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琍;江国梅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 其首发的主要症状为眩晕, 而客观诊断依据较少;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能无创伤地穿透颅骨, 直接取得颅内外动脉的血流动态信息, 对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独特的诊断价值. 我们对临床诊断VBI的90例中老年患者进行TCD检测, 以分析VBI所致眩晕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作者:李相如;何家声;沈刚 刊期: 1998年第02期
左房血栓形成是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的重要并发症. 因而我们观察二尖瓣狭窄病人的血液流变性特点, 以探讨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房血栓形成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作者:胡成林;张庆华;唐其柱;江洪 刊期: 1998年第02期
利用磁治病已有悠久历史, 近代临床应用更广. 磁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消炎、消肿、降低血压等作用, 这些已被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1,2], 并认为磁能改善血液循环, 特别是局部微循环. 为此本文就动、静磁场对甲襞微循环的作用来探讨磁场改善微循环的机理.
作者:曹治寰;吴冰洁;郭非;杨静;徐鹤鑫;葛艳萍;袁正华 刊期: 1998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急性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具有即刻发生和即刻消失的特点, 因此人们尤其重视短半衰期和超短半衰期活性物在其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其中内皮细胞源性物质以前列腺素类代谢产物、一氧化氮、自由基等等研究较多, 对于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的研究极少见报道. 本实验应用电生理技术, 研究缺氧对EDHF的影响及相关的信息传递机制.
作者:胡清华;王迪浔 刊期: 1998年第02期
葛根素为中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是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 历代记载它具有祛风解表功能, 主治消渴. 临床上已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且取得较好疗效[1]. 近年来, 葛根素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有人报导, 静脉注射葛根素总黄酮对伴有头痛、颈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的高血压病人有明显疗效, 可使该类病人的异常脑血流图正常化[2]. 但静脉注射葛根素对脑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尚少, 为此我们观察了静脉注射葛根素对正常和高分子右旋糖酐(HMWD)所致微循环障碍小鼠脑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李定格;王世军;李以菊;荆雪梅;姬广臣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甲襞微循环及过敏原皮试检查已广泛地应用于哮喘临床.为进一步探讨二者对哮喘的诊疗意义,本文作如下研究.
作者:罗词文;肖燕芳;高柏成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多系统综合症, 包括甲状腺肿大、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精神等病变. 多年来, 人们对其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有过大量的探索. 近几年, 我们对154例甲亢患者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 并设健康组加以对照, 证实甲亢患者除有全身各脏器变化外, 还存在甲襞微循环特征性改变, 而且其改变早于临床症状.
作者:王革革;吴永成;胡勇;丁义良 刊期: 1998年第02期
近年来, 血液流变学与肿瘤的关系已引导起人们关注, 而有关肝癌的血液流变性质方面的报道不多, 因此我们对44例肝癌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
作者:叶惠凤;袁东海;李春光;刘光辉 刊期: 1998年第02期
肩-手综合征(SHS)是中风偏瘫后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侧肩痛、手肿及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1], 严重影响偏瘫肢体功能康复. 而针刺治疗对其有较好疗效[2]. 本文从甲襞微循环来观察SHS患侧针刺前后的变化并探讨针刺的作用机理.
作者:夏晨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机体中的阻力--容量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与心脏的前后负荷息息相关,而微循环则是其中重要的功能部分;在整体微循环之中的甲襞微循环,必然与心脏负荷存在着规律性联系.基于这一生理学事实[1],我们对60例慢性充血性心衰(CHF)患者应用硝酸甘油和酚妥拉明以减轻其心脏前后负荷,同时测定其治疗前后的甲襞微循环、左室舒张末压(LVEDP)和外周阻力(SVR),进行对照分析;目的在于探讨甲襞微循环的改变对于心脏负荷的意义,并进一步尝试将微循环测定引入无损性心功能检测的范畴.
作者:罗志雄;董仁寿 刊期: 1998年第02期
为了提高对新生儿重症硬肿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改善血液流变性药物对该症的治疗机理,近年我们对22例新生儿重症硬肿症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以观测其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
作者:王国良;王永平;赵国华;赵秀芝;耿庆胜;马志国;阎洪云 刊期: 1998年第02期
内皮素(Endothelin, ET)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Yanagisawa等从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发现的一种强效收缩血管的生物活性肽. ET具有促细胞增殖, 增加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作用[1].为探讨ET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我们检测了32例脑血栓急性期(3天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血浆24 h ET水平变化.
作者:李汶霞;李清美;王志新;刘成玉;夏作理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我们以往的实验证实, 加味佛手散有维持红细胞正常变形能力的作用[1],本研究主要从红细胞膜的流动性、红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方面, 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
作者:舒沪英;陈琢;焦新福;韩庆红;姜永;杨芙蓉;章菊花 刊期: 1998年第02期
近年来,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改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此, 笔者对20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检测, 并以50例正常人作对照, 旨在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微循环学特点.
作者:林琍;江国梅 刊期: 1998年第02期
阿司匹林(ASA)早在1970年代即被用于抗血小板的聚集和抗血栓.它的抗栓作用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使花生四烯酸不能转为环内氧化物(PGG2,PGH2),后不能形成血栓素(TXA2)而实现的.但同时它也抑制了前列环素的合成.而前列环素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与舒张血管作用,当它的作用受到抑制时就会有利于血栓的形成.因此各种文献所报道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果并不一致,对合理的剂量和用法也存有争论[1,2].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阿司匹林的二种剂量的急性(一次用药)实验与慢性(每日一次,为期一周)实验,比较剂量和时间对阿司匹林抗血栓作用的影响.
作者:徐蕾;连杰;郑筱祥 刊期: 1998年第02期
近年来,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ltraviolet blood irradiation and oxygention, UBIO)在临床治疗领域的发展引人注目. 我们自1992年以来采用UBIO加脉络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法治疗4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并进行了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血气的分析观察, 同时选择3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单用脉络宁注射液及一般性治疗, 比较二者疗效.
作者:钟潍役;钟慧宁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有报道指出, 如果根据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其患病率几乎可达100%[1]. 一般认为代谢紊乱和血管病变是其主要发病原因. 近年来微循环障碍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重视, 常将糖尿病神经病变与肾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并称为微循环障碍的三联病症[2]. 本文通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患者甲襞微循环的观察, 对糖尿病神经病变与微循环的关系进行研究.
作者:武宝玉;袁申元;朱良湘;付汉菁;陈建文;杨毅 刊期: 1998年第02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全身小动脉痉挛, 但其病因至今不明.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作用的血管活性物质, 可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本文通过测定妊高征胎盘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活性, 结合妊高征患者胎盘绒毛血管超微结构的观察, 探讨了NO对妊高征胎盘微循环的调节作用.
作者:谢青贞;杨菁;徐望明 刊期: 1998年第02期
肾阻抗容积脉波可显示肾内脉动血管的功能状态及大致反映局部血液的灌流量. 我们用阻抗法动态研究了急性肾衰大鼠肾阻抗容积脉波的改变以及樟柳碱、东莨菪碱、山莨菪碱三种莨菪药对这些改变的影响.
作者:吴广礼;田牛 刊期: 199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