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院外接受延续性护理服务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60例,均进行脑卒中社区延续性护理服务,成立社区延续性护理服务小组,通过电话随访、创建患者QQ群、家庭随访、定期复查等形式进行,采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康复期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和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对实施社区延续性护理前、后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随着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时间的不断延长,出院后6个月与出院前3天、出院后1个月及出院后3个月比较,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及自我护理能力均较出院前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能力,加快医院床位周转率,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和家庭经济负担,进一步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饶蓉;叶頔;胡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上肢位及椅子高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下肢负重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分别在双手叉握(GA)及双手交叉胸前(CA)两种上肢位及两种不同高度的椅子(高椅及标准椅)上完成坐‐站转移测试,采用A 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受试者完成坐‐站转移的时间、双下肢负重、双下肢负重不对称性(IOA)及人体重心点(COG)在冠状面上的摆动幅度(COGX)进行测量,探讨其不同差异。结果:姿势GA时,除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外,健足平均负重、患足平均负重、IOA及 COGX与姿势CA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椅子上完成坐‐站转移时,与标准椅子相比较,健足平均负重、患足平均负重及IOA无明显差异,而坐‐站转移所需时间以及COGX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左侧脑卒中偏瘫与右侧偏瘫相比较,坐‐站转移所需时间、患侧下肢负重、健侧下肢负重、IOA及COGX均无差异(P<0.05)。结论:不同上肢位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下肢负重及稳定性;椅子高度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稳定性。
作者:刘孟;倪朝民;岳童;陈进;范文祥;穆景颂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为维护《中国康复》杂志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现将我刊对一稿多投和一稿多用问题的处理声明如下:1.本声明中所涉及的文稿均指原始研究的报告或尽管2篇文稿在文字的表达和讨论的叙述上可能存在某些不同之处,但这些文稿的主要数据和图表是相同的。所指文稿不包括重要会议的纪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有关组织达成的共识性文件、新闻报道类文稿及在一种刊物发表过摘要或初步报道而将全文投向另一种期刊的文稿。上述各类文稿如作者要重复投稿,应向有关期刊编辑部做出说明。
作者:〈中国康复〉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运动疗法被认为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一种康复手段,可通过主动或被动运动患肢来改善肢体功能[1]。本文从运动疗法对人体运动、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的作用入手,深入分析运动疗法在改善人体运动功能中的作用。
作者:林倩敏;王晓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针刺干预治疗脑卒中后舌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脑卒中后舌体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2组均采用冰刺激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治疗前后评定患者伸舌、左右运动及上抬能力。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伸舌、左右运动及向上抬举等舌体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干预治疗脑卒中后舌体运动障碍的疗效肯定,明显优于单纯冰刺激治疗。
作者:张贞;李贞晶;蒋磊;叶玉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平衡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平衡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头针联合平衡功能训练。2组均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sheikh躯干控制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BBS评分、sheikh躯干控制积分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平衡功能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躯干控制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魏巍;邓红卫;黄小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电刺激组及综合组各40例。3组均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电刺激组加用电刺激治疗,综合组联合以上两种方法治疗。采用洼田饮水实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进行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及2周后,3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且各时间点综合组评分更低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1),针刺组与电刺激组评分各时间点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及2周后,3组吞咽困难亚量表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P<0.01),且各时间点综合组评分更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1),针刺组与电刺激组评分各时间点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3组临床疗效比较,综合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1),针刺组与电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结合低频电刺激法明显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作者:马金娜;宁丽娜;王再岭;侯振民;熊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配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组33例、B组33例及C组34例,A组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及冰刺激疗法,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C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3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比较总疗效和胃管留置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C组优于B组,B组优于 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临床疗效比较,C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B组高于A组(94.12%、72.73%、36.36%,P<0.05)。A、B、C组的胃管留置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0.30%、27.27%、41.18%和6.06%、3.03%、0,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吞咽障碍患者在冰刺激及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治疗效果明显,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明显降低胃管使用率。
作者:田野;熊高华;张逸;阳绪银;秦龙;王维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且脑卒中的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吞咽障碍[1],从而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医师及时、科学地评估脑卒中患者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及其类型、程度至关重要,有利于指导后续治疗及评估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康复。
作者:王昊;陆春华;王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康复治疗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康复治疗的工作方式是团队协作为主的工作模式[1]。我们在近2年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引进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2],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临床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增加团队协作意识[3]。
作者:李海峰;杨凤翔;徐远红;谢谨;何晓阔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年初,《中国康复》编辑部约我们配合本期吞咽障碍专栏写一篇述评,继今年9月参加了在东京举行的日本第20届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年会暨国际摄食吞咽障碍论坛及10月在比利时举行的第四届欧洲吞咽障碍年会,如今拜读编辑部发来的吞咽专栏文章,结合这两次他国在此领域的会议,感慨颇多。依笔者的感受与经历,我国在吞咽障碍领域里的临床评估与治疗、基础与临床科学研究相比之下,尚存在一定差距。但10多年来,通过我国多学科、不同背景专业人员的努力,我国吞咽障碍领域临床与科研也有了长足发展,呈现了一批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藉此专栏述评之机,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过去10年进行回顾与总结,温故知新。为了更好地从宏观上了解我们过去10年间的发展轨迹,我们利用万方数据库,查找关键词“吞咽障碍”或“吞咽困难”,发现过去10年间相关文献量呈不断递增趋势,其中以吞咽障碍治疗领域文献数量为首,犹如本期专栏文章一样,其次分别是与护理相关、评估相关、综述及病例报告。结合对查找文献的阅读,我们大致将吞咽障碍的过去10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探索(2005~2006年),发表的文献多集中于关于吞咽障碍的定义及康复模式的介绍,治疗内容局限;第二阶段,快速发展(2007~2010年),随着国际交流逐渐增多,开拓了治疗领域的新方向,同时护理方面的临床报道也较前增多,除了关注吞咽障碍本身的康复外,关于吸入性肺炎等继发问题以及患者的营养替代治疗等方面的观察与研究也渐渐出现,有了多学科的初步合作;第三阶段,纵深研究(2011年至今),更多评估与治疗新技术开始应用于吞咽障碍的临床与研究中,对吞咽障碍的中枢调控机制以及治疗机制的探究更加深入,研究成果更为丰富立体。多学科的专家积极参与国际会议与学术交流,寻求更广泛的合作。现整理如下文,以飨同仁。
作者:窦祖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配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观察组再加用高压氧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能力。
作者:熊高华;张逸;田野;王维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效率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1例,均进行全身振动刺激,频率10Hz ,振幅4mm ,时间10min。振动刺激前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振动刺激10min后,11例患者步频、步速及患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健腿摆动相时间、健侧髋关节大屈曲角度、健患侧髋关节及膝关节大屈曲角度、患侧踝关节大背伸角度均较刺激前明显增加(P<0.05);步行周期、双支撑相时间显著缩短(P<0.05);健侧步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间、患腿摆动相时间刺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振动刺激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空参数,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作者:朱娟;许光旭;张文通;朱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的早期负重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疗效。方法:选取股骨干骨折患者60例,3组均予以常规治疗,术后1周根据负重强度的不同分为低强度(A组)、中强度(B组)和高强度(C组)3组,每组20例。训练4周后开始扶拐下地,并在患肢部分负重下练习行走。记录并分析3组在术后4周、8周、12周的骨痂质量,观察3组的骨折愈合效果。结果:术后8周、12周后3组骨痂较同组前一时间点均明显增加( P<0.05),且B组骨痂生长较同期A、C组明显增多( P<0.05),A组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2周,B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A、C组(90.0%、55.0%、60.0%,P<0.05),A、C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强度的早期负重能显著促进骨痂生长,提高股骨干骨折愈合率,疗效肯定。
作者:曹克勇;方彩莲;叶积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认知功能障碍越来越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何客观评测认知功能损害状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准确的信息,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Sutton[1]开创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为人类认知功能研究开创了新纪元,为打开大脑功能提供了更为客观和简便可行的方法。
作者:叶海程;姜财;黄佳;杨珊莉;陈立典 刊期: 2014年第06期
2013年5月,第六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在关于残疾问题的WHA66.9号决议中认可了《世界残疾报告》的建议,卫生大会要求总干事与会员国和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协商,制定一份以《世界残疾报告》的证据为基础并与《残疾人权利公约》和联大高级别会议关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国际上为残疾人商定的其它发展目标的结果文件:“前进的道路,直至2015年及其后兼顾残疾问题的发展议程”相一致的世卫组织全面行动计划。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由其所致的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及心理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经颅重复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和 tDCS 技术(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作为两种无创性的康复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癫痫、抑郁症、帕金森病等疾病,同时亦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运动障碍、失语症、认知功能等功能障碍的康复带来了希望。本文就近年来rTMS和tDCS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于江涛;谢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2组均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跪位平衡训练法,观察组采用跪位躯干强化训练法。治疗前后分别用Berg平衡量表(BBS )和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定患者平衡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 TUGT 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跪位躯干强化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作者:刘跃;王海波;李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肌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在手外伤患者手功能恢复中的疗效。方法:手外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进行常规的运动治疗及作业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肌力、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及手指总主动活动范围(TAM)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肌力及UEFT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2组 TAM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肌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能显著地改善手外伤患者手指肌力及关节活动范围,并能明显的提高患者手功能。
作者:张玉明;张秀芳;周敬杰;张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电刺激定位在肉毒素注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45例,按痉挛部位分组,肱二头肌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18例(A1组)采用电刺激定位法,徒手定位组17例(A2组)采用徒手定位法,下肢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20例(B1组)及徒手定位组20例(B2组)。注射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及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评价肌张力,测量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评定肘、踝跖屈曲活动度;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10m步速评估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2、4、8及12周时,A1、A2组MAS及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A1组更低于A2组(P<0.05);治疗后,A1、A2组肘关节屈曲PROM及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A1组肘关节屈曲PROM在治疗后4、8及12周时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A1组上肢FMA在治疗后8及12周时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2、4、8及12周时,B1、B2组MAS、IEMG评分及10m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B1、B2组下肢踝关节跖屈PROM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B1组下肢踝关节跖屈PROM在治疗后2周及下肢FMA在治疗后12周较B2组提高更显著(P<0.05),余各项评分及时间点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肱二头肌采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优于徒手定位;比目鱼肌、腓肠肌及胫后肌采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与徒手定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陈庆梅;孙海伟;李莉;张大伟;杨卫新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