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次性吸痰管在结肠造瘘患者清洁灌肠中的应用

王稳秀;郑妍

关键词:一次性吸痰管, 结肠造瘘, 术后患者, 清洁灌肠, 临床护理工作, 再次手术, 患者不适, 造瘘口, 括约肌, 开放性, 结肠镜, 灌肠液, 损伤, 肛管, 肠管
摘要:临床护理工作中,结肠造瘘术后患者行结肠镜或再次手术需清洁灌肠.但造瘘口处无括约肌,属开放性孔道,灌肠液难以保留,且肛管较粗、硬,易损伤肠管,引起患者不适.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一次性吸痰管在结肠造瘘患者清洁灌肠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工作中,结肠造瘘术后患者行结肠镜或再次手术需清洁灌肠.但造瘘口处无括约肌,属开放性孔道,灌肠液难以保留,且肛管较粗、硬,易损伤肠管,引起患者不适.

    作者:王稳秀;郑妍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自制一次性粘贴式身份腕带在全麻患者中的应用

    全麻患者在麻醉实施后即刻失去应答能力,无法与医护人员共同完成核对工作,特别当手术时间较长需更换麻醉医生和巡回护士时,给核对工作带来不便.

    作者:程月娥;戴腊梅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10000级洁净环境下布类无菌包有效期的研究

    目的 探讨10000级洁净环境下布类无菌包的有效期,以减少因布类无菌包频繁灭菌而导致的损耗及人力资源浪费.方法 于温度21~24℃、湿度40%~60%、净化级别为10000级的洁净手术部无菌物品间中,将20个33 cm×22 cm×11 cm布类无菌包分别放置3~9周,每周后1 d对无菌包内物品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3~8周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第9周末仅1个无菌包细菌培养阳性.结论 10 000级洁净环境下,手术用布类无菌包存放8周无细菌生长,因此,可将其有效期适当延长.

    作者:刘谋珠;王凌;侯宁蕊;史玲玲;张琳娟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椎管内微量泵输入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破伤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椎管内微量泵输入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破伤风的疗效.方法 将45例破伤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椎管内微量泵输入破伤风抗毒素,对照组采用静脉输入.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病死率和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破伤风患者采用椎管内微量泵输入破伤风抗毒素可使药物直接进入脑组织,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适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用药后的观察,重视患者的用药反应是重要的护理措施.

    作者:柏玲;缪菲;丁新爱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妇科腹腔镜截石位手术压疮发生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妇科腹腔镜截石位手术压疮发生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5例妇科腹腔镜截石位手术患者压疮发生的原因,并对其后3个月内进行相同手术的45例患者进行预防护理,包括手术床的准备、缓解骶尾部压力、防止漏尿等.结果 45例手术患者均未发生压疮.结论 手术室护士应对截石位受压部位的皮肤情况采取预防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妇科腹腔镜截石位手术压疮的发生.

    作者:鲁海蜃;黄敏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应用百洁布清洁手术高频电刀头

    目前,高频电刀已取代手术刀进行各种外科手术,明显地减少了出血.且兼有杀菌作用,既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又缩短了手术时间,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王静媛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湿性愈合疗法治疗慢性溃疡性伤口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湿性愈合疗法治疗慢性溃疡性伤口的效果.方法 将24例慢性溃疡性伤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湿性愈合疗法)和对照组(采用传统疗法)各12例,并对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和治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愈时间和治疗费用分别为(25.08±8.02)d和(368.33±157.41)元,对照组分别为(38.33±20.04)d和(545.83±246.93)元,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湿性愈合疗法更有助于慢性溃疡性伤口愈合,缩短治愈时间,降低治疗费用.

    作者:谭亚蒲;刘海燕;李小琼;张廷兰;肖红梅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应用自制布挂袋存放检查结果报告单

    过去,病房内未设置检查报告存放处,为避免单据丢失和医疗信息外泄,常将报告单存放于隐蔽处,导致查找不便.为此,我科自制了布挂袋专门存放各种检查报告,应用以来,收到了满意的结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高淑平;张慧琴;张静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自制液体石蜡凡士林纱条在胸腹腔引流拔管中的应用

    常规购置的凡士林纱条纱布小、防水差,在拔出胸腔引流管时,常出现伤口不断渗血、渗液、漏气的现象,伤口愈合延迟,甚至可能发生气胸或凡士林纱线碎屑残留伤口的情况.

    作者:罗克勤;罗克俭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综述我国护理本科教育25年以来在教育观、教育体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制、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我国护理本科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需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护理本科教育.

    作者:韩翠;李继平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心脏不停跳下瓣膜置换同期实施改良迷宫术的手术配合

    采用热凝及无水乙醇注射方式,对78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于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实施改良迷宫手术.结果 手术经过顺利,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无房室传导阻滞,无出血;随访6~27个月,维持窦性心律73例,心房颤动复发5例,其中服用乙胺碘呋酮恢复窦性心律3例,失败2例.提出护士详细掌握手术步骤,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中护理配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作者:罗安妮;方海宁;李慧敏;李莉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日本家庭护理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概述了日本家庭护理服务的历史、服务模式、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服务提供者,提出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日本发展家庭护理的经验,做到家庭护士与家政服务人员相辅相承,扩大医保支付范围及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素质,加快家庭护理机构建设,开展家庭临终关怀服务,才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护理,降低卫生资源耗费,为日益老龄化社会减轻照护压力.

    作者:张晓萍;厉瑛;王志红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锐器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菏泽市10所医院260名在岗的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7名(21.92%)被调查的手术室护士在近1年内发生过锐器伤,对锐器伤的认知平均得分6.83±1.12,对锐器伤的防护知识平均得分5.31±1.25,手术操作规范平均得分7.69±2.54.护士对锐器伤认识、防护知识、手术操作规范是锐器伤的保护因素(P<0.05,P<0.01).结论 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概率较高,应建立健全锐器伤的各项防护制度,加强护士,特别是低年资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和防护知识技能的培训,规范手术操作,做好个人防护和暴露后的预防处理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作者:韩翠珍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负压封闭引流在大面积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肢体大面积皮肤缺损由于缺少皮肤屏障及创面潮湿环境容易造成感染,大量细菌感染给治疗带来困难并影响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饶世鸣;郑文娴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瓣膜置换术后并发心脏压塞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术后并发心脏压塞的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7例瓣膜置换术后出现心脏压塞的临床资料,总结出现此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心脏压塞发生于二尖瓣置换术后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2例,联合瓣膜病变行双瓣置换术后3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5例康复出院,2例死亡.结论 心脏压塞是瓣膜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时主动有效的护理,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沈晓洁;王萍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应用Histoacryl组织胶水闭合皮肤伤口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Histoacryl组织胶水促使皮肤伤口闭合的疗效.方法 将250例颌面部皮肤裂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采用常规清创缝合术)和观察组(130例,采用Histoacryl组织胶水闭合伤口).结果 观察组伤口愈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Histoacryl组织胶水对浅表、小的皮肤伤口闭合作用较好,且操作简便、安全、无痛.

    作者:范平;周忠艳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不同口腔护理频次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口腔护理频次对经口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147例经口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患者按入住ICU先后顺序分成四组.每日分别进行1次、2次、3次、4次口腔护理,观察口腔清洁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不同口腔护理频次口腔清洁、口腔溃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霉菌感染、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2次/d以上口腔护理可以增加口腔清洁度,减少口臭、口腔溃疡发生.

    作者:黄秀玲;裴军;赵慧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锁孔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围术期护理

    对8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锁孔入路(74例经翼点锁孔入路,1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85例患者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患者住院8~37 d,术后1~3个月复诊,恢复良好82例(96.5%),轻度残疾3例(3.5%).提出术前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诱因和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是重点,术后注重病情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谢彩霞;任正华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Y型与L型留置针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Y型和L型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为手术室护士选择合适留置针提供依据.方法 将20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Y组和L组.分别采用Y型和L型留置针.结果 Y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L组,操作时间显著短于L组(P<0.05, P<0.01);L组输液速度显著快于Y组,血液回流污染率显著高于Y组(均P<0.01).结论 应根据Y型和L型留置针的性能特点在手术中选择合适的留置针.

    作者:何莹燕;袁静 刊期: 2008年第22期

  • 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应对方式与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应对方式与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事件影响量表(IES)Jalowiec应对方式量表和患者一般资料问卷,对78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应激反应、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应对方式呈现多样性,其中乐观应对为常用的应对方式,评分为1.83±0.37.不同家庭月收入患者积极应对方式评分.以及不同年龄、付费方式的患者消极应对方式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臂丛神经损伤惠者普遍存在创伤后应激反应,IES评分为1~62(35.67±13.70)分,87.18%受试者IES总分>19分.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都与患者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创伤后应激反应严重,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存在复杂的关系,积极应对方式并不预示较轻的创伤后应激反应.

    作者:程云;费莹莹;李铮;陈妮 刊期: 2008年第22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