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红
目的:观察超短波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对咳嗽程度及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86例,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物抗感染、氨溴索祛痰治疗,观察组加用超短波治疗.治疗后行咳嗽程度及肺通气功能检查.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咳嗽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肺通气功能比较,2组FVC% 、FEV1%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短波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可以更好的缓解咳嗽症状、改善肺通气功能.
作者:姚宇;曾明安;陈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腰背部肌力训练结合牵引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LDH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2组均进行牵引治疗,观察组加用腰背部肌力训练.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回访1年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2周后,2组JOA总分、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力训练在治疗和预防LDH中可能有较好的长期治疗作用.
作者:沈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脑卒中后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左前额叶背外侧区(DLPFC)高频(10Hz)rTMS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NIHSS及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靳会欣;赵雪平;刘艳菊;张晓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药物联合康复锻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方法:AS患者83例,分为药物组40例和康复组43例,2组均给予非甾体类药物联合柳氮磺胺吡啶药物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锻炼.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S活动性指数(BASDAI)、AS计量指数(BASMI)评分及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测定.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VAS、BASDAI、BASMI评分及ESR、CRP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BASDAI和BASMI评分康复组较药物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VAS评分及ESR、CRP含量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锻炼能明显提高AS患者药物治疗疗效.
作者:李璇;车燕芳;沈玄霖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步行训练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传统步行训练组(CGT组)、减重步行训练组(BWSTT组)和减重步行机器人训练组(GRT组)各20例.3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并行相应的步行训练.训练前后分别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能力测试(10mWT)、足印法步态分析(GAF)、3min步行测试(3minWT)评估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3组BBS评分、步速、步长比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生理消耗指数(PC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GRT组和BWSTT组的步速、步长比、PCI评分均明显优于CGT组(均P<0.05).治疗期间,GRT组所需的人工总量明显低于BWSTT组和CGT组(均P<0.05).结论:减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行能力,并且节省人工.
作者:刘华卫;王惠芳;朱锦杰;孙奕;姚加佳;沈浩峰;张晓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有近6百万人死于脑卒中,而人一生中罹患脑卒中的风险为8%~10%[1].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5%,出血性脑卒中占15%[2].目前研究资料显示,导致我国城市居民前3位死因的疾病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农村地区前3位死因分别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目前我国因脑血管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500亿元人民币[3].目前对于脑缺血损伤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脑细胞能量耗竭和酸中毒;脑缺血氧自由基损伤;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炎性细胞因子的损害;上述机制彼此之间存在着联系.脑卒中后全身炎症反应得到普遍认同,炎性反应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其程度同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相关.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阶段,血栓形成、缺血与炎症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脑梗死和永久性损害[4].
作者:张铭;邓蓉;聂淑科;张允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随着康复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培养大量合格的康复治疗师是目前国内康复医学界一项重要的任务1,提高康复医学教学水平已经刻不容缓.《中医康复治疗技术》作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康复专业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中医康复治疗技术》课程,并应用于教学之中,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立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神经松动术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偏瘫患者随机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下肢周围神经松动技术.治疗前后测定10m大步行速度、患肢运动功能(FMA)及腘绳肌、胫前肌大等长收缩时的肌电信号值(iEMG).结果:治疗12周后,2组10m大步行速度、FMA及腘绳肌、胫骨前肌iEMG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神经松动术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施加加;孙莹;李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项针配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调型构音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失调型构音障碍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 6例,2组均进行言语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项针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治疗后构音障碍及言语损伤水平改善程度疗效比较,观察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项针配合言语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调型构音障碍的改善效果明显.
作者:赵妍妍;白俊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新兴的体育、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该专业实践性很强,临床技能的培养在本专业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结合本专业当前的教育实际,通过对部分院校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对我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系统改革,以适应目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温晓妮;李萍;王红霞;何昌谋;任超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以引起腰腿痛为主要症状,其退变的机制尚不清楚[1].以往认为椎间盘退变是一种形态学的改变,表现为局部生物力学失稳现象,但近研究表明,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不仅通过力学因素刺激引起腰腿痛,生物化学因素在退变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2].正常椎间盘组织中基质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在影响这二者平衡的诸多因素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其调节因子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是近年来研究重点.该类酶可引起基质成分合成、降解紊乱而造成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也是导致椎间盘力学特征丧失的直接原因之一.
作者:邹璟;张琦;黄国付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家庭功能缺陷对脑瘫患儿父母以及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脑瘫患儿父母(观察组)72例及健康儿童家庭父母(对照组)75例进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及自编影响生活质量主要因素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GQOLI-74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各分条目中对患儿父母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担心疾病治疗前景、社会歧视、经济负担、名誉受损等.结论:脑瘫患儿家庭存在较为严重的社会与家庭功能缺陷,影响患儿父母的生活质量.
作者:黄妍;胡玉霞;孙秀春;张华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采用加拿大作业表现量表(COPM)分析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业活动需求,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观察疗效;并调查患者和康复治疗师应用COPM的体会.方法:脑卒中患者51例,均在入院时应用 COPM全面评测作业活动需求,以此制定康复目标和治疗计划,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作业治疗模式;比较治疗前后作业活动的表现和满意度;同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和治疗师应用COPM的体会.结果:患者自理活动需求明显多于生产和休闲活动需求(P<0.01);作业活动表现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调查表明COPM涉及的问题更加细致、全面和实际,能够确认患者亟待解决的作业活动问题.结论:COPM简单易行,能确认患者亟待解决的作业活动,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席艳玲;邓晓雪;刘鹏;严会荣;田冲;库尔班乃木·卡合曼;朱琳;黄海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在偏瘫型脑瘫尖足中的应用及其对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偏瘫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平衡发育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大背屈位足-小腿夹角、胫前肌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粗大运动量表(GMFM-88)代表步行能力的E区对2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经过12周治疗,2组患儿患侧的大背屈位足小腿夹角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胫前肌大收缩EMG值及GMFM-88 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能更好改善偏瘫型脑性瘫痪尖足步态,提高患儿的步行能力.
作者:林小苗;宋雄;邹林霞;陈维华;杨立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口服普瑞巴林联合经皮电刺激治疗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效果.方法:腹部PHN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各26例.对照组口服普瑞巴林300mg,每天2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处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评价效果,并观察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3及4周后,2组VAS和QS评分均显著下降(均P<0.05),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均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普瑞巴林300mg联合TENS治疗可有效缓解腹部PHN,改善睡眠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何云武;龙慧;邹聪;李威;李晴;汤永红;欧阳玲;周丽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外源性磷酸肌酸对一次性力竭运动小鼠的影响,探讨其抗疲劳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负重游泳建立力竭运动小鼠模型.将小鼠分为力竭给药组(A组)、力竭不给药组(B组)、游泳8min不给药组(C组)、游泳8min给药组(D组).实验前20min,A、D组小鼠按1000mg Kg体质量腹腔注射磷酸肌酸钠,B、C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力竭游泳实验按每只小鼠体质量的6%负重进行.用生化比色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并记录小鼠的力竭时间.结果:A、C、D组的SOD活性较B组显著升高(P<0.05,0.01),D组较A组明显升高(P<0.05).B组的MDA含量较C组明显升高(P<0.01),A组较D组明显升高(P<0.05).B组游泳至力竭的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结论:外源性磷酸肌酸增强机体抗疲劳的机制可能与其增强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有关,通过增强自由基的清除来提高机体的抗疲劳能力.
作者:姜茜;刘艳环;刘丽红;殷林波;马集;卢畅;阎萍;马国栋;刘彦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急性膝关节痛患者的镇痛效果,以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急性膝关节痛患者144例,分为热敏灸组50例、电针组50例及药物组44例.热敏灸组取热敏穴膝痛点、委中穴行悬灸治疗;电针组取内膝眼、犊鼻、血海、梁丘穴,行电针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三七通舒胶囊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分级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等疼痛量表评分及血清IL-8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5d后,3组PRI、VAS、PPI疼痛评分及血清IL-8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热敏灸组更低于电针组及药物组(均P<0.05),电针组与药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热敏灸为治疗急性膝关节痛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其机制可能与治疗后病变部位炎症因子降低有关.
作者:蔡国伟;李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药物及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再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采用简化Fugl 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各项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胡可慧;李阳安;熊高华;冯庆奎;李信明;梁瑞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对于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的有效性.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患肢运动功能(FMA)及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独立步行率及BBS、FMA下肢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患者早期运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能够较好地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作者:厉勇;高真真;李周;徐雄伟;郭靖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sEMG)在学龄期脑瘫患儿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和表面肌电仪对患儿进行测试,分析肌电积分值(iEMG)、均方根值(RMS)、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平均肌电值(AEMG).结果:60例患儿治疗前后GMFM量表A、B、C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D、E区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60例患儿治疗3个月后功能位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RMS、AEMG、MF及MPF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等长收缩(MIVC)状态下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RMS及A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MF及MPF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EMG能够定量反映肌肉功能的水平,可作为脑瘫患儿疗效评估的电生理学方法.
作者:许晶莉;范艳萍;代早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