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科压疮高危患者的循证护理

喻姣花;乐革芬;黄海燕;谭翠莲;罗凯燕;李素云

关键词:压疮, 高危患者, 外科, 重症监护, 循证护理, 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预防外科压疮高危患者压疮发生的干预方法 .方法 将100例经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评分<16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确立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等程序行循证护理:卧泡沫床(或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1次,平卧位和左、右30°倾斜体位交替进行;平卧位抬高床头时角度不大于30°,足跟处置软枕;病情限制翻身者,每2小时抬高臀部1次,用软枕垫在患者的腰骶部、左右交替;骶尾部、足跟等骨突出处每2小时喷赛肤润1次,并轻拍至吸收(皮肤破溃者禁用);根据血清白蛋白浓度配制膳食或肠内外营养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压疮发生时间明显延迟,压疮严重程度明显下降(P<0.05,P<0.01);两组压疮均治愈.结论 循证护理方案可有效降低压疮高危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以降低假阳性率.方法 对2 945名新生儿使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行听力筛查,未通过者排除可能产生假阳性结果 的因素,改进措施后再次检测;结果 转为通过者为假阳性,记录并分析该因素.结果 筛查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新生儿状态、耳道、环境噪声、内噪声、检测仪器等.结论 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应注重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采取安抚新生儿、因人而异放置探头、控制环境噪声、降低内噪声、检测校准仪器等方法 ,可提高筛查通过率,降低假阳性率的发生.

    作者:乐玮琼;郭汉萍;杨亚玲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术后尿崩症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 探讨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术后发生尿崩症患者的护理方法 .方法 对24例大型和巨大型垂体腺瘤术后尿崩症患者予以尿量观察、对症处理、饮食调整和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 18例尿崩症患者术后1周内尿量恢复正常,6例术后10 d内恢复正常.结论 术后尿量、尿比重的观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正确对症处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是护理工作的关键.

    作者:黄建辉;刘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与焦虑抑郁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CRF)与焦虑、抑郁的关系及CRF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简易疲乏量表中国版(BFI-C)与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对187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CRF、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CRF的发生率为86.63%,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21.39%和16.04%,8.56%患者焦虑与抑郁并存,CRF与焦虑、抑郁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正在接受的治疗类型、焦虑、抑郁等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CRF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CRF与心理问题的发生较普遍,应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

    作者:颜斐斐;张立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甲床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方法的改进

    甲床周围脓肿是手外科常见感染性疾病,是指末节的皮下化脓性感染.除了可由甲沟炎加重所致外,还可发生于指尖或指末节皮肤受伤后.常需做脓肿切开引流控制炎症,促进愈合.传统方法是脓肿严重处作纵形切口,引流出脓液,减轻患指局部压力,促使炎症吸收.但伤口较深、出血较多,换药过程中患者较痛苦.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笔者对甲床周围脓肿引流术进行改进,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王之凡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护理技能教学中采用人性化服务考核标准尝试

    目的 改进护理技能考核标准,提高护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服务质量.方法 将2005级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94人)和对照组(94人).对照组在护理技能讲授过程中按照传统方法 教学,并按传统标准进行考核;实验组增加人性化内容,如与服务对象的沟通、解释、健康教育等,同时改革现有的护理技能评分标准,将操作中人性化服务内容纳入考核标准中,占总分值20%左右,两组考核时间均为1年.实验组采用新标准,对照组采用原有标准.在临床实习前1周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护生自我效能感进行评价,临床实习1个月后行患者满意度评价.结果 自我效能、患者服务态度满意度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人性化服务内容作为考核标准之一,有利于克服教学与临床脱节现象,提高护生自我效能和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庞晓丽;杨帆;王英;王汕珊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拔甲术后局部创面照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拔甲术后采用电磁波照射促进患者伤口愈合的作用.方法 将137例(148趾)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9例75趾)和对照组(68例73趾).观察组拔甲后第1次换药时对创面进行照射,再用活力碘纱布包扎.对照组拔甲后创面采用抗生素纱条换药,直至伤口愈合.结果 观察组治愈时间、换药次数、疼痛减轻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拔甲术后采用电磁波照射能促进患者伤口愈合、减轻疼痛,且安全易操作.

    作者:沈荣华;周胜兰;吴志桥;刘琼芳;张德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社区护理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就国内外社区护理的发展概况、组织机构、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基本原则以及对护理人员的基本专业要求等方面展开比较,强调以护理改革为先导,大力进行社区护理教育和改革,根据社区需要明确社区护理培养和教育目标,调整组织机构和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引进全科医学护理理念,构建社区护理新模式,以推动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

    作者:焦红霞;袁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实习护生信赖他人容纳他人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实习护生信赖他人、容纳他人的程度,为培养出更优秀的合格护士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信赖他人量表和容纳他人量表对60名实习护生及54名在职工作3~5年的正式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实习护生信赖他人、容纳他人评分与正式护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实习护生信赖他人程度高者(0~1分)占56.67%,正式护士信任程度高者占88.89%.结论 实习护生信赖他人、容纳他人程度均低于正式护士,实习护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态度、情感、做事方法 等缺乏理解和宽容.对他人的诚实、善良、友爱等缺乏信心,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实习护生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作者:孙淑华;刘宝芹;林占峰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骨科医院急症患者就诊流程重组探讨

    目的 减少急诊患者繁琐的就医程序,提高医疗护理服务效率.方法 在评估入院流程现状基础上重组骨科医院急症患者就诊流程.结果 重组后护士工作内容减少,诊疗环节简洁,患者或家属到达接诊室耗时显著减少(P<0.01).结论 从患者方便、满意的角度考虑设计入院流程,能节省患者就诊时间,提高医护质量,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作者:孙艳杰;张志燕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按摩滴药联合药物加压冲洗治疗先天性鼻泪道阻塞387例

    先天性鼻泪道阻塞是眼科常见疾病,近年呈上升趋势.笔者根据不同月龄婴儿的特点,把握治疗时机,应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付少平;张晓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微雾雾化器持续雾化吸入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 将气管切开脱机后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鼻导管给氧加间隙雾化吸入,观察组采用微雾喷雾器持续气道湿化.结果 观察组不同时间痰液黏稠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痰痂形成、气管套管堵塞等发生率高,采用持续雾化吸入法可明显改善和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作者:左四琴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护理专业药理学启发式教学刍议

    探讨启发式教学在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认为在课堂讲授中采取以护理职业岗位为中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立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培养.

    作者:颜国祥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一次性肢体外固定带的制作与应用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为防止患者因躁动发生抓伤、坠床等意外,对一些重大手术后及危重症患者常使用肢体外固定带(约束带),以实行保护性约束.传统的约束带为4条绑带的棉布制成,多重复使用,使用中易滑脱且易卷缩成绳状,有时会造成局部皮肤的擦伤或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鉴此,笔者经过研究和反复试验,制作一次性肢体外固定带,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刘素然;刘翠霞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高龄患者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方法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 对52例65岁以上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CBDE)患者的特点进行充分术前评估、心理护理、并存疾病的观察及护理,术后饮食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各种引流管的管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措施.结果 5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术后发生胆漏3例、出血2例、戳孔感染1例,均经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后治愈.结论 提高高龄患者LCBDE围术期的护理技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瑜;邹彦芬;操静;王玲;熊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重返工作岗位肾移植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重返工作岗位肾移植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探讨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R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调查重返工作岗位肾移植患者29例(观察组)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情况,与未重返工作岗位肾移植患者32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组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除物质功能与社会支持利用度无显著相关外,生活质量其余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社会支持与重返工作岗位肾移植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全社会应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对重返工作岗位肾移植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拓宽重返工作岗位肾移植患者现有的社会支持渠道,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茹海凤;郭丽霞;刘倩;苏金桂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实习护生自我效能感与护患沟通能力相关性分析

    目的 了解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自我效能感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影响因素,为护理教学中帮助护生提高临床护患沟通能力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在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实习的2005级本科及2006级专科护生共60名进行调查.同时,采用护理专业护生护患沟通能力评价问卷对60名临床带教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以上60名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结果 护生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27.30±3.50,条目均分为2.73±0.35;护生护患沟通能力总分151.60±18.91,为理论高值210分的72.19%,以中等居多(55.00%).一般资料中影响护患沟通能力总分的因素包括性格类型、父母职业、教师评价及临床操作技能成绩(P<0.05,P<0.01).护生护患沟通能力总分及各因子和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结论 护生自我效能感及护患沟通能力中等偏上.

    作者:宫叶琴;安秋月;林英;李丽娟;张秀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不同部位食管胃吻合术后患者的呼吸功能观察

    目的 对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或弓下吻合术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对比监测,以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方法 选取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患者(弓上组,20例)及弓下吻合术患者(弓下组,20例),在术前及术后第1、2、3个月时,应用肺功能仪分别对患者的VC、FEV1和MVV进行监测.结果 两组术后1、2、3个月VC、FEV1、MVV显著低于术前水平(均P<0.05);术后3个月弓上组VC、MVV显著低于弓下组(均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呼吸功能在一定时期内明显减弱,食管胃弓上吻合术后患者的通气功能受到更大程度的抑制.加强食管癌患者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及术后护理极为重要.

    作者:赵滨;张秀金;彭祝宪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拉玛泽分娩法的哲学内涵解读与应用

    拉玛泽分娩法作为一种支持人类分娩的哲学体系,半个多世纪来已改变了人类的分娩进程.文章用有限的篇幅对拉玛泽分娩法的原理、理论基础与哲学内涵进行了解读并对其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说明,旨在介绍拉玛泽分娩法,为促进自然分娩提供依据.

    作者:熊永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螺丝钉组件再生医疗器械清洗方法探讨

    目的 提高螺丝钉组件再生医疗器械的清洗质量,确保灭菌效果,降低器械的耗损,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方法 将手术使用后的妇产科窥器400个、咬骨钳200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个、100个.实验组采用多酶清洗液浸泡加人工刷洗的方法 进行清洗;对照组采用超声波清洗加人工刷洗的方法 进行清洗.结果 两组清洗后的器械目测及潜血试验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器械耗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螺丝钉组件再生医疗器械采用多酶清洗液浸泡加人工刷洗的方法 进行清洗,既能保证器械的清洁质量,又可降低器械的耗损,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作者:李晓菊;姜华;屈芸娜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住院患者留置导管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规范各种留置导管的护理,提高导管护理质量.方法 对住院患者治疗过程中的18种常用导管、60余种专科导管护理中存在问题定期进行分析,建立健全导管护理质量控制网络,持续改进和完善各种导管护理规范、操作流程及检查标准,改进导管检查的方式,改进导管护理的方法 .结果 2年内对各种导管进行了规范,统一了检查和评价标准,导管护理环节质量不断提高.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能不断地对护理过程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标准和更好的效果,是保证临床导管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作者:张爱琴;刘云;孙琳;叶向红;陈月英 刊期: 2009年第08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