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远;孙二堂;关晓萍
急性脑血管疾病(ACVD)均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1]. 为了探讨ACVD和其它疾病以及正常人之间微循环的关系, 我们对本院1990年7月至1996年3月的ACVD患者在未治疗前的甲襞微循环进行了观察.
作者:黄怀宇;朱公悦;黄志东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多系统综合症, 包括甲状腺肿大、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精神等病变. 多年来, 人们对其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有过大量的探索. 近几年, 我们对154例甲亢患者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 并设健康组加以对照, 证实甲亢患者除有全身各脏器变化外, 还存在甲襞微循环特征性改变, 而且其改变早于临床症状.
作者:王革革;吴永成;胡勇;丁义良 刊期: 1998年第02期
葛根素为中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是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 历代记载它具有祛风解表功能, 主治消渴. 临床上已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且取得较好疗效[1]. 近年来, 葛根素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有人报导, 静脉注射葛根素总黄酮对伴有头痛、颈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的高血压病人有明显疗效, 可使该类病人的异常脑血流图正常化[2]. 但静脉注射葛根素对脑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尚少, 为此我们观察了静脉注射葛根素对正常和高分子右旋糖酐(HMWD)所致微循环障碍小鼠脑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李定格;王世军;李以菊;荆雪梅;姬广臣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我们以往的实验证实, 加味佛手散有维持红细胞正常变形能力的作用[1],本研究主要从红细胞膜的流动性、红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方面, 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
作者:舒沪英;陈琢;焦新福;韩庆红;姜永;杨芙蓉;章菊花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急性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具有即刻发生和即刻消失的特点, 因此人们尤其重视短半衰期和超短半衰期活性物在其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其中内皮细胞源性物质以前列腺素类代谢产物、一氧化氮、自由基等等研究较多, 对于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的研究极少见报道. 本实验应用电生理技术, 研究缺氧对EDHF的影响及相关的信息传递机制.
作者:胡清华;王迪浔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甲襞微循环及过敏原皮试检查已广泛地应用于哮喘临床.为进一步探讨二者对哮喘的诊疗意义,本文作如下研究.
作者:罗词文;肖燕芳;高柏成 刊期: 1998年第02期
酒精性痴呆(PAD)被认为是与维生素B1缺乏及酒精直接对大脑皮质细胞的毒性作用有关的疾病, 但PAD的病理机理仍有争议. 文献报道嗜酒者比不饮酒者脑卒中发病率约高3倍[1]. 因此对PAD的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研究, 对于进一步认识该病的病理机制和临床治疗均具重要意义.
作者:何振朝;周洁玫 刊期: 1998年第02期
近年来, 血液流变学与肿瘤的关系已引导起人们关注, 而有关肝癌的血液流变性质方面的报道不多, 因此我们对44例肝癌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
作者:叶惠凤;袁东海;李春光;刘光辉 刊期: 1998年第02期
利用磁治病已有悠久历史, 近代临床应用更广. 磁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消炎、消肿、降低血压等作用, 这些已被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1,2], 并认为磁能改善血液循环, 特别是局部微循环. 为此本文就动、静磁场对甲襞微循环的作用来探讨磁场改善微循环的机理.
作者:曹治寰;吴冰洁;郭非;杨静;徐鹤鑫;葛艳萍;袁正华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由于遗传、激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免疫调节紊乱所致的慢性炎性疾病, 常常累及全身的多个器官系统, 许多患者的血液系统呈高凝状态并伴有微血栓形成[1]. 为了探讨其形成因素, 我们进行了SLE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性测定(PAgT)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剂PAI)活性的检测.
作者:梁虹;邹虹 刊期: 1998年第02期
阿司匹林(ASA)早在1970年代即被用于抗血小板的聚集和抗血栓.它的抗栓作用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使花生四烯酸不能转为环内氧化物(PGG2,PGH2),后不能形成血栓素(TXA2)而实现的.但同时它也抑制了前列环素的合成.而前列环素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与舒张血管作用,当它的作用受到抑制时就会有利于血栓的形成.因此各种文献所报道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果并不一致,对合理的剂量和用法也存有争论[1,2].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阿司匹林的二种剂量的急性(一次用药)实验与慢性(每日一次,为期一周)实验,比较剂量和时间对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影响.
作者:徐蕾;连杰;郑筱祥 刊期: 1998年第02期
内皮素(Endothelin, ET)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Yanagisawa等从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发现的一种强效收缩血管的生物活性肽. ET具有促细胞增殖, 增加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作用[1].为探讨ET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我们检测了32例脑血栓急性期(3天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血浆24 h ET水平变化.
作者:李汶霞;李清美;王志新;刘成玉;夏作理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本文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大剂量地塞米松对脑创伤后家兔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旨在探讨大剂量激素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的作用机理.
作者:陈治标;张宇兰;马珍梅;叶应湖;王国安 刊期: 1998年第02期
左房血栓形成是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的重要并发症. 因而我们观察二尖瓣狭窄病人的血液流变性特点, 以探讨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房血栓形成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作者:胡成林;张庆华;唐其柱;江洪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有报道指出, 如果根据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其患病率几乎可达100%[1]. 一般认为代谢紊乱和血管病变是其主要发病原因. 近年来微循环障碍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重视, 常将糖尿病神经病变与肾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并称为微循环障碍的三联病症[2]. 本文通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患者甲襞微循环的观察, 对糖尿病神经病变与微循环的关系进行研究.
作者:武宝玉;袁申元;朱良湘;付汉菁;陈建文;杨毅 刊期: 1998年第02期
冻结性冷损伤是以组织冻结再融化过程的病理改变为基础的损伤. 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了. 业已证实, 血管内皮细胞(VEC)除了屏障及膜转运功能外, 更是体内大的内分泌器官, 主动参与多种生命活动, 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VEC对各种理化刺激均非常敏感且反应迅速, 因此其在冻伤发病中的作用亦受到极大的关注. 现就有关VEC冻融损伤机制的研究简述如下.
作者:杨增仁;杜桂仙 刊期: 1998年第02期
血管铸型技术用于脑微血管研究始于1970年代, 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大部分研究为基础课题, 少数涉及临床, 目前尚未见该技术用于颅脑火器伤研究的报道. 为了研究颅脑火器伤微循环, 我们成功地制作出颅脑火器伤脑微血管铸型标本, 为颅脑火器伤脑微循环的形态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钱畅;陈长才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代谢紊乱的疾病, 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症, 病因十分复杂, 尚未完全阐明. 为此我们测定了50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为探讨其病因学和治疗学提供参考.
作者:景远;孙二堂;关晓萍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急性心肌梗塞状态下的全血粘度和心泵功能的关系已被证实[1].本研究采用冠脉结扎,造成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一次性灌胃给药,在不同实验时间点测定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旨在探讨自制中药--降粘抗栓片Ⅰ号(JNKST-Ⅰ)对急性心肌缺血犬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流变学指标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宗仁;马世平;陈学福;夏天;廖福龙 刊期: 1998年第02期
近年来,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改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此, 笔者对20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检测, 并以50例正常人作对照, 旨在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微循环学特点.
作者:林琍;江国梅 刊期: 199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