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运动疗法结合电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的临床研究

原永康;田永飞;胡建春;刘学敏;张建丽;乔彦生;周美菊

关键词:运动训练, 电针, 脑卒中, 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训练结合电针治疗对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基本相同的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接受运动训练和电针治疗.采用生存质量测定简式量表(WHOQOL-BREF)评定2组患者生存质量.结果:在治疗1个月时2组WHOQOL-BREF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3和6个月时康复组WHOQOL-BREF量表中生理、心理和环境领域评分及生存质量和健康状况主观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早期运动训练结合电针治疗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NSE启动子调控的pNSE-IRES2-EGFP-p27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分析

    目的:构建并鉴定带NSE启动子的Flag-p27和EGFP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pNSE-IRES2-EGFP-p27,转染原代培养的神经元,观察其表达.方法:通过质粒抽提,电泳、酶切、连接、转化等多种基因工程技术,经多步亚克隆后完成能同时表达p27和EGFP基因的神经元特异性表达载体pNSE-IRES2-EGFP-p27;转染体外培养的神经元观察EGFP的表达及通过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观察p27的表达.结果: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NSE-IRES2-EGFP-p27;转染pNSE-IRES2-EGFP-p27后神经元中可见EGFP的表达,且EGFP阳性细胞中p27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结论:NSE启动子能启动目的基因p27和EGFP在神经元的表达,连于Flag-p27的下游EGFP可作为报告基因,指示p27的表达情况.带启动子NSE的Flag-p27和EGFP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神经元细胞周期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并为寻找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基因治疗途径奠定基础.

    作者:朱舟;陈华先;徐逸;张强;陈晨;王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住院精神病患者32例死亡资料分析

    目的:探讨降低精神病患者住院死亡率的措施.方法:整理我院近10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15363人次的资料,对其中在住院期间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间共死亡32例(0.21%),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躯体疾病(50.0%),猝死(28.1%),自杀(12.5%),窒息(6.3%).结论:躯体疾病是精神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

    作者:夏金校;姚华华;高赛男;姚秋女;王一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85例小儿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征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征,探讨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分析285例脑瘫患儿的发病高危因素、临床分型、合并症及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等,并提出早期干预的方法.结果:285例中有高危因素272例(95.4%),以早产、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为主;>2项高危因素占51.9%;痉挛型占68.8%;合并症:语言障碍占75.1%;智力低下占49.5%;视力异常18.2%;颅脑CT和脑电图异常率分别为80.5%、85.4%.结论:对有高危因素或脑CT及脑电图异常率较高的患儿,应尽早诊断和干预.

    作者:周青蕊;白亚卿;马晓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作业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作业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方法:脑瘫患儿116例,分为A组56例和B组60例,均采用运动疗法,言语、针灸、按摩等综合康复治疗,并指导患儿家属配合家庭康复治疗,B组同时辅以作业疗法.2组治疗前后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C-WISC)、修订的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及ADL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C-WISC、GMFM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与A组比较,B组C-WISC及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更显著(P<0.01).结论:对脑瘫的治疗中增加作业疗法能明显提高患儿的智力及ADL能力.

    作者:张晓慧;彭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患肢尿激酶注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

    目的:探讨用尿激酶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采用50×104U尿激酶溶于50 ml生理盐水中,行患肢注射并配合中西药静脉滴注,每日1次,1周后改口服华法令6个月,并进行疗效判断.结果:经过2周治疗,45例患者中痊愈16例,有效27例,无效2例,治愈率36%,总有效率96%.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经患肢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孙春沿;王玉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低频电磁场对骨肉瘤MG63细胞侵袭和转移的生物学特性

    目的:研究低频电磁场对骨肉瘤MG63细胞侵袭和转移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不同强度(0.8、1.6及3.2 mT)的50 Hz低频电磁场对骨肉瘤MG63细胞进行干预后,检测MG63细胞的增值,体外侵袭和迁移能力,裸鼠体内肺转移等指标.结果:经过磁场干预的实验组MG63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其增殖能力下降,体外侵袭和迁移能力变弱,裸鼠体内肺转移形成时间晚,转移灶数目少.结论:低频电磁场能抑制骨肉瘤MG63细胞侵袭和转移.

    作者:祝文涛;陈安民;郭风劲;许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电针结合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14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C、D和E组制作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1d,B组不做任何干预,C组开始接受电针治疗,D组同时进行滚笼运动训练,E组综合C、D 2组的治疗方法.各组分别在治疗后1、12及24 d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法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结果:造模后12及24 d时C、D、E组神经功能评分和NGF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优于B组(P<0.05);与C、D组比较E组更显著(P<0.05);24 d后各组NGF阳性细胞表达数均较12 d有所下降.结论:规律有序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综合疗法效果更显著,其机制可能与NGF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彭力;彭锐;吕军;杨定荣;张琴;王宋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偏瘫患者综合康复中的心理治疗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在偏瘫患者综合康复中的作用.方法:脑损伤致偏瘫患者7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9例,均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干预组配合心理干预.结果:经过2-13个月的治疗,功能独立性评估(FIM)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提高,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治疗对偏瘫患者的综合康复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张燕君;杨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温针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及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8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温针治疗,对照组口服钙尔奇D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BMD增加,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2.5%、85%,P<0.05).结论:温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较好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方法.

    作者:梁维松;王志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脑电生物反馈对失眠症睡眠脑电图的影响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对失眠症患者脑电图的影响.方法:68例失眠症患者均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行多导睡眠脑电图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68例患者治疗2周后,睡眠总时间延长,潜伏期明显缩短,S3、S4期睡眠明显延长,睡眠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能提高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使其达到生理性睡眠.

    作者:姚凤春;王仲霞;赵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其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及其对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风池、翳风、阳白、攒竹、丝竹空、四白等穴治疗;药物组口服牵正散加减治疗;综合组则联合以上2种方法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综合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及药物组(P<0.05);3组患者治疗后机体IgG、IgA、IgM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与针刺组及药物组比较,综合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与免疫球蛋白有关,针药结合治疗对免疫球蛋白的改变疗效显著.

    作者:张琴;张红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麦肯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观察和比较麦肯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19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A组100例采用麦肯基技术治疗,B组97例采用Maitland脊柱关节松动术,并均辅以针灸、推拿、牵引等疗法.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患腿直腿抬高角度增加,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麦肯基技术结合其他物理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更显著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作者:顾敏;顾旭东;姚云海;傅建明;尹汉达;任芸;李亮;张雄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O-2岁中枢性协调障碍脑瘫患儿的早期智力干预

    目的:观察早期智力干预对中枢性协调障碍(ZKS)脑瘫(CP)患儿的影响.方法:对115例<2岁ZKS的患儿(干预组)予以早期智力干预及综合康复治疗,采用Gesell量表中的适应性行为DQ值进行评定,并与同期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23例患儿(对照组)比较.结果:干预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5%、8.7%,P<0.01);平均DQ值干预组亦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智力干预能改善脑损伤患儿的感知认知水平,且年龄越小效果更明显.

    作者:刘月余;张惠佳;阳伟红;王跑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膝关节置换术后及出院后的康复管理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及出院后康复管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方法:62例(85膝)TKA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指导等系统管理.结果:术后6个月,58例获随访,HSS评分,术前62.4分,术后3周78.2分,24周88.6分(均P<0.01).结论:TKA术后早期及出院后系统管理,对保证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很必要.

    作者:黄东辉;张中南;余夏林;陈旭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药创愈灵涂膜剂治疗皮肤缺损

    目的:观察中药创愈灵涂膜剂的临床疗效及优点.方法:100例皮肤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创愈灵涂膜剂治疗组(A组)及相同成分中药洗液的对照组(B组),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经过2-4周的治疗,A组在治疗愈合时间上略早于B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疗效及创面愈合优良率比较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创愈灵涂膜剂与中药洗液的治疗作用相当但创愈灵涂膜剂便于携带、保存,且使用时更方便.

    作者:陶缨;王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

    2005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男38例,女22例;年龄40-76岁;病程6.8-18.5年.6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进行护理干预:

    作者:王世娟;刘月欣;张瑞芹;孙素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骶管注射与银质针软组织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004年5月-2006年8月在我科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标[1],CT或MRI检查确诊,男55例,女37例;年龄22-67岁,平均46.2岁;病程1周-2年,平均3.2个月;突出部位为L3-S1;排除外椎管狭窄,脊柱结核、肿瘤、椎间盘突出物为巨大型及钙化的患者;92例分为A、B组各30例,C组32例,3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韩真;杨晓颜;李曦光;王明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综合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30例急性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分为综合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均给予常规治疗,综合组同时给予吞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结果:经过30 d治疗,综合组患者吞咽功能经电视荧光检查(VFG)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马艳;罗利俊;李洁;刘琦;彭红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透明质酸钠配合物理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结合物理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8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A组43例采用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2 ml,每周1次,再交替配合超声波、微波治疗;B组41例采用超声波、微波交替治疗.2组治疗前后均行Lysholm膝关节综合评分.结果:治疗5周后,2组Lysholm膝关节综合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2组间比较A组优于B组(P<0.05).结论: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结合物理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关节功能,疗效优于一般的常规治疗.

    作者:沈俊;羊健中;范利;王陶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丙酮酸钙对摔跤运动员血脂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充丙酮酸钙对于摔跤运动员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男性摔跤运动员22例,随机分为丙酮酸钙组和安慰剂组各11例,分别口服6 g/d的丙酮酸钙和安慰剂8周,并保持相同的生活和正常训练模式.实验前后检测血脂指标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硬化指数.结果:观察8周末时2组TC和LDL-C均比实验前显著下降(P<0.05);2组间各项血脂指标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6g/d丙酮酸钙补充8周对于摔跤运动员血脂水平无明显影响.

    作者:刘丽红;吕国枫;刘克敏;阎萍;刘振玉;徐冬青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