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康复训练对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TCD及吞咽功能的影响

王海丽;范文双;刘敬红

关键词:神经源性吞咽障碍, 康复训练, 经颅多普勒超声
摘要: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TCD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2例分为康复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加用吞咽功能训练;另设正常组20例.治疗前后检测基底动脉(BA)及椎动脉(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前,康复组及对照组的BA、LVA及R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3周后,2组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康复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康复组及对照组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康复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训练可改善BA的血液循环,促进吞咽功能及早恢复.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

    目的:观察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2组患者均按常规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运动反馈训练.治疗前后采用E-LINK评估系统评定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前臂旋转活动度,并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屈肘肌群及前臂旋前肌群肌张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屈肘肌群、前臂旋前肌群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反馈系统提供的寓教于乐的康复方法能提高训练的趣味性、积极性,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偏瘫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万新炉;叶正茂;潘翠环;沈怡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围手术期康复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康复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股骨颈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2例,2组均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围手术期康复干预.比较2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情绪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个月后,干预组肌力≥3级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o.01),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围手术期康复干预能加快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促进身心健康.

    作者:任大昌;谢承宝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康复训练对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TCD及吞咽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TCD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2例分为康复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加用吞咽功能训练;另设正常组20例.治疗前后检测基底动脉(BA)及椎动脉(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前,康复组及对照组的BA、LVA及R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3周后,2组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康复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康复组及对照组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康复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训练可改善BA的血液循环,促进吞咽功能及早恢复.

    作者:王海丽;范文双;刘敬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明显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2].发病后72h内发生的SAP称为早发性SAP(early-onset SAP,EOP),72h后发生的SAP称为晚发性SAP (late-onset SAP,LOP).Dirnagl等[3]研究发现,SAP的发生率高达37%~78%,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发生率高达55%[4].随着脑卒中发病率与日俱增,SAP患者也越来越多,了解其发病机制、早期预防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郇赛;马跃文;张延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二级综合医院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治疗的现状,并分析探索人口社会学、经济、医疗保障、认知因素对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服务治疗的影响.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选取国内2家提供康复治疗服务的综合医疗机构,对正在接受康复治疗服务的22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9.1%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住院时接受过早期康复治疗;不同居住地、医疗保险类型、费用支付方式、收入来源的患者,以及对制定康复治疗方案的方式有不同认识的患者,在脑卒中发作急性住院期是否接受早期康复治疗有明显差异.结论:综合医疗服务机构给予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模式有待改善;经济收入、医疗保障和认知态度因素是影响脑卒中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乔;潘习龙;齐红梅;李昂;能伟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中药熏洗联合红外线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84例,均符合糖尿病足的相关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2组各42例,①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6~74岁,平均(60.25±9.76)岁;病程1~5年,平均(25.18±6.98)个月.②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8~70岁,平均(60.25±9.76)岁;病程1~5年,平均(22.75±7.69)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联合红外线治疗:中药熏洗,选取桂枝、红花、透骨草、丝瓜络、木瓜、鸡血藤、乳香、没药、花椒、吴茱萸等中药加入3000ml水中煎煮30min,药液温度保持在40~42℃,将煎好的药液乘热倒入桶或盆中,将患肢置于盆上,用浴巾盖住患肢及盆,使药液蒸汽熏蒸患肢,待药液不烫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10min后用干毛巾擦干患处皮肤.红外线治疗,采用上海产YSHD-1型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患足,50~60Hz,150VA,20min,每日1次.

    作者:张乐翊;王钢;王亚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寰枢关节间隙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寰枢关节间隙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探讨颈性眩晕患者寰枢关节间隙测量的意义.方法:颈性眩晕患者32例为观察组,正常者31例为对照组,均在三维CT下行寰枢关节间隙测量,并进行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比较2组寰齿前间隙(ADI)、寰枢关节齿突侧块间隙(LADI)及双侧齿突侧块间隙不对值(VBLADI)结果,并进行寰枢关节间隙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比较,ADI、VBLA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ADI、VBLADI与眩晕总分、颈肩痛评分、头痛评分、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呈正相关(P<0.01,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寰枢关节间隙与正常者比较有差异,寰枢关节间隙可作为颈性眩晕患者的评估指标.

    作者:李里;谭朝坚;黄艾;叶勇;李霞;刘智;房连强;范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社区康复学见习教学的探讨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社区康复,目的是使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残疾人在社区得到康复服务.2004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阐明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是为残疾人康复、机会均等、减少贫困和社会包容的一种社区整体发展战略[1].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残疾与发展联盟共同出版了《社区康复指南》,明确了社区康复涵盖了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和赋能五大领域的25个方面具体内容,为世界各国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提供了全面指导[2].

    作者:张金明;李洪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强制诱导运动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探讨强制诱导运动治疗(CIMT)对无糖尿病病史的空腹血糖正常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脑卒中住院患者30例,随机分为CIMT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患者均进行运动平板训练、步行练习、上下楼梯训练、运动再学习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CIMT组患者同时健侧下肢每日穿戴改良膝夹板≥90%清醒时间,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FMA)、Barthel指数(BI)、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以及测定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值.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HOMA-IR值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FMA、BBS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CIMT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CIMT对空腹血糖正常的脑卒中患者胰岛素抵抗无影响,但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

    作者:尹婵;刘新福;曾明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气压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疗效

    目的:观察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评定(VAS)、手部肿胀测量、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及手部肿胀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可明显减轻肩手疼痛、肿胀,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胡可慧;李阳安;熊高华;程康;秦龙;姜伟;毕研贞;敖莉;涂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康复治疗对屈指肌腱损伤术后患者手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屈指肌腱损伤术后患者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屈指肌腱损伤术后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给在此基础上加用康复治疗.采用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测定法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进行测评.结果:干预8周后,观察组TAM评定及简易上肢功能评定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屈指肌腱损伤术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手指的灵活协调性.

    作者:张倩;宋姗姗;谭丽;冯诚诚;王晶晶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言语训练配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

    2010年7月~2012年7月入住我科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或MIR证实,经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失语症筛选法》检查确定无失语症[1].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8例.①观察组,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60.0±15.5)岁;平均病程(28.0±10.0)d.②对照组,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60.0±12.5)岁;平均病程(27.0±10.0)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采用言语康复训练,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2],由专业的语言训练师进行评定和训练,包括松弛疗法、呼吸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克服鼻音化训练、韵律训练.

    作者:罗桂芳;杨庆镗;林慧娟;林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1.5+1.5”教学模式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应用与实践

    目的:分析“1.5+1.5”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2班学生36例为观察组,采取“1.5+1.5”教学模式;1班学生34例为对照组,仍然沿用“2+1”的教学模式.结果:观察组学生在运动治疗技术和作业治疗技术技能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调查问卷显示观察组学生认为此教学模式既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临床适应能力、沟通和协调能力;实习单位对学生临床能力和技能的提高比较满意.结论:“1.5+1.5”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康复治疗技能操作,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并且此模式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多数学生都喜欢此种教学模式.

    作者:马雪真;陈轶;王晓臣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夹脊电针对自体髓核移植大鼠神经功能及痛阈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大鼠自体髓核移植致腰神经根性疼痛模型中,夹脊电针对大鼠运动功能评分(BBB)及机械刺激缩爪反射潜伏期值(PWT)、热辐射缩爪反射潜伏期值(PWL)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电针组、腰痛宁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建立大鼠自体髓核移植致腰神经根性疼痛模型,电针组给予夹脊电针治疗,腰痛宁组给予腰痛宁灌胃,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不予治疗,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7d(治疗前)、造模后21d(治疗后)观察大鼠BBB、PWT及PWL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空白组BBB、PWT及PWL评分均显著高于电针组、腰痛宁组及假手术组(P<0.05),电针组、腰痛宁组及假手术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电针组、腰痛宁组、假手术组大鼠BBB、PWT及PW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电针组与假手术组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明显高于腰痛宁组(P<0.05).结论:髓核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夹脊电针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功能障碍,减轻疼痛.

    作者:裴文娅;黄国付;董莉;尹莹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疗效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突聋患者86例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各43例,均采用常规血管扩张剂、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高压氧组同时加用高压氧治疗.结果:治疗20d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高压氧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压氧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对突发性耳聋疗效肯定,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

    作者:贾晓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CST)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MRP)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MRP,观察组在训练前进行CST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治疗后行步行能力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MBI及TC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步行相关参数比较,观察组大步行速度、步长及步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长和步行速度具有正相关性(P<0.01).结论:CST结合MRP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作者:张建社;刘朝晖;常冬梅;李源莉;朱银星;张文东;王仙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夹脊低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夹脊低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的疗效.方法:SCI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夹脊低频电刺激治疗.观察2组患者痉挛程度及运动感觉功能变化.结果:治疗90d后,观察组Ashworth、腱反射、阵挛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均P<0.01),对照组仅腱反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2组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夹脊低频电刺激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和感觉功能.

    作者:张立峰;张慧;刘妍妍;曲奇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康复护理对喉癌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喉癌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喉癌患者3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康复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康复组采用围手术期系统的康复护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在入院和出院时对2组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入院时2组SDS及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康复组SDS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入院时及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改善喉癌患者围手术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康复.

    作者:曾祖英;曾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精神病院五位一体院内康复模式的探讨

    慢性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住院治疗,与外界环境相隔绝,社会功能逐渐下降,精神残疾的发生率不断增高[1];精神康复则是通过生物、社会、心理的各种方法,使由于精神残疾所导致的社会功能缺损得以恢复,是康复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我院为广州市民政局下属的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患者大多是长期、反复住院的慢性期患者,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病房环境中,各种社会活动被剥夺,自主的生活权利被服从病房管理的义务所替代,表现为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情感淡漠、兴趣丧失、意志活动缺乏、行为退化,药物治疗虽然对控制精神症状有较好效果,但对提高患者独立生活技能仍欠缺,精神残疾的发生率较高;另外有很多慢性精神病患者的阳性精神病性症状无法完全消失,很多患者必须要学会带着症状去工作与生活.针对医院慢性患者为主的特点,近几年来我院在精神康复方面加大投入,目前基本形成了一套较系统的包括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和社工的五位一体的综合性院内康复模式,在慢性住院精神病患者中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我院院内精神康复的组织与管理介绍如下.

    作者:刘联琦;周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影响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训练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参与的坐-站转移训练.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患侧大腿的肌电值百分比及5m起立-行走时间.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患侧下肢肌电值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的5m起立-行走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观察组更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传统康复治疗.

    作者:司徒杏仙;王尧;潘巍一 刊期: 2013年第02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