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电极导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健康指导

唐玉芳;彭凤梅

关键词:微电极导向毁损术, 帕金森病, 健康指导
摘要:随着现代电生理学的发展,以微电极导向计算机控制为特点的微电极技术,使立体定向毁损苍白球异常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极大提高,有效率达到90%以上[1]。2000年3月至2000年10月我院采用微电极导向毁损术治疗15例帕金森病人,对其进行健康指导,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15例病人中男12例、女3例,年龄大68岁,小37岁,平均52.0岁。11例以肌僵直、运动迟缓为主要症状,4例以震颤为主要表现。根据病人生活自由度[2]评估,床上可活动身体3例,在室内可以行走12例。其中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10例,对饮食、休息、运动功能锻炼重要性缺乏认识8例,产生焦虑、恐惧心理11例。2 健康指导2.1 健康指导方法 针对个体对疾病认知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宣教方法。①针对病人健康知识行为进行个别指导,床边示范和纠正。根据年龄、职业等不同分别对待,如文化程度较高、社会阅历较深、比较内向或多疑者,除常规宣教外,需反复仔细地讲解,系统地分析,直至病人掌握为止。对胆小、多疑者使用鼓励性语言。②请病人现身说教,将有关自身体验和应对方法传授给新入院病人,使受教育者产生互感效应。③家属参与,强化效果。注意做好家属的宣教,以取得支持和配合。
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伤湿止痛膏防治β-七叶皂甙钠致静脉损伤的效果观察

    β-七叶皂甙钠临床广泛应用于抗炎、消肿,静脉滴注时常因药物浓度高、滴速快而对静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轻者局部麻胀、疼痛,重者局部剧烈刺疼,使病人不能坚持治疗。为此,我们对167例接受β-七叶皂甙钠治疗的病人采取伤湿止痛膏局部外贴防治静脉损伤,取得了满意效果。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随机抽取接受β-七叶皂甙钠治疗的病人167例,男112例、女55例;<14岁12例,14~60岁 138例,>60岁17例。其中上肢骨折62例,下肢骨折44例,锁骨骨折21例,骨盆骨折15例,肋骨骨折11例,腰椎骨折5例,其它9例。均采用β-七叶皂甙钠2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81例。两组姓别、年龄、病情、用药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将伤湿止痛膏剪成2.5 cm×7.5 cm大小备用。观察组常规穿刺、固定后在穿刺点上方0.5 ~1 cm处沿血管方向贴伤湿止痛膏1条,输液结束拔针时去掉,每日贴敷,不重复使用;对照组按常规操作固定,穿刺部位不用伤湿止痛膏外贴。注射结束观察两组病人局部有无红肿,沿静脉走行方向皮肤是否发红及其范围;询问病人自觉症状并记录。

    作者:林慧玲;朱汝林;林乙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微电极导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健康指导

    随着现代电生理学的发展,以微电极导向计算机控制为特点的微电极技术,使立体定向毁损苍白球异常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极大提高,有效率达到90%以上[1]。2000年3月至2000年10月我院采用微电极导向毁损术治疗15例帕金森病人,对其进行健康指导,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15例病人中男12例、女3例,年龄大68岁,小37岁,平均52.0岁。11例以肌僵直、运动迟缓为主要症状,4例以震颤为主要表现。根据病人生活自由度[2]评估,床上可活动身体3例,在室内可以行走12例。其中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10例,对饮食、休息、运动功能锻炼重要性缺乏认识8例,产生焦虑、恐惧心理11例。2 健康指导2.1 健康指导方法 针对个体对疾病认知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宣教方法。①针对病人健康知识行为进行个别指导,床边示范和纠正。根据年龄、职业等不同分别对待,如文化程度较高、社会阅历较深、比较内向或多疑者,除常规宣教外,需反复仔细地讲解,系统地分析,直至病人掌握为止。对胆小、多疑者使用鼓励性语言。②请病人现身说教,将有关自身体验和应对方法传授给新入院病人,使受教育者产生互感效应。③家属参与,强化效果。注意做好家属的宣教,以取得支持和配合。

    作者:唐玉芳;彭凤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介绍一种乳癌根治术后加压包扎法

    乳癌根治术后需对创面进行加压包扎,以保证皮瓣紧贴胸壁,减少皮下积液,促进创面修复。 1997~1999年,我科在传统加压包扎法基础上将外层绷带改为“U”形加压包扎,效果满意。介绍如下。1 方法 病人术后包扎切口,纱布团数块填充于术侧腋前壁,纱布垫覆盖;扶病人取坐位,首先将绷带绕胸壁水平加压包扎,然后术者与助手各执一卷绷带,助手将绷带纵向由胸前壁跨患侧肩至胸后壁,术者将绷带水平缠绕并压盖、固定纵向绷带(呈“U”形),如此反复,后固定于胸壁,注意对锁骨下部位的加压。2 讨论 皮下积液是乳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之一是腋窝未能有效加压包扎和皮瓣不能与胸壁牢固固定[1],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5%~20%[2],我院对121例乳癌根治术后病人行加压包扎,8例(6.61%)发生皮下积液,发生率显著降低。传统加压包扎只是水平缠绕绷带固定;“U”形加压包扎采用纵向跨肩绷带与水平缠绕绷带交替缠绕,不易滑脱;且纵向跨肩绷带对患侧的压力加强,并能对传统方法不能加压的部位如锁骨下进行加压,使皮瓣紧贴胸壁,便于新生毛细血管渗入皮瓣建立新的血液循环[3],从而加速创面愈合。

    作者:石光锋;王晓霜;丁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激光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肌力恢复的效果观察`

    为探讨激光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肢体肌力恢复的效果,对38例患儿的右侧肢体采用激光穴位照射,左侧肢体行针灸疗法,进行自身效果对照。结果两侧肢体肌力恢复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方法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治疗后肌力均明显提高。而激光治疗有安全、无痛、无交叉感染和晕针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神经康复治疗方法。

    作者:杨定萍;李邦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鸡蛋膜治疗褥疮的效果观察

    为探讨经济、便捷、有效治疗褥疮的方法,1997年 1月至2000年9月笔者采用土鸡蛋膜治疗褥疮2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4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46.7±20.1)岁。褥疮分布于肩胛4处、髂嵴22处、骶尾22处,平均面积(30.6±5.1) cm2;Ⅲ期褥疮36处,Ⅳ期12处。对照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为(48.9±17.2)岁。褥疮分布于肩胛6处、髂嵴 16处、骶尾22处,平均面积(29.8±6.2) cm2;Ⅲ期褥疮33处,Ⅳ期11处。两组的性别、年龄、褥疮分期及面积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①清创。首先用0.02%呋喃西林溶液清洗创面,剪除Ⅲ、Ⅳ期褥疮表面溃疡及坏死组织,然后用无菌敷料加压止血,再用无菌纱布或棉签蘸0.5%碘伏(呈饱和状)直接湿敷褥疮面15 min。②敷土鸡蛋膜。将土鸡蛋外壳用乙醇消毒后横截为上下两半去除内容物留壳,将边缘一小部分外壳向内折,轻轻除去其内折部分的外壳,然后右手拇指和示指捏紧内膜沿纬线将其鸡蛋膜从内面剥离,并敷于褥疮表面,其范围大于褥疮面1~2 cm,整个过程注意无菌操作。③包扎。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并包扎,松紧适宜,每天更换1次,5 d为1疗程。

    作者:孟共林;郭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改良悬吊拉钩的研制及应用

    1993年,我院手术室与上海医疗器械厂共同设计了改良悬吊拉钩,应用于3 342例肝胆手术病人,效果甚好。介绍如下。1 材料与制作 改良悬吊拉钩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由直角支撑杆和拉钩两部分组成(见图1)。直角支撑杆厚0.6 cm,垂直部分长55 cm,水平部分长19 cm,其上装有4节卡槽。拉钩有固定卡扣、螺旋器、制动活塞、钢丝、钩叶五部分。2 使用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铺单,取肋缘下斜切口,进腹探查后,选定需要暴露的手术野,以盐水纱垫保护切口。将直角支撑杆的垂直部插入手术台一侧的固定器上,调节高度及牵拉方向,旋紧固定器;将固定卡扣卡入直角支撑杆水平部的相应卡槽内,钩叶深入切口,根据手术视野的需要和切除范围的大小调节钢丝松紧度及卡扣位置。使用时用力适当,切勿过度、过长时间牵拉,以免组织压迫性坏死。术毕将拉钩清洁后高压灭菌备用。

    作者:张平;程月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市场经济下的护理服务模式探讨

    为探讨市场经济下护理服务模式,采用开放式护理服务(实验组),即将护士照片和主要概况上墙明示,病人入院时接受主班护士介绍后,可自主挑选自己的责任护士,由其负责住院期间的全程、全方位护理。并与传统护理方法(对照组)作对照,结果实验组的病人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提示开放式护理是市场经济下的服务方式之一,是一种体现“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下的护理模式,有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作者:孙庆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伴严重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

    为了观察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严重呼吸衰竭病人的效果,对12例病人(序贯组)采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即有创机械通气临床指标达到一定要求后改用无创机械通气,与12例持续有创机械通气直至脱机的病人(对照组)进行治疗效果比较。结果序贯组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发生例数、入住RICU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提示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 COPD病人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陈慧敏;王斌;沈旭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二孔法手助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配合

    常规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采用三孔或四孔法操作[1]。1998年5月至2000年3月,我院外科采用美国Stryker腹腔镜施行二孔法手助腹腔镜阑尾切除术[2]15例,效果良好。手术配合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14~54岁,平均28.6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7例,坏疽性阑尾炎3例。手术时间15~50 min,平均20.7 min。病人术后当日下床活动,并可进流质饮食,住院2~5 d,平均3.2 d,术后无腹腔内感染及皮肤戳孔感染。1.2 器械的准备 准备腹腔镜器械,如0°观察镜,套管针(内径10 mm,长度17 cm),尖嘴分离钳及抓钳;开腹阑尾切除术的常规器械。1.3 手术方法及配合 硬膜外麻醉后取平卧位,消毒铺巾。在病人脐下正中切一横行小口制造人工气腹后,经脐下切口将套管针穿刺进入腹腔。观察镜用80~90℃的无菌水预热后经套管针置入腹腔内,镜下观察阑尾炎症程度。由助手在腹腔外按压右下腹,同时在镜下观察,选择贴近阑尾根部处切一横行小口,置另一内径为10 mm套管针,经此套管用无齿抓钳提起阑尾,分离阑尾周围的炎性粘连,推开肠管、大网膜等脏器(小范围的膜状粘连可用剪、推、钩等操作解除),充分显露盲肠和阑尾。将一自制的无菌橡胶戳孔保护套(可用避孕套代替,保护套两端呈喇叭状,开口处直径3 cm,中间部分内径为1 cm,大长度5 cm)通过套管放入腹腔,用抓钳将其一端拉入套管内,回抽并拉出套管,使保护套两端分别位于腹腔内外。经保护套置入抓钳,抓住阑尾尖端,边解除气腹边将阑尾提出腹腔,此时可显露阑尾根部,在腹腔外常规行阑尾切除,阑尾残端无需包埋。术毕创可贴拉合皮肤切口[2]。

    作者:马艳丽;石焕玲;王春;李瑞芹;王玉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钾钠定量试验饮食的应用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肾上腺皮质腺瘤或增生分泌醛固酮过多,引起体内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失钾性肾病及血钾过低症[1]。本病确诊依据是醛固酮分泌增高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降低。对临床高度怀疑而未能确诊的病例,行钾钠定量试验饮食有助于诊断[2]。我院营养科1995年12月至2000年5月对18例疑为原醛症病人应用钾钠定量试验饮食,并观察血生化指标,为及时明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8例中男4例、女14例,平均年龄48.6岁。入院时血压162.4~205.3/92.5~128.6 mmH g(1 mmHg=0.133 kPa);血钾(2.95±0.31)mmol/L,血钠(141.31±5.83)mmol/L,血pH 7.49±0.18,CO2结合力(30.8±1.4)mmol/L。1.2 钾钠定量试验饮食的方法与步骤1.2.1 准备工作:向病人详细说明试验饮食的目的和要求,取得病人的高度合作。在试验饮食期间,除营养室供给的饮食外不得食用任何食物;烹调用水及饮用水均用蒸馏水;不得喝茶、开水或其他饮料;不能用牙膏刷牙(内含碱性化合物);不能用含钠味精,以免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吕海燕;应碧荷;钟亚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鼻内窥镜下泪囊造孔术治疗术后泪道再阻塞的护理

    我院1998年1月至2000年4月应用鼻内窥镜下泪囊造孔术治疗17例鼻腔泪囊吻合术后再阻塞病人,护理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7例(17眼)均行泪囊鼻腔吻合术,男6例、女11例,平均年龄35.0(20~46)岁。术后1~14个月出现泪道阻塞。15例由于鼻腔泪囊吻合口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所致,2例骨孔过小,吻合口粘膜错位愈合。术前泪囊碘油造影排除泪囊过小或下泪小管及泪总管阻塞;无鼻息肉、鼻甲肥大、鼻窦炎、鼻腔肿瘤等。1.2 手术方法 手术操作均在电视监测下进行。局部麻醉后,应用鼻内窥镜手术器械自鼻腔探查吻合口,根据不同病因,采取切开、分离、扩大吻合口的方法(如原吻合口有大量肉芽组织,用刮匙彻底清除干净;如为鼻粘膜唇瓣再粘连则切除原唇瓣大小的粘膜),吻合口放置0.2 mg/ ml丝裂霉素C棉片,留置3 min后取出,以生理盐水冲洗,冲洗通畅后填塞鼻腔。1.3 护理1.3.1 术前护理:①向病人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解除病人第二次手术的恐惧及对手术的疑惑心理。②术眼泪道冲洗,1次/d,连续3 d 。③术眼滴抗生素眼药水,4次/d。④行泪囊碘油造影(先作碘过敏试验 ),了解泪囊大小及泪小管情况。⑤术前1 d剪掉术侧鼻毛,泪囊内注入美蓝,注入后立即以生理盐水洗眼,以减少术眼的刺激。

    作者:秦建新;龚华庸;曾宪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食管癌病人手术前后焦虑状态调查及护理对策

    探讨食管癌手术病人焦虑状态的严重程度和特点,为心理评估和心理护理提供依据。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对90例食管癌手术病人焦虑状态进行测评,结果焦虑是食管癌手术病人主要的心理反应,且手术前、后焦虑检出率亦不同,术前显著高于术后(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病人焦虑状态不同,<50岁中年人、文化程度高者其焦虑严重。提示食管癌手术病人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手术前、后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必不可少;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争取家属的配合及手术前、后的护理教育、音乐治疗对缓解病人焦虑症状有积极作用。

    作者:袁晓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化疗用药对医护人员的危害与防护

    为了解肿瘤科护理人员在接触抗肿瘤药物过程中出现毒副反应的情况,减少职业性损害的发生,选择符合样本条件的肿瘤科护士48例,按接触时间的长短分为三组,采用定期查体和随访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随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时间的延长,白细胞减少、脱发、月经异常症状相应增加,接触19~34个月者与2~6个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要避免职业影响健康,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作者:贾晓燕;李慧莉;李荣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带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术病人的护理

    带腓肠神经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是一种较新的皮瓣移植术,应用该皮瓣修复小腿下端、足、踝部皮肤缺损16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14例创缘Ⅰ期愈合,2例创缘延期愈合。提出术前心理护理、术区准备、皮瓣的监测、局部制动等护理是皮瓣存活必不可少的条件。

    作者:樊玉梅;林艳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例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护理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于肾小管回吸收磷减少所致,血磷降低(<0.97 mmol/L),钙磷乘积<30,骨质不易钙化。本病不易早期发现,在佝偻病长期治疗无效时考虑本病。2000年我科收治1例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儿,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病例简介 女,2岁。发现“O”形腿1年余,肌内注射维生素D3,长期口服钙剂,效果差。入院时T 3 7.2℃、P 90次/min、 R 30次/min,体重10 kg,营养一般,毛发稀疏,方颅,手、脚镯征阳性,肋骨串珠,鸡胸,双下肢呈“O”形。X线示双侧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干骺端增宽,边缘呈毛刷状改变,钙化带模糊,骨骺板增宽,骨骺部分边缘毛糙不齐。血磷0 .6 mmol/L,碱性磷酸酶1 158 U/L,血钙2.47 mmol/L,诊断为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口服补磷合剂(含磷酸盐)、罗钙全(含维生素D),经过8个月规律用药,该患儿佝偻病症状消失,血磷基本正常。2 护理2.1 指导正确用药 ①维持血磷浓度在0.97 mmol/L以上,口服补磷合剂,10 ml/次,5次/d,有利于骨的钙化,维持正常的生长速率。服用补磷合剂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可在饭后、睡前给药,以减轻胃肠道反应。长期规律用药时,若血磷浓度不易达到正常范围,出现中毒症状或病情无好转,停用罗钙全或剂量减半,并加大补磷合剂用量(20 ml/次),可促进本病痊愈。如X线片示干骺端已愈合,罗钙全用量可减半,以防止骨骺软化。②口服罗钙全 30~40 ng/(kg·d),1次/d。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口渴、表情淡漠、呕吐、吸吮无力、皮肤弹性减低、四肢肌张力减低、发热等)。若出现中毒症状,立即停药。③该病是由于肾小管回吸收磷减少所致,因此,需要终生服用磷酸盐。本例患儿曾中断服用,佝偻病症状重新出现,服药后好转。

    作者:任香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乳腺癌病人化疗期间的应对方式与生活质量探讨

    为了探讨乳腺癌病人化疗期间的应对方式和生活质量以及相互关系,为制定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对81例择期手术后在门诊接受化疗的乳腺癌病人进行《癌症病人生活质量问卷》及《Jaloweic应对量表》问卷调查。结果乳腺癌病人化疗期间常用的应对方式是乐观、面对、寻求支持;60.5% 的病人认为她们的生活质量是好的;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3832,P<0.001)。提示积极的应对方式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要重视癌症病人对压力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教育他们使用正性应对,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美芬;Nunta Leksawasdi;张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防足下垂夹板鞋的研制与应用

    偏瘫病人卧床期由于椎体束受损,肌张力增高,在小腿屈肌群的牵拉下,病人常发生足下垂、足外翻、腿外旋等并发症。为解决这一难题,2000年2~9 月,我科研制防足下垂夹板鞋,经68例偏瘫病人应用,无1例发生上述并发症。1 材料与制作 取厚0.8 cm、长20 cm、宽11 cm木板两块,厚0.3 cm、边长20 cm等腰直角三角形木板两块,备病人的布鞋一只,后跟处缝两条长40 cm、宽3 cm布带。 将两长方形木板的宽边夹成直角用小钉钉牢,两三角形木板的两等腰边钉在两长方形木板的长边上,再将布鞋足跟与长方形木板直角夹角之交线相切;鞋底紧贴一侧长方形木板并钉牢 (见图1)。2 使用方法 夹板鞋垂直置放病人床尾,将患侧足穿入鞋内,轻提布带,并交叉绑在小腿前,注意松紧适度,根据病人胖瘦可在鞋边缘加用防护棉垫。

    作者:王海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药保留灌肠在慢性重症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慢性重症肝炎亦称慢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是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亚急性肝坏死,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科于1993~2000 年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症肝炎55例,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5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22~47岁。对照组35例,男27 例、女8例,年龄19~52岁。两组病人的病程、病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均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均符合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分型与诊断标准。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行常规保肝、降酶、退黄、促肝细胞生长、预防感染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生大黄30 g,黄连、黄芩、黄柏、丹参各20 g,锡类散 5支,槐花15 g,用350~400 ml水浸泡30 min后浓煎取汁150 ml,再加入食醋500 ml摇匀,冷至39~41℃。按《基础护理学》[1]保留灌肠法,将肛管插入17 cm左右,使药液缓缓灌入,然后取右侧卧位,使药液进入右半结肠(因右半结肠是产氨多的地方),保留2 h以上再排便,以利药物吸收,1次/d。

    作者:刘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现状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上解除呼吸道梗阻、抢救生命的有效措施。然而有创气道的打开,使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的空气未经口鼻腔温化过滤,若护理不当,常可引起肺部感染。所以,护理界同仁一直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现综述如下。1 人工气道的湿化管理 因人工气道自身的湿化作用明显降低甚至消失,易使分泌物干燥粘结、阻塞管腔。而肺部感染随着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1]。所以湿化气道是预防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1.1 湿化方法1.1.1 雾化吸入:临床上根据病情采用不同药物进行超声雾化吸入,每4 ~6 h 1次,每次15~20 min。采用小雾量、短时间的间断雾化法,即每隔2 h雾化吸入10 mi n[2],管口气雾温度保持在32~35℃,可避免因长时间大雾化导致的病人血氧分压下降。喷雾给药能够扩大药物在呼吸道内分布的范围,增强药物分布的均衡性;喷雾法的雾滴在压力作用下小而均匀地进入气管肺组织,降低药物对支气管粘膜的刺激,从而增强局部用药的疗效,达到局部预防感染的目的[3]。

    作者:韩维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成人髋臼成形截骨术的护理

    1991年3月至2000年1月,我科采用髋臼成形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1 8例,效果较好。护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19~34岁。18例均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病程19~34年。其中4例曾行髂骨旋转截骨术,2例行髋臼髂骨内移截骨术,2例行髋臼造盖术,10例为初次手术。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跛行和疼痛,髋关节曲屈50~85°(正常值130~140°)、后伸0~5°(正常值10°)、内旋5~10°(正常值30~45°)及外旋15~25°(正常值40~50 °)。X线片示髋臼角45~60°(正常值<20°)。1.2 手术方法 术前行骨牵引2周,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患侧臀部垫枕抬高约30°。采用Smi th-Peterson(髋关节前外侧)切口,暴露关节囊但不切开[1]。用弧形凿沿髋臼上缘截骨绕过髋臼上方,将脱位股骨头复位并将患肢置于外展位,将截骨瓣尽量向下翻转以加大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取自体髂骨骨块植入并用克氏针或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45 d。

    作者:高春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