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芳;彭凤梅
目前,医院感染管理临床带教工作尚不能满足临床教学的需要,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带教管理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已迫在眉睫。我院自1996年开始在外藉专家指导和帮助下,编制医院感染管理标准临床教学周目标(下称周目标),即每周实习生的学习目标,使临床实习工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1 实施对象 1996年1月至2000年6月,在我院实习和进修的护士40人,年龄19~35岁。中专学历6人、大专16人、本科18人。实习2周至2个月。2 编制周目标方法2.1 确定基本要求 ①充分体现教学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即周目标以学校的教学大纲为基本点,整个周目标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既要考虑医院感染学科的基本要求,又要考虑医院临床的特殊性。②遵照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即周目标的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内容求精而不求多,达到既符合培养目标又符合实习生接受能力。③目标评价标准简便易行。④采用表格的形式,设计中文理清楚,表意明确,便于实习生实施和带教老师的评价。
作者:袁玉华;包家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探讨异丙酚与芬太尼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效果,选择180例人工流产病人为观察组(采用异丙酚与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人工流产术);160例为对照组(行常规人工流产术);观察镇痛效果、平均手术时间和阴道出血量、人流综合征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镇痛效果显著,病人无疼痛感;无1例人流综合征发生,术后腹痛程度较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 ;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和阴道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应用异丙酚与芬太尼静脉麻醉行人工流产术可减轻术中、术后疼痛,减少人流综合征发生率。
作者:董薪;王世明;杨喜珍;刘春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探讨经济、便捷、有效治疗褥疮的方法,1997年 1月至2000年9月笔者采用土鸡蛋膜治疗褥疮2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4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46.7±20.1)岁。褥疮分布于肩胛4处、髂嵴22处、骶尾22处,平均面积(30.6±5.1) cm2;Ⅲ期褥疮36处,Ⅳ期12处。对照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为(48.9±17.2)岁。褥疮分布于肩胛6处、髂嵴 16处、骶尾22处,平均面积(29.8±6.2) cm2;Ⅲ期褥疮33处,Ⅳ期11处。两组的性别、年龄、褥疮分期及面积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①清创。首先用0.02%呋喃西林溶液清洗创面,剪除Ⅲ、Ⅳ期褥疮表面溃疡及坏死组织,然后用无菌敷料加压止血,再用无菌纱布或棉签蘸0.5%碘伏(呈饱和状)直接湿敷褥疮面15 min。②敷土鸡蛋膜。将土鸡蛋外壳用乙醇消毒后横截为上下两半去除内容物留壳,将边缘一小部分外壳向内折,轻轻除去其内折部分的外壳,然后右手拇指和示指捏紧内膜沿纬线将其鸡蛋膜从内面剥离,并敷于褥疮表面,其范围大于褥疮面1~2 cm,整个过程注意无菌操作。③包扎。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并包扎,松紧适宜,每天更换1次,5 d为1疗程。
作者:孟共林;郭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常规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采用三孔或四孔法操作[1]。1998年5月至2000年3月,我院外科采用美国Stryker腹腔镜施行二孔法手助腹腔镜阑尾切除术[2]15例,效果良好。手术配合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14~54岁,平均28.6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7例,坏疽性阑尾炎3例。手术时间15~50 min,平均20.7 min。病人术后当日下床活动,并可进流质饮食,住院2~5 d,平均3.2 d,术后无腹腔内感染及皮肤戳孔感染。1.2 器械的准备 准备腹腔镜器械,如0°观察镜,套管针(内径10 mm,长度17 cm),尖嘴分离钳及抓钳;开腹阑尾切除术的常规器械。1.3 手术方法及配合 硬膜外麻醉后取平卧位,消毒铺巾。在病人脐下正中切一横行小口制造人工气腹后,经脐下切口将套管针穿刺进入腹腔。观察镜用80~90℃的无菌水预热后经套管针置入腹腔内,镜下观察阑尾炎症程度。由助手在腹腔外按压右下腹,同时在镜下观察,选择贴近阑尾根部处切一横行小口,置另一内径为10 mm套管针,经此套管用无齿抓钳提起阑尾,分离阑尾周围的炎性粘连,推开肠管、大网膜等脏器(小范围的膜状粘连可用剪、推、钩等操作解除),充分显露盲肠和阑尾。将一自制的无菌橡胶戳孔保护套(可用避孕套代替,保护套两端呈喇叭状,开口处直径3 cm,中间部分内径为1 cm,大长度5 cm)通过套管放入腹腔,用抓钳将其一端拉入套管内,回抽并拉出套管,使保护套两端分别位于腹腔内外。经保护套置入抓钳,抓住阑尾尖端,边解除气腹边将阑尾提出腹腔,此时可显露阑尾根部,在腹腔外常规行阑尾切除,阑尾残端无需包埋。术毕创可贴拉合皮肤切口[2]。
作者:马艳丽;石焕玲;王春;李瑞芹;王玉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探讨糖尿病病人对糖尿病足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58例糖尿病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30.4% 的病人懂得足部护理;而坚持足部主动护理的病人仅占13.3% ;81.0% 以上的病人希望接受糖尿病足各方面的健康指导,以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并将电话咨询和建立良好医护患关系作为获得健康知识的首选。提出早期开展预见性护理,建立一支由专科医师-护士-营养师-药师-康复师组成的教育队伍,加大糖尿病足知识宣传力度,形成有效的健康教育网是满足糖尿病足健康教育需求行之有效的办法。
作者:甘俊丽;谭艺真;李媛;叶赛娟;张雪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科1987~2000年收治6例锁骨下血管损伤病人,经及时治疗及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5~69岁,平均45.0岁。刀刺伤致右锁骨下动、静脉损伤1 例,钢筋刺破右锁骨下动、静脉1例,车祸致第1肋骨骨折刺断左锁骨下动、静脉4例(其中1 例合并有锁骨下动脉栓塞)。6例中5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3例彩超可见第1肋骨、锁骨的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错位,锁骨下动、静脉血管壁的连续性中断,局部可见液性暗区,边界清楚。查体:锁骨上窝饱满、压痛,患肢感觉、活动障碍,桡动脉搏动不能触及。在全麻下急诊行血块清除、血管修补、神经松解术;术后予以补液、抗炎、抗凝、扩血管治疗,平均住院17 d,伤口愈合出院。随访6~27个月,平均13个月,按张高孟[1]标准评价优4 例,良1例,差1例。
作者:陈爱兰;应丽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带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是一种较新的皮瓣移植术,应用该皮瓣修复小腿下端、足、踝部皮肤缺损16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4例创缘Ⅰ期愈合,2例创缘延期愈合。提出术前心理护理、术区准备、皮瓣的监测、局部制动等护理是皮瓣存活必不可少的条件。
作者:樊玉梅;林艳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探讨减少老年病人术后肺部感染的护理方法,将1998年7月至2000年5月在外科住院的116例老年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拍背、翻身、雾化吸入、深呼吸、有效咳痰等措施使呼吸道通畅;观察组除上述措施外,给予捏脊背、足底按摩和摄养调护等扶正护理。结果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1例,对照组7例,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扶正护理可提高老年病人的抗病能力和手术耐受力,减少术后肺部感染。
作者:黄庆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探讨市场经济下护理服务模式,采用开放式护理服务(实验组),即将护士照片和主要概况上墙明示,病人入院时接受主班护士介绍后,可自主挑选自己的责任护士,由其负责住院期间的全程、全方位护理。并与传统护理方法(对照组)作对照,结果实验组的病人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提示开放式护理是市场经济下的服务方式之一,是一种体现“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下的护理模式,有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作者:孙庆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1年3月至2000年1月,我科采用髋臼成形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1 8例,效果较好。护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19~34岁。18例均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病程19~34年。其中4例曾行髂骨旋转截骨术,2例行髋臼髂骨内移截骨术,2例行髋臼造盖术,10例为初次手术。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跛行和疼痛,髋关节曲屈50~85°(正常值130~140°)、后伸0~5°(正常值10°)、内旋5~10°(正常值30~45°)及外旋15~25°(正常值40~50 °)。X线片示髋臼角45~60°(正常值<20°)。1.2 手术方法 术前行骨牵引2周,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患侧臀部垫枕抬高约30°。采用Smi th-Peterson(髋关节前外侧)切口,暴露关节囊但不切开[1]。用弧形凿沿髋臼上缘截骨绕过髋臼上方,将脱位股骨头复位并将患肢置于外展位,将截骨瓣尽量向下翻转以加大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取自体髂骨骨块植入并用克氏针或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45 d。
作者:高春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探讨思密达联合茵栀黄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将6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分别用思密达联合茵栀黄及单用茵栀黄治疗30 d,观察两组血清总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从(102.40±56.10)μmol/L降为(50.00±40.20)μmol/L(P<0.01),ALT从(120.40±110.00)IU/L降为(40.10±42.00)IU/L(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从(11 0.10±58.20)μmol/L降为(70.22±56.12)μmol/L(P<0.05),ALT从(130.28±4 0.62)IU/L降为(66.08±46.00)IU/L(P<0.05)。提示思密达联合茵栀黄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效果明显优于单一使用茵栀黄。
作者:周新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且无刺激的预防褥疮方法,将长期卧床的急性脑血管病病人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红花芍药复方提取液经直流电离子导入褥疮的好发部位,1次/d,每次20 min,同时辅以常规护理翻身;对照组采用常规翻身加局部50%红花乙醇按摩,2次/d,每次20 min。15 d 内动态观察全身皮肤情况。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褥疮发生人数分别为29例(29%)、4例(4%) ,两组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提示红花芍药复方液直流电离子导入可明显减少褥疮的发生率,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刘秋梅;舒秀敏;李钢;刘辉;甘小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乌头是中医治疗风湿痛、外伤及各种关节疼痛等症的常用中草药,其有效成分为乌头碱,毒性极强,易溶于乙醇及醚等有机溶剂,2~4 mg即可致人死亡,常因服法不当 (如煎药时间过短,与酒类同服或用药间隔时间太短等)、用量过大或泡制不合格致不可逆的中毒损害[1]。我院于2000年4月收治1例服自制乌头酒过量中毒病人,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男,48岁。肩周炎病史5年,服自制川乌、草乌泡制药酒40 ml,2 h后出现头晕、呕吐、肢体麻木而急诊入院。入院时病人烦躁不安、心悸、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呼吸浅促、阵发性抽搐、流涎、呕吐,T 36.1℃、P测不到、R 34次/min、BP 80/40 mmHg(1 mmHg=0.133 kPa);心电图示P波消失,代之以宽大畸形QRS波群,心率204次/min ,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诊断为乌头碱中毒、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源性休克。立即给予洗胃、血液透析、抗休克、抗心律失常及保护心肌治疗,配合中药口服及灌肠等处理,6 h后病人症状控制,3 d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住院1周痊愈出院,无后遗症。
作者:齐静;刘晓辉;白天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血透材料进行重复使用,多采用0.1%过氧乙酸(PAA)浸泡消毒。消毒后的透析管路、透析器须经彻底冲洗才能再使用,而常规方法需较长时间和较多透析液冲洗。为了缩短冲洗时间、节省冲洗液,我们根据PAA遇热易分解的特性,设计了加热冲洗法,并对其安全性进行了测试,报告如下。1 方法 选择同期透析病人150例(150例次),随机分为A、B、C三组,各组50例次,A组使用后的透析管路、透析器采用浸泡后常规冲洗方法,即用0.1% PAA浸泡24 h后,将透析器装上Gambro AK透析机,透析器外膜接通透析液(温度37℃,流速500 ml/min),透析器血室连接透析管,接上1 L生理盐水,开放肝素管,启动血泵,以100 ml/min流速循环15 min,再打开透析管所有侧孔冲洗[1];B组方法同上,仅透析液温度为39℃,循环时间10 min;C组透析液温度39℃,循环时间5 min,其他方法同A组。在透析管的动静脉除泡器、透析器外膜出口处分别留取2 ml标本测残留PAA浓度[2],按文献[3]的方法计算。并记录透析液用量。所得数据用(x±s)表示,采用F检验。 观察加热冲洗后的透析器使用过程中病人有无全身不适、面色潮红、体表发热、恶心呕吐等PAA过敏反应。
作者:陈燕燕;杨筱敏;刘景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探讨食管癌手术病人焦虑状态的严重程度和特点,为心理评估和心理护理提供依据。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对90例食管癌手术病人焦虑状态进行测评,结果焦虑是食管癌手术病人主要的心理反应,且手术前、后焦虑检出率亦不同,术前显著高于术后(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病人焦虑状态不同,<50岁中年人、文化程度高者其焦虑严重。提示食管癌手术病人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手术前、后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必不可少;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家属的配合及手术前、后的护理教育、音乐治疗对缓解病人焦虑症状有积极作用。
作者:袁晓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于肾小管回吸收磷减少所致,血磷降低(<0.97 mmol/L),钙磷乘积<30,骨质不易钙化。本病不易早期发现,在佝偻病长期治疗无效时考虑本病。2000年我科收治1例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儿,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病例简介 女,2岁。发现“O”形腿1年余,肌内注射维生素D3,长期口服钙剂,效果差。入院时T 3 7.2℃、P 90次/min、 R 30次/min,体重10 kg,营养一般,毛发稀疏,方颅,手、脚镯征阳性,肋骨串珠,鸡胸,双下肢呈“O”形。X线示双侧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干骺端增宽,边缘呈毛刷状改变,钙化带模糊,骨骺板增宽,骨骺部分边缘毛糙不齐。血磷0 .6 mmol/L,碱性磷酸酶1 158 U/L,血钙2.47 mmol/L,诊断为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口服补磷合剂(含磷酸盐)、罗钙全(含维生素D),经过8个月规律用药,该患儿佝偻病症状消失,血磷基本正常。2 护理2.1 指导正确用药 ①维持血磷浓度在0.97 mmol/L以上,口服补磷合剂,10 ml/次,5次/d,有利于骨的钙化,维持正常的生长速率。服用补磷合剂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可在饭后、睡前给药,以减轻胃肠道反应。长期规律用药时,若血磷浓度不易达到正常范围,出现中毒症状或病情无好转,停用罗钙全或剂量减半,并加大补磷合剂用量(20 ml/次),可促进本病痊愈。如X线片示干骺端已愈合,罗钙全用量可减半,以防止骨骺软化。②口服罗钙全 30~40 ng/(kg·d),1次/d。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口渴、表情淡漠、呕吐、吸吮无力、皮肤弹性减低、四肢肌张力减低、发热等)。若出现中毒症状,立即停药。③该病是由于肾小管回吸收磷减少所致,因此,需要终生服用磷酸盐。本例患儿曾中断服用,佝偻病症状重新出现,服药后好转。
作者:任香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的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震颤、肌僵直、运动减少三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2000年3~10月,我们应用微电极导向毁损技术治疗帕金森病15例,疗效显著,无持久并发症。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37~68岁,平均52.0岁,病程5~15年。以肌僵直、运动迟缓为主要症状11例,以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4例。 方法及结果:病人头部安装定位头环,应用瑞典产LEKSELL立体定位系统(由立体定位头环,定向仪等组成 )行磁共振靶点定位;采用微电极记录及热射频治疗系统行微电极电生理记录定位及热射频靶点毁损治疗。病人肌僵直、运动迟缓明显改善,肢体震颤消失,术毕即可行走。术后观察5~7 d,无1例发生并发症。
作者:陈春莲;夏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结肠镜检是对结肠病变作出定性诊断的较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为保证结肠镜进入顺利和观察满意,肠道准备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在甘露醇溶液口服的基础上加用番泻叶,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9年1月至2000年8月在我院行结肠镜检查的病人200例,男132例、女68例,年龄23~80岁,平均54.1岁。其中长期便秘54 例,慢性腹泻68例,腹泻与便秘交替66例,其它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均排除结肠癌所致肠腔癌性狭窄及肠梗阻。1.2 方法 检查前1 d常规进少渣饮食,检查当日晨进流质饮食。对照组检查前4 h口服20%甘露醇液250 ml,5%葡萄糖氯化钠500 ml,前30 min饮水1 000~1 500 ml;观察组口服甘露醇前用番泻叶20 g(加水250 ml)泡服,其它同对照组。记录排便次数,末次排便性状及有无不良反应。
作者:陈敏珍;楼瑞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院1998年1月至2000年4月应用鼻内窥镜下泪囊造孔术治疗17例鼻腔泪囊吻合术后再阻塞病人,护理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7例(17眼)均行泪囊鼻腔吻合术,男6例、女11例,平均年龄35.0(20~46)岁。术后1~14个月出现泪道阻塞。15例由于鼻腔泪囊吻合口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所致,2例骨孔过小,吻合口粘膜错位愈合。术前泪囊碘油造影排除泪囊过小或下泪小管及泪总管阻塞;无鼻息肉、鼻甲肥大、鼻窦炎、鼻腔肿瘤等。1.2 手术方法 手术操作均在电视监测下进行。局部麻醉后,应用鼻内窥镜手术器械自鼻腔探查吻合口,根据不同病因,采取切开、分离、扩大吻合口的方法(如原吻合口有大量肉芽组织,用刮匙彻底清除干净;如为鼻粘膜唇瓣再粘连则切除原唇瓣大小的粘膜),吻合口放置0.2 mg/ ml丝裂霉素C棉片,留置3 min后取出,以生理盐水冲洗,冲洗通畅后填塞鼻腔。1.3 护理1.3.1 术前护理:①向病人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解除病人第二次手术的恐惧及对手术的疑惑心理。②术眼泪道冲洗,1次/d,连续3 d 。③术眼滴抗生素眼药水,4次/d。④行泪囊碘油造影(先作碘过敏试验 ),了解泪囊大小及泪小管情况。⑤术前1 d剪掉术侧鼻毛,泪囊内注入美蓝,注入后立即以生理盐水洗眼,以减少术眼的刺激。
作者:秦建新;龚华庸;曾宪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探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对产程的影响,将1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和对照组(正常分娩)各5 0例,观察两组产妇的总产程及第一产程时间,活跃期宫口扩张速率和胎头下降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总产程及第一产程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宫口扩张和胎头下降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快(均P<0.01),表明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同时能明显促进产程进展。
作者:韩艳梅;安红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