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昼夜节律变化的研究

李汶霞;李清美;王志新;刘成玉;夏作理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患者, 人血浆, 内皮素水平, 暂性脑缺血发作, 主动脉内皮, 细胞培养液, 细胞内游离, 生物活性肽, 细胞增殖, 收缩血管, 发生发展, 脑血栓, 急性期, 学者, 日本, 浓度, 检测
摘要:内皮素(Endothelin, ET)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Yanagisawa等从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发现的一种强效收缩血管的生物活性肽. ET具有促细胞增殖, 增加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作用[1].为探讨ET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我们检测了32例脑血栓急性期(3天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血浆24 h ET水平变化.
微循环学杂志相关文献
  • 左室舒张末压、外周阻力与甲襞微循环的相关性

    机体中的阻力--容量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与心脏的前后负荷息息相关,而微循环则是其中重要的功能部分;在整体微循环之中的甲襞微循环,必然与心脏负荷存在着规律性联系.基于这一生理学事实[1],我们对60例慢性充血性心衰(CHF)患者应用硝酸甘油和酚妥拉明以减轻其心脏前后负荷,同时测定其治疗前后的甲襞微循环、左室舒张末压(LVEDP)和外周阻力(SVR),进行对照分析;目的在于探讨甲襞微循环的改变对于心脏负荷的意义,并进一步尝试将微循环测定引入无损性心功能检测的范畴.

    作者:罗志雄;董仁寿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葛根素对小鼠脑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葛根素为中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是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 历代记载它具有祛风解表功能, 主治消渴. 临床上已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且取得较好疗效[1]. 近年来, 葛根素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有人报导, 静脉注射葛根素总黄酮对伴有头痛、颈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的高血压病人有明显疗效, 可使该类病人的异常脑血流图正常化[2]. 但静脉注射葛根素对脑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尚少, 为此我们观察了静脉注射葛根素对正常和高分子右旋糖酐(HMWD)所致微循环障碍小鼠脑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李定格;王世军;李以菊;荆雪梅;姬广臣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布告栏

    作者: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甲襞微循环表现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多系统综合症, 包括甲状腺肿大、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精神等病变. 多年来, 人们对其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有过大量的探索. 近几年, 我们对154例甲亢患者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 并设健康组加以对照, 证实甲亢患者除有全身各脏器变化外, 还存在甲襞微循环特征性改变, 而且其改变早于临床症状.

    作者:王革革;吴永成;胡勇;丁义良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经颅多普勒研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 其首发的主要症状为眩晕, 而客观诊断依据较少;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能无创伤地穿透颅骨, 直接取得颅内外动脉的血流动态信息, 对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独特的诊断价值. 我们对临床诊断VBI的90例中老年患者进行TCD检测, 以分析VBI所致眩晕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作者:李相如;何家声;沈刚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缺氧对平滑肌膜电位的影响

    急性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具有即刻发生和即刻消失的特点, 因此人们尤其重视短半衰期和超短半衰期活性物在其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其中内皮细胞源性物质以前列腺素类代谢产物、一氧化氮、自由基等等研究较多, 对于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的研究极少见报道. 本实验应用电生理技术, 研究缺氧对EDHF的影响及相关的信息传递机制.

    作者:胡清华;王迪浔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昼夜节律变化的研究

    内皮素(Endothelin, ET)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Yanagisawa等从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发现的一种强效收缩血管的生物活性肽. ET具有促细胞增殖, 增加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作用[1].为探讨ET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我们检测了32例脑血栓急性期(3天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血浆24 h ET水平变化.

    作者:李汶霞;李清美;王志新;刘成玉;夏作理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加味佛手散对大鼠红细胞膜微粘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我们以往的实验证实, 加味佛手散有维持红细胞正常变形能力的作用[1],本研究主要从红细胞膜的流动性、红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方面, 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

    作者:舒沪英;陈琢;焦新福;韩庆红;姜永;杨芙蓉;章菊花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颅脑火器伤脑微血管铸型的方法

    血管铸型技术用于脑微血管研究始于1970年代, 到目前为止, 国内外大部分研究为基础课题, 少数涉及临床, 目前尚未见该技术用于颅脑火器伤研究的报道. 为了研究颅脑火器伤微循环, 我们成功地制作出颅脑火器伤脑微血管铸型标本, 为颅脑火器伤脑微循环的形态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钱畅;陈长才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酒精性痴呆的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研究

    酒精性痴呆(PAD)被认为是与维生素B1缺乏及酒精直接对大脑皮质细胞的毒性作用有关的疾病, 但PAD的病理机理仍有争议. 文献报道嗜酒者比不饮酒者脑卒中发病率约高3倍[1]. 因此对PAD的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研究, 对于进一步认识该病的病理机制和临床治疗均具重要意义.

    作者:何振朝;周洁玫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加脉络宁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近年来,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ltraviolet blood irradiation and oxygention, UBIO)在临床治疗领域的发展引人注目. 我们自1992年以来采用UBIO加脉络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法治疗4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并进行了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血气的分析观察, 同时选择3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单用脉络宁注射液及一般性治疗, 比较二者疗效.

    作者:钟潍役;钟慧宁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复方丹参对新生儿重症硬肿症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及其疗效

    为了提高对新生儿重症硬肿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改善血液流变性药物对该症的治疗机理,近年我们对22例新生儿重症硬肿症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以观测其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

    作者:王国良;王永平;赵国华;赵秀芝;耿庆胜;马志国;阎洪云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改变

    近年来,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改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此, 笔者对20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性与甲襞微循环检测, 并以50例正常人作对照, 旨在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微循环学特点.

    作者:林琍;江国梅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分析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代谢紊乱的疾病, 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症, 病因十分复杂, 尚未完全阐明. 为此我们测定了50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为探讨其病因学和治疗学提供参考.

    作者:景远;孙二堂;关晓萍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微循环的改变及一氧化氮的调节作用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全身小动脉痉挛, 但其病因至今不明.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作用的血管活性物质, 可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本文通过测定妊高征胎盘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活性, 结合妊高征患者胎盘绒毛血管超微结构的观察, 探讨了NO对妊高征胎盘微循环的调节作用.

    作者:谢青贞;杨菁;徐望明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房血栓形成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左房血栓形成是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的重要并发症. 因而我们观察二尖瓣狭窄病人的血液流变性特点, 以探讨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左房血栓形成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

    作者:胡成林;张庆华;唐其柱;江洪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影响及维生素C对其的保护作用

    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直视手术过程中, 患者血液会出现血小板结构及功能严重受损, 影响到围手术期病人的恢复. 我们应用透射电镜观察CPB过程中血小板超微结构分型的变化, 探讨血小板结构及功能损害的机制, 并应用维生素C对其进行保护.

    作者:陈保坤;甘辉立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天年素医用功能敷料的临床应用报告(二则)

    作者: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急性肾衰大鼠肾阻抗容积脉波的改变及三种莨菪药的治疗作用

    肾阻抗容积脉波可显示肾内脉动血管的功能状态及大致反映局部血液的灌流量. 我们用阻抗法动态研究了急性肾衰大鼠肾阻抗容积脉波的改变以及樟柳碱、东莨菪碱、山莨菪碱三种莨菪药对这些改变的影响.

    作者:吴广礼;田牛 刊期: 1998年第02期

  • 肢体火器伤时脑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现代火器伤中,肢体损伤比较常见,其发生率为50~60%.肢体火器伤时,除了局部伤道及周围组织严重、广泛损伤外,也可导致远隔伤道的多种重要器官和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即远达效应(Remoteeffects)[1].其中,对脑的损伤较为常见.以往的研究表明,肢体火器伤时可引起脑电图以及神经肽等发生改变[2,3],但其对脑微循环变化特点的研究尚无文献报告.因而我们开展了肢体火器伤对脑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为临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良潮;赖西南;夏铭生;王大田;李兵仓;李曙光 刊期: 1998年第02期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