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步行能力的影响

林小苗;宋雄;邹林霞;陈维华;杨立星

关键词:偏瘫型脑性瘫痪, 尖足, 步行能力, 肌电生物反馈, 平衡发育训练
摘要: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在偏瘫型脑瘫尖足中的应用及其对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偏瘫型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平衡发育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大背屈位足-小腿夹角、胫前肌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粗大运动量表(GMFM-88)代表步行能力的E区对2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经过12周治疗,2组患儿患侧的大背屈位足小腿夹角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胫前肌大收缩EMG值及GMFM-88 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平衡发育训练能更好改善偏瘫型脑性瘫痪尖足步态,提高患儿的步行能力.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针灸结合康复指导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康复指导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KOA患者48例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2组均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同时进行康复指导.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疼痛、功能障碍、压痛、肿胀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除肿胀评分外其余各项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指导治疗KOA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一针灸治疗.

    作者:陈佳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的康复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发生率逐年上升,ACL重建术后的疗效取决于重建方法及术后康复.ACL是限制胫骨前移和胫骨内旋的重要结构,并具有本体感受器的功能,对维持膝关节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ACL重建术后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康复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就ACL损伤重建术后的康复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吴洪;谢伟红;刘丽平;冉春风;兰才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物理疗法结合心理干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目的:探讨物理疗法结合心理干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效果.方法:肩关节周围炎患者1 22例,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2组均给予超短波和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加用心理干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肩痛、水肿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1,0.05);观察组SCL-90量表中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1,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结合物理疗法可以提高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效果,有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徐青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软组织缺损断蒂前后康复介入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软组织缺损断蒂前康复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软组织缺损术后患者38例,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分别在断蒂前及断蒂后行康复治疗.2组均给予受累关节的功能评定.结果:治疗3d后,观察组肩、肘、腕各关节自主动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手指活动度比较,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后断蒂前较断蒂后进行系统的康复介入治疗更能够维持关节活动度,提高康复疗效.

    作者:刘扬;邢亮亮;李海涛;朱红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赤凤迎源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赤凤迎源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7例,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2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赤凤迎源针法治疗,对照组加用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VAS量表、FMA量表及Barthel(BI)指数量表评分,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0.01),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FMA及B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赤凤迎源针法能更好地减轻疼痛、改善上肢活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郑盛惠;吴玉娟;常洁;崔韶阳;许明珠;连纪伟;魏林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电针丰隆穴对高脂血症大鼠巨噬细胞ICAM-1、MCP-1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丰隆穴对高脂血症大鼠炎症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模型饮控组(C组)、模型电针组(D组)、模型饮控+电针组(E组)各10只.干预60d后,测定血脂含量及ICAM-1、MCP-1的含量.结果:与A组比较,B组大鼠血浆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明显上升(均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下降(均P<0.01);C、D组大鼠血浆TC、LDL-C与B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0.01),但较A组均明显升高(均P<0.01);E组大鼠血浆中TC、LDL-C含量均较B、C组明显降低(均P<0.01).除E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及ICAM-1、MCP-1含量与 A组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0.01),且B、C组增加更为显著(均P<0.01);与B、C组比较,E组巨噬细胞及ICAM-1、MCP-1含量显著下降(均P<0.01).结论:电针丰隆穴能够明显下调高脂血症大鼠血浆中的TC、LDL-C、巨噬细胞及ICAM、MCP-1的含量,从而达到对高脂血症的治疗作用.

    作者:乐薇;肖颖;黄浩;周利;田佳玉;陈盈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腰背部肌力训练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观察腰背部肌力训练结合牵引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LDH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2组均进行牵引治疗,观察组加用腰背部肌力训练.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回访1年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2周后,2组JOA总分、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力训练在治疗和预防LDH中可能有较好的长期治疗作用.

    作者:沈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加拿大作业表现量表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和调查分析

    目的:采用加拿大作业表现量表(COPM)分析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业活动需求,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观察疗效;并调查患者和康复治疗师应用COPM的体会.方法:脑卒中患者51例,均在入院时应用 COPM全面评测作业活动需求,以此制定康复目标和治疗计划,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作业治疗模式;比较治疗前后作业活动的表现和满意度;同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和治疗师应用COPM的体会.结果:患者自理活动需求明显多于生产和休闲活动需求(P<0.01);作业活动表现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调查表明COPM涉及的问题更加细致、全面和实际,能够确认患者亟待解决的作业活动问题.结论:COPM简单易行,能确认患者亟待解决的作业活动,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席艳玲;邓晓雪;刘鹏;严会荣;田冲;库尔班乃木·卡合曼;朱琳;黄海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缺血性脑卒中的炎性机制及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有近6百万人死于脑卒中,而人一生中罹患脑卒中的风险为8%~10%[1].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5%,出血性脑卒中占15%[2].目前研究资料显示,导致我国城市居民前3位死因的疾病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农村地区前3位死因分别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目前我国因脑血管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500亿元人民币[3].目前对于脑缺血损伤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脑细胞能量耗竭和酸中毒;脑缺血氧自由基损伤;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炎性细胞因子的损害;上述机制彼此之间存在着联系.脑卒中后全身炎症反应得到普遍认同,炎性反应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其程度同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相关.在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阶段,血栓形成、缺血与炎症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脑梗死和永久性损害[4].

    作者:张铭;邓蓉;聂淑科;张允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作为指导,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采取护理措施,满足其躯体和心理各层次的需要;对照组按精神科常规护理.分别在入院时、治疗6周后及出院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30)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和出院时2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SD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0.05,0.01),均呈持续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和出院时2组NOSIE-30评分均高于入院时(P<0.05,0.01),均呈持续上升趋势,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过程中,应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指导临床护理,能提高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的康复.

    作者:蒲金玉;蒲冬玉;张笑梅;孙梦月;刘情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药物及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再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采用简化Fugl 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各项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胡可慧;李阳安;熊高华;冯庆奎;李信明;梁瑞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早期综合康复介入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

    2010年6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宫颈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根治术的患者60例,均符合宫颈癌的诊断标准[1].术前均无泌尿系统感染症状,并排除其他相关病史.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①观察组,年龄25~66岁;病程2~4周.②对照组,年龄25~66岁;病程2~4周.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综合康复介入:术前2~3d开始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指导患者反复进行缩紧肛门的动作,每次>3s,然后放松,连续15~30min,每日2~3次;术后第7天开始夹闭尿管,给予电针,生物反馈及膀胱感应电等治疗[2].

    作者:时丽萍;徐海艳;李巧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热敏灸对急性膝关节痛患者疼痛及血清IL-8的影响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急性膝关节痛患者的镇痛效果,以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急性膝关节痛患者144例,分为热敏灸组50例、电针组50例及药物组44例.热敏灸组取热敏穴膝痛点、委中穴行悬灸治疗;电针组取内膝眼、犊鼻、血海、梁丘穴,行电针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三七通舒胶囊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分级法(VAS)、现有疼痛强度(PPI)等疼痛量表评分及血清IL-8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5d后,3组PRI、VAS、PPI疼痛评分及血清IL-8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热敏灸组更低于电针组及药物组(均P<0.05),电针组与药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热敏灸为治疗急性膝关节痛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其机制可能与治疗后病变部位炎症因子降低有关.

    作者:蔡国伟;李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结合针刀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目的:观察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结合针刀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结合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JOA下腰痛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P<0.05,0.01),对照组治疗后“下腰痛主观症状”和“下肢疼痛与麻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结合针刀治疗能显著改善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优于电针治疗.

    作者:余长江;沈玉杰;谢玲;李源;姚硕;朱峻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脑卒中后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左前额叶背外侧区(DLPFC)高频(10Hz)rTMS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NIHSS及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靳会欣;赵雪平;刘艳菊;张晓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药物联合康复锻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药物联合康复锻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方法:AS患者83例,分为药物组40例和康复组43例,2组均给予非甾体类药物联合柳氮磺胺吡啶药物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锻炼.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S活动性指数(BASDAI)、AS计量指数(BASMI)评分及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测定.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VAS、BASDAI、BASMI评分及ESR、CRP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BASDAI和BASMI评分康复组较药物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VAS评分及ESR、CRP含量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锻炼能明显提高AS患者药物治疗疗效.

    作者:李璇;车燕芳;沈玄霖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综合康复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推拿、关节松动术、肌肉牵拉和肩关节体操相结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肩周炎患者71例,依据不同的病理特点分期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冻结前期33例,以推拿治疗为主,松动术和肌肉牵拉为辅;冻结期38例,以关节松动术、肌肉牵拉技术为主,推拿治疗为辅;前2期均配合肩关节体操的锻炼,恢复期以肩关节体操的锻炼为主.结果:治疗后,71例患者肩关节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肩关节活动范围、肌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患者治愈率为54.93%,总有效率100%.结论:推拿、关节松动术、肌肉牵拉技术和肩关节体操相结合,分不同病期协调运用,对肩周炎有显著疗效.

    作者:孙天宝;张儒志;方璐;王李;柳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高职教育《中医康复治疗技术》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随着康复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培养大量合格的康复治疗师是目前国内康复医学界一项重要的任务1,提高康复医学教学水平已经刻不容缓.《中医康复治疗技术》作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康复专业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中医康复治疗技术》课程,并应用于教学之中,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立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表面肌电图在脑瘫患儿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sEMG)在学龄期脑瘫患儿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和表面肌电仪对患儿进行测试,分析肌电积分值(iEMG)、均方根值(RMS)、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平均肌电值(AEMG).结果:60例患儿治疗前后GMFM量表A、B、C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D、E区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60例患儿治疗3个月后功能位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RMS、AEMG、MF及MPF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等长收缩(MIVC)状态下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RMS及A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MF及MPF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EMG能够定量反映肌肉功能的水平,可作为脑瘫患儿疗效评估的电生理学方法.

    作者:许晶莉;范艳萍;代早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家庭化管理模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家庭化管理模式对住院慢性精神病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2组患者均按常规使用精神科药物治疗.家庭组给予家庭化生活模式训练,对照组只开展日常康复训练,采用传统封闭式管理方式.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12月末分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生活技能训练评估表(SST)、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家庭组PANSS评分中阴性症状、精神病理症状和总分及ADL各项评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且治疗6及12个月时呈持续下降趋势(均P<0.01);家庭组PANSS评分中阳性症状评分及对照组PANSS各项评分及总分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家庭组SST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均P<0.05),且治疗6及12个月时呈持续上升趋势(均P<0.01);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化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减轻衰退症状.

    作者:杨玉清;盛嘉玲;张靖雯;高慧;邵斌元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