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颖;陶筱琴;武静;刘希凌;陈娟
目的 了解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对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见及建议,旨在为全面改革和提升护理学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40名纳入对象进行质性访谈,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受访者对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的意见包括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因素、培养模式的设定、毕业后的岗位职责、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护士衔接的必要性及对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今后的期望和建议.结论 建立健全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设置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课程,制定切实可行的临床实践方案及其与专科护士衔接的策略.
作者:王红红;张童;肖雪玲;雷云霄;田冰洁;刘静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居民对血脂相关膳食知识的掌握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血脂相关膳食知识问卷调查哈尔滨市居民881名.结果 血脂相关膳食知识问卷标准化得分为54.34±14.96,5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胆固醇膳食知识、总能量膳食知识、脂肪膳食知识、膳食纤维膳食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民血脂相关膳食知识掌握受家庭所在地、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吸烟影响(调整R2 =0.148).结论 哈尔滨市居民血脂相关膳食知识掌握呈中等偏下水平,家庭在农村、低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低、吸烟人群血脂相关膳食知识掌握较差,应将其作为血脂相关膳食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作者:梁娜;赵秋利;贺育华;王艳秋;刘爽;马江平;程姗姗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提高冠心病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 将8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对患者及家属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后由家属与患者互述教育内容,然后进行情景模拟训练.于入院时及出院后1、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控制3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出院后第1、3个月末,观察组康复知识及预防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危险因素控制中血压、运动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3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与家属互述式教育结合情景模拟,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预防意识,促进患者心功能康复.
作者:龚凤琴;徐忠琴;阮词芬;王士兵 刊期: 2016年第23期
通过文献检索回顾的方法,从分级护理的评估主体、参考标准、判定级别及对应护理内容等方面介绍国内老年长期护理分级制度研究的现状,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长期分级护理制度提供参考.
作者:师亚;王秀华;杨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银川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229例住院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心理弹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弹性总分为(67.22±12.39)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居住地、自我效能、面对应对及屈服应对为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调整R2 =0.334).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弹性处于中等水平,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鼓励患者采取面对应对,以提升其PCI术后心理弹性水平.
作者:姚丽;王新丽;李霞;袁萍;刘娟;李志宏;白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介绍护理人文关怀、患者体验及护理人文关怀体验等概念,对住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体验的研究方法及结果进行综述,并提出护理人文关怀体验研究对我国临床护理关怀实践的启示,旨在为提高和完善临床护理关怀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吴为;吕楚风;刘义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后活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213例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1例按常规活动护理,观察组112例采用AMI患者活动护理分级评估量表(AMI-RISK)评分,根据评分指导患者活动.结果 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活动受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在AMI-RISK评分指导下对AMI患者实施活动护理可缩短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活动受限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琴;田金萍;孙国珍;沈莹;王连生;卢新政;李春坚;杨志健;孙红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索医联体背景下半紧密型护理管理模式及其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半紧密型护理管理组织,形成以护理专家团队决策和技术指导为主导的护理管理架构.基于实地调研,进行医联体教材编写,驻地骨干护士内训,落实各级组织职能等措施.结果 实行半紧密型护理管理前后6个月,医联体成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护理人员临床工作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半紧密型护理管理模式落实了三级护理管理职能,有利于提高医联体成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和护士临床工作能力.
作者:王艳;王加凤;胡娅莉;殷萍;顾志娥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绩效辅导对提高护理绩效管理的效果.方法 将4个护理管理绩效平均成绩相近的病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个病区.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观察组采取召开座谈会、护士定期汇报、非正式沟通等方式进行绩效辅导培训,干预6个月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病区护理质量评分及护士绩效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对护士进行绩效辅导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达到护理绩效考核的目的.
作者:胡雪芝;孙丽;柳丽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本科护生参与护理专业相关课外实践活动的真实体验,探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案.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9名本科护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Colaizzi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提炼出三个主题:参与专业相关课外实践可以提升护生综合素质;护生参与活动的促进因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结论 高校应该合理开展护理专业相关课外实践活动,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培养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的护理人才.
作者:张泽宇;陈介清;毛靖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前瞻性评估联合分级预防对神经内科患者管路滑脱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1~12月560例置管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505例置管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行健康教育和预防管路滑脱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前瞻性评估联合分级预防.结果 观察组管路滑脱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瞻性评估联合分级预防措施能明显降低神经内科置管患者管路滑脱的发生率,确保置管患者安全.
作者:李瑾;李玲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究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干扰因素.方法 运用扎根理论资料分析方法,对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及6名医护人员进行访谈,通过开放式登录、关联式登录及选择式登录三级编码方法,对质性资料进行比较和归纳.结果 提炼出5个主范畴:患者心理压力过大、自我效能感低下、存在消极定势、政府政策支撑不足、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社会功能康复的内在原因,政府支撑保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力度稍显不足.
作者:曹爽;宋修博;王一迪;秦邦国;王骞;杨群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与护理服务需求情况,为探索适宜的社区护理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社区护理服务需求评定量表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个乡镇的235名留守老人进行调查.结果 该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总分为(31.35±3.24)分,护理服务需求总分为(4.55±0.28)分,得分高的3个条目是紧急救护(4.95±0.22)、上门基础护理(4.93±0.26)、转诊介绍和协助转诊(4.87±0.33),得分低的3个条目是临终护理(2.09±0.55)、心理护理(4.28±0.48)、饮食营养指导(4.36±0.48);代管孙辈数目、年龄、客观支持是留守老人社区护理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调整R2=0.696).结论 该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较少,社区护理服务认识不够,寻求一种既经济方便又行之有效的社区护理模式对该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照护至关重要.
作者:赵林;陈芳;刘华;谭继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总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总结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62例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护理.结果 通过严密的观察和及时有效的处理,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达100%.结论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对术中心率、心律及血流动力学等严密观察;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作者:陶敏;辜莹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选拔培训透析患者担当社区网格员,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透析网对血液净化患者病情及心理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社区透析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透析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经培训的网格员深入社区开展宣教讲座、家访探视、网络交流、社区康复等.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比较两组尿素氮、血肌酐、血红蛋白、白蛋白检验结果及焦虑抑郁状况.结果 观察组尿素氮稳定率,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焦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培训优质透析患者成为社区网格员,在临床护士的督导下深入社区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系列干预,有助于稳定患者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李玉倩;龙红琼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明确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定义、资质及职责,为进一步培养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提供依据.方法 结合目的抽样与滚雪球抽样方法,通过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对10名临床研究护士、14例受试者、3名临床试验科室护理管理者、3名研究者进行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思路,并使用QSR Nvivo8.0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提炼3个主题:①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定义;②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资质;③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职责,其职责归纳为肿瘤专业临床试验护理一个领域,临床实践、研究管理、贡献科学3个维度,具体实践活动细则37项的三层分类结构.结论 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需向专业化发展,但目前研究护士的职责具有局限性,迫切需要规范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定义、资质与职责,引领专科护理的发展.
作者:屈欢;姜桂春;董雯;毛梦婷;周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以Tanner临床判断模式设计仿真模拟学习方法及效果.方法 以Tanner临床判断模式为框架,对87名澳门护理本科生进行18学时仿真模拟临床技能训练,学习过程包括关注、诠释、应对、讨论与反思,按“澄清情景-首次表演-启发思考-小组讨论-小组演练-再次表演-小组反思”流程进行仿真模拟训练.训练结束以结构式开放性问题调查学生对仿真模拟学习的看法.结果 学生认为仿真模拟学习加强了理论知识的运用、增强了处理突发情况的信心与能力;明确了解决临床问题的思路,增强了团队合作.为增加情景的逼真度,标准化病人需考虑运用于仿真模拟情景的设计.结论 Tanner临床判断模式可用于指导仿真模拟情景学习.学生通过对情景问题的观察、分析与处理,训练临床思维和临床判断力.仿真情景设计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作者:袁浩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索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及出院前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分.结果 观察组出院前积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应对方式.
作者:高颖;陶筱琴;武静;刘希凌;陈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索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配置及精细化管理腔镜器械的效果.方法 消毒供应中心组建腔镜器械配置管理小组,对腔镜器械实施一体化申购设备及器械、规范运作流程,对腔镜器械的使用、清洗消毒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比较管理前后器械清洗质量.结果 管理后放大镜检查腔镜器械清洗合格率及潜血试验中管腔清洗合格率显著高于管理前(P<0.05,P<0.01).结论 一体化配置及精细化管理腔镜器械可提高器械清洗质量,利于护理专科发展,且可实现资源共享,避免腔镜器械闲置和重复投入,提升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樊安会;李静;唐万珍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Ⅰ期心脏康复七步训练法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Ⅰ期心脏康复七步法护理.结果 两组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C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CI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患者实施个体化的Ⅰ期心脏康复护理有利于缩短CCU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预防便秘发生,促进患者安全.
作者:蹇祥玉;路海云;罗莹怡;叶秀莲;陈春棉;黄日兰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