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

高颖;陶筱琴;武静;刘希凌;陈娟

关键词:抑郁症,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 应对方式
摘要:目的 探索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及出院前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分.结果 观察组出院前积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应对方式.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佳卧床时间的Meta分析

    目的 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与晚期下床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进行系统评价,从而确定术后佳卧床时间.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辅以其它检索.收集比较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3~6 h后下床和常规24 h后下床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RCT,99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安全性评价,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3~6 h后下床与24 h后下床在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舒适性评价,二者在肩肘关节疼痛[RR=0.21,95%CI(o.12,0.36),P<0.01]、腰背酸痛[RR=0.19,95 %CI(0.13,0.28),P<0.01]、排尿困难或尿潴留[RR=o.09,95% CI(0.05,o.17),P<0.01]、排便困难或便秘[RR=0.17,95%CI(0.09,0.31),P<0.01]和睡眠障碍[RR=0.25,95%CI(0.16,0.38),P<o.01]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3~6 h后下床不会增加电极脱位及囊袋出血的风险,可增进患者舒适度,为术后佳卧床时间.

    作者:李琦;田金徽;张志刚;张彩云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干扰因素的定性研究

    目的 探究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干扰因素.方法 运用扎根理论资料分析方法,对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及6名医护人员进行访谈,通过开放式登录、关联式登录及选择式登录三级编码方法,对质性资料进行比较和归纳.结果 提炼出5个主范畴:患者心理压力过大、自我效能感低下、存在消极定势、政府政策支撑不足、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社会功能康复的内在原因,政府支撑保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力度稍显不足.

    作者:曹爽;宋修博;王一迪;秦邦国;王骞;杨群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护生参与专业相关课外实践体验的质性研究

    目的 了解本科护生参与护理专业相关课外实践活动的真实体验,探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案.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9名本科护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Colaizzi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提炼出三个主题:参与专业相关课外实践可以提升护生综合素质;护生参与活动的促进因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结论 高校应该合理开展护理专业相关课外实践活动,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培养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的护理人才.

    作者:张泽宇;陈介清;毛靖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住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体验研究进展

    介绍护理人文关怀、患者体验及护理人文关怀体验等概念,对住院患者护理人文关怀体验的研究方法及结果进行综述,并提出护理人文关怀体验研究对我国临床护理关怀实践的启示,旨在为提高和完善临床护理关怀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吴为;吕楚风;刘义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质性研究

    目的 了解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对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见及建议,旨在为全面改革和提升护理学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40名纳入对象进行质性访谈,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受访者对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的意见包括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因素、培养模式的设定、毕业后的岗位职责、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护士衔接的必要性及对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今后的期望和建议.结论 建立健全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设置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课程,制定切实可行的临床实践方案及其与专科护士衔接的策略.

    作者:王红红;张童;肖雪玲;雷云霄;田冰洁;刘静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荷的影响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减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荷的效果.方法 将109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庭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为期6个月的延续性护理措施,比较干预前后家庭照顾者的负担水平.结果 干预后照顾者个人负担、责任负担、负担总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均P<0.01).结论 延续性护理可减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负担水平.

    作者:黄海霞;陶宝明;梁静;曹癸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运用Tanner临床判断模式设计仿真模拟情景学习

    目的 探讨以Tanner临床判断模式设计仿真模拟学习方法及效果.方法 以Tanner临床判断模式为框架,对87名澳门护理本科生进行18学时仿真模拟临床技能训练,学习过程包括关注、诠释、应对、讨论与反思,按“澄清情景-首次表演-启发思考-小组讨论-小组演练-再次表演-小组反思”流程进行仿真模拟训练.训练结束以结构式开放性问题调查学生对仿真模拟学习的看法.结果 学生认为仿真模拟学习加强了理论知识的运用、增强了处理突发情况的信心与能力;明确了解决临床问题的思路,增强了团队合作.为增加情景的逼真度,标准化病人需考虑运用于仿真模拟情景的设计.结论 Tanner临床判断模式可用于指导仿真模拟情景学习.学生通过对情景问题的观察、分析与处理,训练临床思维和临床判断力.仿真情景设计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作者:袁浩斌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自我效能与家庭运动行为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水平和家庭运动行为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调查125例住院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及其中106例患者出院后的家庭运动行为.结果 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总分为(34.35±7.85)分.9.43%患者选择有氧联合抗阻运动,43.40%患者运动频率为每周3次及以上,52.83%患者运动时间为每次30 min及以上,31.13%患者运动强度在自感劳累分级12及以上.不同运动频率、时间和强度的患者运动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运动时间、频率、强度与运动自我效能水平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自我效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家庭运动行为有待改进.应重视提高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从而改进其运动行为.

    作者:马潇然;孙国珍;林红;陈媛媛;田金萍;陶源;王琴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

    目的 探索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住院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及出院前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分.结果 观察组出院前积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应对方式.

    作者:高颖;陶筱琴;武静;刘希凌;陈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职责理论框架的扎根理论研究

    目的 明确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定义、资质及职责,为进一步培养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提供依据.方法 结合目的抽样与滚雪球抽样方法,通过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对10名临床研究护士、14例受试者、3名临床试验科室护理管理者、3名研究者进行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思路,并使用QSR Nvivo8.0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提炼3个主题:①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定义;②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资质;③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职责,其职责归纳为肿瘤专业临床试验护理一个领域,临床实践、研究管理、贡献科学3个维度,具体实践活动细则37项的三层分类结构.结论 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需向专业化发展,但目前研究护士的职责具有局限性,迫切需要规范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定义、资质与职责,引领专科护理的发展.

    作者:屈欢;姜桂春;董雯;毛梦婷;周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湖南省护理员养老护理知识状况及对培训内容重要性评价

    目的 了解湖南省基层养老护理员养老护理知识掌握现状及对培训内容重要性的评价.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对参与养老护理培训的256名基层养老护理员进行调查.结果 养老护理知识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活照料、疾病护理、安全知识、康复指导、道德法律和心理护理,总分(15.36±5.26)分;女性养老护理员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指导、安全知识维度得分及养老护理知识总分显著高于男性(均P<0.01);工作年限较长者各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工作年限较短者(均P<0.05);学历相对较高者得分显著高于学历相对较低者(均P<0.01);培训内容重要性评价由高到低依次是生活照料、健康观察、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用药护理、急救护理、安全护理、心理护理和道德法律.结论 基层养老护理员有关养老护理知识掌握度较差,与学历低及工作年限短等有关,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培训,培训课程内容应加重心理护理、职业道德法律等的比重,提高培训效果.

    作者:朱正刚;林静;石溪溪;陈燕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中国老年长期护理分级制度研究进展

    通过文献检索回顾的方法,从分级护理的评估主体、参考标准、判定级别及对应护理内容等方面介绍国内老年长期护理分级制度研究的现状,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长期分级护理制度提供参考.

    作者:师亚;王秀华;杨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饮食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的作用

    目的 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饮食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作用.方法 将9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门诊血液透析常规的饮食相关健康教育,观察组成立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健康教育团队,实施以行为改变理论模式为指导的饮食健康教育.结果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饮食依从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钾、血磷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饮食教育可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饮食依从性,从而控制血钾、血磷,达到饮食管理的目的.

    作者:范建桢;黄云娟;朱亭立;杜爱燕;周薇;张渊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基于交互分析模式的团体教育对中年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

    目的 探讨基于交互分析模式的团体教育对中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80例中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治疗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团体教育,观察组以交互分析模式为指导实施团体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后自我管理水平.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基于交互分析模式的固体教育能有效提高中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作者:王芳芳;吴迪;隋雪;陈越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冠心病患者与家属互述结合情景模拟健康教育研究

    目的 提高冠心病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 将8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对患者及家属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后由家属与患者互述教育内容,然后进行情景模拟训练.于入院时及出院后1、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康复知识及二级预防行为,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情况,控制3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出院后第1、3个月末,观察组康复知识及预防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危险因素控制中血压、运动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3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与家属互述式教育结合情景模拟,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预防意识,促进患者心功能康复.

    作者:龚凤琴;徐忠琴;阮词芬;王士兵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Ⅰ期心脏康复护理研究

    目的 探讨Ⅰ期心脏康复七步训练法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Ⅰ期心脏康复七步法护理.结果 两组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C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CI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患者实施个体化的Ⅰ期心脏康复护理有利于缩短CCU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预防便秘发生,促进患者安全.

    作者:蹇祥玉;路海云;罗莹怡;叶秀莲;陈春棉;黄日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绩效辅导在护理绩效考核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绩效辅导对提高护理绩效管理的效果.方法 将4个护理管理绩效平均成绩相近的病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个病区.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观察组采取召开座谈会、护士定期汇报、非正式沟通等方式进行绩效辅导培训,干预6个月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病区护理质量评分及护士绩效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对护士进行绩效辅导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达到护理绩效考核的目的.

    作者:胡雪芝;孙丽;柳丽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基于多元文化的脑卒中患者自尊概念分析

    目的 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脑卒中患者的自尊概念.方法 采用Walker与Avant提出的概念分析法对纳入的23篇文献进行概念分析,阐述脑卒中患者自尊的特有属性及基本要素.结果 脑卒中患者自尊包括当前情境对自我价值的接受程度,社会文化互动中的再认同及应对,基于自理能力发展的自我导向与重塑以及自信与悦纳的回归4个定义属性;其前置因素包括脑卒中引起的躯体功能损害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认知水平以及生活条件5个方面;其结局为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身心功能改善.结论 脑卒中患者自尊是一个受文化背景及社会变迁影响的动态概念,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全面认识脑卒中患者自尊有助于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护理模式,促进脑卒中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全面康复.

    作者:汪冕;廖维靖;陈晓莉;孟宪梅;张军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慢性病资源利用对首发脑卒中患者应对疲惫的影响

    目的 了解首发脑卒中患者资源利用和应对疲惫现状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慢性病资源问卷、简明疲惫评估表对423例首发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资源利用对应对疲惫的影响.结果 资源利用得分(66.24±19.32),各维度得分及得分率依次为:医护人员(15.15±4.53,75.75%)、媒体政策(14.87±3.72,74.20%)、家人朋友(18.37±3.85,73.48%)、自我调节(11.01±2.47,73.40%)、社区邻里(10.54±3.62,70.27%)、社会团体(7.58±1.66,50.53%).应对疲惫得分(9.87±1.96),其中52.01%(220例)的患者处于疲惫状态;应对疲惫与资源利用及其各维度呈负相关(均P<0.05);年龄、收入、Barthel指数、医护人员、家人朋友、媒体政策、自我调节为首发脑卒中患者应对疲惫的影响因素.结论 首发脑卒中患者应对疲惫的发生率较高,资源利用是影响其应对疲惫的因素,医院、社区、家庭可以从资源利用入手改善应对疲惫.

    作者:刘林;李睿明;孟婧雅;付洋洋;李青荷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儿童饮水现状及脱水对其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对脱水的概念、国内外儿童饮水和脱水现状、脱水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引起儿童脱水的原因进行系统综述,并提出建议,旨在为医护人员开展儿童保健及照护工作提供参考,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作者:华珊珊;陈立;李菲;彩虹;胡明月;李晨;李闺臣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