊;沈小松;包聚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院自1999年10月至2003年3月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7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78例,男54例,女24例,年龄20~64岁.20~50岁青壮年55例,占70.5%.左侧50例,右侧28例.交通事故伤48例,坠落伤13例,其它伤17例.Schatzker分类:Ⅰ型6例,Ⅱ型26例,Ⅲ型14例,Ⅳ型10例,Ⅴ型16例,Ⅵ型6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21例,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外侧副韧带损伤1例,外侧半月板损伤22例,内侧半月板损伤14例.软组织损伤0级6例,1级44例,2级20例,3级8例.
作者:何金山;戴善和;王信山;徐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小儿轮状病毒(RV)性腹泻的发病规律和血清型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对2001年9月~2003年8月期间5岁以下的腹泻住院病儿的粪标本,进行病毒抗原鉴定和血清分型.结果 721份小儿腹泻粪标本,轮状病毒阳性为345例(47.85%);年龄在7~18个月时发病率高为239例(69.28%);10月份~1月份是发病高峰季节,为248例(71.88%);血清型分型以G3型199例(60.49%)为主,其次是G1型74例(22.49%);少见的血清型G9型3例(0.90%).在对G血清分型标本中的80份进行P血清分型,其中P[4]型29株,P[8]型11株,P[4]、[8]混合型8株.G型和P型的组合型是P[4]G3、P[8]G3、P[4]G1等29例(36.25%)为主,P[8]G1和P[4]G2为6例,仅占8.20%.出现2例(0.60%)P[4]G9少见组合型.结论苏州地区2001年9月~2003年8月间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是以G3型流行毒株为主,全国则以G1型为主.
作者:武庆斌;顾红英;唐伟国;金辉;王蓓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对稳定性变化.方法选用7具骨质疏松脊柱标本,测试单枚螺钉与器械中螺钉、平行与非平行方向植入螺钉、两节段与三节段固定中螺钉以及有无横向连接装置器械中螺钉的大拔出力(F-max)和螺钉拔出4 mm的能量吸收值(E-4 mm).结果单枚螺钉F-max为(296±17)N,E-4 mm(673±21) Nm,器械中螺钉分别为(345±24)N和(1 120±35) Nm(P<0.01);三节段固定螺钉大于两短节段(分别增加4.96%和8.30%,P<0.05);有横向连接装置器械螺钉大于无横向连接装置(分别增加3.5%和7.2%,P<0.05);非平行植入螺钉大于平行植入(分别增加1.5%和2.9%,P>0.05).结论采用螺钉与连接棒强直性连接,有横向连接装置器械,非平行方向植入螺钉和增加固定点或固定节段等方法,可以提高器械中螺钉固定的相对稳定性.
作者:殷渠东;郑祖根;蔡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镰状细胞贫血多发于黑色人种[1,2],好发于非洲与美洲黑人,约0.15%黑人患本病[3].此病我国极为罕见,报道极少.我们于2001~2003年在参加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工作中,收集了25例镰状细胞贫血的骨骼临床X线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品恺;王琴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儿童智力发育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后天教育对于其智力发育的影响是当今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随着脑神经生物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研究的深入,传统智能理论和应试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探讨各学科成绩对儿童智力和智能结构的影响,作者在苏州市某中学对400名新生展开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巫瑛;古桂雄;朱怀远;朱玲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损伤和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产生的关系以及TGF-β2的作用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病程糖尿病动物模型(2周及20周)视网膜中TGF-β2的表达,RT-PCR测定其受体TGF-βRⅠ及TGF-βRⅡ的表达.结果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内TGF-β2随糖尿病进展表达增加,其受体TGF-βRⅠ的表达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TGF-βRⅡ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TGF-β2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并有可能通过TGF-βRⅡ型受体起作用.
作者:谢平;刘庆淮;戈应宾;袁孝如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将细胞和材料构建成工程骨用作骨移植替代材料.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培养技术较为成熟,基因转移技术的应用使得其分化增殖能力得到增强,更利于骨组织的再生.现有多种人工合成或天然的支架材料均未能达到理想的要求,需应用新技术工艺对其进行修饰和改性以降低免疫原性,增强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吸附、分化、增殖能力,并在工程骨构建过程中引入生长因子,利于新骨形成.组织工程骨初步进入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将逐步实现产品产业化生产.
作者:王骏骅;杨惠林;耿德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儿右室双出口(DORV)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DORV病儿63例,年龄2个月~13岁,平均(4.25±3.46)岁,体重5~44 kg,平均(14.3±7.46) kg.室间隔缺损(VSD)位于主动脉瓣下44例,肺动脉瓣下4例,靠近主、肺动脉开口14例,远离主、肺动脉开口1例.肺动脉高压(PH)19例,肺动脉狭窄(PS)41例和肺动脉闭锁(PA)3例.合并双VSD 3例,房间隔缺损10例,冠状动脉畸形4例,左肺动脉狭窄3例,二尖瓣病变3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无脾综合征1例,主动脉弓缩窄2例,右位心3例,左心发育不良4例,无顶冠状窦1例,室壁瘤/胸腹壁缺损1例.结果一期根治手术51例,分期手术12例.手术死亡6例,病死率9.52%.随访1个月~12年,2例有轻度流出道残余梗阻,2例VSD残余漏,其中1例死亡,余生存良好,仍在随访中.结论认清病理解剖关系,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尽量在幼儿期行根治手术,加强术后监护,是取得DORV良好治疗效果的保证.
作者:莫绪明;谷兴琳;钱龙宝;张儒舫;顾海涛;夏建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手指皮肤、伸肌腱同时缺损,传统的方法是先皮瓣覆盖,二期再作肌腱移植,不但疗程长,且往往造成关节僵硬,严重影响其功能恢复.我院自1998年至2004年利用带固有伸肌腱的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及伸肌腱缺损9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薛明宇;许亚军;吴永伟;陆尧 刊期: 2005年第02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先后报道皮神经-浅静脉皮瓣及对腕部血管网进行研究[1~3],提供了临床应用的理想术式.自2002年12月至2004年1月我们在此基础上结合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7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祁强;李永林;林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应用脊柱外固定复位器治疗胸腰椎骨折.方法自行设计研制脊柱外固定复位器,器械由经皮椎弓根钉和支架构成.临床应用127例,其中屈曲压缩型骨折37例,爆裂骨折81例,屈曲牵张骨折9例.结果随访2.5~7年,平均5年2个月.127例术后椎体高度明显恢复,椎体前缘高度丧失度术前(41.00±16.73)%,术后(2.50±2.97)%;椎体后缘高度丧失度术前(8.00±10.65)%,术后(6.70±1.32)%.脊柱后凸畸形角显著减小,术前(19.00±7.09)度,术后(6.79±3.78)度.81例爆裂骨折术后椎管矢径增大,从术前(7.00±1.75) mm增至术后(13.00±3.73) mm.术前、术后测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7例神经损伤恢复,其中15例恢复正常,10例部分恢复,2例无恢复.115例术后恢复正常生活工作,11例能进行日常生活及轻工作,1例日常生活困难需人照料.结论临床应用脊柱外固定复位器治疗胸腰椎骨折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金正帅;王道新;范卫民;吴宁廼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999~2002年我科分别行空管药物和常规根管治疗乳牙牙髓炎、死髓牙及尖周炎382例,现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382例中男186例,女196例,年龄3~10岁.乳前牙180颗,乳磨牙322颗,共计502颗牙;其中牙髓炎143颗牙,死髓牙122颗牙,尖周炎237颗牙.实际终治疗482颗牙,因尖周炎20颗牙在治疗时没有按时复诊,所以统计时略去.
作者:杨昭宇;吴国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 对体外培养的创面成纤维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通过MTT测定法、3H-TdR 掺入法、成纤维细胞胶原凝胶模型研究IFN-γ、TGFβ3 对不同时期创面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DNA合成及其在胶原凝胶中收缩的变化.结果 IFN-γ和TGFβ3在体外对正常皮肤真皮和烧伤后不同时期创面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作用不同: (1)相同浓度的两种因子均能明显抑制正常真皮和伤后10、14 d创面成纤维细胞,对伤后28、35 d的创面成纤维细胞γ-干扰素的抑制作用较弱、TGFβ3作用则不明显;(2)对成纤维细胞在胶原凝胶中的收缩能力,两种因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强的作用均表现在对伤后21 d的创面成纤维细胞上.结论γ-干扰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β3可能参与了调节创面成纤维细胞的表型转化与调控而影响其生物学特征,进一步的研究有利于为临床用生物学方法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控制瘢痕增生或挛缩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永林;祁强;赵小瑜;周兆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们应用一种新的手术入路,即前外侧经腹肌间隙入路,治疗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病例1,女性,53岁,腰腿痛2年,站立和行走久后右大腿外侧及小腿内侧酸痛,间歇性跛行.体征:右侧膝腱反射减弱,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CT、MRI示L4~5右侧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
作者:刘景堂;杨惠林;唐天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口腔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其中鳞癌占首位且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影响口腔鳞癌扩散和转移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细胞与细胞间粘附功能的丧失和恶性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向远处游走的过程及其相关因素上,本文研究CD44v6在口腔鳞癌扩散和转移中的表达及对于肿瘤预后判断的意义.
作者:刘健;浦剑虹;顾永平;吴德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组织工程技术是材料工程学与生命科学结合而产生的一项新技术,即是将生物材料、种子细胞及细胞因子相结合,修复受损组织的技术.近年来在骨缺损修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以损伤修复创伤的治疗模式,并表现出明显优势.动物实验表明,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明显优于其它各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转基因技术运用于组织工程后,显著提高了受损骨组织的修复效率.临床实验证实组织工程骨在受损部位能稳定存在,且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因此,组织工程技术已成为骨缺损修复的一种新治疗手段,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耿德春;杨惠林;王骏骅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