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玲
骨关节炎,也称退行性关节病,是常见的成人关节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是造成老年人疼痛和残疾的重要原因.膝关节是骨关节炎的常见受累关节.本文就近年来膝骨关节炎运动疗法的新进展做一综述.1 肌力训练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下降会影响膝关节的功能,加强肌力训练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是十分必要的.按照肌肉收缩方式不同,肌力训练可分为等长、等张和等速训练.在急性炎症期应采用等长肌力训练,此训练关节活动范围小,对关节的损伤小;等张训练是利用肌肉等张收缩进行抗阻练习,是在恒定阻力负荷下进行肌肉运动,此训练一般在急性期之后进行,可进一步增强肌力,提高关节稳定性;等速训练使用专门的等速训练仪器进行,肢体运动在达到设定速度后不再产生加速度,这有利于肌力训练.
作者:冯宪煊;白跃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患者费某,女性,65岁.因脑卒中入院,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患者左手指及手背肿胀,活动时关节有疼痛,皮温轻度升高.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同时给予针刀治疗:10ml无菌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4ml、曲安奈德5mg、维生素B12 1mg、生理盐水4ml混合药液备用.患者坐位或仰卧,腕关节背伸位.将患腕远侧腕横纹处桡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定为施术点.常规消毒,将备好药液的注射器在此处进针,回抽无血后,注射混合药液2ml局部麻醉,再用针刀(汉章针刀Ⅰ型4号)在此处约30°进针,刀口线与肌腱平行,深度约0.5cm出现空落感时转为平行缓慢进针,纵行疏通松解.注意缓慢进针,避免伤及神经.创口处用无菌创可贴处理后,嘱患者2d内避免浸湿伤口.每周1次,共3周.
作者:万全庆;宋金慧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夹脊低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的疗效.方法:SCI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夹脊低频电刺激治疗.观察2组患者痉挛程度及运动感觉功能变化.结果:治疗90d后,观察组Ashworth、腱反射、阵挛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均P<0.01),对照组仅腱反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2组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夹脊低频电刺激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和感觉功能.
作者:张立峰;张慧;刘妍妍;曲奇生 刊期: 2013年第02期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84例,均符合糖尿病足的相关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2组各42例,①观察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6~74岁,平均(60.25±9.76)岁;病程1~5年,平均(25.18±6.98)个月.②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8~70岁,平均(60.25±9.76)岁;病程1~5年,平均(22.75±7.69)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联合红外线治疗:中药熏洗,选取桂枝、红花、透骨草、丝瓜络、木瓜、鸡血藤、乳香、没药、花椒、吴茱萸等中药加入3000ml水中煎煮30min,药液温度保持在40~42℃,将煎好的药液乘热倒入桶或盆中,将患肢置于盆上,用浴巾盖住患肢及盆,使药液蒸汽熏蒸患肢,待药液不烫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10min后用干毛巾擦干患处皮肤.红外线治疗,采用上海产YSHD-1型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患足,50~60Hz,150VA,20min,每日1次.
作者:张乐翊;王钢;王亚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CST)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MRP)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MRP,观察组在训练前进行CST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治疗后行步行能力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MBI及TC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步行相关参数比较,观察组大步行速度、步长及步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长和步行速度具有正相关性(P<0.01).结论:CST结合MRP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作者:张建社;刘朝晖;常冬梅;李源莉;朱银星;张文东;王仙丽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Brunnstrom分期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18例,随机分为2组各59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康复治疗.入院24h内、8周、16周时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定.结果:治疗8周及16周后,2组Brunnstrom分期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除病程≤1个月的患者治疗16周时外,其余患者Brunnstrom分期比较,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短期内更能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提高,优于神经康复治疗技术,能促进病程长久的卒中患者更快的恢复.
作者:龚泽辉;王义亮;袁柯;杜富勤;武龙华;李淑勇;郭强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康复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股骨颈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2例,2组均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围手术期康复干预.比较2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情绪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个月后,干预组肌力≥3级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o.01),焦虑及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围手术期康复干预能加快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促进身心健康.
作者:任大昌;谢承宝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慢性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住院治疗,与外界环境相隔绝,社会功能逐渐下降,精神残疾的发生率不断增高[1];精神康复则是通过生物、社会、心理的各种方法,使由于精神残疾所导致的社会功能缺损得以恢复,是康复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我院为广州市民政局下属的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患者大多是长期、反复住院的慢性期患者,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病房环境中,各种社会活动被剥夺,自主的生活权利被服从病房管理的义务所替代,表现为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情感淡漠、兴趣丧失、意志活动缺乏、行为退化,药物治疗虽然对控制精神症状有较好效果,但对提高患者独立生活技能仍欠缺,精神残疾的发生率较高;另外有很多慢性精神病患者的阳性精神病性症状无法完全消失,很多患者必须要学会带着症状去工作与生活.针对医院慢性患者为主的特点,近几年来我院在精神康复方面加大投入,目前基本形成了一套较系统的包括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和社工的五位一体的综合性院内康复模式,在慢性住院精神病患者中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我院院内精神康复的组织与管理介绍如下.
作者:刘联琦;周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 associated pneumonia,SAP)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明显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2].发病后72h内发生的SAP称为早发性SAP(early-onset SAP,EOP),72h后发生的SAP称为晚发性SAP (late-onset SAP,LOP).Dirnagl等[3]研究发现,SAP的发生率高达37%~78%,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发生率高达55%[4].随着脑卒中发病率与日俱增,SAP患者也越来越多,了解其发病机制、早期预防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郇赛;马跃文;张延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强制诱导运动治疗(CIMT)对无糖尿病病史的空腹血糖正常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脑卒中住院患者30例,随机分为CIMT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患者均进行运动平板训练、步行练习、上下楼梯训练、运动再学习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CIMT组患者同时健侧下肢每日穿戴改良膝夹板≥90%清醒时间,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FMA)、Barthel指数(BI)、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以及测定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值.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HOMA-IR值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FMA、BBS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CIMT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CIMT对空腹血糖正常的脑卒中患者胰岛素抵抗无影响,但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
作者:尹婵;刘新福;曾明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TCD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2例分为康复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加用吞咽功能训练;另设正常组20例.治疗前后检测基底动脉(BA)及椎动脉(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前,康复组及对照组的BA、LVA及R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3周后,2组收缩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康复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康复组及对照组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康复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训练可改善BA的血液循环,促进吞咽功能及早恢复.
作者:王海丽;范文双;刘敬红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疗法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改进的Feeney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设假手术组大鼠8只(A组),造模成功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穴位注药组(B组)、穴位注水组(C组)、腹腔给药组(D组)和对照组(E组)各8只.造模后每日B、C、D、E组分别给予足三里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及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胞二磷胆碱及生理盐水处理,连续14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斜板试验及平衡试验观察造模后第1、2、4、6、8、10、12、14天各处理方法对大鼠的神经行为的影响.结果:致伤后第1天B、C、D、E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及平衡能力评分均较致伤前及A组明显增加(P<0.05).伤后评分逐渐下降,B组大鼠得分除第1天外均低于C、D、E组(P<0.05),C、D、E组各时间点比较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致伤后B、C、D、E组爬坡角度均较致伤前及A组明显下降(P<0.05),B组大鼠在致伤第2天开始爬坡角度明显大于C、D、E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能明显促进脑创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郭知学;李鸥;汪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治疗的现状,并分析探索人口社会学、经济、医疗保障、认知因素对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服务治疗的影响.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选取国内2家提供康复治疗服务的综合医疗机构,对正在接受康复治疗服务的229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9.1%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住院时接受过早期康复治疗;不同居住地、医疗保险类型、费用支付方式、收入来源的患者,以及对制定康复治疗方案的方式有不同认识的患者,在脑卒中发作急性住院期是否接受早期康复治疗有明显差异.结论:综合医疗服务机构给予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模式有待改善;经济收入、医疗保障和认知态度因素是影响脑卒中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乔;潘习龙;齐红梅;李昂;能伟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训练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参与的坐-站转移训练.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患侧大腿的肌电值百分比及5m起立-行走时间.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患侧下肢肌电值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的5m起立-行走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观察组更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传统康复治疗.
作者:司徒杏仙;王尧;潘巍一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导管球囊扩张术结合手法治疗对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第1阶段:50例吞咽障碍患者均接受导管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第2阶段:对第1阶段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仍旧沿用第1阶段的治疗方法,观察组改用门德尔松手法及shaker训练法进行治疗,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满2周.结果:第1阶段治疗后,50例患者中有19例进食功能完全无改善,分为观察组10例及对照组9例进行第2阶段治疗.治疗后,观察组吞咽障碍功能等级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饮水试验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导管球囊扩张术对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困难疗效显著,但对存在喉部向上和向前的动作不足的患者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结合相应的手法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作者:王璇;陈艳;潘翠环;李敏;张朝霞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评定(VAS)、手部肿胀测量、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及手部肿胀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可明显减轻肩手疼痛、肿胀,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胡可慧;李阳安;熊高华;程康;秦龙;姜伟;毕研贞;敖莉;涂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突聋患者86例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各43例,均采用常规血管扩张剂、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高压氧组同时加用高压氧治疗.结果:治疗20d后,2组临床疗效比较,高压氧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压氧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对突发性耳聋疗效肯定,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
作者:贾晓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寰枢关节间隙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探讨颈性眩晕患者寰枢关节间隙测量的意义.方法:颈性眩晕患者32例为观察组,正常者31例为对照组,均在三维CT下行寰枢关节间隙测量,并进行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比较2组寰齿前间隙(ADI)、寰枢关节齿突侧块间隙(LADI)及双侧齿突侧块间隙不对值(VBLADI)结果,并进行寰枢关节间隙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比较,ADI、VBLA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ADI、VBLADI与眩晕总分、颈肩痛评分、头痛评分、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呈正相关(P<0.01,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寰枢关节间隙与正常者比较有差异,寰枢关节间隙可作为颈性眩晕患者的评估指标.
作者:李里;谭朝坚;黄艾;叶勇;李霞;刘智;房连强;范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MES组和反馈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训练、NMES组加用NMES治疗,反馈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3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NMES组、反馈组更优于对照组(均P<0.05),反馈组更优于NMES组(P<0.05).3组临床疗效比较,反馈组总有效率更高于NMES组及对照组(均P<0.05),NMES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效果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作者:谢镇良;聂金莺;邓土保;黄湛滨 刊期: 2013年第02期
2010年7月~2012年7月入住我科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或MIR证实,经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失语症筛选法》检查确定无失语症[1].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8例.①观察组,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60.0±15.5)岁;平均病程(28.0±10.0)d.②对照组,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60.0±12.5)岁;平均病程(27.0±10.0)d.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采用言语康复训练,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2],由专业的语言训练师进行评定和训练,包括松弛疗法、呼吸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克服鼻音化训练、韵律训练.
作者:罗桂芳;杨庆镗;林慧娟;林茜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