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痴呆(PAD)被认为是与维生素B1缺乏及酒精直接对大脑皮质细胞的毒性作用有关的疾病, 但PAD的病理机理仍有争议. 文献报道嗜酒者比不饮酒者脑卒中发病率约高3倍[1]. 因此对PAD的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研究, 对于进一步认识该病的病理机制和临床治疗均具重要意义.
作者:何振朝;周洁玫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 其首发的主要症状为眩晕, 而客观诊断依据较少;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能无创伤地穿透颅骨, 直接取得颅内外动脉的血流动态信息, 对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独特的诊断价值. 我们对临床诊断VBI的90例中老年患者进行TCD检测, 以分析VBI所致眩晕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作者:李相如;何家声;沈刚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现代火器伤中,肢体损伤比较常见,其发生率为50~60%.肢体火器伤时,除了局部伤道及周围组织严重、广泛损伤外,也可导致远隔伤道的多种重要器官和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即远达效应(Remoteeffects)[1].其中,对脑的损伤较为常见.以往的研究表明,肢体火器伤时可引起脑电图以及神经肽等发生改变[2,3],但其对脑微循环变化特点的研究尚无文献报告.因而我们开展了肢体火器伤对脑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为临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良潮;赖西南;夏铭生;王大田;李兵仓;李曙光 刊期: 1998年第02期
肩-手综合征(SHS)是中风偏瘫后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瘫侧肩痛、手肿及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1], 严重影响偏瘫肢体功能康复. 而针刺治疗对其有较好疗效[2]. 本文从甲襞微循环来观察SHS患侧针刺前后的变化并探讨针刺的作用机理.
作者:夏晨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我们以往的实验证实, 加味佛手散有维持红细胞正常变形能力的作用[1],本研究主要从红细胞膜的流动性、红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方面, 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
作者:舒沪英;陈琢;焦新福;韩庆红;姜永;杨芙蓉;章菊花 刊期: 1998年第02期
内皮素(Endothelin, ET)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Yanagisawa等从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发现的一种强效收缩血管的生物活性肽. ET具有促细胞增殖, 增加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作用[1].为探讨ET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我们检测了32例脑血栓急性期(3天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血浆24 h ET水平变化.
作者:李汶霞;李清美;王志新;刘成玉;夏作理 刊期: 1998年第02期
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直视手术过程中, 患者血液会出现血小板结构及功能严重受损, 影响到围手术期病人的恢复. 我们应用透射电镜观察CPB过程中血小板超微结构分型的变化, 探讨血小板结构及功能损害的机制, 并应用维生素C对其进行保护.
作者:陈保坤;甘辉立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机体中的阻力--容量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与心脏的前后负荷息息相关,而微循环则是其中重要的功能部分;在整体微循环之中的甲襞微循环,必然与心脏负荷存在着规律性联系.基于这一生理学事实[1],我们对60例慢性充血性心衰(CHF)患者应用硝酸甘油和酚妥拉明以减轻其心脏前后负荷,同时测定其治疗前后的甲襞微循环、左室舒张末压(LVEDP)和外周阻力(SVR),进行对照分析;目的在于探讨甲襞微循环的改变对于心脏负荷的意义,并进一步尝试将微循环测定引入无损性心功能检测的范畴.
作者:罗志雄;董仁寿 刊期: 1998年第02期
左房血栓形成是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的重要并发症. 因而我们观察二尖瓣狭窄病人的血液流变性特点, 以探讨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房血栓形成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作者:胡成林;张庆华;唐其柱;江洪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本文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大剂量地塞米松对脑创伤后家兔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旨在探讨大剂量激素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的作用机理.
作者:陈治标;张宇兰;马珍梅;叶应湖;王国安 刊期: 1998年第02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全身小动脉痉挛, 但其病因至今不明.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作用的血管活性物质, 可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本文通过测定妊高征胎盘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活性, 结合妊高征患者胎盘绒毛血管超微结构的观察, 探讨了NO对妊高征胎盘微循环的调节作用.
作者:谢青贞;杨菁;徐望明 刊期: 1998年第02期
冻结性冷损伤是以组织冻结再融化过程的病理改变为基础的损伤. 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了. 业已证实, 血管内皮细胞(VEC)除了屏障及膜转运功能外, 更是体内大的内分泌器官, 主动参与多种生命活动, 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VEC对各种理化刺激均非常敏感且反应迅速, 因此其在冻伤发病中的作用亦受到极大的关注. 现就有关VEC冻融损伤机制的研究简述如下.
作者:杨增仁;杜桂仙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甲襞微循环及过敏原皮试检查已广泛地应用于哮喘临床.为进一步探讨二者对哮喘的诊疗意义,本文作如下研究.
作者:罗词文;肖燕芳;高柏成 刊期: 1998年第02期
急性脑血管疾病(ACVD)均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1]. 为了探讨ACVD和其它疾病以及正常人之间微循环的关系, 我们对本院1990年7月至1996年3月的ACVD患者在未治疗前的甲襞微循环进行了观察.
作者:黄怀宇;朱公悦;黄志东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由于遗传、激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免疫调节紊乱所致的慢性炎性疾病, 常常累及全身的多个器官系统, 许多患者的血液系统呈高凝状态并伴有微血栓形成[1]. 为了探讨其形成因素, 我们进行了SLE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性测定(PAgT)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剂PAI)活性的检测.
作者:梁虹;邹虹 刊期: 1998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1998年第02期
近年来,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ltraviolet blood irradiation and oxygention, UBIO)在临床治疗领域的发展引人注目. 我们自1992年以来采用UBIO加脉络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法治疗4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并进行了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血气的分析观察, 同时选择3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单用脉络宁注射液及一般性治疗, 比较二者疗效.
作者:钟潍役;钟慧宁 刊期: 1998年第02期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有报道指出, 如果根据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其患病率几乎可达100%[1]. 一般认为代谢紊乱和血管病变是其主要发病原因. 近年来微循环障碍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重视, 常将糖尿病神经病变与肾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并称为微循环障碍的三联病症[2]. 本文通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患者甲襞微循环的观察, 对糖尿病神经病变与微循环的关系进行研究.
作者:武宝玉;袁申元;朱良湘;付汉菁;陈建文;杨毅 刊期: 1998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1998年第02期
近年来,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改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此, 笔者对20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检测, 并以50例正常人作对照, 旨在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微循环学特点.
作者:林琍;江国梅 刊期: 199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