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癌Dixon术后局部复发原因的临床分析

龚航军;刘岗;吴瑶瑶;薛志祥

关键词:直肠癌, Dixon术, 局部复发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Dixon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方法:对1995年至1999年本科所行直肠癌Dixon手术72例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局部复发9例,复发时间为3~26个月,平均16.2个月,2年内复发者7例。复发部位为吻合口6例,盆腔2例及会阴部1例。Dukes分期:A期1例,B期3例,C期5例。病理组织学类型:乳头状腺癌1例,管状腺癌5例,粘液性腺癌3例。肿瘤远切缘长度<3 cm者7例,>3 cm者2例。结论: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Dukes分期、病理学类型、远切缘长度、淋巴结清扫及术中无瘤操作等多种因素有关。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循环对肺的影响

    体外循环术后经常伴有肺功能不全,体外循环被认为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本文就近年来体外循环对肺损伤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仇万山;景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组蛋白乙酰化酶和去乙酰化酶在细胞增生分化和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真核细胞组蛋白N端赖氨酸残基的乙酰化与基因的转录激活有关。多种具有组蛋白乙酰化酶(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的调节因子,通过对组蛋白乙酰化过程的调节,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AT和HDAC的异常与肿瘤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于亚平;王学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Wortmannin与U73122对缺失磷脂酶C-γ1细胞迁移的影响

    0 引言 磷脂酶C-γ1(phospholipase C-γ1,PLC-γ1)与三磷酸肌醇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I-3K)是生长因子介导的信号传递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信号分子。尽管敲除plcgl基因后的小鼠不能正常发育,并于胚胎第9天死亡[1];缺失PLC-γ1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PLC-γ1-/-)在体外却能正常生长,且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刺激下其受体激活与内吞、DNA合成、迁移能力等与正常细胞(PLC-γ1+/+)相似[2]。但PLC-γ1-/-并不出现其近亲PLC-γ2的代偿表达,PLC-γ1-/-细胞株迁移过程中PLC-γ1的信号传递功能是否由其他PLC同工酶或PI-3K通路代偿,目前还不清楚。为探讨PLC-γ1通路在信号传递过程中的代偿机制,本研究检测了PLC、PI-3K特异性抑制剂U73122、Wortmannin对PLC-γ1-/-细胞的EGF介导细胞迁移的影响。

    作者:白晓春;罗深秋;白洁;冀群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呼吸系统疾病

    肺炎衣原体作为一种人类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可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此外,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结节病、肺癌的发病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郑闻;施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后早期超微结构改变

    目的:了解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只成年灰兔进行定量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伤后定期进行眼部裂隙灯检查、角膜厚度及眼压测定,预期取角膜材料进行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后1天可见细胞膜破损,细胞肿胀,细胞器颗粒粗大;伤后3天内皮细胞崩解,胞质脱落,胞核裸露;伤后5天出现细胞缺损区,膜脂降解聚积而形成脂质球,附着于细胞缺损区,角膜上皮细胞间隙增宽;伤后7天角膜内皮细胞移行修复细胞缺损区;伤后9天后内皮细胞异形明显,上皮细胞出现变性。角膜混浊与角膜厚度呈正相关。眼压增高者角膜厚度增加,内皮细胞损伤加重。结论:超微结构检查结果提示,角膜内皮细胞受损后细胞崩解似乎是必然的结局。动态测定角膜厚度可以判断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程度。控制眼压是预防内皮细胞损伤加重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陈穗桦;黄振平;薛春燕;王毅;曹春林;王理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致病因素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某些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与AITD发病有关,但在不同个体,不同致病因素所起的作用可能亦不相同。因而造成AITD临床和病理学表现的异质性。本文回顾近年来有关AITD致病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坚;王扬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附53例报告)

    总结我院1969年~1998年经手术治疗的嗜铬细胞瘤53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本组53例,男24例,女29例,年龄16~68(平均38.3)岁;病程1个月~19年,平均4.2年;49例(92.5%)术前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肿瘤大径1.2~10.3(平均4.3)cm;左侧23例,右侧27例,双侧3例;单发47例,多发6例;肿瘤位于肾上腺内42例,肾上腺外11例(包括膀胱1例);良性46例,恶性7例;静止型4例。49例术前明确诊断或怀疑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均服降压药(尼卡地平、哌唑嗪、特拉唑嗪和硝苯地平)准备14天以上。3例术前未怀疑嗜铬细胞瘤,未作相应准备。经腰切口35例,经腹切口18例;45例行同侧肾上腺切除术,7例行包膜下肿瘤切除术,1例膀胱嗜铬细胞瘤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硬膜外麻醉31例,全麻20例,另2例先行硬膜外麻醉,后改为全麻。

    作者:葛京平;高建平;许宏;蔡荣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脑实质内神经鞘瘤

    0 引言 颅内神经鞘瘤可以起源于除视神经以外的任何脑神经,但通常发生于脑神经的感觉支,常见于听神经和三叉神经。脑实质内通常无神经膜细胞(Schwann Cell)存在,因而脑实质内神经鞘瘤极其罕见,其组织发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1~6]。我们自1980年10月至1996年7月共收治脑实质内神经鞘瘤3例,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病例1 患者女性,16岁,因进食呛咳2年,反复咳嗽、发热1年,于1980-10-27入院。查体神志清,消瘦,双侧眼球垂直震颤,双侧视神经盘水肿,右侧软腭上抬无力,咽反射迟钝,右侧舌肌萎缩,伸舌右偏,右侧耸肩无力,右手指鼻试验和跟膝胫试验阳性,右侧轻偏瘫,双侧病理征(+)。脑超声波检查中线居中。金链脑室造影示第四脑室占位性病变。因胸片提示双下肺炎,故入院后先行抗炎治疗。但因病情进一步恶化,于1980-11-27肺炎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即行开颅探查。术中发现肿瘤位于脑干,自第四脑室底的下半部向背侧突出,作肿瘤部分切除。病理报告为神经鞘瘤。术后原有的神经功能障碍未见好转也未加重。因痰排出困难,而家属拒绝施行气管切开术,患者自动出院。此后失去随访。

    作者:王汉东;史继新;谭启富;孙克华;成惠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角膜缘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

    目的:评价角膜缘隧道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对66例(72眼)老年性、并发性、外伤性白内障采用3.2 mm角膜缘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观察手术前后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的变化。结果:术后1天、1周、1个月的视力达0.5以上者分别占69.4%、80.6%和86.1%,术后1周平均散光为(1.85±0.89)D,比术前增加0.30 D(P<0.01),角膜地形图显示切口处轻度陡峭或平坦,术后1个月平均散光为(1.48±1.02)D,P>0.05,角膜地形图显示已恢复术前状态。结论:角膜缘隧道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能简化手术步骤,术后视力恢复快,炎症反应轻,具有早期恢复至术前眼屈光状态的优势。

    作者:吴勇;黄振平;曹春林;薛春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卡维地洛的扩张血管和抗氧化作用

    卡维地洛(Carvedilol)是新一代具有扩张血管和强有力的抗氧化作用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它在抗氧化作用、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左心功能和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方面,优于其他β-受体阻滞剂。

    作者:杨继红;缪东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鼻息肉中转化生长因子β亚型的表达及分布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亚型在鼻息肉病患者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了解其在上呼吸道慢性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探讨鼻息肉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PAAP法和Western-blot检测25例鼻息肉病患者的息肉组织和下鼻甲粘膜中TGF-β1~3亚型的表达,并以8例健康人下鼻甲粘膜作对照。结果:①TGF-β亚型的表达在鼻息肉病患者的鼻息肉中高于下鼻甲粘膜,而健康人下鼻甲粘膜中几乎不能检测到。②在TGF-β亚型中可以检测到大量TGF-β1而很少检测到TGF-β2 和TGF-β3 。结论:TGF-β1是鼻息肉中TGF-β家族的优势表达亚型,也能在炎性鼻息肉和鼻粘膜中表达。TGF-β1诱导粘膜上皮和结缔组织的多种变化,可能是鼻息肉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王秋萍;陈峰;王天友;程向荣;吴昆旻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原核和真核细胞表达HBeAg的应用研究

    目的: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分别克隆表达生产的HBeAg,经适当纯化后进行检测分析,并在乙型肝炎抗HBe检测中进行应用和比较。方法:分别用大肠杆菌和家蚕细胞表达生产HBeAg,并用Saphacryl S-200 柱层析进行纯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表达产物的蛋白含量;EIA法测定HBeAg和HBcAg效价及评估HBeAg 的应用效果。结果:原核细胞HBeAg:比活性为10 000 /mg,HBeAg/HBcAg=50,用于抗HBe 的检测时特异性为96%,灵敏度符合国家卫生部panel要求。真核细胞HBeAg:比活性为 160 000/mg,HBeAg / HBcAg =5 000,用于抗HBe 的检测时特异性为100%,灵敏度高于国家卫生部panel要求的1~2个滴度。结论:真核细胞表达的HBeAg比活性高而HBcAg含量低,在抗HBe检测时的应用效果优于原核细胞。

    作者:何亮;邓小昭;刁振宇;周宗安;郑纪山;高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亲环素A抗原表位氨基酸序列及三维结构研究

    目的:研究人抗亲环素A(CyPA)McAb D4识别的抗原表位的氨基酸组成及其在蛋白分子上的三维定位。方法:以抗人亲环素A McAb D4作捕获抗体,对噬菌体展示肽库进行淘筛,并对筛选出的噬菌体中插入片段进行DNA序列测定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再用RasMol蛋白质三维结构分析软件在亲环素A分子的三维结构中查找相应的抗原表位。结果:经过三轮淘筛和扩增,选择7个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其中5个克隆共有一致氨基酸序列WSLQSFL。与人CyPA一级结构比较未找到同源序列,提示该抗原表位是构象性的。用RasMol蛋白质三维结构分析软件在亲环素A分子的三维结构中,找到由W121、S99、L98、Q111、S110、F112、L122构成的疏水袋状结构,可能就是McAb D4的抗原表位。结论:人亲环素A分子上W121、S99、L98、Q111、S110、F112、L122构成一个构象型抗原表位。

    作者:李芳秋;严明;武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理论基础

    原发性高血压在人群中极为常见,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动脉搏动性压迫延髓区第Ⅸ、Ⅹ脑神经根能引起高血压,并认为是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神经血管减压术缓解了这种搏动性压迫,为原发性高血压尤其难治性高血压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并已取得较好疗效。本文主要综述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理论基础,并介绍手术过程。

    作者:傅华;孙克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涡轮钻在拔牙术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们采用高速涡轮钻磨切法去除难拔牙齿的阻力,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门诊拔牙困难的患者100例,其中男36例,女64例,年龄14~63(平均32.5)岁。拔牙原因:残根或残冠36例,阻生牙58例,纵折牙6例。100例患者共拔牙118颗,其中前磨牙11颗,磨牙43颗,阻生牙64颗。1.2 方法1.2.1 钻磨阻生牙①去除牙冠部阻力:牙冠部阻力主要是阻生牙与邻牙、周围骨组织之间所产生,钻磨法与劈开法的目的相同,都是要去除阻力。可分为完全磨断和部分钻磨两种方法,前者将整个或部分牙冠完全磨断;后者将牙冠大部或部分钻磨后,将牙挺插入沟槽,用扭力将近中牙冠折断,或将劈冠骨凿置于沟槽,劈断牙冠;离断的牙冠应上大下小,易于取出。②去除牙根部阻力:牙根部阻力主要是牙根解剖形态与骨组织之间所产生,一般骨阻力较小,在牙冠阻力被去除后,无需任何处理,即可将牙根挺出。但在多根、长根、弯根、肥大根、根分叉较大或环抱根时,牙根阻力较大,可采用钻磨分根、磨除根周骨质的方法,去除牙根部的阻力。③去除骨组织:对埋伏牙或牙冠暴露较少的阻生牙,可去除牙冠周围的骨组织。1.2.2 多根磨牙分根死髓牙、残根冠和多根牙比较牢固,尤其是根分叉大,近远中有邻牙者,可钻磨分根或钻磨后用骨凿分根拔除。1.2.3 残根去骨弯根、肥大根、环抱根或牙根与骨组织形成骨性粘连者,取根较难,可采用磨除根周围骨质的方法,去除牙根部阻力后将根取出;在上颌后牙难以将根掏出的情况下,可采用加长钻头直接将根磨除。

    作者:王;杨震;寿柏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电子束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探讨用电子束CT(EBCT)三维重建,评估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髋臼骨折2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骨盆X线摄片、EB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评估髋臼骨折的类型及骨折移位程度,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结果:EBCT三维重建能正确地显示髋臼骨折及其类型,26例中涉及髋臼前柱1例、后柱3例、后壁11例、横型4例、复合型7例。经EBCT三维重建获得髋臼骨折的直观三维图像,正确评估其严重程度和类型,15例手术治疗,11例牵引治疗。结论:EBCT三维重建能客观地提供髋臼骨折的所有特征,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并在术前正确评估髋臼骨折以增加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减少手术对组织的损伤,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施鑫;赵建宁;叶根茂;李斌;郭亭;黄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四叠体池脂肪瘤的CT诊断

    四叠体池脂肪瘤临床上罕见,现将我室在CT检查中发现的4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患者男性,52岁,头痛间歇发作1年多,无恶心、呕吐,四肢活动自如。此次因头部外伤后头痛、眼发黑而就诊。病理反射阴性,CT片平扫显示四叠体池内中部一直径为0.4 cm大小低密度灶,CT值为-44 Hu。诊断为四叠体池脂肪瘤。 例2 患者女性,25岁,因头痛伴呕吐,突然摔倒在地而就诊。经常发生头痛、恶心、呕吐已2年多,并逐渐加重而致摔伤。左侧上、下肢肌力2~3级。眼底检查示视神经乳头有轻度水肿,CT平扫显示四叠体池内一约1.27 cm×2.0 cm大小低密度灶,CT值-62~-94 Hu,脑干稍受压变形。诊断为四叠体池脂肪瘤。

    作者:王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杆状病毒早期启动子载体的构建及报道基因的表达

    目的:用苜蓿尺蠖核多角体病毒(AcNPV)的IE 1基因启动子构建杆状病毒早期基因启动子载体。方法:以AcNPV p10基因为侧翼序列,并将新霉素抗性基因(neo)插入IE 1基因启动子下游,得到转移载体pAcPIneo。将它和野生型AcNPV DNA共转染昆虫细胞Sf9,由于neo基因的表达,通过G418的选择和富集作用,得到重组病毒vAcPIneo的纯培养。结果:用酶切和Southern印迹杂交证明,neo基因整合于AcNPV基因组的p10基因位相。结论:成功地构建了杆状病毒早期启动子载体,neo基因在受染细胞内从早期到晚期均可发生转录。

    作者:邓小昭;朱反修;刁振宇;高健;齐义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慢性VNS对点燃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抗癫作用的细胞机制。方法:用戊四氮(PTZ)行大鼠腹腔注射点燃制作癫模型,行迷走神经刺激抗癫,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浓度谷氨酸(Glu)对正常、PTZ点燃及VNS治疗动物大脑皮质及海马神经元胞内游离钙升高的影响,同时观察VNS对动物癫行为的影响。结果:VNS组动物胞内游离钙浓度较PTZ点燃组明显降低,并对外源性Glu的升高胞内游离钙有明显抑制作用,行为观察显示VNS能明显抑制癫发作的严重程度,延长癫发作的潜伏期。结论:VNS能明显抑制大鼠PTZ的点燃效应,降低Glu对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的升高作用。VNS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元兴奋性/抑制性受体的活性来发挥抗癫作用。

    作者:樊友武;谭启富;印红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颅后窝手术后脑神经损伤患者的护理

    0 引言 颅后窝虽容腔狭小,但包容许多重要结构,不仅有脑干和椎动脉系统,尚有多组脑神经走行其中。因此,颅后窝病变及手术易损伤这些神经,尤其是面神经及后组脑神经,出现面瘫、饮水呛咳、声音嘶哑、斜颈、舌肌瘫痪等临床表现。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心理负担重,主要表现为焦虑、悲观,不能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本文对55例颅后窝手术后脑神经损伤患者的若干护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认为主要问题是:①自我形象紊乱;②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③面瘫并发症;④呼吸道的管理等。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帮助患者顺利渡过由于脑神经损伤所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张爱琴;俞群群;杨惠清;叶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主管: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