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足口病所致急性弛缓性麻痹的康复

张静;徐开寿

关键词:手足口病, 急性弛缓性麻痹, 瘫痪, 康复
摘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是指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并伴有肌肉弛缓性麻痹(软瘫)的一组疾病,主要特征为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消失。常见于神经根炎、各种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既往A FP多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所致,近年来虽全球多数国家脊髓灰质炎已基本消除,但 A FP 病例并未减少[1]。随着手足口病的流行,在引起 AFP的病毒中,主要为肠道病毒(Enterovirus ,EV ),EV71为主要类型[2]。AFP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常见后遗症,可导致患儿终身残疾,临床应引起重视。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2014首届连云港国际足部疾患康复论坛”会讯

    作者: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一种适用于康复研究的局灶性颅脑外伤大鼠模型

    目的:仿制一种适合康复机制研究的局灶性颅脑外伤(TBI)动物模型,为国内广泛开展颅脑损伤康复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颅脑外伤组和假手术组各8只。颅脑外伤组制作成控制性皮层损伤(CCI)模型,术后采用神经功能缺失评分、foot-fault test和cylinder test评估动物感觉和运动能力;外伤后第21~25天行Morris水迷宫检查,评估大鼠认知功能的变化;在外伤后28d通过焦油紫(CV)染色检测脑组织病理改变和组织缺失情况。结果:颅脑外伤组大鼠较假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明显降低(P<0.05),运动协调能力和对称使用前肢的能力明显下降(P<0.05),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损坏(P<0.05);脑组织明显缺损(P<0.05),缺损组织周边出现神经元变性、坏死,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结论:控制性皮层损伤的TBI模型大鼠表现明显的感觉、运动、认知功能障碍和相应的病理改变,可以作为一项良好的TBI模型用于康复训练研究。

    作者:沈夏锋;吴军发;于惠贤;张宇玲;田闪;路微波;胡永善;吴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肌力训练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8例老年KO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9例,观察组给予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 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膝关节伸直位大负荷量评价股四头肌肌力,采用静态平衡功能检测评价姿势稳定性。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除支撑外,其余各项Lysholm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对照组跛行、交锁、膝软、疼痛、爬楼梯及Lysholm总分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交锁、膝软、疼痛、肿胀、爬楼梯、下蹲及Lysholm总分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2组患者膝关节伸直位大负荷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大负荷量增加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2组患者睁眼及闭眼状态下静态平衡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观察组患者动揺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及单位面积轨迹长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力训练治疗能有效改善老年KOA患者膝关节及患肢肌肉功能,增强姿势稳定性。

    作者:姚保龙;霍文璟;姚波;金冬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8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1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加用康复护理干预。结果:干预6周后,2组Fugl-Meye运动功能(FMA)及改良Barthal指数(Bl)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且干预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燕;孙瑶华;糜懿惠;罗鑫鑫;陆蓉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014年吞咽障碍国际研讨会暨导管球囊扩张治疗吞咽障碍适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护理新进展广东省言语治疗师群论坛

    作者:《中国康复》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儿童行为问题评估量表的使用现状

    儿童行为问题(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指儿童期出现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1]。虽然已有不少信效度较高的量表应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的评估中,也有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T 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 )等诊断标准作为诊断依据,但儿童行为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评估方法的局限性,使得有关儿童行为问题的定义、分类、诊断标准等难以统一。对儿童行为问题的评估即是对儿童的异常行为及情绪进行分类诊断和检查评价的过程。只有科学评估,才能早期发现儿童心理行为异常问题,正确指导防治措施。

    作者:陈卓铭;李莹;陈捷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癫痫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术后早期康复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难治性癫痫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难治性癫痫术后未行早期康复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统计2组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手术伤口愈合及疼痛、癫痫发作、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并统计康复介入时机进行分析。结果:治疗7d后,2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伤口未愈且有疼痛患者比率、癫痫发作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0d后,2组肢体运动、言语、认知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2组术后康复介入时间统计,大多术后康复介入时间都在14d(85.0%)。结论:癫痫术后患者早期康复介入是安全的,时间可于术后2周内开始。

    作者:杨远滨;倪端宇;胡永生;肖娟;王卓;朱琳;张国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减重措施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的影响

    目的:研究减重措施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的影响。方法:将伴肩关节半脱位的脑卒中患者24例随机分为2组各12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肩关节半脱位的减重措施干预。治疗前后采用第二肩关节间隙X线测量法测量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值),并评价肩关节 VAS疼痛指数。结果:治疗8周后,2组AHI值、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减重措施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后肩痛具有明显效果。

    作者:孙莹;罗艳;施加加;蒋丽琴;朱晓红;李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述情障碍与脑出血患者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述情障碍与脑出血患者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20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据此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首先,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基本资料的差别,然后采用多层回归分析法,探讨述情障碍对脑出血患者抑郁的影响。结果:脑出血患者抑郁和述情障碍发生率分别为57.28%(118/206)和41.26%(85/206)。抑郁组TAS识别情感障碍、描述情感障碍、外向性思维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非抑郁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HAMD评分与TAS总分、识别情感障碍、描述情感障碍、外向性思维评分均显著正相关( r=0.389、0.374、0.281、0.456,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述情障碍中的外向性思维、识别情感障碍均为脑出血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述情障碍是脑出血患者抑郁的重要原因。

    作者:颜敏素;毛小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物理因子配合面肌锻炼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物理因子配合面肌锻炼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68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6例,2组均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面肌锻炼。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2组 House-Brackmann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1),且观察组提高更明显( 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22%、81.25%,P<0.05)。结论:物理因子配合面肌锻炼治疗对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具有较好效果。

    作者:聂巧珍;郝雷;李鹏;聂慧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浮针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肘关节损伤后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浮针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肘关节损伤后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肘关节损伤后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康复手法治疗,观察组针对肘关节功能障碍另外给予浮针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2组肘关节关节活动度(RO M )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增加( P<0.05),观察组增加更明显(P<0.05)。2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3.33%、66.67%与10.0%、36.67%,P<0.05)。结论:浮针结合康复手法治疗肘关节损伤可以显著降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减轻后遗症。

    作者:付高勇;李伟;李明波;苏李威;杨林;骆立虎;蒋慧宁;刘胜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预后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基础训练、言语训练、针灸等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比较2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采用多因素分析法来筛选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 HAMD评分、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HAMD、NIHS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 HAMD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 FM A及 ADL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 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感染、晚就诊、未实施早期康复训练、NIHSS评分低均为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P<0.05,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后,可改善抑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脑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预防措施,防治病情加重。

    作者:张扬;陈为安;毕涌;张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针刺结合靶向超声药物导入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靶向超声药物导入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合并S H S的患者85例,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加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靶向超声药物导入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偏瘫上肢上肢简化的Fugl-M yeer运动功能评分(FM A )、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2项指标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靶向超声药物导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SHS的临床症状,提高上肢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尹正录;孟兆祥;王继兵;金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负重对帕金森病患者上肢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 )患者上肢无负重和负重情况下上肢肌群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方法:26例帕金森病患者为PD组,28例正常人作对照组,在坐位上肢屈肘无负重和负重1.5kg的静态运动负荷下,采用表面肌电对肱二头肌及屈腕肌群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PD组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均值高于对照组(P<0.01),而平均肌电值(AEMG)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D组的肱二头肌MF值、MPF值均小于屈腕肌群(P<0.05,0.01);PD组无负重的MF和MPF均值均大于负重时(P<0.05,0.01),而无负重时的AEMG小于负重时(P<0.01);无负重时肱二头肌的MF均值、MPF均值均小于屈腕肌群(P<0.05,0.01)。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上肢肌群运动单位募集过度,肌力下降,其中以前臂肌群或上肢无负重时明显,表面肌电信号可以反映帕金森病患者的肌肉功能。

    作者:蔡奇芳;谭炎全;刘结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密集型银质针导热治疗腰臀部软组织损伤疗效观察

    2010年3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软组织损伤患者100例,均符合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2组各50例,①观察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5.66±11.51)岁;病程(14.50±10.32)个月。②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5.42±11.67)岁;病程(14.98±10.45)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采用密集型银质针导热治疗:患者俯卧位,L2~L5棘突下间隙标记,左右旁开各2cm划一直线,髂嵴至髂后上棘至骶髂关节内侧缘划线,距此线向下约3cm划线,碘伏皮肤消毒,利多卡因局麻,沿划线内以每根针相距1cm密集针刺,深达骨面。针毕接温针治疗仪,调温约40°,针刺留置30min ,出针,碘伏皮肤消毒。嘱3d内不洗治疗部位,口服抗生素3d。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患者俯卧位,选穴为阿是穴、肾俞、大肠俞、小肠俞、环跳、秩边、八髎穴。针刺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连续波,治疗30min ,每日1次,共10d。

    作者:刘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运动再学习疗法对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运动再学习技术对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4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采用运动再学习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以Bobath为主的神经生理学疗法进行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中的平衡功能量表部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BBS及FM A平衡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运动再学习技术对改善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效果优于神经生理学疗法技术。

    作者:彭杰;郑琨;陈红霞;潘锐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关节松动术在SchatzkerV、VI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Schatzker V、VI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Schatzker V、VI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29例随机分为康复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均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康复组加用关节松动术治疗。结果:术后6及12个月时,康复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及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chatzker V、VI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应用关节松动术辅以综合康复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王志京;张连起;李立鹏;苏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关节松动术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7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均采用关节松动术治疗,观察组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并评定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SPADI)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及2个疗程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同时段观察组评分更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SPADI亚量表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3%、77.1%,P<0.05)。结论:关节松动术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陈勇;彭轩;汤智伟;陆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014现代假肢矫形器新技术论坛”会讯

    作者: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脑小血管病患者多模态影像学分析及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脑小血管患者功能性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与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脑小血管病患者15例作为观察组,健康受试者15名作为对照组,采用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采用磁共振平扫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平均弥散系数(ADC )和各向异性值(FA )以及脑内微出血数目与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MMSE、MoC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均 P<0.01)。观察组额颞叶、顶叶、基底节区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内微出血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小血管患者脑内微出血数目及额颞叶 FA、DCaverage值与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P<0.05)。结论:脑小血管病患者额颞叶白质损伤程度以及微出血数目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密切相关。

    作者:陈黛琪;邓其盼;潘邓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