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输液器药物注射孔的应用

杨爱琴;吴秋香

关键词:输液器, 几种药物, 射孔, 主要方法, 污染概率, 临床治疗, 静脉输液, 常规方法, 操作步骤, 三通管, 连接处, 肝素帽, 多通道, 应用, 体内, 空气, 患者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常因病情需要同时应用几种药物,常规方法是常用三通管或肝素帽进行多通道输液,此法操作步骤较多,易增加污染概率,同时连接处有少量空气进入患者体内.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护理对策

    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人口老龄化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我国的护理工作现状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护理对策进行综述,提出针对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迫切需要拓宽护理教育层次,培养高素质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普及社区健康教育,广泛开展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促进人口老龄化与护理工作的协调发展.

    作者:孙水英;曾慧;张丽平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IBL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实施与效果

    目的 探讨IBL教学方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5名在呼吸内科实习的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43名)和对照组(42名).实验组采用以质疑为基础的IBL教学方法,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于实习2周后向护生发放教学方法评价表,实习3周后向患者发放护生满意度调查表.结果 住院患者对实验组护生的工作态度、健康教育、生活护理、解决问题4个方面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护生对教师教学方法效果评价中,实验组对提高思维表这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及增强团队意识的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IBL教学方法能促进护生主动学习,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

    作者:岳艳玲;徐英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护理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23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行胆道支架植入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引流管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 121例支架植入成功,术后1~2 d皮肤瘙痒显著好转或消失,2~4周黄疸消退,症状显著改善,患者住院7~21 d,均好转出院.46例患者再次发生胆管阻塞,行2次植入支架术.术后生存时间为3~3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5个月.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全面的术前准备及严密细致的术后观察与护理,针对性加强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介入手术的疗效和减少并发症.

    作者:赵京芳;乔惠梅;姜虹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对60例经皮下隧道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其中感染7例,栓塞6例,出血5例,导管脱出1例.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置管时反复多次穿刺,导管使用时间过长.提出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严格无茵操作及精心观察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维护和确保留置导管的通畅用安全使用.

    作者:张岩郅;王晓燕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输液器药物注射孔的应用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常因病情需要同时应用几种药物,常规方法是常用三通管或肝素帽进行多通道输液,此法操作步骤较多,易增加污染概率,同时连接处有少量空气进入患者体内.

    作者:杨爱琴;吴秋香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慢性咳嗽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分析与检查指导

    目的 了解慢性咳嗽患者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结果.方法 对225例慢性咳嗽患者用肺功能仪测定基础肺功能及吸入不同剂量组胺后的肺功能,对患者检查前、中、后进行指导.结果 225例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129例(57.3%),阴性78例(34.7%),可疑阳性18例(8.0%),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结论 咳嗽变异型哮喘是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支气管激发试验是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主要方法,做好试验检查指导是患者顺利完成试验,保证检查结果准确,减少试验不良反应的关键.

    作者:曹桂香;罗惠珍;王元珍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十字气囊的设计与应用

    根据低凝状态下股动脉压迫止血的原理,自行设计十字气囊,并应用于血管介入治疗结束时股动脉的压迫止血.与传统手法按压及加压包扎比较,缩短了按压时间,减少了局部血肿及皮下淤斑等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汪筠;秦军;孙永忠;李伟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00例静脉输液患者按单、双日输液顺序,单日患者行新式拔针法,输液毕,护士不关闭输液调节器开关,不提前按压穿刺点,即用左手将无茵干棉签沿血管走向轻放于穿刺点上方,以拇指固定,右手拔针并反折针头软管,以防液体漏出,拔针后用左手拇指迅速按压穿刺点上方3 min;双日患者行常规拔针法.结果 新拔针方法其疼痛程度、针头回血率低于常规拔针法(均P<0.01).结论 新拔针方法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吕云霞;韩英慧;郝迎翠;蔺泉红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压疮分类管理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压疮规范化、科学化的分类管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对入院患者采用诺顿评分表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PU危险因素评估,对评分>16分患者行常规护理;对≤16分者上报护理部,经护理部确认后认为可避免PU(11~16分)和难免PU(≤10分)后分别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对院外带入PU患者行循证治疗.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 23 560例住院患者中PU危险因素评分>16分者23 202例(98.48%),11~16分者314例(1.33%)均未发生PU;≤10分者6例(0.03%)均发生了2期以上PU,因病情危重救治无效死亡;院外带入PU 38例(0.16%)除5例PU好转自动出院外,其余PU均痊愈.结论 分类管理法可有效预防PU,提高院外带入PU治愈率.

    作者:张用娥;李艳;唐光英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CBI教学法在护理本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BI教学法在护理本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99名学生分为对照组(39名)和实验组(6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以讲授语言为目的,以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判断目标语言能力;实验组采用CBI教学方法,即将英语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将教学的重点从教学语言本身转变到通过学习护理专业学科知识来获得运用英语语言能力.结果 实验组在专业英语水平测试中其阅读、听力、书写、翻译及综合能力均得到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 CBI教学方法使英语学习转变为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兴趣,拓宽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作者:高玉霞;赵凤君;田迎春;李静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生理盐水肠道冲洗辅助治疗真菌性肠炎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生理盐水肠道冲洗辅助治疗真菌性肠炎的疗效.方法 将72例真菌性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温生理盐水(38~41℃)500~7 000 ml持续肠道冲洗,3~6h/次,1次/d,治疗1~3次.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肠道pH值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P<0.01),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真菌性肠炎腹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温生理盐水肠道冲洗可显著改善肠道环境,提高治愈率.

    作者:鲁桂鸣;朱江;颜芮;高山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输液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输液卡在应用中存在输液速度与实际不符,填写输液卡字迹潦草或漏项,缺少巡视记录等问题.提出加强输液卡的管理,提高护理人员对输液卡重要性的认识、确定一次性输液器每毫升滴数,增强法制观念及规范输液器规格和修订教科书等对策,以解决输液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输液质量.

    作者:金学兰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环境护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环境护理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认为现代环境护理研究的现状和环境护理的内容缺乏系统性,环境护理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联系不紧密或相互脱节是其主要问题.提出科技工作者应进行加强现代环境护理研究,尤其是服务工作者需创建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患者需求的安全、舒适和谐的整体化护理环境,以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刘芳丽;许冰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肿瘤患者疾病知情权需求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对疾病知情权的需求状况,以使护理人员履行告知义务,维护患者的知情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95例住院肿瘤患者就有关疾病知情权的6个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5.8%的患者认为自己应该知道所患的疾病;94.7%的患者想了解与疾病有关的医学保健知识;90.5%的患者认为应该在化疗或放疗前被告知治疗目的、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77.8%的患者在病情较重时想知道疾病的预后;67.4%的患者在家属不愿让其知道准确诊断时仍坚持告知权;只有14.7%的患者对护士解答的问题感到非常满意.结论 临床护士应了解肿瘤患者时疾病知情权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作者:廖春玲;徐袁明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介绍一种消除加药时产生泡沫的方法

    临床工作中,输液加药是常用的一种临床护理方法.某些药物(如生物制剂等)加入输液瓶时易产生大量泡沫,这些泡沫直至输液完毕仍有部分残留于输液瓶内,导致药液浪费,尤其是贵重药品,既浪费药液,又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此,我们改进药液抽取方法,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作者:马培英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护理学导论采用结构型沉浸双语教学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护理学导论双语教学模式和策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方法 对40名2000级护理本科生实施护理学导论全课程结构型沉浸双语教学.采用过程评价、闭卷考试、角色扮演、命题作文的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结果 达标38名,占95.0%.其中过程评价、角色扮演满分;闭卷考试39名这标;英文命题文章38名达标.结论 护理学导论结构型沉浸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提高达标率.

    作者:顾炜;李小妹;唐小尼;方华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预置导丝法原位置换股静脉导管1例

    目的 探讨预置导丝原位置换股静脉导管的方法.方法 对1例股静脉导管堵塞患者常规消毒铺巾后,将导丝预置于肝素化后的新导管中,拔除原导管,迅速将新导管沿原穿刺点置入.结果 置管后导管功能正常,局部无感染.采用预置导丝法使导管有一定硬度,便于引导置入,避免将原管阻塞物带入血管内.结论 该方法既可使通道重建,又减轻了患者重新穿刺的痛苦,操作安全、简便、有效.

    作者:方琼;罗慧勤;王敏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消炎镇痛膏外贴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消炎镇痛膏外贴治疗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88例化疗后发生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观察组用消炎镇痛膏外贴患处,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采用消炎镇痛膏外贴可治疗静脉炎引起的局部组织红肿疼痛,且疗效显著.

    作者:陈秀杰;胡创英;宋凤娇;蓝素文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以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并为后续治疗提供佳输液途径.方法 将14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行四肢浅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 观察组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易固定,穿刺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输液效果好.

    作者:刘丽;梁桂芳;薛芬 刊期: 2006年第21期

  • 假性球麻痹患者胃造瘘的家庭护理指导

    目的 探讨老年假性球麻痹患者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出院后进行家庭护理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确诊为假性球麻痹行PEG带管出院患者28例,采取指导患者进行吞咽训练,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收集评估资料,指导家属做好营养匀浆选择和制备、管饲的方法、加强PEG导管的护理及造瘘口和口腔护理等措施.结果 24例患者随访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8例因进食困难导致消瘦的患者体重增加,2例2年后吞咽功能恢复,成功拔除导管.4例出现肺部感染,入院治疗后2例治愈,2例死亡.1例置管后11个月出现管道变形、造瘘口感染,予换管后感染控制.1例出现严重腹泻,入院治疗后治愈.4例患者出现肉芽组织生长,用10%氯化钠溶液湿敷3 d后内芽组织萎缩.出院患者中无脱管及腹膜炎、出血、脓肿等并发症.出院后带管长58个月.结论 对假性球麻痹行PEG患者进行家庭护理指导,可提高家庭管饲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何春欢;卢少萍;谢瑞浓 刊期: 2006年第21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